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四十二:綫篇

小時候玩音響,是 6V6 或 6L6 的天下,用到 Patridge 的 C-core 輸出變壓器,我就覺得飄飄然高人一等了。甚麼是 Hi End?我們用 Connoisseur 臂 / 盤 / 頭的單聲道時代,連 Hi-Fi 一詞也未流行呢。

那是 50 年代 78 轉 SP 與 33 轉 LP 交替時期,香港要到 1950 年才正式有人代理 LP。講出來你也許不信,是先施公司最早做美國 Columbia(CBS 前身,LP 發明者)代理。已是 LP 在美國推出後兩年的事。

1949 年我 18 歲首次欣賞到有錢親戚從美國帶回來的一堆 LP,用那人的 117V / 50Hz Columbia 唱盤變到 60Hz 轉速,方法很簡單,在馬達的轉軸上加繞一層焊錫綫,然後用幼沙紙逐少磨滑錫綫表面,同時不斷用頻閃卡測轉速,至轉速提供 33 1/3 rpm。

那日子,誰管它甚麼叫 Wow & flutter,甚麼叫 rumble,家裏有個好人牌 12"喇叭已經羨煞旁人啦,從未想像到訊號綫、喇叭綫會有音色之分。

最早接觸到涉及音響重播的書刊,是英國的 Gramophone,它的音響專欄由世界 HiFi 祖師 Percy Wilson 主編。稍後,便是創刊於 1951 年,由 Charles Fowler 主編的美國 High Fidelity。後者曾是世界 HiFi 雜誌權威,可惜已於 1989 年中停刊。

最早使我們注意到導綫具有影響力的,是 SME 臂及 Shure 唱頭。他們分別提出了綫的電容值和插頭、插座的重要性。那已是接近 60 年代的事了。

其實,最早標榜獨特繞綫技術提供更通透音色的,是日本 Mogami,最早宣傳高純度無氧銅(日文無酸銅)優點的,是日本 Furukawa(雖然並非針對 HiFi),而轟動全球的大晶體無酸銅(LCOFC)的發明,是日本日立。

美國唐人 Noel Lee 創製 Monster Cable,將導綫變成億萬美元大企業。MIT 的 Bruce Brisson,出身於 Monster Cable,自稱做出來的綫好過 Monster,却要付出不俗的專利權使用費給 Monster Cable。

仍在開始階段

綫在 HiFi 鏈中的地位,已由無關宏旨變成舉足輕重。又因為綫的學問已被 Noel Lee 等人神化到極端,發燒友憑豐富之幻想力,閉門家中,用三穿七、四穿十一,餘此類推的 trial & error 方式,弄出曲者反直,起死回生的配綫絕招。不論有無理論學識根據,總之振臂一呼,肯定有支持者崇拜者。HiFi 是最多神話的學問,巫術可令人深信不疑,HiFi 邪術何嘗不然。

玩 HiFi,發燒友可不理會正、邪二術,好聲、有效就行。今日無法解釋的現象,也許是明天的金科玉律。多數發燒友不理會電子學及物理學;最緊要好玩。不過,我認為絕大部份邪術都是剛剛遇着啱啱的個別現象,「發明人」若要拿出來獻世,放諸四海皆準的話,就要顧住這些「偉大創作」的可靠性,以免害了別人。

綫,是傳導電子(光導體暫未討論)訊號之媒介。音響重播是由無綫電發展而來的「妾侍仔」。那些發明收音機的大科學家們說,車!音響?20Hz 至 20KHz?簡直小兒科,我們起碼講 MHz 啦!音響重播這門專科,不過只有 50 年歷史。但,這 50 年裏,電聲學家的發現基本上已徹底地破舊立新。我們開始明白單單在美化 20Hz 至 20KHz 這小小範圍已經如斯費勁。換句話說,視聽科技發展仍在開始階段呢。

20Hz 至 20KHz 之間一段窄窄的頻帶,是音響專用導綫所必須做到完美的工作。所謂完美,是電聲學家本來認為想當然的事,却變得難於上青天。

常言道,擴音器的效能、應該等於一條有增益的綫。說此話的,就完全相信導綫是絕對不能改變訊號結構的東西,而「有增益的綫」這句話也沿用至今。

過去十年來,我向不少發燒友、辣鷄友、無綫電友問過無數次了,所得的答案,佔 95% 以上,是;電與光的速度一樣快。不幸,這是被誤導的答案。幸好,亦有 IQ 人在答錯了這問題後回家三思而得到很多。

電的速度

光是飛行速度最快的物質(比它更快的東西是黑洞),在真空中,達每秒恆速 186,000 里(miles/sec)。光的速度,跟無綫電波、幅射波等都是一樣。但電的運行速度却有很巨大的變化,當電變成光的時候,例如閃電,或兩極之間放電,我們所目睹的,是光而非電。試想想,閃電的電若入你眼,你還有命活着告訴人嗎?在電綫裏走動的電流速度却不能混為一談。(把電轉變為光再傳送的 Optical Transmission,暫時不提。)

電在電綫裏走動有幾快,要看導綫的導電性能。阻力越大,電的速度便降低。據 1858 年大西洋電報局的推算,有綫電報訊號的傳遞速度約為 3,000 miles /sec,不過,據近年的測試,在一般經接地點回路的綫路網中,電流的速度平均為 16,000 miles/sec。在一部裝滿了電阻、電容、半導體等零件的擴音器裏,電流的速度,以 16,000 里/秒為平均速度亦算超速了。

但是,電流在導體內的運行速度,並非這般簡單。在同樣條件之下,低頻所遭受的阻力總是大過高頻(集膚效應)。再者,聽頻(20 至 2 萬 Hz)的形態雖屬交流,但在導體裏傳送的個性,由於頻率低,就十分接近直流(DC)。音響大師如 van den Hul 等人,叫我們將聽頻電流當作直流電看待,實在非常的有意思。因為,這麼一來,所有的訊號綫、喇叭綫都用直流公式計算,而電源綫則以交流公式計算。(未完待續)

(原文刊於 1989 年 10 月號《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