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 期《煮酒論英雄》:MAG¯LEV Audio ML1

寧靜的革命!- 陳海川

「凡人大都貪新鮮!但遇上從未遇過的新鮮事物時,好一部分人往往會先好奇、驚奇!後質疑、恐懼,甚或排斥!此乃人之常情,只因為新,只因為跟過去經驗不吻合。」

閒聊起來

世界首創!The world’s first!世界初!三個說法其實都一樣,總言之就是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磁浮兼磁驅黑膠唱盤,現由MAG¯LEV Audio締造歷史!一切要多得幾位剛剛完成了兩座太陽能發電廠的工程師,坐在辦公室的他們閒聊起來,催生了這計劃。經歷研究、集資,再研究,解決了種種設計、應用、製作、成本及生產難題後,ML1才得以面世。

MAG¯LEV Audio創業作ML1磁浮兼磁驅黑膠唱盤,其簡約精品造型,加上運作時之視覺震撼,難免被人懷疑它就是以造型,加上耍出高難度的動作作招徠、作為主要賣點。當然,這是其賣點以至整體價值的一部分,但在另一個重要部分,即在音響表現以至機械層面上,ML1確帶領黑膠進入一個前所未觸及的新境界,帶給我們一份全新的體驗,一切不單在於磁浮,更在於磁驅。

安全降落

就觀察所得,首見ML1那轉盤如飛碟般凌空浮起,人們大都先會想背後必有蹊蹺!難道又是那些利用視覺差或錯覺的把戲?知道是磁浮時,又會質疑如斯強大磁力會否外洩,影響唱頭?卻見它已裝上唱頭唱著,聲音亦正常!

當知道它需要藉線圈/電磁運作時,部分人或又會如抓著人家死穴般得色地問:如電力供應忽然中斷怎辦?懸浮中的轉盤,豈不會墜下來?原來ML1內建儲電/緊急後備供電及支援系統,如正在播唱或只要轉盤仍處於凌空浮起的狀態下,而交流電因任何原因中斷的話,應急系統會即時自動介入,以後備儲電,令轉盤繼續如常地懸浮之同時,隨即先自行升起唱臂(如有需要),並升起盤座上那四根活動支柱,讓轉盤安全降落後,回到靜止狀態。

死穴

轉盤如此凌空浮起,如大力推撞之豈不會飛脫?哈!哈!那還不中正死穴嗎?的確係!同樣地,如大力地將認真地挑出這死穴者推落樓,他豈不會跌傷或跌死,的確係! 但這不是常態,黑膠唱盤從來是忌碰撞之精密結構。即使是傳統黑膠唱盤,碰撞之,輕則跳針、跳線、生出噪音,又或令設定走位、出現誤差、失真;重則傷及唱針、刮花 唱片,甚或損壞軸承。難道你會無緣無故去推撞你那黑膠唱盤嗎?ML1一如其他類型的黑膠唱盤般,得斯文對待,並有一套既定的操作程序。

那凌空浮起的轉盤,轉動時有多少飄、高低起伏,不影響循跡嗎?這質疑相當合理!不諱言,於未認真坐下聽真其表現前,我亦有此疑問,但當坐低認真聽起來時,卻又聽不出有啥不妥。最重要是,以消費兩萬多的盤、臂、頭計,他不單有水準,更帶給我前所未聞的寧靜背景!

為大家揭露完上述那些人們該最感興趣的死穴與負面問題後,就要進入核心部份,也就是ML1創歷史先河的磁浮兼磁驅運作。

凌空牽引

MAG¯LEV Audio透過ML1所帶來的幾件新鮮事,包括不一樣的磁浮模式、首創的磁驅模式,以及黑膠唱盤史上最小摩擦力的運作,更是首個完全不包含傳統式馬達運作/驅動下之轉盤。

說到磁浮,確係不是啥新事物,就是利用磁抗原理來浮/承起一定重量,早已有黑膠唱盤採用之。但ML1的磁浮架構,卻有別於過往的磁浮黑膠唱盤,它不需依靠任何軸承、軸心或任何實質的穩定/固定裝置,去確保轉盤不移位,而係全賴無形的磁場去凌空牽引著轉盤、定位,該是黑膠唱盤史上首次。

磁驅

至於磁驅,大家眼不見馬達、任何牽引線或皮帶外露,定以為馬達暗藏於盤座之內,再透過馬達直驅或間接牽引帶動一大個圓盤狀磁體轉動,從而以磁力隔空帶動盤座外、上方,那凌空懸浮著的轉盤轉動。這一估計雖然相當正路,但估錯了!

ML1的磁驅,一如磁懸浮列車/磁浮列車的原理,固定物與活動物之間,利用磁抗浮起活動物之同時,再透過固定物上多組電磁鐵或線圈的(南S/北N)極性不停地順序交錯間雜轉變,從而跟活動物上順序地交錯間雜排列的固定極性磁體,產生同極抗斥、異極牽引作用。這順序地交錯間雜的抗斥及牽引作用,即可令被磁浮升起的活動物前進、後退或自轉。當然,理論歸理論,實際運用起來複雜得多,且有許多不同的格式。

前所未有

或有心水清者會說:「無馬達之說並不準確,而磁懸浮列車的驅動原理,亦不是啥新奇科技嘛!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已於德國發表,1984年於英國已出現首個商業營運之磁懸浮列車系統。」

的確不新鮮!不新奇!但在黑膠唱盤上應用就確係前所未有。要知道,搬技術過界,絕非搬字過紙或口講般簡單,做落才知困難,既要控制磁場不干擾唱頭,又要維持適當的抗斥及牽引力浮起轉盤兼定位,同時更要驅動轉盤在特定/穩定的速度下自轉,的確,講就簡單!尤其磁懸浮、定位及定速驅動三者加起來,牽涉到複雜的程式及監察系統之設計。據了解,也曾經歷臨界放棄的邊緣,幸好最終亦解決得了,我們才有經會領略磁浮兼磁驅的好處!至於馬達,的確有,但我所講的是無傳統式馬達,而磁驅所採用的是Linear motor線性馬達原理,即直接把輸入電力轉化為線性動能,而非傳統馬達的扭力及旋轉動能。

最小的摩擦力

究竟磁浮兼磁驅有啥好處?顯然易見,就是有史以來最小 的摩擦力!轉盤除來自唱針尖的必不可少摩擦力,以及空氣的摩擦力外,再無來自軸承、皮帶或任何穩定/固定裝置的摩擦力,更與盤座及外界無直接接觸,即過往傳統黑膠唱盤上的摩擦力噪音、傳統馬達運轉所產生的摩擦/震盪等工作噪音,以至外來的震動干擾都一掃而空。

黑膠從來忌震,所以才由直驅、輪驅變皮帶驅,繼而將馬達獨立於盤外。連橡膠皮帶也怕導震嘛!就採用幼幼的魚絲或綿線去帶動轉盤,後來更有氣浮或磁浮軸承,再到包含傳統馬達的間接磁驅。

次音頻

黑膠的拾訊原理本身就是靠摩擦力、靠挖取唱片紋中的記號、靠拾取振盪,這表示任何不關乎唱片坑紋的外來震動能量,無論是來自唱盤本身的摩擦或機件活動所產生,又或外來的震動能量,這些雜訊能量,唱針大都感應得到,亦即會混進音響訊號之中,繼而被放大、播出,令我們聽到的不單純是唱片中的訊息,更滲雜了那些額外的雜訊,即所謂Subsonic次音頻,其影響主要在20Hz以下。早年的黑膠唱盤,由於消震、避震、隔震設計未如今日般理想,故必須加入Subsonic Filter次音頻濾波器去隔除次音頻雜訊。否則,必出現明顯隆震,通過令低音單元出現無意義活動反映出來,隆隆作響!

近二十年,當黑膠唱盤的消震、避震、隔震設計,以及製作技術、用料等,一一大幅改進後,Subsonic Filter次音頻濾波器早已是非常規設備,但Subsonic次音頻的影響又是否不存在或不可聞呢?MAG¯LEV Audio透過ML1告訴世人,並非不可聞,只是一直未有適當的工具/器材去讓我們比對、印證。最重要是能讓我們親耳比對、印證以獲取答案的代價,並不高昂,盤、臂、頭一套亦不過兩萬多消費。

極簡約風格

ML1的出現,無論視覺或聽覺都是個全新的體驗!設計者深明,轉盤凌空懸浮就是最觸目處、焦點所在,為免走焦,故在工業設計、造型線條上,整體採取極簡約風格,但在用色及選料質感上加添點點玩味。於盤面、盤身、腳座,以至在盤面跟轉盤對下的一圈照明及裝飾滲燈等之間,透過亮黑、啞黑、亮白、金、銀、木飾面,加上橙黃或淡藍光LED滲燈等,碰撞出幾個不同版本,或時尚、或後現代、或典雅味皆有之。官網上更預告,盤面鋪上施華洛世奇Swarovski黑水晶的版本亦即將面世,據聞是特別為中東巿場而設。

從來未如此寧靜過

轉盤凌空懸浮所產生的零重力感,加上盤面照向轉盤底的滲光,增強了懸浮的視覺效果之下(尤其在室內暗燈光的環境中),確足以令人精神更鬆弛地去感受這份黑膠唱片的全新體驗。

就在原裝盤、臂(Pro-Ject 9cc九吋高精度碳纖唱臂連一體化唱頭殼)、頭(只幾百港元的MM/動磁唱頭Ortofon OM-10)之下,我找出多張聽慣聽熟的黑膠唱片,有粵語或歐西流行曲,亦有古典;有幾十年前港產黑膠,亦有這幾年間的歐、美製黑膠;有普通厚度的約120-140克貨色,亦有較厚重的180克貨色。

甫開聲的效果,實令我充滿疑惑!就如1984年出版的《林子祥創作歌集》中的〈追憶〉,我至愛之一,聽過無數遍,但今次透過ML1,我聽到從來未如此寧靜過的背景,而那些營造回憶感覺的迴音效果,亦未如此自在過,情緒變化亦立體又細緻。在《We Sing. We Dance. We Steal Things.》Jason Mraz與Colbie Caillat合唱的〈Lucky〉中亦一樣,寧靜、立體、細緻、流暢。Daniel Hope《Spheres》中的〈I giorni〉,小提琴的流麗線條感與線性變化,伴奏鋼琴的鏗鏘,於寧靜極的背景前,整件事來得立體,兼有一份悠悠滲入心的嘆音樂感覺。

幾何級數提升

只係一個廉價的MM唱頭、兩萬多的黑膠盤竟有上述效果,我深信,一切源於有史以來最少Subsonic次音頻滲雜干擾下,所帶來的得著!然而,分析力及低頻的能量確仍有改善空間,矛頭則指向唱頭。雖然廠方建議選用MM/動磁唱頭,或因MC/動圈唱頭對磁場相對敏感得多,故不建議採用。幸好MAG¯LEV Audio的總代理《Hi Fi德》手上,還有Soundsmith的MI/動鐵唱頭可玩。

就重手一點,換上一身價九千元的Soundsmith Zephyr MK III動鐵唱頭再聽。先前以Ortofon OM-10聽過的再重聽一遍,分析力及低頻驅策力,跟先前完全是兩個世界,就連播出Muse《The Resistance》中〈Uprising〉的搖滾力度亦招架得來!播出Quadro Nuevo & NDR Pops Orchestra《End Of The Rainbow》亦見水準。

頻寬、動態對比、分析力全面提升下,就在那有史以來最少Subsonic次音頻滲雜干擾的背景下,Zephyr MK III令ML1的表現以幾何級數提升。我會形容,其細緻、立體、音樂的玲瓏浮凸感覺,已達到超乎大家想像的發燒水平。當然,盤、臂、頭的總消費增至三萬多,質素大幅提升才符合消費者期望。

該由耳朵作實

無論是加入Soundsmith Zephyr MK III動鐵唱頭後的三萬多消費,抑或只兩萬多的起步消費,ML1都擁有超乎你想像的寧靜背景這殺手鐧作為後盾。以我要求,兩萬多的起步消費雖已有驚喜,卻未至於令我心動,但加入Soundsmith Zephyr MK III後的表現大幅提升,則開始挑起我去考慮引入它的興趣!

老實話,這是個全新的黑膠體驗,非文字可完全表達,何況音響質素該由耳朵作實,故大家只不斷地對這新事物抱懷疑、種種質疑,而又不親身、親耳去聽真的話,怎可能得出答案。最實際不過考慮點是消費,又不是天價,只兩萬多的起步消費,就跑上去《Hi Fi德》親耳體驗一下吧!

補充:ML1實為一半自動唱盤,其操作跟傳統半自動唱盤差不多之餘,卻有些「重要」差異,有一套既定的操作程序,必須注意!以文字表達,倒不如透過影像解說(稍後,請瀏覽本刊網頁http://hifireview.com.hk/或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xERE0tYdMWRuxAPE_SYrA或facebook/面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ifireview/)。

莫忘初衷,聽黑膠碟其實可以很簡單 – 何森

我在今期「編者的話」裡說:「黑膠唱片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帶給我快樂,令我覺得人生多美好,讓我忘盡一切煩惱。」「音響世界裡只有黑膠唱片可以歷久常新,經歷了四十年時光仍能保存當初的新鮮感。」

聽黑膠唱片其實用很簡單的器材,便可以品嘗黑膠唱片那種獨特的音色與味道。今期本欄向大家介紹的是一款世界首創的磁驅磁浮唱盤MAG¯LEV ML1,陳海川已詳盡講述了此盤有趣的外型與結構,以下我只講我的聽後感。

首先,ML1肯定是一款讓用家可一心一意聽黑膠唱片,盡情享受音樂的黑膠唱盤,因為它已裝有一支質素頗佳的唱臂,價值五千多港元的Pro-Ject 9cc碳纖臂管唱臂。隨臂附送的MM唱頭是Ortofon OM10,雖然只值數百港元,但其4mV輸出是其「容易服侍」的一大強項,用一台只售萬餘元的英國製exposure XM5合併式擴音機,便可以利用其內置的MM唱頭放大器開聲大吉,享受黑膠唱片迷人的親切音色。若然你要求更佳音質,可用一萬元買Hi Fi德代理的soundsmith Zephyr MKIII最新款頂級動鐵式唱頭。MAG¯LEV Audio廠方有個溫馨提示:任何MC唱頭必須遠離ML1唱盤!既然不能用MC唱頭,只能用MM或MI唱頭, ML1的用家因此可以排除日後升級換唱臂,玩更高級MC唱頭的任何誘惑,全心全意聽唱片就可以。如聽厭了Ortofon OM10,想聽更上一層樓的音質,最高消費也只是一萬元的soundsmith頂級MI唱頭,ML1的用家應可從容負擔吧!

為發掘ML1的所有潛質,我們向總代理德哥一併借了一台十分靚聲及超抵玩的VTL TP-2.5i真空管唱頭放大器(門口價折實三萬港元)及折實價一萬港元的soundsmith Zephyr MK III動鐵式唱頭。試聽用Accuphase C3850前級+P-7300功放,驅動一對Audio Physic Midex全密封式聲箱揚聲器(零售價HK$79,000)。

第一天首先聽原裝附送的Ortofon OM10 MM唱頭。我聽了多張耳熟能詳的經典舊唱片,中文歌包括《財神到》、《愛情陷阱》、《射鵰英雄傳》、《林子祥創作歌集》、《活色生香》,搖滾樂我選了1988年買的《Dire Straits: money for nothing》(英國版),電子音樂我聽了松武秀樹《Logic System》(日本版)。

好聽!音樂充滿活潑動感,低頻豐厚,鼓聲充滿節拍動感,人聲溫暖厚潤有感情,沒有絲毫乾硬冷感,高音也不錯,雖未算細緻入微,但確實較想像中好聲,高、中、低頻平衡度良好,以適中的音量聆聽,歌聲唱至最強音的時候也不開叉不吵耳,依然能保持悅耳動聽。Sam Hui、譚校長、甄妮、羅文、林子祥,每一位我喜愛的歌手,每一首我喜愛的金曲,他/她們的歌聲都充滿力量,一種令我感到愉快的力量,那份親切感、那種人情味,老實說,聽他/她們的CD真的淡薄很多,即使用到廿萬的分體式AA組合,也沒有聽黑膠碟那種濃郁的親切感與人情味。ML1有一種特色,就是底噪(尤其是低音區)極少,我只聽到唱片的輕微表面噪音,聲音背景有一種異常乾淨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此盤沒有轉軸磨擦噪音所帶來的好處,我是明顯感受到的。尤其是聽劉志剛借我聽的日本環球唱片公司印製的《鄧麗君精選》(全日文)新碟,噪音之低嚇我一跳,「空港」十分好聲、好聽,此碟是鄧麗君迷必買。原來只售數百元的Ortofon OM10 MM唱頭已經可以如此好聽(聽上述的唱片),未聽過也不敢相信。

翌日換上soundsmith Zephyr MK III動鐵式唱頭把上述的LP再聽一遍,順理成章,音質更上幾層樓,高音更開揚通透細緻,人聲口形結像更凝聚,歌聲每粒音也更細緻清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分隔度更清晰,每一下鼓聲凝聚力更強、更沉實有勁,這一萬元額外消費絕對物有所值。

一台只會在科幻電影裡出現的黑膠唱盤,播唱一些我聽了幾十年的舊唱片,感覺良好,這個難忘的聽音經驗願你也能親身體會,的確妙不可言!

樣靚、聲靚、價錢合理,值得大力推薦 – 鍾一

鍾一首次見這個「唱盤」,是在YouTube,神奇地可以飄浮於半空……是經數碼剪接的,騙人吧!到網上見有評論,還有生產廠家的網頁……是噱頭之作,一定開天殺價,賣得很貴吧!

到踏入試音室,見到該個「唱盤」實物,真的很靚、很精緻。連忙放上唱片,渴望快快見到它飄浮的模樣。戰戰兢兢的扭動左下方圓掣,聽到一些機械聲傳出,啊!是四支支撐的圓柱徐徐降下,載著唱片的轉盤仍然懸浮著,而且開始旋轉;我輕輕將唱臂/唱頭移到唱片坑紋上,放下落臂桿。

神奇、神奇!這個叫ML1「唱盤」真的有聲出,可以播唱的。這一刻不管它是播放什麼歌曲(應是林子祥《創作歌集》中「誰能明白我」),只顧住俯首窺探,前望後望,看過究竟。

一輪興奮過後,是時候坐回皇帝位,聽清楚它的聲音表現。林子祥已唱到第三首「追憶」,一於就以這一首作為開始。一分鐘時間,我已有初步答案,ML1背景異常寧靜,人聲有質感、有密度,不會「虛浮」,音色醇和悅耳又動聽。全曲播完,起針,返回剛才興奮到來不及欣賞的第一首「誰能明白我」,低頻又是有質感,有分量,嚇我一跳。這張碟的音效我當然熟悉,用廉價入門「玩具盤」、一個廉價唱頭播此兩曲,前者聲音的確空蕩蕩,阿Lam彷如在山洞裡歌唱,音像缺少一種結實感覺;後者低頻、鼓敲擊更是鬆散含糊,相信是該等入門盤設計及用料欠佳所致。

聽得如斯過癮,立即再換上另一張八十年代本地粵語流行曲,關正傑《天龍八部》,開始「萬水千山縱橫」前奏響起,高頻伸展之佳令人無話可說,激盪旋律,複雜的配樂,背後有豐富的細節,ML1都重播得一清二楚。說到關正傑歌聲,有氣有力,喉底圓潤,叫人越聽越覺滋味。

附上一支高質碳纖唱臂

ML1,這個「全」磁浮唱盤,是中歐小國Slovenia一間叫MAG¯LEV Audio的出品,強調是“world premiere",世界首創。外形之美,運作時盤面亮起藍色LED光環(網上見有其他顏色),拼湊起來實在帶點「科幻」。整個唱盤設計看似簡單,但內裡包含無數高科技。操作上,更體會到設計者心思細密,程式編寫既直接、簡單又周全,甚至你不用擔心突然停電,它內置UPS儲電系統,提供足夠電量升起唱臂和支柱。就是一、兩個步驟,便可欣賞到自己喜歡的黑膠音樂。再者,亦是鍾一最關注的效果表現,在「一分錢、一分貨」的經濟定律下,ML1不僅結構紮實,樣子標緻,睇得之餘,聲音更絕對有板有眼,跟同價位「盤臂頭」相比,它絕對更抵買。

說ML1抵買,原因是價錢已包含唱臂和唱頭,出廠時,一切經已安裝妥當,基本上插上電源,微調一下唱頭循跡針壓,經已可以開聲大吉。ML1附來的Pro-Ject 9cc,是一支全碳纖9吋唱臂,另加Ortofon OM 10動磁唱頭。我想特別指出,9cc唱臂的質素奇高,有高抑震效能,它優質的軸承設計,對橫向與縱向循跡帶來平穩效果,針對轉盤懸浮兼高速旋轉,產生出輕微起伏情況,唱頭針尖依然穩定拾音,MAG¯LEV廠方明白到唱臂循跡對聲音重播的重要性,故特意挑選這支9cc。至於Ortofon OM 10,輸出高達4mV,但音質無疑比較普通,有較高要求的使用者,可考慮換上較高級一點的Ortofon 2M系列,例如2M Black,輸出更高,5mV,MAG¯LEV網頁上列出OM和2M唱頭資料,或者可在購買ML1時讓顧客讓我再說得深入點,就算是日後升級,更換其他「動磁唱頭」,記得9cc唱臂的有效質量是8.5g,然而,唱臂與唱頭要維持理想諧振頻率,匹配唱頭的柔順度與本身重量,最佳範圍應大約為:柔順度10~25μm/mN,重量(連螺絲)5g~15g。例如今次試聽預先安裝的OM 10,柔順度25、重量5g,諧振頻率落於8Hz,屬於理想。2M Black呢?柔順度22、重量7.2g,諧振頻率同樣8Hz。

其實代理另外送來一個Soundsmith Zephyr MK III給匹配ML1試聽之用,論價錢,當然比OM 10或2M Black貴得多,但這個MI「動鐵唱頭」聲音水平亦高出一大截,文章容後再有敘述。

初操作需要點時間熟習

關於「磁浮」,有玩黑膠者聽到就怕,說什麼磁力、磁場會影響唱頭運作;浮盤,不論磁浮或氣浮,低音總是不夠結實,及不上硬盤來得實牙實齒。我相信說這些話的,大部分皆是人云亦云,營成買的驚,連賣的亦帶點忌諱,迫不得已改口叫「磁驅」。

鍾一對氣浮、磁浮唱盤一向讚美有加,只要能夠將LP播得靚聲,就是好盤;接觸過不同設計的浮盤,中古到現代都有,全然感覺不到它們會產生出什麼對拾音系統不利之處,反之,明顯大幅減少,甚至杜絕唱盤馬達或轉軸所引發的磨擦及諧振噪音,只要背景寧靜,欣賞到的樂聲便更自然通透。在ML1播唱期間,我用手敲打器材承架,再重踏地板,仍聽不到絲毫隆隆震動聲傳出。但得補充一句,由於這類浮盤設計,與傳統帶動、直驅、輪驅不同,就是必須依照廠方的說明指示,一如ML1,廠方建議唱頭使用名單上,只有動磁唱頭。

設計上它是沒有馬達,亦沒有轉軸,雖說一般的操作,跟平常使用的唱盤無異,但由於轉盤是長期浮起,就算是電源Off狀態,磁場繼續存在,要放碟、抹塵,必定要在盤下方四支柱升起支撐情況下,亦即唱臂放回arm rest之上,才可進行。

試聽ML1過程中,唱放使用VTL TP-2.5i,這是一款音樂味濃,增益足夠,價錢又不貴的唱放(評論見2019年2月號)。接駁MM,它增益46dB,訊噪比65dB,建議選用輸出1.5mV以上動磁唱頭。前後級用Accuphase C-3850/P-7300,推動一對Audio Physic Midex座地喇叭。直接選擇。

一如方才說今次分別安裝上Ortofon OM 10和Soundsmith Zephyr MK III(MI),不諱言,兩個唱頭的聲音質素有段頗明顯距離,那麼OM 10完全唔聽得嗎?非也!我拿它播唱一大堆粵語流行曲錄音,人聲具說服力,聽得!如果閣下平常主要集中聽人聲,多為八十年代本地舊錄音,OM 10未算太差。假若你聆聽音樂種類較多,由爆棚發燒碟、人聲、到弦樂錄音都喜歡,Soundsmith這個唱頭表現絕對更全面,水準極高,值得考慮。

Zephyr MK III,柔順度10μm/mN,重量10.25g,諧振頻率11Hz,我以Baerwald循跡安裝到9cc唱臂上(留意選用合適重量的尾砣,並建議放棄使用唱臂上的抗滑裝置)。論輸出,它有2.2mV,對於匹配VTL TP-2.5i的MM增益,是足夠的。

ML1用上Zephyr MK III之後,聲音確然更為討好,播放McIntosh發燒示範碟,聽Starker拉奏Kodaly作品,空氣感和弦樂泛音明顯更佳,音色和動感都有高水準表現,弦聲更帶有一種柔韌順滑的氣息,是一般同價位「盤臂頭」罕有的;再者,低頻和動態亦叫我有點出乎意料,同一錄音的「火鳥」和「由新世界」,扭大前級音量,熱情和活力不絕於耳,傳達源源不絕的音樂感,爆棚時氣勢強悍,音色也依舊圓滑暢順。

再播我至愛的《雪狼湖》中「葬月」、「怎麼捨得你」,低音足夠,人聲靚、有肉地而且結像穩固。說到音色準確度、通透感和細節,播《陽春白雪》會是一個上乘示範,琵琶有極高立體感與像真度,聲音生猛活潑,中段鼓敲擊勁度足夠,低音亦覺從容自在。

無疑MAG¯LEV推出的這款「磁浮」唱盤,屬市場上有潛力,價錢釐定又合理的產品,為它挑選一部對口唱放,一個好聲動磁唱頭,會是一項聰明的投資。仍躊躇是否玩黑膠的你,它可能是唯一促發閣下購買意欲的好東西。

單是看「飛碟」已經是一種享受 – 劉志剛

我很想用「樸實無華」去形容MAG¯LEV Audio ML1磁浮唱盤:出廠已安裝了唱臂唱頭、半自動(唱到尾懂得自動「起臂」)設計,使用簡便,分明不是做給鍾意搞搞震的玩家,而是給音樂愛好者用的。價錢也比較大眾化,某些名牌唱頭買一枚已貴過它全套。

可是,怎也不能說它「無華」:它實在FANCY到極,我不認為世人有誰看它凌空旋轉可以完全不為所動 —— 如假包換磁性吸引力!

在MAG¯LEV Audio正式推出他們第一件產品也就是這台唱盤之前,宣傳短片已經放了上網並獲廣泛的注意。科學家朋友說,磁浮式避震台已存在,科技含量低;但做磁浮唱盤不同了,浮起之後要令platter轉速穩定地旋轉,不會「飛甩」出去 (安全性的考量)!兼亦要防止磁力外泄,干擾到唱頭工作——播放唱片時,唱針與platter之間只隔着一塊薄膠片(就是唱碟)。

單是看這隻「飛碟」如何起飛、又如何降落,已經是一種享受。廠方當然明白,所以在「飛碟」下面加上亮度恰到好處的環型燈光,無論你是亮着家居裏的燈抑或完全關掉,視覺效果肯定是nothing less than spectacular !

既然,這劃時代產品的工作原理「今期另文詳述」,就講講我對原裝唱臂唱頭的觀感吧。坦白說,當我知道是Pro-Ject 9cc臂配Ortofon OM10動磁唱頭時,我想:這不也是Pro-Ject Debut Carbon唱盤的「原配」嗎?!怎會是「純屬巧合」呢?

我想到了二者的關連:Pro-Ject是奧地利公司但生產廠房設在捷克和斯洛文利亞境內;而簇新的MAG¯LEV Audio是徹頭徹尾一間斯洛文利亞公司。二者的老闆/設計師或許互相認識?

再說,一件頭設計的Pro-Ject 9cc碳纖唱臂無論是理論上、實際使用口碑方面,都獲驗證,是一條好漢。視覺上它也夠氣勢。至於Ortofon OM10,是物超所值之選。公論它對碟片先天噪音不敏感,聲音落落大方,適合任何類型的音樂;在它的價格帶中幾乎是無敵。再說,Ortofon OM系列其實body只是一個,不同型號的分別只是換了支唱針(很簡單一拔一插那種)!許多人都會自行升級,換上一隻30 stylus(同樣是1.5克的唱重),音色音效便全面提升,本小利大!

是次試音並沒有換上30唱針,就聽出廠原裝的set-up吧。

本文附圖有九款LP,實際在ML1上播放過的,絕對不止九款。也許是新鮮又愉快的使用經驗吧,更主要是由於在整個過程都感到一份無壓迫的、平順舒暢的感覺,因此我用了許多時間去測試它(與其說是測試它,不如說是去享受它)。

即使是聽流行搖滾,音像也不會前傾到撲面。NICE!聲音中性,兩端延伸良好,明亮但不過度,details相當細緻。要吹毛求疵的話,我認為低音來得有點輕。然而,未必真的是低音「輕盈」——有時高音能量稍多了一點,也會給人這種聲音「印象」。我懷疑,可能正是這種情況;OM系唱頭向以`airy open sound´馳名。低音的量雖然不多,但總是緊湊有力,具有良好的節奏感。表面上這是應份的,事實上可不是每件Hi Fi器材都有good sense of pace哩。Dynamics 表現中規中矩,考慮到縱使OM10是best buy但終究是幾百元的東西,有現在聽到的表現,可能已經發揮盡OM10的所有潛質了。老實說,太高分析力的唱頭有時會帶給用戶煩惱:不少唱片(包括近年潮水般湧入市場的數碼再版製作)本來就是不好聲的,我們是為了音樂(不是音效)而聽它們;一些高端唱頭`unforgiving´,所有瑕疵和盆奉上,壞了欣賞音樂的雅興。在這方面,我面前這個盤臂頭組合是寬容的,使音樂更「容易」聽。

對於那些習慣了「溫暖」著色(我不想得罪人,用「音染」)並將其誤認為「那就是黑膠聲」的朋友來說,這個盤臂頭組合的聲音也許是「太清」了。我便認為它是一種`as a matter of fact´的陳詞。不過,其表現離`Hi End´確是有些距離的:當我播放內容繁複的多聲部合唱加管弦樂時,聲音便變得擁擠(是definition不足);未能展現靚靚的層次,感染力便差一點了。此時,我便要歸咎於OM10是這個組合的瓶頸。

幸好,同事們也想到,換用一隻高級得多的唱頭去發揮ML1的潛力。那就是Soundsmith Zephyr MKIII了。換頭後,我選了些之前聽過的LP來聽,發現「一隻腳踩入`Hi End殿堂了´」!上面提及低音似乎「輕盈」了些,現在平衡度就很理想了。中音和高音都很甜美,低音質與量都讓人滿意。播放內容繁複的樂章,細節分析力足夠了,定位、結像、層次與台型刻劃,都較使用OM10時佳;除了音質更真,每件樂器輪廓更清晰,在音場中的位置也更明確。特別要提到Dynamics和節奏感的好表現,如今音樂更具感染力!

有件事我一直未講的,就是背景的寧靜度。理論上,直驅唱盤乃至帶動的都有摩擦,會帶來失真;懸浮概念引申出的不受機械性諧震的影響和接近零的摩擦失真,是說得通兼可以用耳朶印證的!背景真的「很黑」。由唱盤引起的noise floor問題往往令唱頭撿拾到的微小訊號給埋藏掉,磁浮platter確是突破;而且價格並非高不可攀,這實在是廣大發燒友之福!

今天,你的確可以用三幾千元入門,玩盤臂頭乙套。不過假如你的預算鬆動點,花得起HK$25000,MAG¯LEV ML1(出廠原裝set-up)應是其中一個首選(除非你是萬中無一、不喜歡個platter懸浮於空中的人)。到有閒錢,買個高級一些的唱頭,享受upgrade的樂趣。又如果三萬五對你是「濕濕碎」矣,何不一口氣(像我們那樣)換上Soundsmith Zephyr MKIII,「印印腳」嘆世界!

中、港、澳總代理:Ernest Audio(Hi Fi德)

MAG¯LEV Audio ML1(盤+臂+Ortofon OM-10唱頭)零售價:HK$24,480(黑 / 銀版)、HK$24,480(黑 / 金版)、HK$26,480(白版)、HK$28,320(木版)、HK$2,200(防麈罩)、HK$9,800(Soundsmith Zephyr MKIII動鐵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