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廿六:鐳射數碼初階(十)

積克.倫納(Telarc 的錄音師)在錄音界致力研究立體聲錄音之咪高峯擺位對音色之影響問題。倫納是 50 年代錄音鬼才 Mercury 的羅拔范恩的忠實信徙。范恩採用一隻咪高峯錄單聲道錄音,後來又採用三隻咪高峯錄立體聲,所得的聲帶至今仍被認為尖端技術之不朽作。早期 RCA 芝加哥/萊納錄音,路易士.禮頓也是用三枝咪。

倫納在未用數碼錄音之前,嘗試採用直刻方式匹配三枝咪去錄管弦樂。第一張克里夫蘭/馬舍爾的直刻古典樂唱片,就是倫納的作品。可惜此碟左右聲道不平衡,放唱時要用平衡掣預調。

倫納獲悉 Soundstream 數碼錄音機的頻率響應能達到 18KHz 之後,就毅然決定用 Soundstream 配合三咪技術法灌發燒級碟。第一批 Telarc LP 就是 Soundstream 頻應止於 18KHz 的製作。

結果,是與監製羅拔.活士合作為數碼錄音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人們都以為凡用 Soundstream 機器錄出來的數碼錄音就必定正斗,事實並非如此的,好多用同樣機器錄出來的錄音都渣得可以。

 

▲Jack Renner(積克.倫納)

 

三咪錄音查實復古

積克.倫納推行的三咪式立體聲錄音,80 年代的 Hi Fi 人以為是新潮,其實技術上新的只是數碼錄音,咪高峯擺位方法卻是可以追溯到 30 年代立體聲唱片構思人布林賴所寫下的「交差式」咪高峯拾音。布林賴只用一對咪去錄立體聲,50 年代的羅拔范恩將交差式化為三點式(左、中、右三枝咪),中間聲道拾音可以在混音時提供更明朗化的中間音響。據說,范恩當時還準備為「即將開發」的三聲道立體聲打好根基。范恩的三點式,直接傳落在倫納手上發揚光大。另一方面,Decca 的威健信卻以三點式拾音為主,而輔之以其他助音咪高峯。威健信的 T 式拾音,基本上是 60 年代開始世界上所有大公司在羣眾口味要求之下一致推行的多咪式多頻道立體聲/四聲道錄音的標準規格。

隨着數碼技術之發展,各大公司的錄音技師們又愈來愈覺悟更簡單的三點式甚至交差式拾音,原來一樣可以臻達多咪式的「顯微鏡」突出效果。而且,少用一點咪高峯,相位錯誤所引起的失真亦較少。

這個轉變,是返樸歸真,以退為進。於是 Telarc 的倫納就被羣眾視為「先知」了。

 

 

▲Telarc 於 70/80 年代使用之 soundstream 數碼錄音系統(須外接 VTR 磁帶錄音機)

 

錄音擺咪技術,在 30 年代開發時,最有頭腦的專家們都知道,咪高峯數量用得愈少,所引起互調、相位失真比率也愈少。但是,40 年代的 Hi Fi 玩家,特別喜歡聽到唱片上有而音樂廳無的微絲細眼內容,例如三角鐵(釘釘),銅鈸(查查),在那時的唱片裏必定要特別加強。釘釘聽來似救火車的鐘,查查像有 50 吋直徑。這也難怪,因為 78 轉碟的嘶聲比上述一切聲響更勁,人們甚少機會從唱機的 Horn 上聽到那些音響。初期 33 轉碟,遂有搏命擴大這部份頻率的媚俗行徑。發展下去,就更要做到「脫離真實」的 Hi Fi 了;咪愈多,混聲頻道愈多愈 Hi Fi!

上文說到 Telarc 唱片積克.倫納的返樸歸真,回復至 30 年代純美的構想,不錯能提供音樂廳的音效,但當然有美中不足。例如,他的最早期錄音「畫展巡禮」,世界輿論一致公認為時代傑出成就。但,尾聲大高潮的鐘聲及其他高音敲擊樂,在音樂廳聽得清清楚楚,Telarc 唱片卻付諸闕如了。

寶麗金、EMI 等大公司,早已注意到倫納所採用 3 咪式主拾音的好處,DG 在重新裝修好的芝加哥管弦樂廳錄阿巴度指揮的幻想交響曲,用三枝主咪,一對副咪(一般叫 spot mike)。為了取得更溫暖音色豐富殘響,工程人員更特別用木板將本來很淺的音樂台加深 25 呎。這幻想交響曲是 DG 目錄上最接近 RCA/萊納/芝加哥的超級成就,美中不足是大鼓欠 punch。(編號 410895-2)。

多咪式錄音的缺點,數碼技術能夠把它們毫無保留地暴露。電聲學家已在這方面找到相當滿意的答案,模擬式時代的咪高峯已不能再沿用於數碼。多咪式數碼錄音是與三點式並進,前者的深入民間優點是暫時未能取代的。不過,寶麗金、EMI 他們事實上已愈用愈少咪。Archiv(寶麗金)在倫敦灌錄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全集(Bilson 獨奏,英國巴洛克獨奏者樂團,嘉甸拿指揮),別開生面,採用三點式擺咪,獨奏樂器的擺位卻是在樂隊的中心。這特別效果是可以清楚聽得到的。

在大型浪漫派作品方面,DG 甚至試過採用一對(不是三枝)咪高峯去錄現場歌劇演奏。事前還不期望有好成績,但礙於舞台經理堅持不准咪高峯影響觀眾視覺,只得嘗試採用一對體積微細的 Capsule,那是 82 年在羅省「陶樂珊陳德納」音樂廳盛大公演的 Falstaff。錄音發表之後,樂評家一致公認那是捕捉了一百分音樂廳效果的傑作。在一級器材上,我們可以聽到了台上演員和台下「池」裏樂隊的高低位置。

這次無心插柳,使 DG 錄音隊大為興奮。希望短期內能做到用最少咪捕捉到一切。

(原文刊於 1988 年 6 月號《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