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專欄:揚聲器睇真 D(7)

16 呎 Horn.16Hz 低頻

號角是一件圓錐形一端口細另一端口大的器具,聲音由細口端輸入,沿號角曲線由大口端輸出。號角的助聲功能,視乎它的長度及曲線之弧度而定,一個真正能承載 50Hz 低頻的半波號角,長度約為 6 呎,承載極低頻 16Hz 的號角,要 16 呎,有 32 呎則更完美,是全波承載了。從來,我們在 Hi Fi 書照片上所見過的真 horn,只有一單美國膽霸 Penico 承建的德州豪宅,和一單日本發燒友自建插入地庫的孖煙筒,均屬 16 呎半波承載。其他現成商品 horn,都是將承載管道接疊密集緊縮空間的接疊號角(Folded horn),絕大部分接疊號角都利用聽音室牆角作為 horn 開口之延續,叫做角號(Corner horn)。Corner horn 聲箱體積可以做到很適中,8 吋 horn 看來只略大於一般 10 吋反射式箱。但 Corner horn 要有牆角助聲及擺位準確,讓聲箱的 horn 口與牆角構成良好的延接性,中音號角通常是個扇形的「聲盒」,horn 曲線的指數(exponential curve)設計,在最初級的揚聲器烹飪冊子裡都可找到。其實,電動式揚聲器的錐形聲盆本身也是一隻 horn。聲盆形狀,有直線、指數曲線,甚至拋物線(Parabolic)多種,號角亦然,各適其適。

金屬膜和金屬聲

如果,Horn 聲箱要做足全音域,而低頻承載又不採用「摺疊」方式(借重牆角為 horn 開口的耦合聲箱),則一台三路全音域 Horn 聲箱可高逾 16 呎,空間的要求無疑已超乎尋常。

摩登科技,已不難做到以 2π(180º)擴散而能輕易提供 110dB 聲壓的中高音單元。這些高效率發聲體,實際上已不需任何助聲號角。把高效率中 / 高音單元和摺疊號角承載的中 / 低音配搭成高效率「半號角」聲箱,便順理成章地誕生。理論上,窄頻段 Horn 承載可把換能效率提升至50%,但實際上,10-20% 效率的聲箱已十分不俗。而傳統式高效率「半號角」聲箱,像Altec的「劇院之聲」及 JBL 的 DD55000 Everest,和筆者個人認為 Horn 皇的 Project K2/S5500(S9500 的改良及降價版本)等,都以號角承載中高音「壓力驅策器」(Compression driver)配襯反射式高效率中低音單元。這些巨型聲箱的換能效率,經常高達 15%。

很多發燒友對號角承載中高音的特殊輝煌性格有所抗拒,認為「壓力驅策器」的金屬震膜必有金屬聲。這投訴有一半對,金屬震膜的確會帶金屬聲。但近來市上幾款金屬膜的半球形擴散器(Dome)和中低音單元,都擺脫了金屬聲音染,例如Monitor Audio,甚至堪稱是「特醇」揚聲器。而 JBL K2/S5500 的 1 吋 dome 壓力驅動器 275Nd,配上了採用太空有機纖維(Comp-II)手工打磨的雙曲線 Horn,音色依然光輝絕倫,但卻也沒有金屬聲。

在雷明 Hi Fi 房的 JBL K2 S5500 揚聲器

Horn 音染之淨化

一些號角承載所富有的過分鏗鏘音染,是聲波在號角通道運行時所產生的污染,屬不太悅耳的單次諧波失真。號角通道的提升換能效率作業,有非線性反應,某部分頻率的響度被突出處理。此外,聲波在通道裡又會產生駐波作用、反射作用而令音色劣化,號角本體所產生的諧振,更混濁了清晰度。上述多種號角污染,若發生在 800 ~ 1,500Hz 之間,便是破壞音響質素最「擺命」的敏感區,所以,只用號角承載中低頻的「半號角」便擁有「斬腳趾避沙蟲」的聰明優點。其他號角式中高音聲箱,都必須絞盡腦汁運用高科技去對付上述大堆問題。幸好電聲學家們不盡是因噎廢食之輩,九十年代 Horn 聲箱終能兼臻高傳真高效率的無敵優勢。超特級號角中高配反射式高效率中低,是數碼時代動態範圍最龐大的揚聲器。

今日半號角聲箱的驕人成就,分音器功不可沒。一個設計優異的無源(Passive)分音器,為各頻段單元+聲箱之音響特性度身訂造。調制功能,包括相位、效率、頻應及線性等一般從前只能用電子分音有源網絡達成的功能。如今憑電阻 / 電容 / 線圈構成的 Passive 系統便可奏功。效果甚至更勝一籌。事實上,無論聲箱是何種類型,分音器的重要地位已被肯定。君不見市上幾款分音器另外裝箱的超級揚聲體系,例如 Avalon 旗艦,分音器的成本已經超越了揚聲器部分。

物理學上看,牆角 Horn 是號角承載方式中效率最高的一種,一般 180º 擴散的揚聲體系屬 2π,我們稱它為自由站立式發聲(Free Standing)。據說 2π 重播提供最均勻的頻應曲線,但事實上這只適用於按 2π 理論而製的聲箱(AR等)。將單元貼牆貼地擺,擴散圖形變成 π。將單元貼牆角貼地擺,便相當於 1/2π 擴散,聲場強度等於 4×2π,是自由站立發聲的四倍。

原文刊於 1998 年 11 月《Hi Fi Review》
作者: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