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十五:善待你的揚聲器

玩 Hi Fi,不論初級或高級,最容易犯的錯誤是高估了揚聲器的實力,而把它濫用,以致得不到該揚聲器所能發揮的最佳效果,甚至使揚聲器遭受無可挽救的永久性損壞。

揚聲器是全套音響系統唯一能發出音響的「最後一環」,因此,很多人乾脆把體系上一切令聽覺上不滿足的缺點歸咎於它的身上。另一方面,電動式揚聲器的設計由開始到現在,也的確是改革最少、毛病最多的元件。不過,閣下擁有的揚聲器,在使用得法、保養得宜的情況之下,音響質素仍然大有可能比目前好得多。

大部份揚聲器所提供的技術規範,都要小心去了解。通常被我們誤解的數字,是它的承受功率(Handling Capacity)。一台承受 50W 的揚聲器配上一部 50W 的擴大器是按理最穩陣的搭子吧?一般人的想像是在上述情形之下擴音器就算最強輸出時都不會把揚聲器燒燬。此一推斷,尤以初級玩家為然。他們認為,一部標示 50W 的擴音器在使用時將音量開盡就自然是 50W 的輸出(音量掣開一半時輸出就是 25W!!)雖然,懂得理論的人都知道這種種說法只是一廂情願的附會,但卻又不容易在三言兩語間去解釋清楚擴音器輸出功率的的計算法。總之,好多人以為自己的 Hi Fi 配搭得正確,都毫不考慮地一下子把音量掣扭盡。太多的音圈都是如此這般的散了。

另外有好多人在欣賞流行音樂時,一味要勁的低音,就不顧一切地把低音調節扭至最大,響度掣也開盡。這樣做法結果是把 100 赫之間的週率強調了近 30dB,大大的超出了擴音器正常工作的能力。儘管他們在這時所聽到的聲音,完全是恐怖的失真及絕對沒有平衡度可言的畸形怪叫,他們還是懵然不覺。結果是不僅揚聲器遭殃,擴音器也會沒命。

如果你喜歡欣賞美麗的音樂,你對揚聲器所發出的「語言」就容易認識。當揚聲器在不正常的情形下操作之時,它所發出的音色是痛苦的、醜惡的。它向你的耳朶提出警告,表示它的功能已經瀕臨極限。如果你對揚聲器的求救訊號充耳不聞,在一段時間之後,它就會終止對你的服務。

過載失真容易辨別

揚聲器的過載失真,應該非常容易辨別。一聽到這種「豆沙喉」般的音色,你馬上應該把音量收細。可惜,大部份初哥都以為他的 Hi Fi 音色不清是因為級數不夠高的原故。後生仔在開派對時用三流音響組合將低音開盡的結果是註定要燒喇叭的。

本身沒有低音的揚聲器,其缺憾是天生的,無論怎樣運用響度掣或均衡器去補償,都不可能使它產生低音。如果你需要真正的低音,你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音響回授」(Acoustical Feedback)是燒燬揚聲器的大罪人,唱盤和揚聲器的距離太近,一定會引起音響回授,問題是程度惡劣至哪一個地步。輕微的音響回授有時只在最強音重播時才產生,故此不受注意,但這種持續不斷的強烈極低頻振盪會使音圈過熱。高級 Hi Fi 也經常有這種現象。

高級 Hi Fi 的貴價揚聲器能重播聞限外的極低頻。在放唱彎曲唱片時就清楚地看見揚聲器的紙盆不停地大幅度的抖動,尤以唱片的開端為甚(彎度最大是唱片邊緣)。這種抖動並不發出聲音,但若持之以恆,卻對音圈有一定的損害。而且,超低頻振盪是會引起所謂「都卜勒」(Doppler)失真和互調失真的。所以,高級 Hi Fi 控音器上的超低頻濾波器(Sub-sonic filter),在放唱片時是應該的。有好多發燒友認為超低頻濾波器會影響低音音色,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之。當然好幾種出品的超低頻濾波器的確不靈。

高效率揚聲器受歡迎

揚聲器製作的成本,與它的效率高低大有關係。簡單點說,頻帶寬闊而又效率高的揚聲器成本一定貴。換言之平價而夠響的揚聲器就只能做到中音響而沒有低音。通常大功率揚聲器音圈要用粗綫去繞,但綫愈粗的音圈效率也愈低。唯有採用扁平帶狀(Ribbon)綫圈和控制極精準的磁隙(Gap)方能臻達高效率,大功率和寬頻帶的多項優點,至有重疊繞綫的結構。揚聲器的外型看來只不外如是,價錢相差就要以天文數字計算。成本貴的揚聲器,材料並不會比平價製品高出太多,但製作上的精密程度和製作所用的器械就真正的花錢。近年來高效率揚聲器大受歡迎,是因為電聲界發覺高效率揚聲器發音受環境的影響較少。

無論你所用揚聲器的效率是高或低的,你都應該正視揚聲器動態範圍的問題。有很多貴價揚聲器,它的音色優美,可是它的演出只限於一個有限度的動態範圍之內。換言之,它不適宜開得細聲,卻又在某一個程度之下無法再增強它的響度。主要原因,是它的分音器設計及揚聲器承載方式的特性所限制。動態範園狹窄的揚聲器,在大功率擴音器推策之下音量不會增加,但卻十分容易把中高音單元燒燬。

玩電分音的發燒友,喜歡自己選擇各式高中音單元匹配,經常會誤解了技術規範的指示而把高中音單元弄壞。最妙是錯誤的使用經常不足以殺死一隻單元,卻能夠把高音單元的高頻響應削去,令中音單元的音色混濁。原因十分簡單,發燒友卻多未注意及此:一隻適宜於在 5K 赫以每倍頻 12dB 分音的高音,如果你用 6dB 的曲綫去推策它,這只單元在 2.5K 範圍所承受的功率就無形中比正當(12dB/oct)所承受的要強了兩倍。久而久之,音圈的諧振總會因長期過載而降低,高頻響應的靈敏度也永遠受到損害。同樣的錯誤使用,也影響中音的清晰度。同時,一般中高音單元所標示的功率承載數字,通常也對電分音玩家全無意義。它只是該中音或高音在一套有分音器的揚聲體系上所承受的功率而已。

 

(原文刊於 1987 年 7 月號《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