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四場音樂會 (Part III) — 漢力克與湯瑪斯

有些藝術家熱衷對身邊發生的迫切議題作出積極回應,土耳其音樂大師塞伊(Fazil Say)是其中一位。他曾為他的敢言付出代價:淪為階下囚(良心犯)。

2015-17 年在歐洲發生多宗恐襲。長年在歐洲工作的塞伊,感受很深。他直接把 AK47 自動步槍寫進樂譜裡,還有人群受驚的尖叫聲!這兩樣,在他 2017 年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永不放棄》的第二樂章,用樂器去模擬出來;效果是嚇人的。然而,作品的著眼點是人。塞伊是懂得用大提琴的。他將大提琴的潛質發揮得淋漓盡致,流露出各種複雜錯綜的情感:憂鬱、悲痛、渴望和溫柔。湯瑪斯作為這首音樂的題獻人,同時又是推廣它的大使;演出前,她拿咪講話。我最上心的一句話,是我們要懷有希望。這反映在第三樂章《希望之歌》中,鳥聲、水聲把觀眾帶進一個清新的世界。

湯瑪斯無疑是成功了。當然,塞伊融合了土耳其民間音樂與「西方」音樂語言、表達其強烈情感的這作品,本身便討喜。湯瑪斯加奏了兩首,分別是聖桑《天鵝》和 (許多作曲家都會拿來 encore 的) 巴赫 Cello Suite No.1 前奏曲。這下她便暴露了藝不如人!我聽過她的每一款 DG 出品,覺得她算不上今日最一線 cellist。現場聽她拉最通俗的這兩首,證實了。

音樂會的鋪排,是將兩首德伏扎克作品夾著塞伊的《永不放棄》。開場的,不能說是 100% 德伏扎克原創,它是捷克作曲家艾廬(Tomáš Ille)與漢力克聯手炮製的《水仙子》幻想曲。Rusalka 裏有許多美麗的音樂,不進歌劇院便聽不到?艾廬與漢力克矢志將《水仙子》裏的靚音樂編纂成純管弦樂交響詩,也就成了這首 Fantasy。作品本身與演出都成功。你一定早估中:著名的月亮之歌由樂團首席的 violin「唱」出。

漢力克第一次訪港演出,戲肉是德伏扎克第八交響曲,放在下半場。頭場 (我也是看頭場)觀眾席上,有作曲家的 great-great-great granddaughter Marketa Dvorak 哩。「德八」是我十分喜歡的音樂,Bohemian 民族風味濃郁。漢力克的處理,十分流綫型,也優雅。這是個優點,但同時稍淡化了民族風。大細聲,聲音織體的厚薄,都有點走極端;有點像玩效果。定音鼓手時而用硬棍敲,時而用軟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