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Acoustic Signature MONTANA NEO
捕捉音樂神韻風采,更是信手拈來 – 鍾一
鍾一在本刊撰寫 LP「盤臂頭」產品評論,多數是品評個別器材,例如一個唱頭、一支唱臂,或「盤+臂」,甚少整套同一牌子組合一起評論,主要原因大概是個別器材放入試音室體系之中,比較容易掌握其聲音特性和底蘊。再說有能力以自己品牌推出「盤臂頭」廠家,high end市場上未算很多。個人記憶中,對上一次評論整套「盤臂頭」,已是逾四年之前的事,是一英國品牌全套模擬系統。
今次評論的系統則「重型」得多,為德國 Acoustic Signature 新一代 NEO 系列中,屬高級別的 Montana NEO、TA-5000 NEO、MCX3 組合。談到 Acoustic Signature 的 NEO 唱盤系列,總共9個型號,我曾正式實試過 Hurricane NEO,裝上同廠 TA-1000 NEO 唱臂,唱頭卻是試音室的參考 Air Tight PC-1 Supreme,評論文章刊於 2021 年 8 月號。如文章起首便說,我對這德國廠家多個產品型號之熟悉,包括旗艦 Invictus,無論設計、結構、組裝、以至聲效個性,無可否認都有深入了解。今次將試聽系統安裝,調整循跡各個步驟,可謂駕輕就熟,大概一個人已經可以應付自如。
將複雜事情變得精簡
多年來接觸 Acoustic Signature 的產品,無不大讚其包裝之用心,甚或簡單的裝嵌與調校,到 NEO 一代,只覺更精準金屬造工與切割,令整個 set up 過程順暢又得心應手。不是因為 Montana NEO、TA5000 NEO(下省略 NEO)級
別較高,設計更到位,誠然,Maximus、Double X、及至 Ascona、Invictus 我以往都裝拆多次,基本上步驟還是差不了多少,只是每個部件,如基座、轉盤的重量有別而已。
約略讀過 Montana 和 TA-5000 說明書,便開始著手組裝,假使之前有親手調整過「盤臂頭」,你只要跟住說明書,按圖指示逐個步驟去做,根本沒有困難,更不存在什麼奧妙,只是純機械結構,多得設計者周密規劃及運用超精密儀器,讓產品達致合理、優質、無可挑剔的頂級完成度。
安裝步驟,一些心得
剛才說安裝 Montana 一個人可以應付,畢竟唱盤 chassis 基座 52.8 磅,platter 轉盤 28.6 磅,算有點重量,為保護腰骨,又以防放上 platter 時發生任何不測(如夾手指),雖然 Montana 等新盤設計上已多番改良,如另加 subplatter 副盤,但仍記得 platter 要以最慢速度放下,過大下墜力衝擊會使 bearing 軸承損毀,故強烈建議找人幫幫忙。
裝嵌 Montana:基座放到穩固枱面上,調準(3 個 geldamped feet 大腳座)水平,揭起圓形厚鋁板,將副盤軸承直接插進 bearing hole 軸套(力度要輕),3 個 AC 馬達 pulley 轉軸上箍上橡膠圈,把圓形鋁板蓋回,放上轉盤,放上盤墊,基本組裝程序已告完成,可以繼續裝唱臂,再接上外置式 DMC-20 電子控速。
的確步驟簡易,但還想補充幾點需格外留意地方:
一、保留蓋住軸套孔的一片膠紙,建議貼於鋁板蓋面;
二、箍橡膠圈到 pulley 上(設 4 個坑道),並非一膠圈、套上一 pulley,而必須是「每根膠圈」繞至「兩支 pulley」,再套至副盤之上,3 支 pulley 以 ABC 代表,即 AB、BC、CA,由最低坑道,順序箍到第2、3坑道;三、Armbase 臂座是廠方一貫軌道式可伸縮設計,依靠盤底兩粒 M8 螺絲鎖定,包裝盒附一套六角扳手,L 形扳手可伸到兩粒螺絲位置,只需扭鬆少許,頂多 1/4 圈,臂座便變成活動,決定好唱臂安裝距離後,再上緊也容易。
24 silencer modules
今天的 Montana,驟眼看外型的確比多年前型號,如 Thunder、Storm 等小巧,深闊約 17 吋 x 17 吋,原因很簡單,再沒有外置的馬達,廠方全線型號,無論馬達數量是 1 個甚或多至 6 個,統統隱藏起來,放置到基座之內,直接驅動副盤;另一好處是橡膠圈可免卻塵埃、污垢等沾染。再者,不似 Hurricane(Typhoon 和 Tornado),Montana 的 armbase 臂座是由基座直接延伸出來,屬唱盤整體結構一個部分;從外觀看四個大圓柱圍繞似的,實際底部只得三腳座,靠後兩個圓柱,懸空的,是兩個安裝唱臂的位置,亦即臂座,如上所述,下方鬆開螺絲,便可伸延出來,使用 10、12 吋唱臂便必須往外移。至於前方兩個圓柱,底是腳座,右一個表面印上 logo,左一個是電源開關、33.33 / 45rpm 切換。
Acoustic Signature 唱盤設計其中重點項目,是 platter 轉盤內摻入不同數量,以黃銅製造的 silencer modules 小圓柱(只有 Maximus 未有使用),大致上點算 silencer 數目,就能估計該唱盤級別和價錢了,上次試聽的 Hurricane 用 8 個,今次的 Montana 用 24 個,旗艦 Invictus Jr 與 Invictus,大小總共 56 個。
到底 silencer 有何作用?此乃一種廠方沿用逾 20 年,吸收及抑制震動的阻尼處理,是 CLD(Constraint Layer Damping)夾層阻尼技術之一種,在鋁金屬轉盤中打入黃銅製 silencer,令 Ringing 振鈴現象大幅度下降(網頁附 50mm 厚的鋁金屬盤,與加入 8 個 silencer 後的圖表比對),讓唱頭針尖在最穩定平台上,撿拾唱片坑紋訊號,同時減少循跡誤差,提升聲音重播效能。
3 個 AC 同步馬達
廠方唱盤設計,向來都以多個馬達工作,Montana 就使用了 3 個同步、兩組線圈 24-pole 結構 AC 馬達,箍 3 條橡膠圈方法上面已說過。然而,不少唱盤設計者卻認為馬達越多,引發的震動便越大,噪音也增加,更難達致同步旋轉,故以採用單一個馬達居多。Acoustic Signature 當然了解這些問題,究其原因是馬達正弦波、90º 相位偏移,故對選擇製造廠家,以至逐一配對,廠方都落足工夫,並進行 AVC(Automatic Vibration Control)技術研究,分成 Level 1,2,3,三個級別,Montana 是屬於 Level 3,跟 Invictus 同級。AVC 其中目標是確保馬達極性和相位準確,透過最新 DMC-20 電源/控速 DSP 數碼系統實時監察,並自動作出修正,務求馬達百分百一致同步之外,震動和噪音同時大幅度下降。至於多馬達驅動之優點,講過多次了,簡單說橡膠圈互相抵消側向拉/扯力,令抖擺率下降,轉動有更高穩定性。
DTD 軸承
略述過 CLD、AVC 兩項技術,還不能不提核心 DTD(Dura Turn Diamond)技術,這是全線唱盤中新採用的 bearing 軸承,年前的 Tidorfolon 經已放棄,廠方稱這新研發軸承具超高剛性特質,配合經真空硬化處理的不鏽鋼 spindle 主軸,金屬表面精確研磨並進行 plasma coating 電漿鍍膜,製造出如同 diamond-like 鑽石般堅硬,且減少 60% 摩擦力。再說,軸套內加入 sinter alloy 燒結銅合金,在不需注任何潤滑油情況下,仍自行產生補充及潤滑作用。
TA-5000 NEO
Montana 組裝妥當,再把紅、藍兩條 RJ45 各接至控速與唱盤之間,插電源線,按開關,轉盤徐徐起動。是時候安裝唱臂,代理送抵試聽是一支 12 吋 TA-5000 NEO,屬中級型號,對上還有 TA-7000 及 TA-9000。除 TA-500 NEO 只供應 9 吋外,其餘五款唱臂均設 9 吋、12 吋選擇。
拿上手細看,TA-5000 製作十分精美,3-layer 三層碳纖維、雙管式臂管,質量輕巧,低諧振且剛性十足,雙重臂管之間加入特殊阻尼物料,管內接線採用純銀導體,銀線一直延伸出連身設計的唱頭殼外。唱臂使用的 gimbaled ball / race 滾珠軸承,繼續由 SKF 瑞典軸承製造廠供應,與以往稍有不同,如今 TA-5000 所使用的滾珠軸,是 hybrid 結構,混合了陶瓷和不鏽鋼,精密度維持最高等級,唱臂具超暢順循跡效能。
唱臂基本調整項目,如方位角、VTA / SRA、抗滑均齊備,由於製作精準度極高,調校亦簡單又容易。留意,TA-5000 的安裝方式是以 SME-type 為標準,此外,包裝配件中另附來 Rega-type,約 24mm 直徑圓孔,周邊三個螺絲孔,開孔半徑為 20.5mm。唱臂規格:有效長度 309mm、P to S 安裝距離 295.8mm、補償角 18.1º、超距1 3.2mm、有效質量 14.4g、重量 687g。附件中還有一條 DIN→RCA phono cable,是 Atlas Cable Equator Achromatic OCC 純銅線,一塊黑色膠板,是調校安裝距離和循跡超距使用的,上面兩點 null point 66 / 121mm,亦代表廠方是以 Baerwald 超距循跡計算。基本上用家是無需使用第三方調整工具,已能完成唱臂安裝及調準程序。
MCX3 動圈唱頭
一併試聽還有同廠 MCX3 唱頭,廠方共推出 4 款動圈式型號,各有不同顏色鋁金屬外殼,內裡使用線圈繞組導體,以及針尖鑽石切割也不同,MCX1~銅、Elliptical;MCX2~4N 純銀、Nude Elliptical;MCX3~4N 純銅、Nude Fine Line、MCX4~鍍金 OFC 銅、Nude Shibata,至於阻抗和增益亦各有些微分別。
說回 MCX3,唱頭阻抗 5Ω,電壓輸出 0.35mV(at 1kHz, 5cm / sec),柔順度 15μm / mN,建議負載 100Ω,建議循跡針壓 2.3g,唱頭重量 12.6g(連兩粒螺絲實際量得 14.1g)。今次以同廠唱臂、唱頭配搭,根據 vinylengine 計算,諧振點會處於 8Hz 位置,屬十分理想匹配。
調整準確轉速話咁易
試聽的 Montana,是 bi-color,即基座是啞黑色,而轉盤和三隻腳座則是銀色,很特別。廠方另提供全個黑色或全個銀色選擇,無論那個顏色,每件產品鋁金屬打磨之精美,絕對達極級水平。
以 Montana + TA-5000 + MCX3 作為音源,唱臂線接駁到 Brinkmann Edison MkII,設定 100Ω / 66dB,前後級用 Boulder 1110 + 1160,推動 B&W 801 D4。將臂/頭的循跡調準後,開聲前當然還要測試唱盤轉速,放上 7 吋「紅碟」播第一軌 3,150Hz 訊號(33.33rpm),配合 Platterspeed app,反覆按 DMC-20 背後的「+ / -」按鈕,很快便調準轉速,同時亦觀察出 Montana 的抖擺率,無論 raw frequency 或 lowpass filtered 也十分理想。
外表=聲音個性?
Montana 採用高剛性鋁合金材料,惟不折不扣重型硬盤結構;外表有點冷冰冰,重播效果同樣有這感覺?鍾一家中聆聽室兩套 LP 系統,就有一個 Acoustic Signature 唱盤,身為多年用家,對此「聲如其形」說法,未敢苟同。重點是視乎配搭的臂頭組合,我唱盤上其中一組 FR / 老光悅「瑪瑙」,配搭老奇跡 MCT-1 純銀升壓牛,重播古典樂曲,單一支小提琴,或大場面交響樂錄音,樂器音色、質感、從容度和厚度,皆靚聲極點,又何來什麼冷冰冰感覺?反之,舉止大方,氣派、氣度宏偉。
Acoustic Signature 老闆 Gunther 年前到港參與音展活動期間,跟鍾一傾談很多唱盤設計理論,對懸浮與重型硬盤、結構性上諸多震動問題的看法,他明言要徹底解決,其實絕不需太複雜的構造,最簡單直接方法是「重量」,為要克制外界對唱盤產生的不同程度震動。
活生感尤其出眾
鍾一試聽部分會以重播古典樂為主,放上 Kogan 拉奏 Brahms《小提琴協奏曲》,落針聽首樂章「從容的快板」,我第一個感受是聲音的背景尤其乾淨,1958 年的立體聲錄音,此 Montana 組合無保留地將灌錄現場空氣和雜聲,全數清楚地浮現出來,但卻沒有半點干擾感覺,直接使樂器的層次感更清晰,更透明展現出來。開始便來一段大合奏,約 2 分半鐘後,Kogan 小提琴聲響起,弦聲飽滿溫暖又寬鬆,能量強,也沒任何侵略性,更毫不單薄、不尖銳,琴弦線條圓潤滑溜。廿分鐘過外的樂章播罷,體會到這 LP 組合的聲音,就是如斯活生、紮實、穩定。
鋼琴獨奏、大提琴獨奏
最具考驗性的鋼琴獨奏,這 Acoustic Signature 組合又能否過關?我深知廠家產品質素,加上自己親手調校,當然有信心。聽 Kempff 彈奏 Beethoven 鋼琴奏鳴曲 No.8「悲愴」,鋼琴聲充滿了整個試音空間,扭大一點音量,完全不會失真,而且能量感、密度感十足。注意,我是播放著鋼琴獨奏,「悲愴」開始旋律便是那麼狠、那麼猛烈,Kempff 用盡力氣按下琴鍵,動態之凌厲,可以想像得到吧。三個樂章一口氣聽完,沒有聽到琴聲有絲毫失真破聲跡象,實不簡單,Montana 唱盤穩定性高之外,TA-5000 配搭 MCX3 之循跡能力也達致很高水平。
這個 Montana 組合當然也不脫從容和厚潤本色,播放 Rostropovich 的 Bach《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聽 Side 1「第一號組曲」,一開聲就令人無話可說,它的聲底沉厚夠力,活生感強烈,在弦聲起伏之間亦現出了組合的個性,性格豪邁奔放,動態厲害,有大將之風。此外,還清楚聽到此名盤錄音之精髓部分,就是 Rostropovich 所形容的 right place,即古舊巴洛克式教堂之內,弦聲所營造出的氣氛。今次用 Montana 組合再聽,他拉的一支意大利名琴,音色艷麗無匹,音像就在你跟前似的,空間感異常明確,堂音殘響亦極端清晰;然而捕捉樂聲的彈跳與神韻,這組合似乎有特強能力,音樂魅力與韻味發揮盡致,總之好聲到叫人喝采!
重播鋼琴有驚人的像真度與動態對比!-何森
我認為每一個成功的唱盤品牌,必定擁有一項別出心裁的原創設計,該設計能否經得起考驗,時間就是最佳的見証人。十年前,我訪問了 Acoustic Signature 的老闆兼設計人 Gunther Frohnhoefer,他的原創設計就是 Silencer!
Silencer 是甚麼東西?
Gunther 說 Silencer 是用來吸收及減少轉盤諧振的「滅聲器」。早在 2000 年,他研製出首款裝有 Silencer 轉盤的 Acoustic Signature 唱盤。經過多年的不斷研究改良,首款裝有革命性的第三代 Silencer 轉盤的 Thunder 唱盤在十年前面世,Gunther 說這是 Acoustic Signature 唱盤設計史上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改良。
Gunther 認為一台完美的唱盤,轉盤自身不應該產生諧振。導致轉盤產生諧振,基本上有兩大震源:
一)來自唱針。當重播唱片的時候,唱針在片紋內活動會產生振動和諧振。要確認這一點很容易,你只須在播唱片時關掉功放,把耳朵靠近唱針/唱片,你仍然可以直接聽到微弱的音樂聲。實際上,當唱針循跡唱片紋時,也同時把它產生的振動帶回唱片去,令到整枚唱片產生振動,引致唱頭出現輕微的循跡誤差。唱片鎮可以改變聲音,是因為它改變了唱片的諧振模態。轉盤加插了「滅聲器」便可吸掉部分這些來自唱片的不必要振動能量,從而戲劇性地改善音質。
二)來自空氣中的聲波。當你以大音量聆聽音樂時,揚聲器發出的聲波會直接打擊轉盤及盤座。唱頭/唱針不會理會活動是來自唱片紋抑或其他震源,都會一併把收集到的活動變換為電訊號,經放大器放大,從揚聲器重播出來。來自空氣的聲波最終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訊號,明顯劣化聲音的解像度及結像力。「滅聲器」能吸掉這些不必要的震動,從而明顯提升聲音的傳真度。
實驗証明,同樣是一個 5cm 厚的實心鋁轉盤,當被一個金屬球凌空下墜近距離撞擊後,沒有滅聲器的那個轉盤在 2.2KHz 至 15KHz 出現多個劇烈的峯值鈴振(ringing),比加入了 8 個滅聲器的那個 5cm 厚鋁轉盤在 2.2KHz 高出 80dB!鈴振的衰退時間長達 200ms(沒有滅聲器),加入了 8 個滅聲器的轉盤,其鈴振衰退時間只為 20ms,只是前者的十分一。這個實驗充分証明加入了滅聲器的轉盤可明顯大幅減少諧振構成的音染,尤其是 400 ~ 6000Hz 這個頻段的噪音。
Gunther 說滅聲器採用實心黃銅製造,外圍套上一上一下兩個圓形橡膠圈,當滅聲器插進轉盤內的凹位後,滅聲器的外圍與轉盤是零接觸,空隙小於 0.01mm,只有橡膠圈接觸到轉盤的凹位內壁。實際上,這些完全緊貼凹位內壁的橡膠圈便是吸振的阻尼物料。
我們在 2013 年 11 月開始使用 Acoustic Signature Thunder,作為大試音室的鑑聽用黑膠唱盤,沿用了接近 5 年,在 2018 年 7 月才停用,轉用 stst Motus II DQ 懸浮式避振直驅式唱盤,體驗與Thunder設計截然不同所重現出來截然不同的音響效果。
腎上腺素急升
本文試聽的 Acoustic Signature Montana NEO 唱盤(轉盤內裝有 24 個 Silencer)+ TA5000 NEO 唱臂,售價合計 HK$276,800,總代理昇和影音一併送來一粒價值 HK$12,000 的同廠 MCX-3 MC 唱頭,令這套合計接近 30 萬元的盤/臂/頭組合,未開聲已令我充滿期待。
過去十多年我在大房聽過很多不同價位的盤/臂/頭組合,我覺得十萬元/二十萬元/三十萬元的組合,在低音頻段的分析力、下潛力、控制力、能量感、動態對比均分等級,它們之間在低頻還原度的分別就好比 B&W 804D4 / 802D4 / 801D4,當我們說 804D4 的低音表現如何出色,其實是指同價位的揚聲器中,它的低音表現如何出色,若拿它跟 801D4 比較,當然是 801D4 優勝得多!
若然一套高水準的十萬元級盤/臂/頭組合的低音表現等同804D4,那麼我覺得今次我在大房聽到的這套30萬元Acoustic Signature 盤/臂/頭組合,其低音在各個環節的表現就等同801D4的級數,明顯拋離我聽過最出色的二十萬元級盤/臂/頭組合!
我聽了多張耳熟能詳的試音用黑膠碟,我聽到的聲音與在大房已聽了四年多的 stst Motus II DQ + Moerch DP-8 + Air Tight PC1 Supreme 截然不同,Acoustic Signature 盤/臂/頭組合的低音表現彰顯其身價!下潛力強的低音基礎令每一種低音樂器發出的低音都有更厚實的量感、更強的衝擊力、更低更穩固的音響台重心,對重播大件頭樂器的近距離錄音非常有利。
在眾多 acoustic 樂器中,我認為 grand piano 最能考驗盤/臂/頭的全頻分析力、節奏感、動態對比、低頻的下潛力、能量感、控制力、活生感及最重要的一項:鋼琴聲是否夠真實準確。若然唱頭循跡力欠佳,唱盤的轉速偏快、偏慢、或時快時慢,我們會聽到鋼琴聲偏薄、高音帶輕微失真、欠缺複雜的琴身低頻共鳴、強弱音動態對比有壓縮感,不自然,總之與真實準確的鋼琴聲有一段頗大的距離。
聽《Nojima Plays Liszt》鋼琴獨奏這個 Reference Recordings 於 1986 年 12 月的純模擬式錄音(DMM 製版),Hamburg Steinway 大鋼琴的聲音非常真實準確,實體感非常強烈,琴音清晰結實,低頻共鳴、下潛力強,強弱音的動態對比極具官能刺激感,遇到快速的段落每粒琴音都是那麼清晰鏗鏘。聽李斯特的「鐘」(Side 1 Track 2),鋼琴高音區清脆悅耳的音色和泛音形成短促有力的聲響,組成了一連串生動逼真的小鐘的鳴響,這套 AS 盤/臂/頭重播鋼琴的真實感真的令我大飽耳福,這張黑膠唱片的威力原來可以如此厲害!
聽劉志剛今期推介的《女武神》再版黑膠碟,我發覺唱片製作水準極高,幾乎聽不到些微噪音,聽最著名的一段《Ride of the Valkyries》,充滿張力與劇力的緊張氣氛極具現場感,女高音唱腔美極,舞台感與空間感均盡顯錄音師的超卓技術,高至低頻平衡度良好,動態活現,1965 年的舊錄音聽來非常自然真實,更勝很多今日的 24bit 數碼錄音!Acoustic Signature這套盤/臂/頭忠於每一個錄音,聽古典音樂吸引動人!
聽《Sonny Rollins / Way Out West》(1988 美版)這個 1957 年的左、右大分瓶式立體聲錄音,左聲道的高音色士風聲音的活生感、樂器實體感,簡直現場一樣的高像真度!Ray Brown 彈奏的 double bass 與 Shelly Manne 打擊的套鼓在右聲道伴奏着,活生感、樂器實體感同樣強烈,低音撥弦聲充滿能量與活力,間場出現的 drum solo 是一種很結實很 dry 的鼓聲,現場感強烈!這張黑膠碟不易播出如此像真的三種樂器聲音,這套 AS 盤/臂/頭組合令我聽出耳油,好聲到要拍掌!
聽《dire Straits / Money for nothing》(英國版),1988 年我用 40 元購入,聽了 34 年仍然狀態良好,百聽不厭!今回我聽到低音的能量感、勁度、結實度、震撼力遠超我在大房聽過的 Thunder,使我腎上腺素急升,極度興奮!繼續聽《Dark Side of the Moon》的心跳聲、收銀機聲、《Time》、《Money》,電結他、鼓聲的經典旋律到今天也沒有絲毫落伍,依然是那麼前衛和充滿搖擺力量,Acoustic Signature 這套盤/臂/頭組合令我進入忘我境界,重金屬硬盤重播搖擺樂大派用場,鼓聲結實有力,充滿節奏感!
繼續聽《東方快車》,松武秀樹玩電子音樂至今未逢敵手,其千變萬化的音響效果令那些千篇一律的電子音樂大師變得枯燥乏味!訊息量超多!有深度、有層次的音場又闊又大,強而有力的低頻收放乾淨無拖尾,節奏感與動感極強,美妙的旋律伴我乘坐這列東方快車穿越時空地域,隨着不同的音樂節奏享受浪漫與哀愁。
《林子祥創作歌集》、《CBS / SONY Super Stars Super Hits Volume II》勾起了 38 年前的年青回憶和四十多年前學生時代的青春火花!聽 CD 完全沒有 LP 那種原味,今次用這套 Acoustic Signature 盤/臂/頭聽,流行音樂的強勁結實抽鼓聲令我聽到心花怒放,阿 Lam 有血有肉的歌聲情真又生鬼,而且非常肉緊,黑膠唱片真是魅力沒法擋!
一桌鮮活、可口的盛宴 – 陳海川
德式、現代、理性、平衡度好,這些形容詞今回全都可用上!說之德式,擺明就係德國貨,聲音也是德式的率直。說之現代,完全係現代科技、造工,聲音亦無先天的懷舊調味。說之平衡度好,也就是無刻意激化或剉圓、剉滑某個頻段。如此說來,這 Acoustic Signature 盤/臂/頭似乎很正路、正經,但太正路、太正經又會否太平淡呢?難保不會,一切視乎演譯及錄音本身,這盤/臂/頭不會替你改寫、改編嘛!
一歌一故事
先來幾段人聲暖暖場,找來林子祥於 1981 年出版的「活色生香」大碟(原版黑膠),當中的「活色生香」,甫開聲第一下感覺是超穩定,源於音樂引子那能量猝發、瞬間升溫的探戈節奏,足以反映 Acoustic Signature 這盤/臂/頭整體所表現的控制力、細節表現力恰到好處,沒有過份理性的鋪陳感,而係稱職地帶出林子祥演譯中,迎拒之間的攻防感、玩味,更足以令我聯想起一個在水晶燈底下,金黃色的、華美的舞廳場景,正!但當另一首、「究竟天有幾高」響起,就似瞬間換掉佈景似的。隨著林子祥以演譯情緒、以歌聲說故事,整個場景即化為無邊際的幻想、思想空間、任意飛翔,一派孤清的浪漫。在「沙漠小子」的重播中,又換成另一番景象,荒漠之中前行,想念、希冀、又忐忑的心情不斷打滾,走著走著,似跟在遠方的她愈來愈近。
林子祥的演譯威力也正正在此,一歌一故事,用歌聲去說故事、去營造不同場景的能力、感染力,強得來又自然。而 Acoustic Signature 這盤/臂/頭,加上 Brinkmann 唱放、Soulution 前/後級及 B&W 喇叭這組合,也就實實在在地反映出上述林子祥的演譯威力。
美不勝收
再來是另一類的動人男聲,播出被譽為 20 世紀後半葉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且有「高音 C 之王」美譽的巴伐洛堤 Pavarotti,其 1985 年出版的《Passione》專輯。透過這廿多萬元的盤、臂、頭去聽他唱那些意大利情歌,確係精美、美不勝收,縱使歌詞意思我一句都聽不懂,但藉著 Pavarotti 的美聲威力,足以令我自然地或愉悅、或忐忑、或揪心!
無添加的感覺
Janos Starker 拉奏的「德伏扎克大提琴奏鳴曲」,管弦響起,就是無添加的感覺,音響空間大又深,樂器的氣團實在,Janos Starker 的大提琴一出更是沒得說,粗樸的線條跟擦弦及黑膠該有的交連質感結合,整件事來得非常立體,音樂牽引力相當實在。樂團強音合奏的畫面不單宏大,更是粗中有幼,策動力滿載的強音合奏中,內裡包含著許多鮮明的細節變化,反映 Acoustic Signature 這盤/臂/頭確係平衡度好、動態對比強又直率。
由黑膠、演譯而來
平衡度雖好,但不一定理性,就似用以播出 Alexandre Tharaud 彈奏「拉赫曼尼洛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那份帶著一絲絲交連、感性、唯美的觸鍵感及速度,不是由 Acoustic Signature 這盤/臂/頭,又或唱放、前級、後級及喇叭等而來,是由黑膠唱片、由演譯本身而來。
就是一陣陣強烈的控訴
然而,亦可以好有火、好激情!一切皆因播出 Pepe Romero Flamenco 費林鳴高的音樂、舞曲而起。結他聲火力強之間沒有忽略快速的細節變化,喊唱聲帶有強烈的情緒,拍掌聲響有質、有肉、有喚醒力,加上舞者踏/擊台板的強烈動感,就是一陣陣強烈的控訴。最重要是這盤/臂 /頭的穩定度足以對應這種猝發的撞擊式能量,強動態,不致出現失控、浮誇得不分主次地將踏 / 擊台板聲無限擴大化之場面出現。
我喜歡!
最新再版的 Sir Georg Solti 指揮維也納愛樂玩 Wagner Die Walküre 華格納「女武神」黑膠,當通過 Acoustic Signature 這盤/臂/頭唱出來,畫面清晰而無過份顯微,無論樂器及人聲皆帶有一份無刻意修飾、雕琢的原始風味,令到整台演出、整件事鮮活又立體起來。這份 Raw 味未必人人喜歡,尤其認為黑膠聲該播甚麼都必定暖、滑、厚潤者就未必鍾意!當然,街坊小炒,Fine dining 各有所好,最重要是 Acoustic Signature 這盤/臂/頭沒有浪費了「女武神」如此鮮活的優質食材,烹調出一桌鮮活、可口的盛宴,我喜歡!
以厚實帶出柔軟 – 陳偉昌
多年來,我們買下的參考產品多不勝數,但大部分時間,除了線材之外,每類產品大多只備有個型號,全都是經過編輯部詳細考慮,認為不但中性、敏銳、能夠反映系統內各種細微改動、易於配搭其他產品等等,還需考慮它們是否在合適價位內,有出眾的成本效益。所謂「合適價位」,就要考慮它是放在大試音室還是細房,擁有這種聆聽空間面積的玩家,通常會選擇哪個價錢範圍呢?能夠讓評論員用作試機參考之外,亦要令讀者都覺得有參考價值。
雖然近年大房的參考前後級、揚聲器都增加至各有兩套,但在此之前,就只有黑膠盤、臂會準備多於一套參考,Acoustic Signature Thunder 是最常用那款。
Thunder 是典型硬盤,聲音穩定之餘,臂板又可調長度,從 9 吋到 12 吋臂,都可以簡單對應之,十分方便。
及後都聽過其他 Acoustic Signature 唱盤,最深印象是安靜、穩定、可靠,當時那些型號,唯一可以挑剔的,也許只是聲底帶輕微硬質感,肌肉感稍為明顯,但這只是努力挑出的骨頭。
但是,挑出這些元素,就可以反映眼前這台 Acoustic Signature Montana NEO 唱盤組合有哪些進步了。就是剛剛提到的「缺點」,變成了剛與柔並重,兩者之間更是擁有大量空間,可以清楚給你聽到當中層次對比。同樣地,軟硬之間同樣有很闊的寬廣度,能夠表達到更多錄音內容,而且更加仔細。聲音穩定程度更勝從前。
可以說,Montana NEO 的存在感變淡了,更完整地重現唱片內各種訊息,無論是質感、色彩、力度、技巧,以至感情,都很完整又對比細緻。對比不是一味大對比就是好,還要在細微對比方面都同樣出色。簡單比喻,就是一把尺變得更長,而刻度單位又變得更細,亦即是更加準確。
要有這種準確,首先轉速要準確而穩定,轉盤不能有抖動,轉動時要安靜,還要給唱臂一個尺寸準確、安穩的工作平台,當然,還要唱頭拾訊能力強、唱臂不能吸走活生感等等。
Montana NEO 組合正正達到這些要求,所以聲音準確得來,又不會限制你的音樂品味,精準、活潑又不嚴厲。
三摩打 + 三膠帶驅動、DMC-20 DSP 控速系統,轉盤設有 CLD 阻尼以及 24 個 Silencer,都是 Montana NEO,以至 Acoustic Signature 的招牌技術,當中有部分在十年前已經面世,來到了 NEO 世代,明顯有所精進。
這次試聽,前後級改用 soulution 325、311,唱放至前級之間的訊號線改為 Analysis Plus Silver Apex XLR,參考系統其他部分,與一眾同事試聽時沒有分別。
一開始播出 Ed Sheeran 的《÷》,是一張 45 轉黑膠,當切換轉速時,發現 Montana NEO 在這方面只需要很短時間,就可以穩定新轉速。而播放時結像、輪廓、細節的銳利度,還有動態對比、層次、瞬變以及音尾收結時的變化,可以非常肯定,唱盤轉速極為穩定,亦非常安靜,能量流失極低,而唱臂也是敏捷又低能量損失型,兩者加起來,令唱頭拾訊工作更為順利。
這套唱盤組合之安穩,除了在電子低音的速度和層次上體現之外,還有 Ed Sheeran 投入時的聲線變化,包括盡情高唱出現的聲嘶力竭,雖然比上一張專輯減少了真假聲轉換,不過依然精彩,這套唱盤組合就把這些細節播放得非常清晰又流暢,細口形卻厚聲,正好切中發燒友口味。
木結他與電音對比大,但不是分離,整體編曲脈絡清楚又有互相配合,當中結他 pick 掃 chord 的動作雖然又快又俐落,不過依然給你聽清楚掃了多少條弦、琴弦粗幼和質感等等,細節豐富、清晰又自然,訊息量再多也不會混亂,條理分明也沒有失去整體感,不會覺得那是刻意地工整,音樂推進流暢又有活力。
口形雖細,不過密度很高,而其他應該巨大的樂器、聲音,例如 Kick drum、漫延式電子低音,前者夠大而不誇張,輪廓、質感、鼓皮鬆緊度和餘震,後者如何漫延又如何消失,都是爽快、瞬變俐落而不覺急促。
這台唱盤不會給你濛濛美,亦沒有任何偏向硬朗或是柔和,正如先前所講,它有出色寬廣度,剛柔、軟硬沒有哪一邊佔優,出色之處是展現到細緻對比和層次。不夠穩定、能量流失稍多,都沒有這種效果。
接下來是《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電影配樂,想起來有趣,講述銀河系戰爭的電影,配樂反而沒有加入電子合成元素,卻又沒有半點不貼題。
一起音,速度又快又爽,動態大而不惡,銅管再輝煌也不會失去這類樂器應有的暖光,也不會壓前,定位安穩又明確。
聲音密度很高,加上音場又闊又深,配合清晰定位,樂團各個聲部都活靈活現,而且朝氣十足。
大畫面當然吸引,細節也沒有失色。簡單如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在體積、音域、琴弦直徑上的對比;氣流經過長笛管身的聲響;小提琴組揉弦節奏等等,雖然快,但很容易聽得清楚。
其實唱片內一切訊息,從音場到音樂感情,都很全面地表現出來,亦會令聽眾很輕鬆地接收一切,不會覺得奇怪,一切就是這麼自然。
再來是鋼琴獨奏,Alexandre Tharaud 的《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不但動聽,而且考機。Tharaud 指法柔美而多變,用斷音去追求連音的感覺,帶出如歌效果,淡化鋼琴機械感,精心經營的對位、和聲與音色,聽起來又十分自然,不覺是刻意為之。播放時,除了要播得如歌,亦不可以失去鋼琴應有的質感,分量、頻寬、瞬變、琴槌動作都要像真。Montana NEO 組合一一做得到之餘,踏板運用更意外地清晰。另一方面,曲目架構表達得很完整,每個部分兼顧了整理與各種線條。
面對某些只能將兩種或多種有點對立的元素,有些器材只可以從中找個中間點,假如是入門至進階入門產品,找到平衡點已經值得稱讚,體現到設計師功力和音樂認知。
去到身價較高的產品,就不能只是中庸,需要的是兩者兼得。Montana NEO 組合同時把多種對立元素播得準確,不需要二選一,這是質素的表現。
總代理:昇和影音有限公司
零售價:HK$218,000(Montana NEO唱盤)、HK$58,800(TA-5000 NEO 12吋唱臂)、HK$12,000(MCX3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