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 JVC 的投影世界,以後可以不用到影院觀影嗎?
JVC 第三代 BLU-Escent 鐳射光源 8K e-Shift X 投影機
文:珍納
隨著 DLA-NZ500、DLA-NZ700 大貨抵港,加上去年已經開售的 DLA-NZ800 與旗艦型號 DLA-NZ900,完整了第三代 BLU-Escent 鐳射光源 8K e-shift X 投影機系列。
家用市場中,JVC 屬於投影機中的高階發燒品牌,D-ILA 晶片技術一直有著豐厚技術實力與高燒影像品味的地位。要知道,JVC是率先開發 4096 x 2160 解像度投影機晶片的廠商,而美國太空總署亦曾選用 JVC 的 4K 專業用投影機。

市場上體積最小的真 4K 投影機
來到第三代 BLU-Escent 鐳射光源 8K e-Shift 投影機系列,可將四款型號劃分成兩大類別,高階型號採用大型機箱,包括旗艦 DLA-NZ900 與 對下一級的 DLA-NZ800;入門型號採用全新設計,市場上上機箱最小的「真4K」投影機 DLA-NZ700 與 DLA-NZ500, 機箱闊 450mm,深 479mm,高 181mm; DLA-NZ700 的重量,就比 DLA-NZ900 輕 10.5kg,僅重 14.8kg。


DLA-NZ500 與 DLA-NZ700 不僅是機箱是全新設計,就是光學引擎也是全新設計。由於機箱小,散熱設計也有更改,抽風改為面板位置,散熱口改到機箱背板,安裝時便要多加注意。

到底高階、高燒投影機有什麼條件可以成就標青的高水準畫質表現,簡單總括:顯像晶片與處理器、鏡頭、光源,還有,JVC 的 8K e-shiftX 像素移位技術。

顯像晶片
撇開已成為歷史的 1080p 晶片世代,JVC D-ILA 的「真4K」(4096 x 2160 解像度,0.69 吋)亦已發展至第三代。D-ILA 晶片技術簡言之,就是以液晶顯像技術為基礎的晶片,再以反射光線方式投放影像。由於 JVC 所有 D-ILA 投影機均用上三片 D-ILA 反射紅、綠、藍光源,故此,不會出現彩虹效應、沉黑度不足、色階不夠豐富等問題;再加上「真4K」解像度,自然也沒有解像感不足的弱點。
針對原生對比度,即不用光圈「谷」對比度,DLA-NZ700 達 80,000:1,DLA-NZ800 達 100,000:1, DLA-NZ900 達 150,000:1。


鏡頭
鏡頭質素的重要性對攝影發燒友與影像發燒友而言就不會陌生了。為了配合新機箱,JVC 為 DLA-NZ500 及 DLA-NZ700 配備了一款專為 4K 解像度而設的 15 片 11 組,1.6 倍變焦,口徑為 80mm 的鏡頭;鏡頭移動幅度為水平 ±28%,垂直 ±70%。針對旗艦投影機 DLA-NZ900 自然用上更高階的鏡頭,18 片 16 組非球面全玻璃鏡,2 倍變焦,100mm 口徑;DLA-NZ900 的垂直鏡頭移幅可達 ±100%,水平移幅為 ±43%。
高階鏡頭的另一優點是,即使必須要進行鏡頭移動設定,尤其針對最容易出現失真的水平移動,畫面也不會出現明顯的畫質跌 watt 或任何可見失真問題。在 Unify Color 的示範室中,DLA-NZ900 的示範,便使用了極富挑戰性的水平鏡頭移設定。

BLU-Escent 光源技術
早於 2017 年,JVC 已推出第一代家用 BLU-Escent 鐳射光源 4K 投影機 DLA-NZ1,來到這一代 BLU-Escent 鐳射光源已發展至第三代,從觀影體驗出發,第三代鐳射光源不僅亮度明顯比傳統高壓水銀燈泡高,色準度也大幅度改善,能重現出既自然鮮活兼特別豐富的色彩。

8K e-shift X 像素移位技術
至於 8K e-shift 技術,亦已發展至第 2 代,即 8K e-shift X,即是將解像度升頻至 8192 x 4320。1080p 年代,e-shift 像素移位技術只是進行一次對角移位,隨著技術經過多代發展,8K -Shift X 已發展至極短時間內進行三次對角移位,除了右下角,還有右上角和左下角。更重要是以觀賞角度看,演員的皮膚更加緊密精緻,毛孔沒有被模糊化,髮絲的粗幼更加仔細,影像更加立體,令 2D 影像看起來,有著 3D 感。
留意,只有 DLA-NZ900 與 DLA-NZ800 加入 8K e-shift X 功能,DLA-NZ700 與 DLA-NZ500 只備 4K D-ILA 的 4096 x 2160 解像度晶片。四款型號均用三片 4K D-ILA 晶片。

處理器
至於處理器,就是指能還原多少訊源輸出影像訊號的能力,以及可以修正調校的能力。Alignment,即對齊三枚 D-ILA 晶片、六軸調色等基本功能早已不值一哂,然而,從 alignment 的格仔圖可見,線條比從前更加幼細,疊準能力更精細。至於新一代在處理能力上的其他亮點:
・Gen 2 HDR 畫格適應技術,即提升 HDR 高動態對比的觀影享受(最高支援 HDR10+ 和 HLG 格式);
・DML(Display Mastering Luminance),在光度配對上會更有效及更準確地利用鐳射光源的能量;
改善了 CMD 插植畫格的流暢度;
・針對發燒友而言,更實際是 Lens Control(Zoom、Shift、Focus)、Pixel Adjustment(疊準三片 D-ILA 晶片)設定等調整項,DLA-NZ500 與 NZ700 增加至 5 項設定,還有鏡頭移位記憶和 Screen Mask 等等,兩款高階投影機則一共有 8 項、10 款安裝設定功能。
・至於其他改善功能如 Vivid 影像模式、Deep Black Tone Control,因應使用者個人需要,在此不贅。


DCI-P3 色域
色域方面,DLA-NZ700、DLA-NZ800 和 DLA-NZ900 的色域均支援 DCI-P3 達 98%。調校後,DLA-NZ700 的 DCI-P3 色域可達 97.77%,DLA-NZ900 更達 99.77%。
大家或會問,不支援 Dolby Vision,即色域不夠闊嗎?新玩家更應該注意的是 Mapping,現時絕大部分影像訊號的色域,也不會超出 DCI-P3 的色域,即使是能對應 Dolby Vision,也並不代表色域可覆蓋 Dolby Vision 的要求,甚至有機會出現怪色情況。所以功能上更重要的,是對應訊號的準繩度,能「吃」 Dolby Vision 訊號,並不代表顏色重播出來準確自然。

測試先是由 DLA-NZ700 與 DLA-NZ900 投放 130 吋 16:9 影像於一幅 2.5 增益幕上,然後再讓 DLA-NZ900 投放影像於一幅 1.6 增益幕及 150 吋 16:9 灰幕上。
今天市場越來越透明,價格某程度上已經定義了畫質表現,沒有多少奇蹟,問題只在於那一款投影機的價錢與畫質能令你滿意。






看電視盒子?可以嗎?
投影畫面與電視機觀影感受大相徑庭,自發光與反射光會令一眾對光線敏感的用家/玩家帶來清晰的取捨方向,然而觀影感受,即所謂的戲院感、特大畫面感,就是能營造沉浸感的最佳工具。試想想,在電視機看《異形:聖約》、看《哥斯拉-1.0》,實難以感受身臨其境,與主角共同進退,投入情境之中的共鳴感,或今天流行語所指的共情感。

另一方面,以筆者自己為例,就要清晰劃分觀影所用的顯像器,因為電視廣播或電視盒子放上投影畫面的畫質實在慘不忍睹,用 4K 碟機播投影畫面是必然獲得最佳畫面的方法。今次觀影,由電視盒子直接串流投出 130 吋、甚至是 150 吋 16:9 投影畫面,竟然,不僅是用 DLA-NZ900 看電視節目、劇集有意外驚喜的畫面享受,甚至是用 DLA-NZ700,也讓我感到特別滿意。無疑,投影機的處理能力與重播質素,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


你對色彩敏感嗎?
除非你對價錢更加敏感,否則,若然你認為自己對色彩特別敏感的話,很難不被 JVC D-ILA 技術所迷倒。看過其他技術後,再看 DLA-NZ700(容後再談 DLA-NZ900),只要再播那幾張看得滾瓜爛熟的臉,《Lucy》在手術床上的特寫、Rebecca Ferguson 在《大娛樂家》中酒會的特寫鏡頭,可見面部與頭髮的吸引力,還有《雷神4》 那金光閃閃五光十色的畫面,D-ILA 就有一種無法被取代的魅力。


先說銳利感,DLA-NZ700 已有優越的銳利感,但更重要是它的銳利感不會令我覺得生硬、刺眼、過度銳利、過度刻畫、綑邊等不自然感。DLA-NZ700 的高銳利感是 自然的(當然,你可以調校得很誇張)、有力的,再加上飽滿高密度的視覺效果,令特寫鏡頭就像是真人在面前般的震撼感,甚至可以細意地觀賞她們緊緻有彈力的面部肌膚、化妝,還有頭髮的乾硬與潤澤,畫面中每一種精緻細微的影像效果,也帶來了真摯的美感。


再推進分析,由於技術讓色彩變化發揮得理想,面色的變化看得更多更緊緻。的確,市場上是有投影技術可以令影像表現出結實有力的效果,然而皮膚的彈力、膚色的微妙變化、頭髮的生命力、通透度與強烈的立體感,就不是所有投影技術也能展現出來。


說到暗黑位,D-ILA 技術可說是在家用投影機中首屈一指,不只是白與黑、光與暗的兩極對比,還有當中的灰階層次,令未達至黑的暗位展現多種不同層次的暗度,而同時能確切地表達出不同暗度的色彩。暗黑位出色的另一面,不僅是 DLA-NZ900,甚至是 DLA-NZ700,也沒有呈現出浮灰、起渣、矇查查的暗位效果(當然,要視乎訊源質素而定),在高質訊源下,並不會呈現弱點,看《異形:聖約》Chapter 1、看《雷神 4》中段 Christian Bale 恐嚇兒童與黑白畫面兩幕,自然清晰地展現 4K D-ILA 技術與 BLU-Escent 鐳射光源的實力。


若然你的主要目的是看電影的話、你預算定位於 8 萬港元以下,你大概不會在相同價位中找到另一款擁有相同質素的投影機,儘管 DLA-NZ700 在市場上說不上便宜,然而它仍然是以「真4K」在相近價位中穩佔超值地位的投影機。若然你自問對微妙的顏色變化,如面色、光影的微細差異夠敏感的話,D-ILA 投影機的色彩表達能力其實比不少影院觀影豐富(以 4K UHD 為訊源),相信它已有足夠的實力把你貼貼服服地留在家觀影,甚至減少到影院觀影的次數!


家用投影機的燈塔
與音響發燒或多或少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各項技術、各項設計,每一方面都好一點,售價就會高出一截。DLA-NZ900 與 DLA-NZ700 的售價相差約 12 萬港元,是不是各方面都只是比 DLA-NZ700 好一點點呢?非也。若然要列一張畫質表現清單,大概每個項目的最少加三至五分吧(以十分滿分為準),在我的觀影感受上,不是高兩級,而是跳級的視覺享受!
若然你的空間能裝置一幅 16:9 150 吋或以上的投影幕,那麼,DLA-NZ900 才是你真正的目標。
觀賞 DLA-NZ900 的次數實在不少,每一回也有戀戀不捨的觀後感,就是那種即使相隔了好一段時間,也難以忘記的亨受。一直以來,JVC 也會為其頂級 D-ILA 投影機精挑細選出最佳的 D-ILA 顯像晶片,生產成本上、畫質表現上不冤枉了,再加上高級鏡頭,影像的立體感、通透度、對比感、層次與色諧也有盡情綻放的表現。


色豐感,尤其要看綠色!
與 DLA-NZ700 播《Planet Earth》4K UHD 相同畫面下,首先是看得到 DLA-NZ900 有著更穩定、光線明顯更有力、對比度更強、細緻效果更鮮明、影像密度更高、層次更多、色彩更豐的視覺效果。當這些元素疊加起來,更加明顯的變化是影像的景深推得更深更立體,有著在 2D 畫面中看出 3D 效果般的吸引力,而前景到後景的變化不帶剪貼簿那種平面感,是透視地延伸,就如繪畫般看到消失點,有著看得更遠,看得精細的吸引力。


無論是鷹、樹懶、熊、科莫多龍、蜂鳥、樹蛙,看到的是更多、更鮮、更多變化、更通透的色彩與像影像質感。動物的毛髮質地,由深到淺、由裡到外、由遠到近的表達能力強而仔細,瞬間就讓我分辨到入門與旗艦的分別。雪崩一幕,DLA-NZ900 便能輕易讓我看到陽光曬在白雪上的效果,雪崩的視覺效果也更見層次,白雪如浪花般瀉下再推進的視覺動感更加有力。樹蛙一段,樹葉的綠色不僅更加豐富,變化與透明感也展現出頂級的水準,樹蛙與樹蛙卵的晶瑩剔透視覺效果,那份真實感,實教人感到真嘅一樣。


光與暗,黑與白
從《異形:聖約》,純白的室內空間中多層次的白與接近白、太空多層次的漆黑、墨黑與接近黑,令人物與太空船的立體感明顯超越了從前的 2D 視覺效果;演員背光的面部輪廓、太空船內高光暗對比的光線力量與暗位細節,可以說,非常輕鬆地呈現眼前。若然說 DLA-NZ700 的重播是在售價定位上「盡力而為」地呈現最好的視覺效果,那麼,DLA-NZ900 重播那幾段相同的畫面,可以說是如魚得水,艷光四射,壓場實力十足,優質視覺令人目不轉睛!


看得通透
不得不說《Mad Max 2》的視覺通透感,在山洞巢穴中,首領的白頭髮一絲一絲、一層一層、一浸浸地展現出來,透明保護甲的通透感與細節的能見度一覽無遺;再看軍師那個精細雕琢的金屬鼻的凹凸立體效果,再加上西裝的紋理/質地,堪稱近期最佳的 4K UHD 示範。還有女孩一頭紅髮、白色喱士頭巾、嫩滑幼細的皮膚,鮮明的輪廓,再加上立體的背景,還有一眾粗獷男變化豐富的膚色,源源不絕的高畫質吸引力盡收眼底。


值得重溫
重播《Split》4K UHD,也是市場上首批 4K UHD,始發現此製作的視覺立體感如此強烈,心理學家的縐紋深刻有力、變化豐富,女主角水靈而圓滾滾的大眼睛,如看得到眼球晶體的通透感,還有暗位的細節看到更多從前未曾留意過的、未曾感受過的立體效果,令我希望有時間將電影從頭至尾重溫一次!
若然不願意花 20 餘萬入手 DLA-NZ900,筆者的忠告是,不看為妙!免得本對影像視覺㤿憸「奄尖」的你,日後魂牽夢縈!
建議零售價
DLA-NZ500 售價:HK$59,900
DLA-NZ700 售價:HK$79,900
DLA-NZ800 售價:HK$138,000
DLA-NZ900 售價:HK$20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