Bowers & Wilkins 702 S2 – 血脈傳承,脫胎換骨!

700系列,一個久違了的系列,上一代 700 系列於 03 年推出。不過,702 S2的外表不折不扣是蛻變自 09 年推出的 CM9,傳統的長立方體 MDF 箱體,把高音抽出來置頂,令單元擁有其獨立箱室。一如 800D3 系列,高音單元懸掛在一支實心導管前方。中音單元是來自 800D3 系列的全新 Continuum 中音音盆,Aerofoil 結構低音單元。嚴格來說,702 S2 不就是 CM 系列的大躍進版嗎?廠方澄清,非也,新700 與 CM 是兩個不同系列,702 S2 只是新 700 系列,非為取代 CM 系列而推出。

納米碳塗層高音

的確,被動式揚聲器設計的基本概念沒有特別進化,組合依然是單元、分音器與聲箱的互動調配。真正的進化,其實是來自更仔細的設計、更優良的單元物料、磁組結構、分音器調配技術,等等。

 

上一代 B&W 中階系列採用雙層鋁箔來加強高音震膜強度,半蛋形的上層與環狀下層,強化了高音震膜的硬度。全新碳膜高音單元技術,把原有的兩層鋁箔進一步削薄,再於表面鋪上納米碳塗層,配合退耦結構,將音盆分裂(諧震)頻率推高至 47kHz。

子彈頭形狀高音箱室的外形與 800D3 系列的水滴形狀不同,但比上一代 800 系列更強,702 S2 的整支導管是由一件實心鋁磚挖空製成,導管是不折不扣蛻變自大鸚鵡螺的咪高峰形結構,有效消散震膜的背波能量。全新技術,令 702 S2 的碳塗層鋁箔高音單元,成為廠方僅次於鑽石高音單元的突破而出色的設計。針對市場上的中高檔揚聲器售價越來越離地,702 S2 的定價又如地心吸力,把越升越高的售價拉回人間!

 

800D3 系列中音單元

B&W 使用 Kelvar 黃盆中音單元不經不覺已達 36 年之久,在 800D3 推出前,廠方花了 8 年時間研究及實驗,終於推出新一代 Continuum 中音單元。B&W 中音單元的招牌黃色亦已改為淺銀灰色的編織結構音盆。廠方證實,700 系列所用的 Continuum 與 800D3 的結構是一模一樣,分別,是因應 702 S2 那 150mm (6 吋)口徑音盆重新設計鋁支架。由於物料是廠方機密不能公開,我們只能從資料去了解新音盆物料,無論是阻尼特性、能量消散、音盆分製(諧震)頻率、穩定性也超越了 Kevlar 音盆。

702 S2 的三個 165mm (6 吋半)低音單元,改用與 800D3 系列相同的 Aerofoil 專利技術,一如飛機翼皮的薄厚薄的形狀,讓氣流消散,避免盆內屯積駐波。

音分物料採用三文治結構,800D3 的內外層用碳纖編織物料,700 系列的內外層則是紙 Kevlar 物料,至於音盆的弧形、三文治音盆內夾以泡沫材料則與  800D3 相同。低頻能量感沒有被 802D3 明顯拉開。當然,在低頻下潛幅度上,700 系列於 ±3dB 的最低頻率響應為 45Hz,不及 800D3 能讓低頻觸及 24Hz,事關 702 S2 比 803 D3 還要多一個低音單元。低音反射氣孔開設在箱底,沿用廠方專利的 Flowport,即管道兩端開口壓鑄成多個高爾夫球狀的圓漥,消除低頻氣壓的亂流及風阻。

 

 

新英倫氣質

802D3 坐陣本社已一年半,儘管筆者並非 400 呎大房的常客,總是有機會偷偷聽、順便聽、抽空聽、行過又聽一聽的機會。為 B&W 全新的 702 S2 開箱,高度介乎 804D3 細一碼,體積介乎 803D3 與 802D3 之間,開聲 run-in 之時,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它有能力滿足不少未能負擔 804D3 的發燒友,尤其針對聲音密度、濃度及低頻能量三方面要求。

選用我最喜歡的挪威 Electrocompaniet EMC MKIII SACD/CD 機作訊源,本社參考級 ModWright LS36.5 + PS36.5 旗艦膽前級,Hegel H30 兩聲道後級,兩對 Dignity Audio Bravo 平衡線,一對 Audio Note ISIS 喇叭線。除了 702 S2,其他器材對筆者來說並不陌生,尤其是訊源。

 

 

優雅與場面

隨著筆者的聽音經驗累積,702 S2 改變了我一度喜歡上銳利高清的聲音與 3D 感特別突出的音場要求。曾經,筆者甚至可以不顧音場規模,被小型音響如微雕藝術般的精緻吸引。

702 S2 開聲,源源不絕的低頻以靈活而不急速的效率送到,那不是飆射形的聲音速度,而是爽敏又從容、自然、恰量的聲音速度傳送,還有厚壯活力與動感十足的低頻動力。意料之外,是 702 S2 的售價定位,竟然能觸及情感意境,其氣度、內涵、底蘊,是涵養與身手兼備的 007,不,是電影《Kingsman》 中的 Harry Hart,是哥連費夫與 Galahad 的共同體,筆挺西裝、皮鞋、雨傘、眼鏡一絲不苟,優雅高尚的談吐,禮儀、品味不從俗,舞刀弄劍拳腳交鋒,又能打得落花流水。唯一與電影不同,它不算火爆,並不血腥!

一張收錄於 1976 年 7 月 28 日 Royal Albert Hall 的 BBC 錄音,由 Sir Adrian Boult 指揮演奏布拉姆斯第三交響樂及艾爾加第一交響樂。此碟非筆者首聽,卻是筆者首次第一次享受此錄音的音樂性而非音響性。一曲有甜味的作品,筆者是指音樂的滑、美、細軟、能量、和諧愉悅的情緒,而非高中低音所呈現的甜。管樂率先響起,高密度的聲音質感,是飽滿、豐盛而非脂肪感的重贅,可以挑剔重播沒有銅管樂的號角式烈性,交響樂與演出演奏廳的融合,再加上樂曲本身,銅管樂也不一定刺烈辛辣,從 702 S2 的重演,聲音的深度,樂團的一致感,輕柔愉快鬱鬱的感染力強,銅管號角吹出來一層層的動感,弦樂渾然為一,輕重深潛卻又各有風姿,定音鼓的能量、壯健、響度分明。的確,舞台的深度與闊度,與 802D3 相差一級,筆者會說,雖不一樣,卻非風馬牛不相及,聲音與800系列就是流著相同的血脈。

情感與感情畢現

雄壯穩重而不帶脂肪的低頻,有足夠細節而不強調高清銳利感,按壓琴鍵的動態豐富入微,重播鋼琴感情十足,David Gray 演出 Bach 剛中有柔,演出上對比分明。我還是更喜歡 Alexandre Tharaud 總帶一絲憂鬱的鋼琴演譯,他的感情內藏而帶兩分憂傷、三分柔情。以往,古鍵琴/羽管琴本非筆者所好,用小型系統聽 jean rondeau《VERTIGO》,筆者還未聽真這樂器的魅力,今次,古鍵琴豐富的泛音終於得到好好的延展!

林憶蓮一曲「李香蘭」,清伶的結他孤淒,大提琴在低泣,立體的樂器定位,歌聲像孤立在街頭的失意人,音場呈現出一幅立體的電影感。《Jason Mraz Live》,舞台有深闊度,那份有視覺般的活生演出有著經過淨化的現場感,人聲、樂器比聽演唱會更純厚。

《The Dark Knight》‘Why So Serious?’,激烈中帶恐怖氣氛的配樂,穩重與淡定的聲音質量並無烈性,是純濃深邃的陳年佳釀,敲打聲充滿細節,卻是不能獨立抽出來分析的聲音,音樂表達的完整性,一下一下深潛的低頻殺到,每一擊的低頻動感,可聽深度、份量、濃度、穩定、細滑感、豪華感,又如坐進新款勞斯萊斯的後座中。若然錄音的音場夠闊,無形的音響舞台可以拓展至180度。

 

動聽與分析力兼備

突然,筆者想聽一聽《審死官》。老老實實,筆者不太喜歡太逼真的敲擊類中樂,對那些響度特高的鑼鈸確實只能敬而遠之,筆者雙耳沒有本事承受那種響度與音壓。由702 S2重播,由樂器到人聲,滲透出一份輕甜之美,就如欣賞著《皇家特工:秘密任務》結局中爆出七彩蘑菇雲,波叔幽默灰諧不減細緻清敏,聲音竟添上了一點紳士氣息,又有如啫喱糖般的引力,感覺從未如此吸引!

702 S2 的高頻的閃令度、線條輪廓非800系列的清準,筆者會說是清秀精緻,不搶眼、不暗淡,恰到好處的比重。高至低頻,擁有傑出的三角形比例。小提琴演出,琴形有足夠立體感,聲音不暗、不銳、不尖、不過輕,纖細流暢,身手敏捷。大提琴的彈弦聲韌力彈力生猛,Emmanuelle Bertrand 演出 Benjamin Britten 《le violoncelle parle》拉抺變化層出不窮。曲中有不少情緒鬱暗的樂句,由 702 S2 演繹,有暗鬱而不是患抑鬱症那種,讓情緒難以回復過來。對筆者來說,702 S2 性格具備起動的活力,總帶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性格。

值得發燒樂迷一聽

相比筆者測試過、享受過、聽過玩味過的揚聲器,702 S2 沒有急躁感,音場規模比 802D3 細一點,但感染力在不進行 AB 比較下,實在很難描述差距幅度,我甚至為它的體積、市場定位而呈現的音樂訴說力而驚訝,若說 802D3 是其地位級數中的超值之選,702 S2 會是 B&W 新一代揚聲器中,真正超值之選,其低頻「規模」與「氣勢」,尤勝 804D3,追近 803D3,重播音樂藝術的超值體驗,是筆者的結論。

筆者認為,702 S2 是一對專注於重播音樂內容而具備上佳音響性的揚聲器,欠缺後者,前者難以觸動情緒。聽現場演奏會錄音,充滿聽眾有質感的呼吸、咳嗽、郁動聲,以及現場的空氣感。702 S2 不屬於鑑聽型的揚聲器,而是屬於享樂型,撇開 Heavy Metal 追求的爆裂要求,它的魅力與輕甜,足以叫你每天都心癢癢與它們共聚一刻!

 

零售價:HK$46,500 / 一對

代理:Bowers & Wilkins Group Asia Limited

延伸閱讀:當年今日:B&W Matrix 802 III

當年今日:B&W Matrix 802 III

Bowers & Wilkins 新一代 702 S2 進駐本社 – 開箱預覽

【全新700系列 - 共鳴 ・音樂 ・電影音效體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