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鷺與少年》- 宮崎駿的「夢遊」

文:丑奴兒

找對心情與時間,終於啟動了《蒼鷺與少年》。宮崎駿的新作又再用虛與實交織出他一直未曾改變的訊息。以畫面而言,電影又如宮崎駿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他這異域世界,比《千與千尋》、《哈爾移動城堡》和《崖上的波兒》更加冷靜,意識流更加抽象迷離,識版圖更加寬闊宏大,無可否認,觀眾不太容易接收,甚至對他對故事內的人物形象設計感到茫然。

宮崎駿又帶觀眾回到了二戰的世界,今次,他化身成真人,糾結在傷痛與慎怒、虛偽與勇敢、孩提與青年之間的複雜情緒。序幕一場熊熊大火,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親,還有他過往的生活,也與他的童年劃上句號。

背負著亡母的痛、環境的轉變與成長的憤怒,真人與經營軍工工廠而越富有的父親離開了東京。面對著新居一群因物資匱乏而貪婪的家僕、形象與母親一模一樣又聰明的繼母、對自己過份緊張的父親,他的孤獨,與被著蒼鷺皮的狡滑人獸有能溝通的共鳴。或許,蒼鷺的「真相」正正代表著醜陋的成人世界,既可憎,也可惡。

可是,他為了對付討厭的飛來之惡,他製造了弓與箭,無意識地踏上父親的軍工之路。與貌似母親的繼母,既疏離,亦有隱約的親近的矛盾。為困在神秘荒屋失蹤的繼母,他決定踏進詭異之旅,來到了世界的另一維度。是還未能從火災救出親母遺憾的心願或補償?還是一場救贖自己的靈魂之旅?

戰爭可惡,另一個維度就能找到內心的和平嗎?壓根不是這回事,真人似乎也並沒有任何幻想。他越過了會吃人的塘鵝與鸚鵡,看著「嘩啦嘩啦」可愛靈魂升上天空準備重生,卻被飢餓的蒼露吃掉了一半的殘酷現實,想救,卻又無能為力,生命,也許就是如此。

在這個維度中,披著鮮麗羽毛的鸚鵡,是一個個肥大、無靈魂、嗜血食人的獸類,獨裁者、軍閥的形象呼之欲出。失蹤的舅公,原來正是這個維度的掌權者,形容枯槁的他,每天就在維持著各方的平衡與和諧,卻明顯有心無力。最後,是真人要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歷練越多,真人越堅定了,他不逃避,不被誘惑,面對著危險,再回到了自己的世界,等待戰爭終結。經過了種種的幸運與磨練,又再回歸平淡。是生活?是成長?是人生?宮崎駿依舊鮮明的意識,是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厭惡、對虛偽成人世界的討厭、擁抱童真與希望。至於心態,他有更強烈的冷眼旁觀,將從前的激情化作淡然處之,而對希望未敢或忘。

動畫故事靈感改編自英國作家 John Connally 的 《The Book of Lost Things》,書中男孩與真人擁有相同的經歷。至於電影的原名,是引用自小說家吉野源三郎於 1937 年發表的著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原名,無疑讓觀影時有相對踏實的感受。

電影的作畫風格,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宮崎駿畫風,簽名式的吉卜力工作室出品。更加引人入勝的是音響效果,尤其針對序幕音效,由遠方的火災場面的音效動感、赤腳踏木板地的實淨感、質感動態強烈、人聲中氣十足,場面空間感寬闊。當真人到達神秘大宅時的回音效果出色,細節聲質感強。唯異境音效未覺特別澎湃,略感有虎頭蛇尾之嫌。

要投入其中,投影大畫面、環繞聲音響效果扮演著重要角色,為這部宮崎駿特別抽象的作品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