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樂天團 – 細聽「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聲音

文:Ida

常有樂迷說,費城樂團有費城樂團的聲音,柏林愛樂有柏林愛樂的聲音,說白了都是樂團本身深厚的歷史積累。究竟中國的古典樂天團有沒有積累到自己的聲音?今屆「香港藝術節」為你帶來親耳驗證的機會。「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將會應香港藝術節邀請來港作閉幕演出。

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於 2010 年成立,是 中國國家大劇院 的駐場團體,歷經十五載,合作過的大師級指揮家包括馬捷爾(Lorin Maazel)、杜達美(Gustavo Dudamel)、阿殊堅立西(Vladimir Ashkenazy)等,亦先後於 美國 卡內基音樂廳 及 BBC 逍遙音樂會等矚目場合登場。

超華麗,中國好聲音

今年三月,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呂嘉將會率領樂團,聯同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及國際知名的鋼琴演奏家張昊辰,演奏選自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序曲及終曲〈愛之死〉,李斯特降 E 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中國作曲家姚晨的作品《造園》,以及史克里亞賓的《狂喜之詩》,為今屆香港藝術節作閉幕演出。音樂會星光閃爍,由指揮、歌唱到作曲,至鋼琴演奏,盡顯當下中國的古典音樂實力。


德伏扎克國際聲樂大賽冠軍、女高音宋元明演唱。她以柔美具磁性的歌聲,唱出愛情的生死悲愴的。《崔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序曲及終曲〈愛之死〉。

今屆香港藝術節揭幕在即,筆者早前遠赴北京,於中國國家大劇院訪問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呂嘉、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作曲家姚晨等人,暢談是次音樂會。

身為樂團的領軍人物,呂嘉表示:「交響樂裏面的中國作品及外國作品,我們都涉獵非常非常多。外國作品我們帶過來的,一個是德奧作品,一個是俄羅斯作品,算是歐洲浪漫主流的非常主流的兩個作品,是我們比較有心得、風格非常不同的兩個作品。中國作品方面,我們做很多傳統作品,就是四、五十年代那些,早一點有三、四十年代的,也有一點現代的,像姚晨的作品。」

張昊辰在 2017 年獲頒專門表揚音樂界新星的艾華利‧費沙事業獎,《留聲機》雜誌更形容他為「天賦異稟的藝術家」!

張昊辰的李斯特

香港樂迷對張昊辰不陌生,2009 年他年僅 19 歲便奪得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金獎,蜚聲國際,他在寇蒂斯音樂學院學音樂,是郎朗和王羽佳的同門,同樣師承 Gary Graffman。今次來港演奏李斯特降 E 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正是他和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英國 BBC Proms 演奏的曲目。

德伏扎克國際聲樂大賽冠軍、女高音宋元明將會以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序曲及終曲〈愛之死〉,為音樂會揭開序幕。宋元明表示:「我唱德奧作品,在任何地方都一樣,在音樂的本真,譜面的要求,對立面、強弱的變化,語言的準確等各個方面,都必須非常到位,包括語言的標準性,任何一個輔音的呈現都要非常國際化。」

走向世界,還聽新生代

呂嘉 90 年代已立足歐洲古典樂圏,2017 年接任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至今,見證著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展,他直言:「現在你要看中國作品走向世界,是看他們那一代。老一輩已成為歷史,都是好的歷史,是我們財富的一部份。但我們要看將來,看姚晨,看歌唱家宋元明,看鋼琴家張昊辰。」

呂嘉另眼相看的姚晨,是與中國女演員同名的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作品糅合中樂與西樂的獨特性,擅長透過音樂探索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將會在香港藝術節閉幕音樂會上演奏姚晨的作品《造園》。

姚晨

《造園》,管弦聲中的山與水

姚晨述說《造園》的意念:「造園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傳統,不僅是創造家園,更是創造個人精神世界的地方。所以,我寫這個作品就不能僅僅用音符去完成一座音樂花園,一定在創作過程中體現某種精神上的追求,所謂『天人合一』這樣的一個中國哲學思想最高的理念。」

他又補充:「江南絲竹、廣東音樂都可以表達山水園林,管弦樂為甚麼不可以呢?而且管弦樂團有很豐富的音樂,有將近一百個樂手去表達,有很大的表達空間。我希望《造園》不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園林,我希望它能夠變成一個世界性的語言。」

香港藝術節 2025

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日期:3 月 29 日 晚上 8 時

地點: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詳情及訂票: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