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四十四:綫篇(三)

講到鷄綫(平價綫),我們在 50 年代初玩甚麼 C-core 輸出變壓器時,那知道形勢會發展到今日每吋 $100 的環境。90 年代,音響用(或兼用)導綫,由每碼 $350 至每吋 $100 的差距,不可謂不大。我們不禁問一聲,究竟是否愈貴愈好聲?或,廉價綫一定不好聲?

我們經過多年的不斷的臨床實驗,廣泛的比較,虛心的接受,我們這一族對上述問題已有明確答案:

(1)價錢愈貴的綫,絕不一定愈好聲。

(2)廉價綫不一定不好聲,視乎怎樣去利用。

有關(1)牽涉的層面很複雜,不如先討論(2)。

世界上沒有又平又靚又全面的導綫,訊號綫更免問,喇叭綫的基本需求條件不一樣,結論也不同。

為甚麼?

科學鷹從科技立場看綫,寫了一篇列舉好多方程式的特稿給本刊。雷明認為不適合於《Hi Fi 音響》刊登,為他改投《無綫電技術》,全文已於 1989 年 11 月號見刊。原文用十分理智的語氣去分析綫的設計。同時指出(A)設計音響專用綫,是沒有撞彩這回事的,設計人除了要生活之外,更要生活得較高級。(B)音響專用綫的製作,要用到高科技。(C)音響專用綫的原料,要用到高純度。

科學鷹又幽了一默說:如果世界上有廉價的優異設計+高科技+高純度料導綫的話,那製造者必須抱着貓頭鷹族的志向 - 貼錢賣靚聲。

製綫原料的高科技

自從人類懂得利用導體傳輸電力以來,就知道銅是最可靠和較經濟的導綫原料。在所有的天然元素之中,銀是導綫性能最優異的金屬,其次才是銅,黃金則數第三。近年來,電學專家又在積極研究超導體(Super conductor)人造合金。音響專用綫應用合金,已非一朝一夕。但,至今為止,最多用的料子仍是銅,最名貴的料子是銀,仍未見過純金的神經綫。

製綫的銅與銀,當然也有純度之分。純度愈高,導電性愈優良。銅的提煉,純到 99% 不難。但 1% 雜質其實已經很高,甚至不宜用來做電綫。

高純度銅,譬如 99.9999%,提煉成本就昂貴得多了,導電性能也相應提高。科學家一早知道,高純度銅中殘餘渣屑最難清除的是氧份。而銅綫在工作時因電子摩擦產生熱力,令氧份從綫芯中分解出來、引起不良後果,大大增加了電綫的阻力。高級純銅,含氧份愈低,性能愈好。而氧的日文是“酸",多年來音響界口頭上叫慣的“無酸銅",即是無氧銅。

其實,歐美國家早就制定了一套標準,釐定電纜所用銅料的純度。所以,若我們在巿上選購符合國際標準的電綫,我們應該會得到某一規格的產品。但是,據電工界專業意見,本港生產的合規格電綫,不錯是採用合規格的銅料製作,但質素仍略遜色於英國製造的“同級"貨色,不過價錢就便宜許多。由此可知,就算採用同一規格的原料炮製,以不同的加工方式造出來的綫質都有參差。關鍵在於製造的技術和品質控制,有些綫芯,會在中途折斷,如果是單支綫(solid core),電流就不能通過;若是多股綫(multi-core),性能亦大大衰減。

以假聲為標準

發燒友發覺在喇叭綫的一端上駁一截幾吋長雜種綫,可以校聲,於是就發展成一門學問。他們是採取最原始的“神農氏"方式,遍“嚐"不同雜種綫的滋味,自行制定某些標準。我們當然十分相信這一截幾吋長的雜綫可以變聲,而且也曾是參與臨床實驗的一份子。但經多年的摸索,仍找不到一截“鷄綫"駁上去可令高、中頻音色美化。

鷄綫的一般效果,是頻應範圍狹窄,音響畫面收縮、中音朦、高音拮耳、動態縮小。

鷄綫輸了頻應及動態,是正常現象,在一些窄頻應、小動態的組合上,這效果便不很顯著。但重播音樂最重要的中頻部份,那一切樂器、人聲的基本音色之制定部份,鷄綫往往缺乏音樂感和彈跳感。

上述“基本音色之制定部份",絕非該聲響之基頻。基頻是該聲波結構之最低頻率,甚至不是該聲波的可聞音高之制定頻率。這一點,講起來長過一匹布,但却是音響物理學的起碼常識。可感音高(Perceptible pitch)是聽覺對聲響音高的判斷力,是一個很玄妙的物理心理現象。

舉個實例,在“Seashore’s Psychology of Music"一書裏,有多種樂器發音的諧波結構分析圖表。圖 1 是小提琴的 G 絃 =196Hz,可見基頻的能量只佔總能量的 0.1%。因此,這小提琴 G196 在重播時,基頻可被完全切除,而不破壞那聲響的音高(pitch)。小提琴 G196 的最高能量,在第 3 諧波,即 588Hz,佔總能量 45.2%。

基頻能量佔大比數的聲響,在重播時若切去基頻,音色就產生大變化,一般音色愈接近正弦波的樂器,基頻能量比率愈大。

“可感音高"的物理/心理現象,令我們能從頻率範圍最狹窄的電話耳機中辨認對方的音高、和更重要的音色。

HiFi 重播亦很依賴這現象,譚詠麟真人不經“咪"的音色和他的“入碟"音色大有分別,小提琴何嘗不然。

所以,著名錄音專家 Doug Sax 曾經說:「 一位生平從未聽過真聲的人,你放張 CD 小提琴錄音給他聽,告訴他這是小提琴,然後讓他聽到真正的 Live 小提琴,我擔保那人絕不會同意 Live 的音色是真小提琴。」

Doug Sax 即係話,你班發燒友,餐餐對住 HiFi,都未聽過 Live concert,你們所謂的快聲、慢聲、惡聲、醉聲標準,無非都係以假聲做 reference 吧!

60 年代前,錄音技術雖已有條件捕捉低至 40Hz 的音波,但 78 轉 SP 和初期 33 轉 LP 碟普遍將 100Hz 以下音頻完全切除,為了遷就那時代的唱臂唱頭。直至 90 年代,絕大部分錄音軟件及揚聲器,仍是止於 40Hz 的。若止於 40Hz,則大有可能在 100Hz 就開始滾降。我相信,好多好多發燒友在“以前"或“現在"都從未由他們的“Hi End"組合上聽到過真正的 50Hz。

拿張試音用 CD,播放註明清楚是 40Hz 的一段,揚聲器有聲出,而且好勁。於是心安理得,肯定自己的喇叭做得到 40Hz,而且好勁。這心態,正好符合 Doug Sax 的形容。

另一族則振振有詞:「50Hz 以下的聲響,音樂裏有幾多?要它何用?60 至 2 萬或 100 至 2 萬重播音樂都夠有突啦!」

外皮不能忽視

話題的確扯得太遠了,言歸正傳吧。

老婆是人家的好,HiFi 是自己的好。自己日日夜夜聽的音色,聽慣聽熟,肯定是全世界最靚吧。往往是要撞到一個不怕得罪你的人話你知:「 你的組合音色好奀,soundstage 好淺窄,大聲散晒,冇厘低頻!」

繼續講。話說,除了原料的純度之外,原料的晶體結構也要注意。

我們都知無酸銅就是無氧銅就是 Oxygen Free Copper 就是 OFC。 LC/OFC 是日立註冊專用的標誌,L 是 Large 或 Linear,C 是 Crystal,LC/OFC 是巨晶體無酸銅。

日立的研究,證明了綫裏面所含的金屬晶體數量愈少則綫的傳電功能愈好。因為晶體與晶體之間有分界,有裂痕,形成電阻、電容,影響傳輸效能,破壞音色之純度。

此外,又不能忽視導綫外皮(Jacket)的料子,它對電子傳送有摩擦力,即阻力。目前,摩擦力系數最低的 jacket 材料是 Teflon。美國軍用規格,亦註明電綫 jacket 要用 Teflon。

就以美國軍用品規格做準,高純度銅芯,Teflon jacket,單股 solid core 電綫的成本,也是十分廉宜,18 號芯為港幣 $1 以下 1 呎而已。對發燒友來說,這個價錢必是鷄綫。不過,這種單股軍用綫也是我們兩年以來在“鷄羣"中發現的唯一可供 Hi End 利用的“鶴"。甚至,英國民用規格單支綫也夠班。

首先,是經過無數冗長的 AB 比較試音之後,我們完全否定了任何多股(multi-core)鷄綫在用作喇叭綫時能提供優質中、高音及合理寬闊音場的可能性。但却徹底證明了英國民用規格 18 號和 16 號單股綫是十分好的低音專用喇叭綫。(未完,下回分解)

(原文刊於 1989 年 11 月號《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