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穩與敏銳、冒險與單純的融合
文|劉志剛
我總是提醒人們,內田光子雖是日本裔,但她的音樂育成地,實際是維也納。今日她的聲譽,也是建立在彈奏維也納作曲家例如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和荀伯格等人之作品上。
內田光子才 12 歲時,其外交官父親被派往維也納工作,她考進該市的音樂學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早慧的她,兩年後便首次於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公開演奏。1965 年,乃父轉任日本駐西德大使,但她仍留在維也納學習。後來她想當年,覺得傳統的維也納教學與她自己的獨立思想之間的張力,是有建設性的,使她成長。
內田光子先後獲維也納貝多芬國際鋼琴冠軍和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的亞軍。二十歲出頭時,她定居倫敦,並在威格莫爾音樂廳演奏了一套完整的莫札特鋼琴獨奏奏鳴曲,一舉成名。2009 年她獲封「女爵士,DBE」銜:Dame Janet Baker, Dame Kiri Te Kanawa 之後有 Dame Mitsuko Uchida。
目下這個莫札特第 13 與 17 號奏鳴曲錄音,是 1974 年錄的;當年由 Gallo 發行,只有 LP,沒有 CD。當然,黑膠早已絕版。上揚愛樂慧眼看上它,洽談版權,將這個節目首度 CD 化,且放入其皇牌 Obsession 系列。
七四年的時候內田光子已有一定名氣。是 80 年代 Philips Classics 找她大規模錄莫札特協奏曲和奏鳴曲,才奠定了莫札特名家之聲譽。筆者一度很「迷」她的 Philips Mozart (1983 – 87 年間錄製 ),覺得很「滋味」,殊堪咀嚼那種。但近來翻出來聽,覺得「她是否想得太多呢?」你明知她雙手之間的平衡是經過精確的判斷,可是當你留意到這一點時,給帶往技術層面去了。尤其有 1991 年她在日本的莫札特現場實况錄音作對照,上述感覺被確定。現場更一氣呵成,momentum 更強,說服力滿點。

至於這張相對早期的內田,我真心欣賞她的直來直往。有些地方彈得很快。
我們追溯二戰前後的莫札特奏鳴曲錄音,平均 tempo 比起上世紀後期各人的灌錄,要爽快。也就是說,近代音樂界有把莫札特的面貌世故化/老成化的傾向。有了這個認知,也即是將內田 1974 年錄製的第13與17號放置在 a bigger context 中去欣賞,饒有興味:見證了內田的平靜與活力、沉穩與敏銳、冒險與單純的融合。對音樂脈搏,她掌握得微妙、精準。
在這溫暖的模擬錄音中,您還可以聽到水晶般清晰的琴音,讓人聯想到時期樂器(period instrument)的聲響。在一次採訪中,訪問者說:「你總是在現代音樂會三角琴上演奏莫札特,而不是在時期樂器上。」
內田回答說:「考慮我們今天音樂廳的大小。我不相信早期的鋼琴能夠發出足夠的聲音來填滿它們。當年莫札特演奏的廳堂要小得多,我曾在那種聆聽空間中用時期樂器演奏過他的音樂,效果很好。我在倫敦的家裡有一架方形鋼琴,是非常早期的類型,我會演奏它。但只是在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