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五十四:CD 真的比以前靚聲

讀者和朋友們一般都同意 CD 轉盤是好聲的根基。有幾位感性派,還後悔在一款中下級 CD 機上花了不少錢去「摩」。問題是,為甚麼 CD 機的改錯系統工作愈多,重播樂器的 Size 也愈大?

上期我只講出了改錯系統的症狀,而沒有指出其所以然。感性派滿意了,要查根問柢的求知者卻想知點解。理由是,數碼改錯系統是一組憑手頭上收到的資料去「估計」失去了些甚麼的邏輯線路。換句話說,改錯系統收到一大堆 0 和 1 的開關訊號,憑這些訊號去推測失去了幾多 0 和 1,然後加以「補正」。這是一廂情願的做法,因為,改錯系統實在不可能知道真正失去了的 0 和 1 有幾多和它們的列陣狀態。它所「補正」的訊號,只是按已知的訊號重整出來的列陣。用非技術性語言去解釋,改錯系統的操作邏輯是「買手指賠手指」。所以,改錯系統的症狀,是令重播音響畫面的突出樂器更突出。結果,是獨奏樂器加大,人聲口形加大……可以了解平價 CD 機的人聲重播令 Audio Critic 覺得好靚聲之原因了吧。

新出廠 CD 的音響質素平均比初期的靚,和初期認為渣聲的 CD 在新機上大可接受,兩者是互相關連的。科技的改良和錄音經驗的日積月累有同樣重要的影響。

70 年代末,錄音師們對數碼的特性還摸不清楚。他們只把錄音機由 analog 換了 digital 的,前端的咪高峯、拾音點及諸般細節,有排都未適應。漸漸地,他們明白了 digital 錄音用咪、擺咪等全盤技巧都必須變通。數碼錄音對喜歡近距離擺咪的錄音師來說是個惡夢,初期,不少產生尖叫刺耳聲的數碼錄音,原因都是近距離拾音所引起。理由很快就找到,最主要者,是近距離拾音強調數碼失真。當時,大家都曾經相信,或強迫自己相信,數碼錄音最大優點是失真低,甚至沒有失真。現在,我們都知道數碼也有失真,而且特性和模擬失真迥異。近距離拾音有慣性強調了鈴振(Ringing 俗稱「叫」),模擬錄音也有鈴振,但由於高頻響應能量徐徐下降,相位線性良好,「叫」聲並不明顯。數碼錄音的高頻響應,卻直至截斷週率為止都維持同樣能量,而在截斷週率開始,滾降曲線就達到 100dB/oct 。相位線性,在此大受干擾,在聽頻範團內的「叫」聲,因而惡化。一些模擬時代不「叫」的咪,用於數碼錄音卻「叫」到鬼殺咁嘈。

截斷週率是數碼錄音高頻響應之極限,技術上,這必須是取樣週率的 1 倍頻之下。比方說,CD 的取樣週率是 44.1KHz,它的高頻截斷週率便是 22.05KHz。否則,過界的高頻便干擾取樣工作,產生 Aliases 訊號(Alien 譯異形,Aliases 譯異形訊號亦不錯)。異形失真頻率和重播的聲音絕無關係,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噪聲。受截斷週率影響而強化的數碼「叫」聲,也不必與重播聲波有關連。這點就和模擬錄音大不相同了,模擬錄音的「叫」,都是強調某一個諧波的失真,與重播聲音有關係。

數碼錄音除了擺咪選咪要學過之外,殘響的拾取份量也要酌增,以補救數碼錄音「尾聲」較短的缺點。

今天,數碼錄音技術已被推行了廿年,熟能生巧,數碼的長處,發揮得很好了。

羣體延遲效果

技術方面,數碼錄音自從有了 dither 之後,「尾聲」得以拖長至天然水平。Dither 是一種將適量(2dB~3dB)的噪音混進數碼錄音訊號裏,藉以激勵數碼系統的最低操作數位(LSD),就算在最低電平輸入情況下也不停止工作。Dither 是一項很好的改良,它令到數碼錄音的質素更加接近真實。

截斷週率,是數碼體系最受爭論的焦點。為了臻達 100dB/oct 的截斷效率,我們要犧牲很多。這種磚牆(Brick wall)濾波器,必須應用在 D/A 及 A/D 部份。它的缺點,是高頻與低頻的通過時間有很大的差誤。時間差誤即是相位漂移(Phase Shift),只是磚牆濾波所產生的相位漂移極之嚴重,甚至超過 360°。舉個例說,經過一套(D/A – A/D)濾波的音頻,最高週與最低週的時差可能達到每秒 1 微米(1ms),相當於將高音單元移後低音單元 1 呎!

這樣嚴重的時差,用相位移去形容它已不貼切,摩登名詞是羣體延遲(Group delay)。羣體延遲效果,由揚聲器播放出來,在空間又會互相調制,產生更混淆不清的諧波。最初設計磚牆濾波器的專家,還煞有介事地宣稱羣體延遲效果是不易得出來的東西呢。真夠諷剌,怪不得很多人認為數碼錄音是由不聽音樂的「辣雞佬」發明的了。

八零年代末,磚牆濾波器的問題有很值得鼓舞的進展。一般超取樣體制(Oversampling)的 CD 機解碼器,由於把取樣頻率乘高了 4 倍或以上,就不需要切削角度太垂直的濾波器。(編按:94 年 Chesky Records 已用到 128 倍超取樣的 20bit ADC 製作母盤)事實上,CD 機解碼器已可做到很好的相位線性。可惜,在專業數碼錄音機上,要將超取樣技術應用於 16bit A/D(編碼器)上卻是件十分昂貴的設計。於是,退而求其次,有人忽發奇想,試行在 A/D 端採用切削曲線較溫和的濾波,試一試增加些少異形訊號(Aliases)對重播質素有甚麼壞影響。

Apogee 濾波器

有一家名叫Apogee(與喇叭牌子無關)的美國加州小型電子公司,根據上述概念,製成了發燒友好多都聽聞過的 Apogee 濾波器,用於數碼錄音機的 A/D 端,效果十分突出。裝上了 Apogee 濾波的數碼錄音,羣體延遲失真有脫胎換骨之改善,而增加了少量 Aliases 的干擾卻對整體沒有影響。

近年來,頗多專業數碼錄音機的 A/D 端都採用 Apogee 濾波,加上其他方面的進步,新出 CD 平均的確比以前靚聲。至於那些初期數碼錄音,母帶本身已存在很多數碼失真的,如今用新一代超取樣 D/A(解碼)去放唱,由於解碼器沒再引進失真,和更重要的是新一代 CD 機的音頻處理部份再非昔日之填海級線路,所以自然也靚了聲。

‘Bitstream’ 1bit 錄音,徹底做到多倍取樣頻率量子化的理想,是數碼錄音技術的里程碑。但不可不知,1bit 錄音雖然和 1bit 解碼(放音)源自同一基本邏輯,後者卻朝更經濟更普及化的路線走。目前不少中、下價 CD 機的解碼晶片,都只是一粒(或兩粒)1bit D/A 的 IC 而已。

(原文刊於 1990 年 9 月《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