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廿四:鐳射數碼初階(八)
關於數碼錄音的奇特音色,有個世界聞名的比喻,那是:「一把米撒在雞皮紙袋上的音色。」這怪音色,是早期存在於好多(太多)處理失當的數碼 LP 或 CD 中,尤以 CD 為甚。這是不關硬件質素而存在於軟件裏的怪聲。就算是由模擬錄音轉版的 CD,都可能有這怪聲。雖然,在最高級的唱頭及 CD 機上,這種怪聲的「拮耳」程度會酌量減少。但,無可否認,進入第二代 CD 後,「米跌落雞皮紙」音響特性是愈來愈少見了。另一方面,正如番鬼佬話齋:「如果你唔夠佢打,就侵埋佢玩。」本來反 CD 反數碼最激烈的死硬份子之一,大力咳唱碟之王 Sheffield Lab 在 84 年夏季 CES 期間推出 CD 碟。如此一來,反 CD 最大聲的 Linn 廠老闆就要孤軍作戰了。
Sheffield Lab 的 CD 碟,是發燒友最有興趣比較的東西。因為,它們是真真正正兩種體系的比較。錄在大力咳(直刻 LP)上的,是採用「純」模擬系統的製品。而 Sheffield Lab 在直刻之同時,還採用並進式錄音,一部數碼機,一部模擬機,兼收並蓄。一個 Sheffield Lab 錄音,大多數同時有三個版本的直刻,模擬磁帶,及數碼磁帶。所以,Sheffield Lab 的 CD 碟,基本上就是純數碼製作。拿同廠的同一張 CD 碟及 LP 碟 AB 比較,你就聽到同一演奏之純數碼及純模擬錄音之分別。結果,是發燒友所預知了的:平均音色,仍以直刻碟略勝。但,Sheffield Lab 的 CD 碟,有幾張(例如 Drum/Track Record)是 CD 碟中最靚聲的。不過,亦有一張(I’ve got music in me)是 CD 碟中最肉酸聲的。CD 碟世界裏,又是否無「發燒級」與「普通級」之分呢?那又不然。我們可從市場走勢,見到發燒級 CD Telarc 的出品都有極之可觀的銷路,那是因為 Telarc CD 平均音響質素是真正的高。主要原因,倒是源溯至錄音質素本身了。答案是:有高級錄音(不論數碼或模擬)才能產生高級 CD。就像一加一等如二那末簡單。
Telarc 的傑克‧倫納(J. Renner),是對數碼技術最早寄予完全信心的開荒者,當然也對 CD 技術寄予完全的信心。CD 聲的好與醜,除了錄音本身及軟件之製造影響外,CD 盤質素舉足輕重。
第一代的數碼和第一代的 CD,音響特質都有好奇怪好顯著的「數碼聲」及「CD 聲」,以致 Hi-End 行出現了一些自詡能在任何環境下辨出是模擬或數碼的金耳朶。直刻碟 Sheffield Lab 的德式士(D. Sax)和 Linn 唱盤的密司脫 Tiefenbrun 是其中最大聲的兩個。德式士最後出賣了自己,投入 CD 行業,被 TAS 雜誌及其他地下刊物名流譏為見利忘義失去了做人原則。但今天看來,卻証明德式士的確有遠見,在這之前,德式士和 Tiefenbrun 曾聯手向世界各大音響雜誌下戰書,要現身說法,在公開的、雙方同意的安排之下,接受判斷力測驗,令世人信服 CD 及數碼只屬次貨。英國 Hi Fi News 率先應戰,與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的史丹利•臘雪茲取得聯繫,對上述兩對金耳朶發出請柬。德式士收到挑戰書後,從未回信,亦從不就此事公開發表過意見。Linn 那只蠻牛 Tiefenbrun 先生,都算為保衞領土而戰至一兵一卒,真個班馬去多倫多表演他的判斷力,這一件數碼 CD 鬭模擬 LP 的擂台,是在加拿大 Sound Canada 音響雜誌總編雅倫‧洛夫特(大家應該記得他的大名,他是八二年十月美國 Stereo Review 上刊出那篇哄動一時,港譯「Hi End教徒在海市蜃樓中迷醉」之原著。洛夫特在文中將全世界發燒友異行一概寫成「笨實加個箍」)的 Hi Fi 房。
世界級金耳朶出洋相
測驗程序,是經 Tiefenbrun 同意的硬橋硬馬「雙盲目」式 ABX 比較。ABX 是先聽 A 音源,再聽 B 音源,然後在聽到 X 音源時判斷 X 是 A 是 B。雙重盲目(Double Blind)意是參與測驗的任何人,包括控制人及試聽人,在過程中都不知道 A 音源及 B 音源的正確資料。這次測驗所用的數碼器材,包括新力的 PCM-F1 數碼錄音機和另一部(未知詳情)模擬錄音機所錄同一節聲響之判別。
據初步報告,那是洛夫特和 Hi Fi News 都認為意外的好消息:在接受三十七次 ABX 測驗中,「猜」中了十次!我的天,ABX 測驗,若然給你和我去估,完全不運用判斷力或甚麼金耳朶的話,或然率是百份之五十。好彩的話就超過百份之五十。而我們這對世界級金耳朶竟然只中十次!比或然率的百份之五十,即十八至十九次相差竟然如此的離譜。Linn 老細該役真係遇到滑鐵盧了,又怎有面目見江東父老?!
德式士一向自稱一聽就分得出數碼 LP 與模擬 LP 的,那一次卻噤若寒蟬;他已有 CD 賣了也。德式士的生意眼光又有神來之筆,86 年,數碼錄音已經把模擬錄音判了死刑,德式士卻組織了一隊無敵奇兵遠征莫斯科,任命莫斯科愛樂團為他錄音。蘇聯指揮傑達揚哥演譯美國音樂,美國指揮史密夫演譯羅宋音樂。成果是 Sheffield Lab 的首套非直刻錄音“The Moscow Sessions"。有關人士的名單看來更似世界 Hi Fi 名人錄:
監製:Lincoln Mayorga
經理:Doug Sax
錄音師:Keith Johnson, Stan Ricker
錄音系統:數碼 – JVC、模擬 – Dave Wilson 的 Ultramaster
(原文刊於 1988 年 4 月號《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