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三十一:Acoustics(1)駐波
Acoustics 是一門 PhD 級學問,絕非 Hi Fi 寫稿佬可以在基礎談用三幾千字講完的題目。最可悲的,是發燒友十居其九不理 acoustics 理論,以為 Hi Fi 可以用其他八寶搭夠,由不好聲變成好聲才是高手。私以為,音響學是必須正視的東西,胡亂摸象鼻象尾巴,於事無補,甚至弄巧反拙。
玩 Hi Fi 需注意的基本音響學理論,不是神話,是科學家們在過去幾世紀以來積累的經驗及數據,加上近年甚囂塵上的“聽覺心理學"(Psycho-acoustics),問題變得更有趣。
音響主要是由空氣震盪而產生。沒有空氣,震盪也可以在液體或固體中進行。可是,沒有震盪,却沒有音響。
音波的形態,和將一粒小石投在水面所產生可見的波紋一樣。但最要緊記的,是音波以震盪點為核心產生 360 度擴散的立體波輻,而肉眼所見的水波却是平面的。
音波與電波、光波震盪特性完全相同,在碰到阻礙時會有影子、折射、反射,透射或吸收的應變。因此,在房間裏,揚聲器放射出的聲波就形成了錯縱複雜,極不規則的圖形。
「Hi Fi 基礎談」在《Hi Fi 音響》創刊號中第一節就企圖向讀者解釋音響的物理特性。今天不打算從頭再開始講過了,姑且假定讀者們已升了級,有了基本常識吧。
Hi Fi 之道,是要耳朵從器材上聽到現場聲響之原本。
現場聲響之處理,可能是即場轉播,或實况錄音,或錄音裏經過預調而臻達錄音師所需的錄音。不論聲響的來源,總之耳朵聽到的 Hi Fi,與原音不能有加多或減少。現場所發生的全部聲響,包括了咪高峯所拾得的直接音及間接音(即反射音),後者包括第一次、第二次或更多次的反射音,視乎聲音衰減率之強度。聲音在空間進行的衰減度,是以 Log 為單位,它在空中走得愈遠,便需要愈大的能量將音波填滿立體空間。空間愈廣闊,衰減也愈迅速。
房間音響特性
聲波的密度,可以用人工控制,自古以來,人類已懂得把雙手套在咀巴前面形成一個號角形,將叫聲的集射力增強,令它以直綫向前方傳得更遠。聲波愈高,波長愈短的音響,也更具向直綫推進而不作立體擴散的特性。後生仔用舌頭頂住齒頰間鼓氣,可發出音調極高集射性極強的聲音,由地下打上十幾樓,叫上面的兄弟落街玩。這種極高頻不像在樓下大聲嗌那樣騷擾鄰居,由於集射力強,隔離單位已可能聽不到這訊號。
北歐維京人有件長逾 7 呎的傳統號角,能發出密度最高的中頻,立體擴散,在峯頂吹奏,方圓數里範圍內聽得清清楚楚,這是充份運用音波擴散及迴音反射效果的中古 acoustics 科藝。
上述實例,說明了人類怎樣利用音響特性在不同環境達到不同效果。這是 acoustics 的物理本能,換了不同環境,它也產生不同反應。在瑞士一間夜總會裏吹奏維京長號,音響畫面跟在阿爾卑斯峯頂吹奏絕對是兩回事。在家中聽芝加哥交響樂團在芝加哥 Orchestra Hall 的錄音,跟在現場聽真實演奏又怎會是一回事哉。
理由太簡單了,是因為家中聽 Hi Fi 時耳朵聽到音樂廳 acoustics 加上聽音室 acoustics,其他擴音失真不存在的話。
因此,聽音室 acoustics 是影響 Hi Fi 質素最重要的物理反射;絕不能用甚麼了哥八寶可以消滅之。
因此,聰明的發燒友(例如 50 年代初的我)也一定聯想到,無殘響室(anechoic chamber)才是聽到 100% 現場音響畫面的 Hi Fi 房。
可惜,這附會是錯誤的開始。
建造一間無殘響室,費用當然高。但半無殘響室却相對地容易造,價錢也平宜得多。一般錄音室的音響控制方式,也就屬於半無殘響室。我們後生時聽單聲道 Hi Fi,全室滿舖所謂“隔聲板",地台滿舖地氈,也算是半無殘響室。這些聽音室,多數只消除了 100Hz 以上的反射波,人走進去,但覺耳膜有少少痛,連呼吸起來也有真空感。建造這類聽音室的人,起初總認為只有“無特性"、即“無殘響"的聆聽環境,方克提供原汁原味絕無半點渲染的真切音響重播。
消滅駐波方法
現實裏,一對喇叭在無殘響室裏播出的音響畫面,是兩點式二聲道,左+右的物理作用,可提供非常清晰的左至右定位,但由於缺乏反射波,3D 音響台建不起來,左至右音場闊度很難闊得過喇叭的距離,樂器定位都是一粒粒,分不出樂器件頭的大與細。
這已是控制得好的例子了,在更差的場合裏,房間滿舖吸音物的吸音曲綫與週率成正比,令房間變成了有強烈駐波,低音混濁,中音乾硬,高音刺耳的垃圾房。
因為,我們日常所應用的吸音板,或吸音發泡膠,其吸音曲綫均與週率成正比。而且,所能處理的頻率均在 100Hz 以上。一般 8 至 9 呎樓面的 box 式屋宇,駐波週率是 40 至 60Hz,任何吸音板或發泡膠面對如此低的週率,都是束手無策的,這包括別超代理的凹凸板 RPG 在內。唯一目前在巿上買得到,能有效地吸收 100Hz 以下的現成東西,是 Tube Trap。Tube Trap 的結構,是讓無孔不入的低週從 Tube 的頂端鑽進去捕殺之,它的圓柱表面,却對中、高週有反射特性。
RPG 及其他材料,經處理後也可產生吸低音功能。基本原則是反射高中音而讓低頻鑽入吸音物的內部不再出來。一般播音室的牆壁,有 10 吋厚,內藏吸音棉,低音能穿過表層的有孔板,便被吸收。
一間 8 至 9 呎樓面的 Hi Fi 房,如想沒有(或很少)駐波,最佳方法是對症下藥,用儀器測知駐波週率,用適合的 Tube Trap 在牆角捕殺之。其次是將部份牆壁加厚至 10 吋,照播音室規格造吸低音板。
有一個旁門左道的消滅駐波方式,筆者認為絕對要不得,但好多發燒友都用。辦法簡單「有效」,只須在有駐波的牆角擱一塊薄夾板。據說,薄夾板有吸低音功能。事實上,薄夾板產生本身的諧震週率比駐波高,相對地在整個低頻(例如 40 ~ 120Hz)範圍音量增大,聽起來好像駐波被吸收了(或能量被換移了)。結果呢,是牆角多了塊發音膜發出綫性諧震,破壞了喇叭的定位感分析力。何況,40 至 120Hz 諧震令你聽不到真正 20 至 40Hz 低音。
吸音板或發泡膠在控制調節音響效果方面的應用要極謹慎,一不小心就弄巧反拙。因此,沒有文化的發燒友才批評用 Sonex 的人沒有文化。事實上,愈有文化之發燒友在 Sonex 的應用方面愈成功,但首先要弄清楚問題在哪裏。
吸音/反射匹配要適當
好聲的聽音室,一定要具有適當的殘響。美國專家們提供過的 Live end dead end,筆者實實在在試過了,結論是“活"好過“死"。太活的聽音室可以逐少加以控制,太死的一開始就無藥可救。只有適當的吸音/反射匹配,才克臻至音響畫面的連貫性及流暢性。
所謂黃金比例,若應用在 8 至 9 呎樓面的屋宇裏,絕對不能解決 40 至 60Hz 駐波問題。筆者的經驗,在 Tube Trap 未發明之前,消滅駐波的最佳妥協辦法是用測量儀找到它的基週,然後用 1/3 Oct. EQ把 波峯儘量割去。駐波的基週一被控制後,它的諧波峯也顯著改善。1/3 Oct. EQ 只適用於 100Hz 以下,因為 EQ 有明顯相位失真。換言之,削駐波的 EQ,只宜用於 bi-amp 的低頻擴音部份。
我聽音室的駐波基週是 45Hz,+15dB。經悉心裁剪後,低週 20Hz 至 100Hz 的 80dB 響度重播曲綫是 ±3dB。因此我認為我的組合有能力重播綫性頗佳(而相位失真略高於一般超特級超低音)的 20Hz。當聽到別處的 40Hz 駐波或“不要低音、沒有駐波"的兩個極端時,就比較敏感。
“不要低音、沒有駐波"派系,與“寧要駐波、也要低音"是格格不入的。但歸根到柢,這兩派也很難聽到真正低至 20Hz 的低週。前者不用說,根本要將組合在 60Hz 以 6dB/Oct. 開始滾降,故絕無低週。後者却有機會聽到基週比率極強近純 sine wave 的低頻,例如管風管和 Synthesizer 的 16Hz 及 32Hz 兩個 C 音。(C3=32.7Hz,C4=16.4Hz)
用 Tube Trap 試圖降低駐波量,也得花點“嘗試及錯誤"時間。但要記住,Tube Trap 也影響中高音的。
只有特別度身定造的無平行面聽音室才能杜絕駐波。
(原文刊於 1988 年 11 月號《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