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音樂會 — 有 RACH 味的葛利格鋼琴協奏曲演譯

樂迷關注烏克蘭鋼琴家菲多洛娃(Anna Fedorova)重臨香港樂迷。YouTube 上,她現場彈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瀏覽量超過 4100 萬次,輿論讚賞。這首也是她八年前在港 debut 的戲碼。

今次她來演出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此首的氣韻(場刊寫道:以音樂刻劃北歐獨特氣氛與色彩),當然跟拉赫的第二號大異其趣。但,怎麼我聽菲多洛娃彈葛利格,讓我感到葛利格鋼協與 RACH 2 是近親,甚至,與我們的《黃河》是遠房親戚(特別是在第一樂章時)?!

《黃河》鋼協的創作組裏,殷承宗與石叔誠都是鋼琴家(其餘人物盛禮洪、儲望華和劉莊都是作曲專業),兩位鋼琴家對於李斯特、葛利格和拉赫曼尼諾夫等浪漫派鋼琴協奏曲,自然滾瓜爛熟;因此在《黃河》使用的鋼琴技法借鑑上述,半點不出奇。可是,聽葛利格的鋼協直接聯想到《黃河》,這是首次。
覺得與佩特連科(Vasily Petrenko)帶領樂隊進行協奏的手法,不無關係。樂隊 sonority 是厚的,如果音樂在描繪大自然(十篇樂曲介紹九篇半都這麼寫),我聽這個演出腦海裏浮現的大自然,是德國黑森林,多過似「北國」的自然景觀。

菲多洛娃是很懂得如何虜獲觀眾心的。第一樂章表面的活力浮力,她是加零一。技巧上她是精確的,她的動態變化是 3D 的。節奏的伸縮性(tempo rubato)很「吸引」,但,是吸引人去注意鋼琴家(她本人),而不是作曲家。Mannerism ? 未至於,不過其自我意識是強的。

最後一個樂章節奏感十足,光輝四射,這段音樂之旅可以用「豐富多彩」去形容。菲多洛娃 encore 了一首拉赫曼尼諾夫,應景(首尾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