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Lisiecki – 非一般的前奏曲集
文:劉志剛
Prelude 一字的含義,是在主要或更重要的事情之前,做準備/介紹性質工作。例如 巴赫 的 Prelude and Fugue,前奏是較簡單的:好戲在後頭。
加拿大鋼琴家 李謝茨基(Jan Lisiecki)的新專輯叫 “Preludes”。從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 c 小調和 C 大調前奏曲開始,試圖展示前奏曲幾個世紀以來的演變。查實,錄音是配合去年 Lisiecki 在英、美各大音樂廳巡演的節目方針;譬如在 卡內基音樂廳 (Carnegie Hall),在演奏 蕭邦 的作品廿八「 24 首前奏曲」之前,先彈跨越三個世紀的六位不同作曲家創作的 16 首前奏曲。
蕭邦「重新發明」了 Prelude 這種形式,將其從單純「介紹」目的中解放出來,賦予它獨立的角色:通常有即興性,而不是要求它遵循特定的音樂議程。這概念延伸到後來的 拉赫曼尼諾夫、西曼諾夫斯基、梅湘 和 戈雷茨基(Górecki)的 20 世紀前奏曲中 —— 開 concert 他有彈 西曼諾夫斯基 但專輯裏沒有。
“Preludes” 這項策劃,即混合不同人的「 前奏曲」作品,是 21 世紀做 Playlist 的趨勢使然?有一定風險的:要「有意義」,作品的選擇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需要造出比各個部分的總和更多的東西。對於表演者來說,從一個作曲家風格轉向另一種風格,並試圖創造某種程度的故事敘述,是挑戰。將專輯主題設定為前奏曲是一個有趣的概念,但事實證明,蕭邦 Prelude in A-Flat Major, KK IVb/7 接著 巴赫 Prelude in C Major, BWV 846/1 接著 拉赫曼 的 10 Preludes, Op. 23 No.3 再接 梅湘 的 La colombe 這個 sequence,由於它們簡短而性格大不同,我摸不清為何 李謝茨基 要把它們這樣編排在一起。
對 梅西安 的三首早期前奏曲的處理,Lisiecki 不是很成功。音色是靚,但缺乏這些作品激情的神秘感;前兩「幅」作品的色彩也稍嫌蒼白。幸好,後來的 戈雷茨基 兩首尖銳的前奏曲提供了一些對比。
李謝茨基 從 15 歲起就是 DG 的唱片藝術家,可是不是人人知他十三歲時,應邀參加在波蘭華沙舉行的「蕭邦與他的歐洲」音樂節,與華沙交響樂團合演蕭邦第二協奏曲,大受讚賞。是的,他不是蕭邦大賽冠軍,不過他彈蕭邦真有兩把刷子;例如這兒的作品廿八。
Lisiecki 以敏銳的詩意、良好的品味和樸素的技術力量,對這些「聽覺上的光輝碎片」進行了琢磨和著色。是精湛的、多彩的,刻劃出各首前奏曲的特徵。最欣賞的是他如何將全部 24 首呈現為一個令人稱心的故事:沒有任何一首鶴立鷄群(即使是著名的「雨滴」前奏曲),也沒有任何一首是 underplayed。他對 a 小調前奏曲輓歌般的和聲的敏感,跟他在 G 大調裏快速演奏的低音固定旋律音型形成鮮明的對比。充滿節奏感的 D 大調 Prelude 他奏得活潑,憂鬱的 b 小調他處理得非常柔和。
假如說「上半場」未竟全功,下半即本專輯的「主菜」Chopin Op.28 李謝茨基 的演出,是教人擊節讚賞的。
另一則關於鋼琴家 Julius Asal 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