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陳海川精選的十張試音碟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 – Hagen Quartett(DG 477 5705)

只兩小提琴、一中提琴、一大提琴,表面睇播放難度不高,但要令四把提琴清清楚楚有前有後擺在面前,各提琴有實在的音色對比,說難不易。重播系統分析力不足的話,未必能夠區分出幾把提琴的小氣團,甚至會弄成一個單一大氣團,至倒胃的經驗是猶如以兩喇叭播 Mono 錄音的效果。稱職的重播效果是理應感覺得到四個小氣團既部份重叠又有清楚的遠近左右位置,至稱職的重播則可聽出兩小提琴分前後落在中間靠左,中提琴在兩小提琴之間靠右,餘下的大提琴就在再靠右一點。等而下之,依然可聽見大提琴落在最右,另兩小提琴、一中提琴則化成一個有前後深度感的氣團,尚算是可接受的效果。最終,各提琴之間應有鮮明的音色對比並有著流暢的交接,方能營造四重奏的動感與熱鬧氣氛。

Chopin‧Rachmaninov Piano Sonatas – Helene Grimaud(DG 477 5325)

倘若曾近距離領教過七呎演奏廳用鋼琴的強烈動態對比及能量氣勁,理性上想必不敢苛求音響系統能夠重現之,但也無用過份悲觀!這遇強愈強的單一鋼琴錄音,既可以平平無奇,亦可令你欣賞到神似演奏廳用鋼琴的強烈動態對比及能量氣勁,還有那個應細緻則細緻,應龐然則龐然的台型,以這錄音進行試音,首要條件係音量不能太低,應以拉赫曼尼洛夫鋼琴奏鳴曲 no.2 B flat minor 中的大強音為準,將那大強音的音量,調高至如現場面對真琴所感受到的音壓。這下即可知悉受測試系統的驅動力及控制力如何,有否出現失真拆聲,即使不拆聲,能量強度、剛性又是否踏實。與此同時,中音必須具有高強的能量密度,爽勁的動態反應,高音則要細、要透明且不粗不躁,全頻線條鮮明,整體足以反映出一段段有火的演譯。

Mahler Symphony No.6 – Claudio Abbad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DG 477 5573)

究竟那重播系統的動態有多濶?從最弱音到大強音的對比有多大?之間的變化層次有多精細?音色的變化是否流暢?台型有多寬宏?音場結像與層次的立體程度有多高?音樂有否細緻美?音樂性驅動力的強度有多高?強能量猝發之間的跌盪,以至管弦樂團滿員大合奏的場面有多壯濶?只一兩件或一兩個樂器羣奏起時,能否激出闊大的虛擬空間,令人有與整個樂團同在的感覺有多踏實?這高水準的演譯及錄音就可以替你找到答案,讓你聽出被測試對象有多少斤両。這碟既可當作測試音響的標準,也是令人輕易投入樂曲意境的音樂享受,心情隨音樂跌盪,盡情投入去,放肆讓情緒隨音樂翻騰,最後隨樂曲告終,放下心情,讓壓力得到釋放。

Linn Messiah(Linn CKD 285(SACD))

無論是 CD 層或 SACD 層,如高頻能量足且穩定,亦能重現一定的超高頻,就應該聽到一浸輕薄而自在的堂音,音場背景的環境噪音既要營造出一份恬靜的感覺,亦要將演唱者的歌聲襯托得更立體,故當最先出場的男高音一響起,整個偌大的虛擬空間同時擺開。此外,那把男高音的口形及結像絕不能大,否則,反映該系統全頻平衡度的特性在於中音及中高音能量相對地強、較凸出,最理想的效果是能量實在,線條變化鮮明,要感到歌者就站在遠處唱著,有精緻的嘴形,如站立著的身影。不管是女高音、女中音或男低音亦要有此水準,即使合唱部份都要有這種鮮明的結像身影。

Ravel & Mussorgsky – Celibidache – Munchner Philharmoniker(EMI 556526 2)

不論系統大小,也不管聆聽空間的大小,即使是一副耳筒,只要是平衡度正常,音色正路,分析力亦見水準的話,都應該聽到驅動力十足,色彩對比豐富的聲音畫面。當中畫展的壓軸樂章基輔大門相當考機,節奏要慢得來有著強大的音樂牽引力,雄偉的氣度。如來得拖泥帶水,欠衝勁,即反映弱音分析力不足,高中至高音反應速度不濟,音樂細節遭到忽略。另一考機處在於 Ravel: Bolero 的重播,要將這窄幅變化的旋律重現出立體層次,持續抓緊欣賞者的注意力,這一關的難度甚高,直到目前,我認為最高水準的一次,乃測試 Dynaudio Consequence UE 的經驗。

Beethoven Symphony No.9 – Celibidache – Munchner Philharmoniker(EMI 556842 2)

測試的重點在於第四樂章及終章快樂頌 “Ode to Joy”。於第四樂章接近結尾處,那節奏急逼又上揚的管弦及鼓響,以來得急而不亂為優,大提琴、低音提琴與定音鼓需要有清晰線條,繼於過場到終章的一輪雷鼓,要快要密之中亦要分得出一下一下的鼓響。男低音一出,必需厚壯有加之餘,厚之中依然聽得見細緻變化,更要有能量向前伸展的動感,傍著的定音鼓響要出兼有下墜重量。要分得清男低音、男高音、女低音合唱之時的音色層次對比,女高音一出,音場層次即更豐富,各人之間有一種爭妍鬥麗的動感,更無論是小組合唱抑或大合唱,都要聽到合唱少不得的參差感。只要做到以上要求,即可領教得到這快樂頌如何叫人寬心又樂在其中。

Proprius Cantate Domino(PRSACD 7762(SACD))

如有十數年或以上發燒齡者,想無用我多講都會知道,這外號黑教堂的 Cantate Domino 是何等赫赫有名的發燒碟,今一張乃再版成 SACD 的版本,跟原 CD 版的分別在於少了一層霧氣,整體線條都更鮮明。然而,這碟的最大賣點始終是管風琴,以及女高音與合唱團。主題曲 Cantate Domino 甫奏起,那段管風琴引子就足以叫控制力不足,中低至低音持續強能量發放不穩的系統面紅氣喘,低音線條紊亂,這吓當然不能以細細聲聽作準,矇混過去,必得將人聲扭至合理水平,聽得見女聲的細絮唱詞之同時,也表現得了管風琴的壯麗,就連伴奏的小號及長號都應該有一份光亮的質感,華麗的音色,這種種再加上豐滿而不累贅的堂音,一份身處大教堂的安寧又神聖感覺由此而生。

Blue Coast Collection:The E.S.E Sessions – Various Artists(BCRSA 1012c(SACD))

在此,人聲與結他都是主角,既可以一次過聽到,鋼線結他、尼龍線結他、Dobro 結他的發燒級錄音,亦可以欣賞到細膩的演奏,在任何一首歌裏的結他,都有牽動人心的感染力,同樣地每位歌者都有截然不同的動人的演譯。在結他重播方面的要求,想當然中高至高頻瞬變要快,弱音細節要豐富又分析力高,否則難以追上各式結他的變化,反映出其特色。就如鋼線結他要有勁得來滲出細密的金屬味。尼龍線結他有動感得來透出柔韌感,音色的交連感別有一番韻味。Dobro 結他則要有出位的金屬味之同時,還得表現那金屬共鳴器應有的單薄、鬆散顫動感。至於人聲,不論是男聲、女聲、和音或呢喃似的唱腔,全在於細節的分析力,系統的中頻音染愈少愈見味道。而無論對於結他或人聲,中高頻能量的策動感都要來得快勁。

聽聽…. – 趙學而(SPPCD 09001(HQCD))

這是個相當鮮的錄音,亦是個可塑性甚高的錄音,更入於本地錄音的代表作之一,要稱得上有水準之重播,無論學而的歌聲或伴奏的結他都離不開一個鮮字,既在於咬字力度變化,短促的節奏跌盪,亦有一份唱得自在,由心而發的情感,如你那系統營造不出這些,那或還有可改進的空間。但總體感覺並不單一,就在上述那些基本元素一一不缺之下,播出童話、愛如潮水及心動之時,我就經驗過兩種截然不同的重播效果,一是帶點英氣的揚眉女子,叫人抽心而不軟弱的感覺;一是相對地女性化得多,帶點媚態的感染力,都有聽頭,肯定各有捧場客,前者出自一些鑑聽味較強,傾向理性,音色光鮮的系統,後者出自正路得來,音色圓潤,講求悅耳享受一類。兩種重播效果都值得欣賞,隨你喜歡。

陽春白雪(Hugo LPCD1630-7188)

從 CD 版到 LPCD45 版,再到 LPCD1630 版,個人傾向 LPCD1630 版,欣賞這版本在發燒音效與音色優雅感覺之間的平衡,從琵琶、對鈸、吹管到大小鼓都有豐富的弱音細節又生動傳神,各樂器結像的比例大小與遠近層次及音色變化都見層次又立體,音場的拓展異常寬濶又深後,在在反映這錄音的發燒水平之高。但觀能刺激是一回事,演譯的優雅感覺又是另一同事,重播系統在強弱音變化上得有著良好的流暢感,動態對比亦足以表現弱音的精細,強音有神,如此這般條件之下去重播,方能營造出令人聯想到那天上無雪,視線清明,景物全舖上白雪的雅緻場景。若將陽春白雪重播得充滿官能刺激,色彩繽紛又場景非常深濶,這肯定是個相當發燒的系統,如連帶雅緻的場境都表現得來,則是個既發燒又音樂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