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五十九:動態

動態,有人認為是個喇叭開得有幾大聲的意思,愈響的聲音則動態愈大。其實,動態的全文應叫動態範圍,英文 Dynamic Range,HiFi 的解釋,是重播最弱音及最強音的分別。動態範圍以dB為單位,把最弱音電平定為 0dB,最強音比如是 70dB 的話,組合的動態,就是 70dB。錄音技術由(analog)模擬發展至數碼,最顯著的改良,是動態的拓展。數碼錄音提供比模擬錄音 大得多的動態,甚至用它不盡。

CD 動態少於 65dB

在現場裏,我們可能聽到巨大至 90dB 的動態,那是非常非常響的聲音。因為,90dB 動態的絕對響度,會達到 130dB 音壓(SPL)。在—般背景寧靜的音樂廳裏,達到可聞程度的最弱音大概要 40dB 音壓,90dB 動態即等於最強音為 130dB。這是個可能令聽覺永久受損的超響度,故此,任何 Jazz、Rock 樂隊都不會貿然發出這個龐大的響度。若間中為之,也只是剎那間衝刺而已。古典音樂若不借重擴音器材,則最強動態約 85dB,那會是 110dB SPL 之間的絕對響度。百多人的管絃,加上幾百人大合唱及管風琴,例如馬勒「千人」交響曲,就會產生 110dB 音壓,指揮吃不消的。家庭音響,永不在軟體裏貯藏 90dB 動態。因為,就算你的喇叭播得出 130dB SPL,你的房間、耳膜和鄰居都沒法抵受得住。一般為家庭而造的 CD,多把動態壓縮至 65dB 之間,這仍然是很嘈的聲音。發燒友聽 HiFi,多數覺得 100dB SPL 的最強音夠皮了。還視乎你離喇叭多遠,Spica 仔、Roger 仔之類,最好不超過 95dB SPL。這樣說,LP 軟件所提供的動態實已夠用,CD 更遊刃有餘。用最極級器材放音,LP 在最強音時顯見互調失真及來自唱頭唱臂的失真,但它們却都局限於「悅耳」的、「音樂化」的失真。這是模擬勝於數碼的地方。另一方面,動態較小的錄音,却更容易臻達更悅耳的效果。如果一張碟由最細聲到最大聲的音量(電平)都差不多,那麼用 Hi End 或 Lo End 去放唱都不會產生因過載而起的失真。換言之,清晰度及透明度相對提高了。清楚記得,Decca 目錄上第一張立體聲 LP,SXL2001、1812 序曲和意大利隨想曲,就是一張動態被壓縮而清晰度透明度都很靚的唱片。一位最老發燒友,當年愛在友儕面前用隨想曲演嘢,而且不止一次博得滿室掌聲云云。後來,我以此碟跟 Crystal Clear 的直刻碟 AB 示範,老爺明白了動態是什麼一回事。音樂上最多人識的強弱音對比片段,應數柴記悲愴交響曲第1樂章發展部的開始,音樂由 ppppp 突然爆到 ffff。這是歴史上空前的動態註詮,大家不妨用柴六作為 Hi Fi 組合動態之參考。

並非說,動態強勁的軟件就產生動態同樣強勁的重播。HiFi 的每一環節 – CD機、唱頭、前、後級,以至揚聲器,都有機會壓縮軟件原有的動態。發燒友口邊的快聲與慢聲,無疑表達了聽覺的感受,跟動態的重播功能有關係。通常形容為快的特性,是重播由細聲變大聲剎那間跳躍敏捷、瞬變亦要迅速。但我發覺一些「慢」的特性,其實是「純」,亦即最快。整體的瞬變、頻應、相位都達到極高級數時,重播音色流暢圓滑無比,好多人反為形容它「慢」。相信與低頻音質有關,有些發燒友將谷出來頂心頂肺的低頻當做快,將中高頻拮耳的諧波當做快,這是 HiFi 的痛快。靚機是,沒有低音時不該有,中高音有條不紊,反覺慢。記得有專家寫過 HiFi 感性觀:「用最大 amp,最大喇叭,在房仔裏侷住聽最過癮!」斯為快聲乎?斯為專家心目中之動態乎?

大小通吃的揚聲器

唱頭是保證 LP 動態能準確輸入前級的第一關,而唱頭壓縮動態的程度,也十分嚴重。Hi End 圍內,少人玩 MM 頭,因為一般 MM 動態遜於 MC(Shure高級 MM 之動態好過不少 MC 了,但不受重視)。妙的是有派人為 MC 頭定下了一個可悲的最高價位,超過它就是折墮!這些組合可以營造出頗悅耳的音色,甚至有時 3D 感都靚埋。不幸的是,或者永無機會知道動態是也。揚聲器壓縮動態,是眾所周知了。唱頭壓縮動態,是將最強音的響度限在某一界綫以內,停滯不前,揚聲器常出現高音先滯的情形,變成在大聲時中低音響度相對地較強。此外,有問題的揚聲器和前後級均可能令細聲不細,大聲不大。我們把這類器材形容為「大小通吃」。劣級低效率揚聲器動態窄,第一是它開不響,一響就燒。第二是推策功率在某一點以下時,它跟本無聲。劣級擴音器動態窄,第一是電流供應量不足,舉步為艱。第二是噪音電平高,細聲給噪音掩蓋了。最過癮是有些超級 Hi End 設計,夠電流,無噪音,却大聲時不大。這可以是好靚聲的擴音器,原來某類輸出管具有溢流特性,在電流大量湧入時,它會滿瀉流入地端。

大功率大喇叭大廳

到目前為止,不知道世界上有人將動態擴張綫路裝進擴音器裏。相信絕大多軟件都是為普通一般的重播器材而設,而一般器材都免不了有輕微程度的壓抑動態作用,故此其實目前電聲界所用的軟體動態範圍,在最極品級 Hi End 組合上播放,就可能提供過於強勁的動態。這一點是相對性的,前文說過的專家,若真的給他擁有最大 amp、最大喇叭,而又真的在房仔裏侷住聽的話,相信絕對不過癮。大功率大喇叭,需要大廳。小小 Recital Hall,固容不下費城大樂團焉。

從另一角度看,動態的表現需要足夠的空間去完成。注意是空間,不是面積。我們可以將 Hi Fi 扭到比音樂廳裏更響的音量,却無法獲得與音樂廳一般的體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空間狹窄。可惜,若將 Hi Fi 搬入音樂廳播放,那擴音器的功率就變成大海中一支針般渺小。故此,以今時今日的科技水平,可以亂真的 Hi End 動態重播仍限於室樂。

口味是衰聲的藉口

先明白了聲波運行時需要幾多空間去營造出音樂廳的氣氛,然後才設法控制聲波在局限的聽音室空間內所形成的碰衝,或有辦法達成比例較準確的動態重播。

在此之前,上上之策是,盡用你聽音室內每立方吋的空間。

擴音器綫路上的鈴振效應(Ringing),濾波電路形成的波峯(Peak)及波谷(Valley),均可能改變動態之傳真度。聽音室的駐波、諧振,或抵消作用,亦一一可以改變動態的傳真度。發燒友請留意,你聽慣了的動態,可能充滿染色。判斷力很重要,「口味」二字是衰聲的藉口,客觀點會識多些。

有位發燒友自詡家中 Hi Fi 超低頻世界獨一無二,因為他聽到的 Double bass 和大鼓,墟冚到冇人有。此人已成為大鼓專家,去人屋企聽 Hi Fi,總攜同幾張「佢有你冇」大鼓 LP,包括 EMI 費城/Muti 幻想交響曲終章開端。在我家中,此處一段大鼓清晰可聞,但不講就不注意。而在他府上,這段大鼓却已經夠晒響。他以此為自豪,大合奏時 50Hz 駐波一舊舊的慘情,他本人認為是全地球最靚的低音。

(原文刊於 1991 年 4 月《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
相片來源:yama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