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期《煮酒論英雄》:Bowers & Wilkins 802 D4
我聽到大鸚鵡螺的影子 – 陳海川
推陳出新、不斷演進,一直是 Bowers & Wilkins 的不變方略!由創辦人 John Bowers 起直到今天,儘管領導層經歷幾許更替,還幸並未令 Bowers & Wilkins 的研發及設計文化走樣,尤其儼如 Bowers & Wilkins 脊樑的 800 系,數十多年來一直肩負起旗艦系的身份,並適時為發燒友帶來新驚喜!
現在看來,800 系早已發展得相當具規模,於業界、發燒界更有著殿堂級地位,但一切絕非一蹴而就,也曾經歷逾十年的醞釀、二十年的成熟期。
都經過醞釀
Bowers & Wilkins(下稱 B&W)的故事,由 1966 年推出第一件作品 P1 喇叭掀開序幕。售賣 P1 的利潤,讓他們有能力引入更新的檢測儀器,令日後的產品有更優良發展條件。然而,著名的 801 之原型要到 1979 年才面世,其高 / 中 / 低音三路獨立箱的架構,不單只以當時來說非常前衛,更是這幾十年來發展的重要基礎,並影響了眾多同業的設計。
先前提到一切非偶然,都經過醞釀,其實早於 1977 年推出的 Domestic Monitors 系 DM7 身上,已見頂置式獨立高音這劃時代設計。而同樣是 B&W 及 800 系標誌性技術的 Kevlar 中音盆,亦於 1976 年推出的 DM6 身上已出現。
進入 80 年代
哪 800 系就是由 1979 年推出的 801 原型開始算起嗎?既是亦不是!因 800 系要到 1987 年以後才逐步確立、成形。
1979 年推出的 801 原型,之所以命名為 801,據講背後意思簡單又直接,就是代表 B&W 進入 80 年代的第1個作品,而第 2 個作品就是 802,其後更與 1984 年推出,比 801 更高規格的 808 合稱 80 系。但於初代 801 / 802 或較後期的 801F / 802F 身上,實仍未存在 Matrix 聲箱技術。
隨著 Matrix 聲箱技術研發成功,及至 1987 年,後繼型號 Matrix 801、Matrix 802 出現之後,800 系就逐步擴展、成形。800、803、804、805、HTM、SCM、ASW 等先後出現,發展成一個大小座地、大小書架、大小中置、大小有源超低音等均齊備之旗艦系 800。經歷 Matrix 800 Series 2、Matrix 800 Series 3、Nautilus 800、800 D(局部型號鑽石高音化)、800 Diamond(全部型號鑽石高音化)、800 D3 等多代之後,最新一代、即 800 系 D4 一代,數月前終於正式登場。
復出
最新一代 800 系 D4 之面世,標誌著 800 系再進入一個新里程,驟眼睇似未有大驚喜,但針對性的局部及細節改進,卻絕對不可小觀之餘,801 這個充滿象徵意義的型號名稱,今回隨 D4一代復出(不諱言!過去一段日子確常有言語或文字上的誤會,說〝800 D〞究竟所指的是一個型號抑或整個系的統稱,不時需再三釐清)。雖然不會再是那特大口徑低音格局,但 801 這型號名稱確實象徵著 800 系的根,且盛載著一眾資深擁躉們的美好回憶!
至於今回主角 802,由 802 原型開始到 802F > Matrix 802 > Matrix 802 Series 2 > Matrix 802 Series 3 > Nautilus 802 > 802 D > 802 Diamond > 802 D3,並於三年多前首度為 802 推出特別版,連同 805推出 802 D3 Prestige Edition 及 805 D3 Prestige Edition,然後就來到數月前跟整個新 800 系同步推出的 802 D4。
雖然外觀仍見 D3 一代的影子,這是優良的遺傳基因嘛!但於 802 D4 身上,實有著絕對不可小觀的針對性局部及細節改進,由頂到底、由裏到外皆有之,而改進主要朝著一個方向,就是消除由多餘共振所引發的多餘聲音,即音染、失真。另,D4 一代仍備有七個不同規模及功能型號(四大小座地、一書架、兩中置)之同時,更引入新飾面版本(緞面胡桃木 / Satin Walnut),也就是本社剛引入的一對。
某甲:霎眼睇,不又是一對 802 嘛?
某乙:的確係 802,但新 802 非 802,而係 802 D4!
某甲:不又是先前 802 D3 那模樣嘛!
某乙:真係?
某甲:有大不同嗎?
某乙:有!由裏到外皆有不同,全屬舉足輕重之變,足以成就 802 又再一次進化,變得更強、更傳神。有比較下,802 D3 確實不得不成為舊一代了!
更深長、差不多 1 英呎
得從頭說起,打從四十年前的 801 原型開始,B&W 已知各路單元聲箱獨立之重要,並一直遺傳到今日的 D4 一代身上。
於 802 D4 頭頂上,那由一塊實心鋁塊銑削而成的 Solid Body Tweeter 獨立高音聲箱當然少不得,但 D4 一代換上了更深長(接近 30cm / 差不多 1 英呎)的高音聲箱。更深長的高音聲箱連帶背壓紓壓管,對控制其半球高音振膜的共振頻率有更顯著優勢,且意味著振膜較之於 D3 一代時,「呼吸」更流暢。加上高音聲箱底下換上經改良的兩點式退耦托架,可確保高音單元上的敏感組件,跟外界及其下中音聲箱的隔離效能,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更好,令聲音自由地浮在空間中的感覺更實在,不會被聲箱拖著或框起來。
突破性音圈筒懸掛技術
於配備 FST 中音單元的幾個 D4 一代型號之上,B&W 將 Continuum 音盆、FST(Fixed Suspension Transducer / 換能器固定式懸掛)的雙重優勢,跟全新的仿生打印成形音圈筒懸掛相結合。
過去幾十年來,於喇叭設計上幾乎所有領域都在不斷發展,唯獨在 Fabric spider 編織物蜘蛛網(音圈筒懸掛),這傳統動圈單元音圈筒懸掛的關鍵課題上,基本上一直未見重大突破。B&W 現於 D4 一代中、有使用 FST 中音單元的座地或中置型號身上,投入全新的仿生打印成形音圈筒懸掛架技術。以極簡、表面面積極少的複合懸掛架系統,取代傳統的編織物蜘蛛網式懸掛,通過大幅減少傳統蜘蛛網狀音圈筒懸掛可能產生的多餘氣壓(亦即聲音),得以消除其對音盆做成的不可預計非線性運動,就此徹底改變了中音單元效能,帶來前所未有的高透明度及傳神中音。
改良渦輪頭罩
801 D4、802 D4、803 D4 為身上的 Turbine Head 渦輪頭罩(噴射引擎渦輪型)中音箱,現追隨高音箱、用料升級成更堅固的全鋁製作,不僅能提供更出色的聲學效能,且因為頭罩組件現進一步與低音箱分離,令隔離效能得以再進一步提升。
此外,渦輪頭罩內部除有五角星形放射式金屬支撐架外,更引入一項獨特的新技術,於特定位置平衡地裝上兩個(803 D4)到三個(801 D4 及 802 D4)圓形的金屬裝置 TMD(Tuned Mass Damper)質量調諧阻尼器,並於渦輪頭罩內後部的金屬翅片中,添加共振阻尼材料,此種種均有著消除任何多餘共振的作用。然後,將整個驅動單元、磁驅系統,隔離在彈簧式的退耦支架及抵著單元背與渦輪頭罩背的金屬支撐杆上,務求再進一步限制多餘振動干擾組件。
新添鋁鑄件
外觀上最容易察覺的改變,肯定係於 D4 一代所有立體聲型號身上,其主箱肩部或頂部的顯著改良,全改用全新的剛性鋁鑄肩部或頂部,以取代之前的木製架構,成就更大的剛度,從而進一步提高箱體的安靜度。於全新鋁鑄肩部或頂部的表面更裱上名貴皮革“Connolly"(為不少名車、超跑選用的皮革製造商),既能帶來豪華觸感亦可提升外觀貴氣。
Aerofoil 音盆
每一座地型號均沿用先進的 Aerofoil(流線面 / 漸進厚度)低音盆外,D4 一代再於 Aerofoil 音盆中央加入全新的泡沫材料防共振塞,當音盆前後移動時可起著輕輕支撐音圈筒及音圈的功效,有助進一步降低失真,帶來更均勻又更乾淨的低音。
Matrix 矩陣
於 D4 一代,801 D4、802 D4 及 803 D4 身上皆引入了 Matrix 升級組件。在聲箱內不同方向的內部支撐上,額外加入更多金屬部件,包括垂直及水平的 U 形鋁部件,並以黏合劑加螺絲栓固定。此外,於 801 D4、802 D4 及 803 D4 等的基座下,仍沿用巨型腳釘及當初為 D3 設計的滾輪這配搭外,現再加入一貼心裝置,一套伸縮式制動柱,好讓你於未定好喇叭最終擺位、未放下巨型腳釘前,可放下制動柱去防止喇叭走位。另,設計師亦將那個源自上一任旗艦型號 800 D3 的約束層阻尼技術,帶到 802 D4 及 803 D4,即除基座改用全鋁鑄去取代上一代的鋅鋁合金製作外,再加入以薄鋼片固定的阻尼控制層。而基座的形狀亦有別於上一代,面積更大、重心更低之下,必站的更穩。
變心原是永恆
對筆者而言,Matrix 802 就是我進入發燒領域後開始接觸到的 800 系作品,其後再見証及經歷過改用鋁半球、磁液冷高音的 Matrix 802 Series 2,以及再改良分音器與內部接線的 Matrix 802 Series 3 後,Matrix 802 Series 3曾 一度是我的理想喇叭,透過他聽過不少器材。不過貪新鮮乃人性,當 Nautilus 802 出現,一個可謂翻天覆地之變,即令我心也變了!
變心原是永恆!Nautilus 一代最終亦被鑽石高音一代所取替,人心亦隨之改變。進入鑽石高音時代後亦經歷幾許改良,先是 802 D,再來 802 Diamond,然後到 802 D3。802 D3 曾佔據我日常工作的一個重要位置,從它推出以後,就一直沿用至早陣子, 其識別能力之高,絕對係我試音工作上的利器。
也曾懷疑加忐忑
於我而言,多代 802 之間,如要劃線區分,由Nautilus 802 起乃完全跳出舊一代 800 系相對豐滿之聲的分水領,而由 802 D 到 802 D3,則是其聲音特性上的另一個里程碑,標誌 800系 全面進入當代高性能鑑聽器的領域。
故事至此,或許你會想,D3 一代已相當高性能,哪 D4 一代還能有多大進步空間?想來確有難處,未親耳聽到實物前,我也曾有懷疑加忐忑!但當收到 802 D4 實物,再經一輪文、武火,日夜㷛喇叭後再細聽之,即安心過來兼有驚喜發現!
802 D4 經熱身後,即以其識別、鑑聽能力,爽快地區分出本社大房內的三套前 / 後級,在相對豐厚的 Audio Research LS28 SE + Reference 160S、相對熱血的 Accuphase C-3900 + P-730 0 及相對理性的 soulution 325 + 311 之間,我選用了 soulution前後級來進行 802 D4 的試音。無論人聲或一支小提琴,給我的第一下感覺係鑑聽器的直率、新鮮又細嫩。最重要是鑑聽、直率得來無冷感,絕非粗暴或粗獷式鑑聽,而係更多弱音細節、更豐富微動態下,由音色到演譯情緒的變化都更透心,滲透式的能量、演譯情緒傳遞。
轉彎抹角之間、張弛之間
透過 802 D4 欣賞《陪著我走 in Search of Lost Time》中的〈殘夢〉,中至中高音更純又更傳神下,我聽到憶蓮的情緒來得相當、相當細膩,音色有一種似不經收錄的直接加原味感覺。同一錄音,過去幾年已在不同配器下的 802 D3 身上聽過無數次,故當中憶蓮絲絲點點的唱腔、咬字及情緒變化,我敢肯定 802 D4 比 802 D3 來得更細膩又更悠悠透心。而《JS Bach–Sonatas & Partitas》中 Isabelle Faust 的小提琴,運弓之間、轉彎抹角之間、張弛之間,那些細緻的動感、微動態變化的營造力,同樣是 802 D4 技勝一籌,更能抓緊聆聽者心神去追著音樂、旋律。雖然 802 D4 在頻率響應數字跟上一代相約,但高音箱更深長下、令高音明顯來得更透亮又更純淨之下,就連諧波的動感也來得更細緻,散發出來的感覺更傳神,提琴的諧波跟堂音空氣也能更清晰區分,加上現場聽小提琴本該有的點點粗樸質感,置身錄音現場的感覺就更直接又踏實。
場面逐步構築出來
某程度上已掃除了未試音前的懷疑加忐忑情緒,然而更精彩兼讓我驚喜者,還看大型交響曲重播。Riccardo Chailly 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演奏《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響起,一切來得正路、細緻、傳神,整個樂團場面逐步構築出來的過程中,其穩定與低失真,誘使我一次又一次透過扭大音量去尋回現場的音壓感覺。最終扭到一個耳朵及這 450 方呎房間可承受,而感覺上近似現場的音壓後,令我進一步了解到 802 D4 全頻的失真明顯較 802 D3 更低,這意味 802 D4 更有能力去重現音樂中的微動態以至強動態。聽感上,從定音鼓到低音提琴群的有效下潛力及線條感,都比上一代出色。
簡單講,802 D4 由高至低全頻,就是做到強不吵耳、響而不刺耳、通透而有質、有情而無猶豫、爽快而有勁、厚壯而有線條。這一切表現、改善,相信皆由先前提到由頭到腳、由裏到外、由單元到箱體,那些針對性的局部及細節改進而來。
陌生又熟識
聽著聽著這複雜又宏大的畫面被 802 D4 重播得井然、透明、立體又實在,更是當我聚焦地去聆聽某些細節位時,802 D4 依然令我感到它交足戲。這音響畫面、音場表現、架構,愈聽愈有一種似陌生又熟識的感覺。細想一下這個,腦中似忽然「叮」一聲!之所以陌生,因在 800 系身上從未感受過;之所以熟識,全因在我其中一夢喇叭 Nautilus 大鸚鵡螺身上領教過。事前不曾有此聯想下,當嗅到這陣大鸚鵡螺之味、這份透明感,即倍感驚喜!請不要盡信我一家之言,快用對腳、用自己雙耳去証實一下吧!
配三套前、後級,有三種吸引力!- 何森
我首先用 soulution 325 前級 + 311功放試聽802 D4,只聽一遍《audiocompass 2016》CD 幾段在過去 6 年聽過 N 次的試音曲目,便知道 802 D4 的低頻較 802 D3「箍」得更結實,播“Drums Improvisation", 手鼓聲像真度更高,每個鼓的音像輪廓線條更清晰。播「百鳥朝鳳」鋼琴獨奏,鏗鏘有力的琴音動態對比更像真,中低至低音區的聲音明顯多了一種「實淨」感。輪到試擺喇叭用的音像定位一段女聲,802 D4 的女聲和 802 D3 一樣溫暖有肉、感情傳神,不同之處是 802 D4 的女聲稍減一些「肉地」,聽來更清純自然,她在大房裡不同位置發聲有一種更像真人在現場講話的說服力。不出我所料,與煲了 6 年已經煲至熟透的 802 D3 相比,我估計新開聲只數十小時的 802 D4 的低頻量感在煲熟後必定會再多一些。
換用低頻量感比 soulution 325 + 311 明顯更豐厚的 Audio Research LS28SE 前級 + Reference 160S 功放,802 D4 投射出的音像馬上變得更壯、立體感更強,重播在教堂錄音的合唱團,3D 音場撐得更濶大更深,空間感更強,管風琴的低頻量感更豐滿。ARC 的全頻沒有 soulution 325 + 311 那種爽彈結實和收放高速的率直爽朗個性;以全套ARC膽機驅動的 802 D4,全頻更生猛更大力,動態對比更強大。ARC 膽機重播女聲的肉地、感情更豐富,女聲的成熟韻味更性感迷人。聽《Audiophile Analog Collection VOL. 2》track 10“Cry me a river",Doreen Smith那種韻味更迷人,無論歌聲與伴奏的樂器聲,全套ARC明顯更生動傳神,後段過場的色士風簡直嚇我一跳!那種爆發式的動態令我強烈相信那位樂師就在大房右後牆大銀幕旁邊吹奏着色士風!真人在現場吹奏的真實感真係無得彈!ARC 真厲害。本碟出現的結他、敲擊樂器、手風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鋼琴、甚至管風琴,在全套 ARC 膽機驅動下的 802 D4,都有一種極具說服力的自然真實感、活生感,音色悅耳中又不失高清高解像度,高頻細節清晰,3D 音響畫面通透。Track 11 的教堂錄音男高音,中氣十足的男高音無保留地往上延伸,現場感與堂音強烈,音場空間感滿載。Track 12 的教堂女聲同樣具有濶大的空間感,各種敲擊樂器定位清晰,合奏的活生感極佳!ARC 不愧是膽機界別的老大哥,全頻訊息量之豐盛,比很多比它們昂貴的晶體管前、後級有過之而無不及,高至低頻兩極伸展無窮無盡,生猛躍動的活潑個性既適宜欣賞人聲,更適合重播 acoustic 樂器合奏的爵士樂和古典音樂。後來我串流 Qobuz 播《John Williams / The Berlin Concert》(24bit / 192KHz),ARC 前、後級重播大型交響曲的氣勢極具震撼力,小號聲群奏光輝璀璨,強弱音動態對比猛烈,喜歡聽爆棚交響樂的 802 D4用家,我建議可考慮這套 ARC 前、後級。
為 ARC 前、後級匹配訊號線的時候我有一個發現。過去兩年如使用802 D3試音的時候,我習慣用兩對 inakustik NF-1204 Air 平衡線接 soulution 325 + 311 及 Accuphase C3900 + P7300,喇叭線用 Audio Note ISIS LX168,可得到最高訊息量和全頻最優異的平衡度,聲音既清晰準確,也悅耳動聽。今次配ARC前級,前至後用 inakustik NF-1204 Air 平衡線、喇叭線用 Audio Note LX168 完全沒有問題,但 AA 解碼至前級的訊號線則不能用 inakustik NF-1204 Air,因為用了高音有些響和惡,不悅耳,分析力高也不能用。換用 Audio Note Sogon 純銀平衡線,高音馬上變得柔順悅耳,聽小提琴、聽歌皆更順耳動聽。這証明了這套ARC前、後級的高音延伸力和能量感極強,碰到 802 D4 的鑽石高音,為訊源至前級配訊號線便要使用高頻個性柔順滑溜如 Audio Note Sogon 的品種。
最後,我用 Accuphase C3900 前級 + P7300 功放推 802 D4。再用《Audiophile Analogue Collection VOL. 2 》由頭到尾聽一次。我發覺聲音沒有 soulution 325 + 311 那種清爽明快和凝聚結實;也沒有 Audio Research LS 28 SE = Reference 160S 那種生猛刺激和大鳴大放;但論全頻聲音的音色,我覺得 Accuphase C3900 + P7300 驅動的 B&W 802 D4 就是三套前、後級中最悅耳動聽,連續聽四、五小時也不想關機,非常耐聽。套用劉志剛試 Accuphase DP1000 + DC1000 分體式 SACD 組合的評語,C3900 + P7300 像機內有位調音大師,在強勁的推力背後,永遠保持最優美悅耳的音色,不追求令人亢奮的官能刺激,不追求直入直出的直線式放大理念。如果你買 802 D4 一心只求靚聲,即使錄音有些瘦削、單薄或沙石,有位調音大師進駐的 Accuphase C3900 + P7300,也可以讓你聽到有肉地、有溫度、有感情、有動感,柔順悅耳的靚聲。除了音色靚,C3900 + P7300 的分析力亦很出色,弱音細緻度、音響畫面的透明度、3D 音場的立體感、音樂的節奏感和動態活力感,全都有高水準演出。重播上述 CD,女聲最迷人,track 3 管風琴的極低頻下潛力理想,絕對匹配 802 D4。重播 Track 8 的 double bass 及 Octobass,每下扣弦聲皆清楚和具有彈性,低頻量感、下潛力和控制力極佳,能清楚分析出這兩款大型 / 巨型撥弦樂器的音質特色和不同的低頻響應能力,Accuphase 在這 track 的表現肯定是三套前、後級中最出色!
接下來,我用 dCS Network Bridge 串流 Qobuz,經 AA 解碼器(其優點和缺點同樣是只能對應高至 24bit / 192KHz PCM 數碼輸入,正好對應 Qobuz 的 24bit / 192KHz FLAC 音樂檔),聽過附圖的 10 段好聲試音片段。聽《四季》(24bit / 96KHz),頂級的高清錄音質素,天才級小提琴家 Christian Li(2007 年 10 月 30 出生)拉琴技巧純熟出色,802 D4 的鑽石高音配金嗓子前、後級展現出細緻優美、流暢活潑的弦樂音色,群奏和諧悅耳又充滿活生動感,快速段落亦沒有絲毫拖慢感覺。聽 Hilary Hahn 《Bach Violin Sonatas Nos. 1 & 2》(24bit / 88.2KHz),琴音優雅,悅耳動聽。聽《Keith Don’t Go》(16bit / 44.1KHz),acoustic 結他聲清晰明快,緊張刺激感雖然不及 ARC,但 Nils Lofgren 自彈自唱的活生動感和現場音樂會的氣氛已令人興奮。《雪狼湖》「怎麼捨得你」的 acoustic 結他聲同樣細緻動人,張學友的歌聲是ARC更肉緊,但 Accuphase 的喉底聲更厚更有力,聽來更吸引更好聽。《2V1G》「心動」的女聲如泣如訴,聽來十分傷感,這是電影《心動》(1999)的主題曲。金嗓子前、後級是否也令你心動呢?
Roger Wang 是馬來西亞最著名的結他高手,聽他的結他獨奏絕對是音響甜品,百聽不厭。Danny Summer 的「空凳」同樣迷人,厚潤有肉地的歌聲充滿着強烈思念父親的深情,令我很感動。P7300 抽鼓比 ARC 膽機更結實,聽《The Coal Train》及《Drum Solo》便完全明白其強大的推力與準繩的控制力。《Imperial March》是 ARC 更火爆刺激,Accuphase 在爆之中不帶壓迫感,令我可舒服地欣賞爆棚樂曲!
802 D4 能讓我清楚地聽到三套前、後級截然不同的聲音特色,各有各的吸引力,作為大房的新鑑聽揚聲器,今後定能助我們交出最客觀和準確的試聽報告。
今日的我擊敗昨日的我 – 鍾一
鍾一用 Audio Research LS28SE + Reference 160S 和 Accuphase C-3900 + P-7300 兩套前後級,先後推動新鮮抵步的 B&W 802 D4,訊源有 CD、也有串流播放,聆聽過各類型「發燒」與「不發燒」錄音之後,我可以說,802 D4 的價格,驟耳聽來好像有點昂貴,但當你聽過它的聲音表現和親身觀摩過其製作工藝,最好有機會直接跟前一代交鋒比試,大概會毫不猶疑地說,它在現今 High End 高級音響市場上,眾多超級揚聲器之中,實在抵買到極!
蛻變
昔日,80 年代初,行入 hi-fi 舖見到「大肥婆」801(鑑聽揚聲器一代典範),就算沒有開聲,僅見獨特外觀,已經流晒口水,等到有機會聽它開聲,更是歡喜欲狂。人工只得四、五千,一家六口住200呎公屋,又何來資格考慮呢?結果玩來玩去還是 DM7、LS3/5A、SL6、Tablette。
過去一直關注著 800 系列的發展,由旗艦到書架式型號,大部分於不同場合多番接觸過,外型、製造物料、使用單元、甚至聲音調校,從 Matrix、Matrix Series 2、Nautilus、Signature、D1、D2、D3,低音單元從一隻 15 吋改為兩隻 10 吋(Signature 800 開始),方正中音聲箱變為 Turbine Head,經典 Kevlar 中音震膜改用 Continuum 物料,獨立外露的高音採用水滴形長管子設計,金屬高音換上鑽石震膜……還有很多很多,總而言之,1979 年推出至今全新一代 800 Series Diamond,包括有:801 D4、802 D4、803 D4、804 D4、805 D4,仍維持重要的 icon 外觀,但內部結構和設計,實實際際地做了很多大小環節上的改變,聲效明顯長足進步,然而,售價仍釐定合理。
成功實非偶然,品牌之聲譽必須憑藉產品本身質素和市場競爭力來建立。「靚聲靚樣」四字就囊括了 800 系列主要的成功因素。再者,該系列算起來大概每隔 5、6 年升級一次,在此背景下,數月前再推出全新 D4 系列。
製作手工極佳
早陣子每個月還聆聽著 802 D3,今個月踏進本刊大試音室,一對 walnut 木紋、銀色 Turbine Head 的 802 D4,已赫然挺立於試音室之中。結構精密穩固,一個聲箱重逾 88 公斤,憑眼睛觀察,它的金工和木工手藝是我歷來見過高級揚聲器之中最好之一,放在客廳之中,它有如一件手工精美的歐洲家具。
放在試音室,以往 Gloss Black 純黑色,剎那間轉變至淺木色聲箱/銀色「子彈頭」,視覺上需點時間適應。至於聽覺上,它播放人聲和小提琴像真度給人「一擊即中」之感;可能你會立即質疑我的說法,前一代 802 D3 就不夠「真」嗎?非也!802 D3 當然同樣具超高像真度,可是一旦聽過改良項目眾多的 802 D4 之後,只要耳朵聽覺正常,肯定很容易便聽出分別來。這便是今日的我,去擊敗昨日的我意思, 真是可愛到近乎殘酷的現實作風。
音效改進實在太大
文章開始就提到分別使用全膽和全原子粒擴音機推動新 802 D4,音色固然各具特色,其至高的像真與清晰度卻保持不變,別具魅力之餘,無休止動感,鐵劃銀鉤式的樂器線條和天崩地裂式的爆棚動態,給我留下深刻又良好印象。
基本上,試音室中接駁的參考器材系統、訊號線、喇叭線等,音效特性早已了解透徹,如今以 802 D4 重播多段男聲、女聲及小提琴錄音,明顯的增添多一點美感,且再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情感表述,喉底/弦聲細節更多,變化更清晰,同時讓我感受更深,聽得更投入。一個好例子是夏韶聲《諳 2》中的一曲「空凳」(Hi-Res 96kHz),蘊含著一貫的滄桑感覺,但令我聽得心更痛,歇斯底里的盡情歌唱暢快感與從容度,富熱情和力感,人聲更有勁道,相比下 802 D3 變得較保守和內斂。
此外,是發燒的基本常識,一對簇新喇叭必須假以時日 run-in 煲煉,才發揮出最高效果水準來。這對剛開箱不久的 802 D4,不能不承認某些頻段舉止仍帶點生硬,高頻段還未完全發揮出超乎想像的延伸效能。幸而它具音樂感的聲底與取向、瞬變、通透度和低頻分析力,已然清楚展示,我有十足信心,再煲一段時間,潛質更無可限量地發揮。
不同音色個性,各有喜好
訊源無論是 CD(Einstein The Source + AA 解碼)或串流(dCS Network Bridge + AA 解碼),接到 ARC LS28SE + Reference 160S 之上,那種闊大空間感,及至聲音的跳躍動感、活生氣氛,都有一流表現。放上「奶媽」CD,弦樂音色是甜美且從容自在的,旋律流暢得令聆聽者茫然進入音樂美好境界。
再聽 Carmen Gomes《Sings The Blues》,這絕對是鍾一的 No.1 參考 CD,它未算太難播,不少系統組合都有不錯的效果,一旦嚴格說人聲要具魅力,錄音背景要有濃濃的空氣,音場要又深又闊感覺,且人聲、樂器要有針點式定位與像真度,未免即時會考起很多擴音機和揚聲器。用 ARC + 802 D4 播放,由「A fool for you」聽到「Sinner’s prayer」,我發覺中頻段特別乾淨俐落,滿有一份「直接」感覺,Ms. Gomes 的喉底變化非常清晰,忽然想起 B&W 801(期間曾以 800 代替)是錄音室 monitor,如今的 802 D4 真的也給我強烈的鑑聽感覺。
換上 Accuphase C-3900 + P-7300,招牌音色之美和厚潤,也許比膽機有過之而無不及,樂聲線條輪廓修得更聚焦,低頻更結實,無疑這就是該 Accuphase 前後級的特性,只不過 802 D4 原原本本將它反映出來而已。無論如何,若要 802 D4 表現比較全面,特別是動態和低頻方面盡量取分,二者之中,選擇用Accuphase 是比較明智。
人聲真確、細緻,令我感動
明白有人仍堅持,推任何喇叭幾時都係用膽機比較靚聲,各花入各眼,各有所愛,玩 hi-fi 其中樂趣,自我感覺良好,要有自己主見,就玩得開心了。
那一套較適合推 802 D4?兩套都推得很好。那一套我較喜歡?坦白說,個人會選 Accuphase。之不過綜合二者而言,有些聲音特質是同樣讓我清楚感受得到,沒有改變的。我想先說人聲演繹,之前提及過以串流聽夏韶聲《諳2》中「空凳」,有極強烈的感染力,演繹細膩動人,這未必可以在 802 D3 上有同一體會,加上像真度增加,音場間活靈活現的人聲和樂器結像,具強烈質感,音色和音樂感好到不得了。只要你落足心機去擺位,我肯定它是一對不可能玩得衰聲的揚聲器。
其次,是它低頻下潛,廠方列出頻應規格 17Hz – 28kHz(±3dB),如果是真實數據,17Hz 超低頻,的確非比尋常!一於放上 Mega Bass(2xHD)CD 試個究竟。用 1/4 吋磁帶(Nagra IV-S)現場灌錄的這作品,Track 1「Exchange」一支高 11 呎半的超巨大 Octobass,稱低頻下潛至 20Hz,試音室沒有測量儀器,到底低至幾多 Hz,不敢肯定,但可絕對肯定比 802 D3 潛得更低,更從容。
最後,再一提串流重播 Manu Katché(法國鼓手)在一個 Live Concert 中一段 5 分鐘 Drum Solo(Hi-Res 48kHz),近期文章中幾番介紹過,簡直瘋狂又刺激,實為對揚聲器、以至後級推動力及瞬變反應的嚴苛考驗,系統能否過關,一聽便有答案。802 D4 的 mid-bass 結實,中低頻收得緊湊,聽這段抽鼓,鼓眼之狠勁,速度與勁道兼備,過癮、過癮!
聽感上進步,遠大於規格變動 – 陳偉昌
與 B&W 802 D3 相處了這麼多年,真切地感受到它有多好,這對工作上的好夥伴,令試音工作變得更加輕鬆,它能夠敏銳地反映各種器材、線材、附件帶來的變化,而且非常清晰,這正正是音響評論員需要的參考揚聲器。
D3 與它的舊款對比,變化實在非常之大,以致看到 D4 的官方資料之後,反而未有太大期望,也許是 D4 有不少設計,是基於 D3 的成功基礎下再精進,而不像 D3 與它前一代那般,整個設計超大幅更新吧。
直至遇上 805 D4,對於 D4 系列的期望值直線上升。805 D3 絕對是出色的揚聲器,只是 805 D4 的進步明顯超出預期,那麼兩代 802 的差距是否同樣巨大呢?好奇心瞬間被燃點起來。
聽過 802 D4 之後,馬上想起了一件往事。還記得當年 800 D3 在慕尼黑舊城區一家過百年歷史的酒店,舉行發布會。因為意外而錯過了原先被安排的那場發布會,又距離之後一場有好一段時間。B&W 方面臨時安排一場講解,沒有其他記者參與!如是者,沒有其他人同場,就可以直接向工程師提出更多問題。
當時 802 D3 已經成為我們大試音室的駐場揚聲器,對之已十分熟悉,但是 800 D3 明明只比前者加大了低音聲箱、一對低音單元大上兩吋,高、中音部分沒有變動,然而全頻能量卻比 802 D3 強得多!工程師解釋,這是因為 800 D3 的低音諧波失真比 802 D3 低得多,所以連帶其他頻段的能量都增強了。事後與同文珍納分享這故事,她表示十分明白,因為不同級數的超低音揚聲器,都會令其他揚聲器出現這種效果。
為何再次提及這段往事呢?正正因為 802 D4 的全頻能量以及低音分析力、控制力都明顯高於 802 D3,兩者單元尺寸卻沒有變化,也許最大原因就是低音失真降低了?當然,D4 的單元和聲箱設計有不少更動,只是聽感差別之大,以及進步方向,會特別留意到它的低音失真比上一代下降了,亦似乎更加容易驅動。
比以前易推的感覺,來自 802 D4 的動態起伏更大、密度更高,而且低音層次及控制力明顯更勝從前。
而試音配套,就是以前用來配合 802 D3 的參考組合,只是揚聲器換成了 802 D4,故此馬上聽得出分別。
802 D4 的表現,不但意味着它能夠更敏銳地反映前端變化,亦代表它對於後級更加寬容,可以對應更多不同價位、不同級數的擴音機。
這次聽得最長時間的,是由 soulution 前後級驅動,這也是自己最常用來推上一代 802 D3 的組合。揚聲器換成了 802 D4 之後,鑑聽能力又再上一層樓,不但更加中性,而且表達能力再高一級,尤其是低音及動態對比方面。
這種變化不包括性格,兩代 802 都同樣忠直,而且並不冷血。D4 的表達能進一步加強,令音樂中的情緒更為赤裸,絕不冷漠。到現在依然有不少人以為「鑑聽」就是冷血、冷漠,其實並沒有必然關係。冷血、挑骨頭、特意放大不良動聽部分,這是「工作聲」,也是「鑑聽」其中一個派別,多出現於入門級主動式鑑聽揚聲器。工作聲在鑑聽揚聲器界別不是大多數,奈何卻是最容易接觸的(因為便宜嘛),從而成為不少人的主要印象。
工作聲並不耐聽,其實也不算準確,只是對部分製作人來說是方便的。平衡、敏銳、率直的揚聲器,才有能力真正還原錄音/前端器材原貌,要拿來工作的話,用家需要對音樂、樂器有更多認知。而這類揚聲器亦非常適合音樂愛好者以及音響發燒友。
對前者來說,有甚麼好得過一對讓你聽清楚音樂內容,以及演繹者技術、情緒的揚聲器呢?除非你只希望所有音樂都重播成你喜歡的風格,否則「準確還原」是百利而無一害。
對於音響玩家呢,可以馬上發現系統所有大大小小變化,換墊材、換線、換器材,都給你明顯反應,不是更好玩麼?即是你想畫畫,給你一張白紙,還是一張已經印上圖案的紙張比較自由、方便?
這次試聽 802 D4 的第一張專輯,是熟悉的《Vertigo》(Jean Rondeau)大鍵琴獨奏。大鍵琴要播得好,高音要去得盡,而且不能粗糙,既要還原到樂器本身的光輝和金屬感(這部分尤其容易播得刺耳),又要重現到現場空間感(堂音);琴身由木材製造,亦有一定大小,要有一定重量感和厚度,以及需要聽到琴腔入面的細節,但分量、琴腔壁厚度不能太重型,比鋼琴輕盈,只是依然有一定重量感;勾弦機關運作時的聲響比較大,要播得清楚;音尾與泛音的織體複雜,不能播得混亂,更不要出現飽和現象。解釋得這般詳細,是因為802 D4全部做得到,亦做得好,而且十分立體。
立體感除了來自分析力、空間還原能力、頻寬,還因為聲音密度出色,令樂器本身,以及所有細節,聽起來都十分實在,不含糊也不虛浮。
此外,在音色方面,802 D4 的還原能力也十分出色,本身音色取向淡薄,而色域非常廣闊,令它可以同時播大鍵琴的金屬與木材質感。它的音色是鮮明與平實並存,不是誇張、艷麗,自然、像真的而動聽。
接下來是《Piazzolla RUTA 100》(Patagonia Express Trio),提琴擦弦的真實感比以前聽過的都要強。以往不少器材重播弓弦摩擦,容易變得粗糙的不少,更多是過分打磨,變得太過平滑,也許部分未聽過真實拉弦樂器的發燒友會喜歡吧,但這不像真呀!802 D4 是極少數可以播得到大量擦弦細節,又有足夠金屬感,與木製琴腔的比例正常,而且不會刺耳,加上高密度與出色瞬變,令琴弓動作都非常清晰。
《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Gewandhaus Orchestra & Riccardo Chailly, Saleem Ashkar),令你有如置身音樂廳樓座第一排,既有廣闊舞台感、天花空間,亦不會離得太遠,加上音樂熱力還原得出色,大大加強了真實感,還有音樂感染力。
不同旋律、聲部既分得開,也表現到各種交織、對答脈絡。以前聽過有資深愛樂者表示,當代音樂,尤其是揚聲器,把聲音分拆得太細、分離度太過明顯,大大偏離在音樂廳聽到的真正樂團演奏、室樂演出。802 D4 就不但平衡到兩種取向,而且各自都做得十分理想。
分隔度、分析力自然是優秀行列,而不同聲部之間交雜的混響,亦交代得足夠,加起來就是像真,又有發燒友希望得到的分隔度。當然,這種極為直接的表達方式,還有表達能力,對於錄音製作、寫樂評或碟評等工作,802 D4 是非常一流的 Monitors。對於音響評論員,當然樂意採用它,作為參考揚聲器啦。
總代理:Sound United
售價:HK$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