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十七:鐳射數碼初階(一)

鐳射數碼碟是飛利浦替 CD(Compact Disc)譯出來的中文名,有人叫它做鐳射碟,因為這片直徑只有 12cm(4¼ 吋)的銀碟所貯藏之訊息,不可能不是數碼化,鐳射名稱之來由,是 CD 體系以低電壓鐳射管用光學形式拾取在旋轉中的銀碟上之訊號,但,巧合的是鐳射碟亦為飛利浦另一發明 Laser Disc(LD)的英文名稱,後者是 31cm(12 吋)直徑,有音響有畫面的電視碟,所以,鐳射碟既可是 CD,亦可是 LD 的譯名。為了避免混淆,我們就把 CD 稱為鐳射數碼唱碟,而 LD 呢,應該是鐳射影視碟較簡明了。

鐳射和數碼兩種技術合一,是二十世紀末尖端科技的越級成就。為甚麼越級?那是飛利浦發明出來的構思及概念,暫時還未能在實踐方面做足一百分。不過,目前好的 CD 已非常非常的好,對大部份發燒友和一般家庭,CD 體系無疑已是優點多於缺點了。

作為一種貯藏音響的軟件,CD 當然比 1948 問世的33轉長壽碟(LP)具有更接近理想的條件。

本文是一個連載,藉有限篇幅,以最簡單,希望大家都容易看得懂的語法,向各位讀者由頭開始解釋鐳射和數碼兩種尖端科技的梗概。

人類已進入一個以電腦技術為主宰的時代,短期內,音響行、電器業的推銷技術,勢必要相當的電子科技常識為根基。香港一些先進的電器代理商,早已把實用電子科技常識有系統地強迫推銷隊按時學習,在銷貨方面反映出來的成績有目共睹。至於安在家中欣賞電視節目的消費者們,平時多認識點有關新時代新科技的常識,對生活享受情趣均有一定的催激作用。千祈咪落伍!

 

人類聽覺系統是 100% 數碼式

CD 碟和數碼錄音,不是雞和雞蛋。肯定是沒有數碼錄音就根本不可能有 CD 碟。

數碼(Digital)是一項利用脈衝訊息來紀錄資料的技術。數碼錄音是將音響通過轉換方式變成一連串脈衝然後紀錄在磁帶上的先進技術。因此,又稱為(脈衝碼調制)(PCM)錄音。本來,數碼這名詞應指由 0 至 9 的十個數目字。要簡單地有個數碼概念,就應先知道由 0 至 9 的十進制數目均可用 0 或 1 的二進制數碼代替之。用 0 與 1 的配搭,逢二進一,就可以表達無窮訊息。例如 1 = 1,10 = 2,11 = 3,100 = 4……我們看到,由 1 至 4 的「數碼」表達方式,已由 1 數位增至 3 數位。由此可知,0 與 1 配搭的數位愈多,數碼的表現能力就愈大。為甚麼要用 0 與 1?因為,0 與 1 可以用個最基本的電掣一開一關來代表。「關」就是 0,「開」就是 1。

數碼錄音磁帶上,就是貯存了無數億萬次從音響翻譯過來的「開」與「關」(0 或 1),就是這樣簡單。

話說,音樂與音響都是屬於持續(Continue)性的模擬式(Analogue 或譯「類比」)訊號。把音樂分解成 0 或 1 的斷續數碼(或脈衝)訊號,在重播時又必須還原為模擬式,究竟會不會影響 HiFi 傳真度呢?

把音樂變為數碼的第一人,不是歷史上記載的日本「天龍」或英國「BBC」,而是香港名歌星徐小鳳。她把王昭君的一段唱成:「43420,024,43420……(白)得閒打電話嚟啦。 」

當然在聽者腦子裏無法還原為本來的歌詞。但,以 80 年代尖端科技,0 與 1 的斷續脈衝,通過一連串精密處理,却可以給重組為持續性的聲波。

不過,在繼續往下講之前,我想各位先接受一件事:人腦處理由耳膜接收到的模擬聲波之程序,倒是百份百數碼式!人腦聽覺翻譯操作,是包括一個 A – D 部份(模擬至數碼轉換)和一個 D – A 部份(數碼至模擬轉換)。人腦做得到的工作,電腦應份做得到,而且更好。只是 80 年代的電腦能做到幾許?

 

照片與印刷品之比

模擬和數碼的分別,舉個實例,好比一張菲林拍出來的照片和從照片翻出來給印在報紙刊物上的網片之分別。凡從事印刷行業或對印刷技術有知識的人,都馬上弄清楚這比較的定義。從菲林沖出來的照相,理論上亦有微粒,其實也是數碼式。但單憑肉眼已看不出微粒之存在,肉眼對照相的直覺判斷,它已是持續的模擬形象。印刷品由於技術限制,暫無可能重現照相同樣精細的微粒。製片時必需「落網」,把照相的形象分化成肉眼可見的「粗粒」(即微粒),印刷愈是精美的刊物,採用「網片」的微粒愈是精細,肉眼所見,這些愈是精細的微粒便愈是與原照片接近了。今日尖端科技,已能印出微粒精細程度與原照相「幾乎」沒有分別的「網版」。

但,無論如何網版圖片在學名上還是被稱為「半色」(Half Tone)。而照相呢,學名就叫「全色」(Full Tone)。我們不妨暫時在心中記着這個比較,把模擬式紀錄音波的技術叫作「全色」音響,因為它是持續的完整的紀錄。而把數碼式紀錄音波的技術叫作「半色」,它屬於半是「0」半是「1」斷續的「不」完整的紀錄。

是否數碼錄音所記下來的東西只得一半(另一半是 0)?答案:Yes & No。印刷出來的網片只能保持原照片的一半傳真度的說法,也是一樣不盡不實。

 

(原文刊於 1987 年 9 月號《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