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催眠.似魔法|拉威爾 Boléro 的傳奇

文|馮春木

在古典音樂 context,「波麗露,波萊羅,波列羅」這幾個譯名,通通指拉威爾創作於 1928 年的一部舞曲作品 Boléro。公論:它是二十世紀法國管弦樂傑作。

Boléro 原是一種西班牙舞曲,音樂為中速三拍子,作為舞蹈可以單人也可以雙人跳;步伐動作複雜,一隻手臂高舉,用響板伴奏。拉威爾所作的 Boléro 只是借用了《波麗露》的名稱罷。

有人說它的成功在於執念(obsession),一股美得讓人窒息的執念:「單簧管在沙漠中種出玫瑰,銅管聲部層叠堆砌成巴別塔。」像催眠似魔法,由無聲細雨到翻天海嘯。

講拉威爾作的 Boléro 一定要提艾達.魯賓斯坦(Ida Rubinstein),是她委約拉威爾為她作曲的。首先,她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女性;然後是一位舞者、演員和藝術贊助人。她對二十世紀初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Ida Rubinstein

藝術和藝術慈善事業,對魯賓斯坦家庭非常重要。艾達接受了廣泛的教育,重點是藝術和語言。她的表弟約瑟夫是李斯特的學生。

年輕的艾達拒絕婚嫁,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學習了幾年戲劇。19 歲那年,她决定要做主角: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Antigone)。製作是她全資的,首演是私人演出。看過的人都說艾達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才華和魅力。

之後,她開始學習舞蹈;而跳舞很快就成為她的主要愛好。不過由於起步太晚,艾達的舞技稱不上優秀;但她的魅力、優雅、美麗和舞台 presence 彌補了這點。她是拉威爾作曲的 Boléro 之首演者,由尼金斯卡 (Bronislava Nijinska))編舞,貝諾瓦 (Alexandre Benois)設計場景:在西班牙的一個小酒店裏,一個女郎在翩翩起舞。

透過合約,艾達.魯賓斯坦獲得了 Boléro 三年的劇院獨家版權,和一年的音樂廳獨家版權。

「托斯卡尼尼事件」(也就是作曲家不同意指揮用的快速度、但托斯卡尼尼堅持自己比拉威爾更了解這首作品)轟動一時,進一步提高了 Boléro 的聲譽。

「有趣」的是,拉威爾是對這首作品最嚴厲的批評者。1931 年,他解釋道:「這是一個非常特殊和方向受限的實驗,不應懷疑它能實現不同的、或更多的東西。在第一次演出之前,我已發出了警告,大意是我寫的這作品完全由管弦樂織體所組成,沒有音樂——是一個很長的、慢慢漸進的漸強(crescendo)。」

Maurice_Ravel
Maurice Ravel

讓每個細胞都成為共振的樂器

沒有音樂? Boléro 讓每個細胞都成為共振的樂器呢!作曲家對它的大受歡迎感到意外。今天它是全球最  conic 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據說每隔 10 分鐘,世界上的某個地方就會開始上演拉威爾的 Boléro。考慮到它是「快閃」演出團體的 favourite,這說法有點可信。

作曲家許常惠指出,拉威爾寫 Boléro 是一種示威:「是管絃樂配器法的示威,不動節奏、旋律、和聲,只依靠管絃樂配器法的巧妙色彩變化,拉威爾已經創造了新奇音樂出來了。拉威爾所暗示的是色彩光芒、變化無窮的新音樂要素,新音響效果,新音樂構成的時代的來臨。」

拉威爾身故後,他的遺族享受其作品的版稅收益。過了若干年,拉威爾作品的版稅成為爭產官司的緣由。究竟,當中涉及多少金額?

據估計,自 1960 年以來,光是 Boléro 就賺了超過五千萬美元的版稅!難怪爭崩頭。

Boléro 本應在 2008 年進入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即演出與錄音再毋需繳付版稅),因為歐盟版權通常在創作者去世後維持 70 年。可是,根據法國法律的一項規定,直接或間接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的音樂作品例如 Boléro額外獲得八年加 120 天的版權保護。

呵呵,即是要繼續付鈔。

版權持有人扭六壬,希望能將版權再延長。他們的所有法律主張最終都被駁回,Boléro 於 2016 年進入公共領域。

相片來源:封面 – Piano Piano!;Ida Rubinstein – wikimedia.org;Maurice Ravel – wikim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