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納
當《爸爸》在《亞洲電影大獎》與《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取/角逐多個獎項之時, Netflix 推出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是同類題材巧合地梅開二度?還是,類似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撇開翁子光導演最初《微交少女》、《明媚時光》等描寫混沌少年的題材,他真正的成名作,是血淋淋的《踏血尋梅》。隨後由他監製的《正義迴廊》,也離不開弒親的主題。經過《風再起時》重繪四大探長的浪漫電影假期後,《爸爸》再以青年弒母殺妹作為主題。
他今次完全剔走了事發的血腥場面,只留下地上一攤攤令人心寒的血色,映照出這個失去妻女的爸爸,與成為兇手的兒子在情感上的掙扎。當然,他夾雜着華人的文化傳統,忍隱、逃避、轉移視線、到情緒失控爆發的一刻,令爸爸這個角色變得立體。翁子光導演正以 4:3 的畫面比例,讓觀眾感受到電影的壓抑的同時,電影語言難掩他對血色的着迷,與極端爭議案件的迷戀,儘管沒有真正的血色場面,仍然難掩當中那一陣陣掩蓋不住的血腥味。電影看似是積極地引導觀眾尋找 “Why?” ,然而,故事旨在說,就是發生了。
《混沌少年時》首集先泡製了「是他嗎?」的視點;第二集是警員在尋找證據,同時也在揭示小鎮疏離的社會關係;第三集是心理學家與少年的思想角力;第四集,父、母、姊活在弟弟被控謀殺的陰霾中。同樣是引導觀眾向著尋找”Why?”的方向,也是以 it happened 作結。
導演與攝影師在處理少年殺人案的手法上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一集一鏡的長鏡頭,突破了《驚天營救》1、2 集分別以 10 分鐘、20 分鐘炮製一鏡過的畫面,而是每一鏡,長達約一小時。表面看,製作充滿野心、團隊積極炮製賣點與話題;只要花點心思仔細觀賞,這部用四組鏡頭炮製的四集迷你劇的暗語,是精密的設計、嚴謹的綵排、考究的調度,不僅是演員的演出,還有排位、出入鏡;同樣重要的還有鏡頭移動的方位、對焦、鏡頭構圖;當中,還要照顧到燈光、報景、道具,更要無穿崩,當中的難度,僅是想像當中的難,已教人感到卻步。創作團隊是完滿完成了,當中反映的,是英國的劇場文化多麼成熟,多麼精練精緻,有多麼強的吸引力!
更高難度,是你看畢電影後,始發覺一鏡過的製作目的並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完整的說好每集的故事。鏡頭所展示的第三者視線,冷靜地旁觀,不參與、不渲染、不煽情、不動干戈、不見血、無用錯力,卻輕描淡寫地把這個案件立體地呈現出來。無疑,內容的淡,不會讓劇集贏得很多掌聲,如換成電影,這部迷你劇實在值得在影展中發光發亮!至於演員,父子二人的演出,反映出英國製作在處理劇情、描寫人物的純熟程度,別具震撼力。
兩部作品,一部電影、一部迷你劇,題材類同,風格迴異。《爸爸》的導演積極參與故事的建構中;《混沌少年時》的導演明顯在退後,鏡頭的冷眼眼旁觀,呈現出如第二集尾聲高空視點的高度。演員的精準走位,反映了導演調度的張力與精密心思;流暢而含蓄的攝影,透視著隱藏案件後的憤怒、壓抑、欺凌、無力,案件背後的隱隱作痛,不是默默承受,而只能是硬生生地把痛吞進肚子裡。
這部迷你劇製作上最艱難的,不是炫技,而是輕描淡寫地讓觀眾深深感受到製作上複雜與高難度,為的,是要滲透這個 13 歲少年的罪,還有,圍著他轉的每一個角色!演譯戲中 13 歲少年的 Owen Cooper,是第一次演戲,素人演技出眾,是觀眾的意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