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陳海川精選的十張試音碟

港樂.林子祥 Live 2002

先此聲明,這碟著實談不上什麼發燒級錄音,然而它不時在我的試音報告中出現的原因,只為在其一套兩 CD 共二十五節中的一首合唱歌曲,Disc 2 第七節(葉倩文/林子祥)兩公婆合唱的“The Prayer”。絕對的情深合唱,尤其葉倩文的演譯更是「可以」叫人感動得毛管直豎,「可以」使人有心頭顫動的感覺。要得出上述兩個「可以」其實很簡單,只要你那重播系統沒有刻意或非刻意把人聲修飾成油腔滑調,叫高音滾降得太早太快,中高頻太醇,中頻太厚,整體來說就是沒有過份強調人聲中佔最大比重大概 60 – 1000Hz 的中頻,因此種種而失卻了許多弱音細節變化。實情係,那些叫我們感動的情緒及情感演譯,絕大部份都是在中高至高頻弱音細節中的弱音動態對比與細節分析力,由此表現出咬字與運氣的變化,以及每個字、每個音之間的明滅感,從而生出葉倩文那動人、情深、肉緊得很的現場演譯。

龍騰虎躍 – 雨果

大家定以為以它來試音之目的就是為著大鑼大鼓大爆棚效果,這睇法未免流於表面,更深層的其實係強音動態與弱音動態之間的對比。重播此碟之時有兩個最起碼的要求,一是將同名主題曲《龍騰虎躍》重播得熱鬧非常之同時又要毫不吵耳,聲音激蕩而不令人感到胸口翳悶。聲音快上快落中載著衝擊力,線條鮮明又實在感強。每類樂器,每種聲音之間既有共融性亦有其獨立性,即既能捕捉個別樂器的神髓,亦有融和的合奏感,最終表現出生動生猛的場面。另一是要能夠將《潮音》中在一片恬靜氣氛中瞬間猝發激蕩的衝擊力,然後又在回復恬靜的瞬變速度、控制力以及強弱動態對比等一一表現出來。就如在那串清脆飄渺的管鈴聲在空氣中飄散之同時,冷不提防一下突如其來的鑼鈸強音,戲劇性得很亦能考驗重播系統的瞬變與控制力,一收一放之間的功力。

袖珍花園 – 柴利比達慈

說它是古典音樂,祇是一個類別的統稱吧!其實它一點也不古,雖然作曲人經已作古,但亦祇不過是 1996 年的事。說它是嚴肅音樂,其實一點也不嚴肅,更是非常有趣兼童真。驟耳聽來就似一首又一首供馬戲團,小丑演出用旋律詼諧、跳皮的樂曲,但實質上它是一幕又一幕七彩繽紛,動感非凡而又結構緊密的音樂動畫。如重播系統的全頻分析力夠水準的話,你將會聽到、感到,甚至睇到聲音畫面中各樂器既似是互相鬥響亮,爭出位之同時,又湊合出叫人歡欣,滿載動感的旋律,能夠在短時間使人情緒高漲的開心音樂。可是若重播系統的分析力稍弱而全頻平衡度又有所偏頗,則很易會弄出一堆雜亂無章,叫人煩厭、吵耳的噪音。

天方夜譚 Sheherazade(Philips SACD)

這錄音主要用來測試空間感,堂音與音場的營造力,當遇上高水準 SACD 重播,儘管是兩聲道格式的重播,都能夠將聆聽間變成該碟的錄音現場,聖彼德堡馬連斯基劇院的偌大空間。於第一樂章那段小提琴獨奏的表現可以做到如在眼前演奏一樣,單一把小提琴所激出的堂音比例,就足以使人有如置身劇院的幻覺。絕非 Hi-Fi 式的誇張音場,將樂器結像放大之流,完全是由結像精緻的樂器散發出來的諧波及弱音構成傳神堂音所營造的強烈立體空間感。更是每件樂器都有一把鮮活,有血有肉而無一丁點膩贅肉的聲音。可肯定,若然重播此錄音時聽見堂音薄弱,諧波與弱音皆欠奉,那重播系統的高音必暗淡無光。又如果樂器結像臃腫兼聲音缺乏生氣,則那系統的中音及中低音量必過多且瞬變速度緩慢。

1812序曲 – 柴可夫斯基(Telarc SACD)

不諱言就是為了那幾下聞名已久的打炮聲,除此以外還有大場面的效果,以及由中低轉上中音再上中高音的持續強音驅策力。猝發式的打炮聲,足以測試重播系統在中低至低頻強音壓輸出下的控制力,是收放自如下表現出快、狠、勁的集束衝擊式能量;還是欠缺控制力祇懂放而抓不回,一打炮就「散」,毫無集束感的效果。除打炮聲外,那些烽煙四起的樂段必需營造出盛大的場面感,起承轉合必需既鮮明又流暢,才可叫人感受到高潮迭起。簡單來說,祇要有一套中低至低音控制力良好,能量感強,全頻動態變化線性又流暢的重播系統,就必能夠妥貼地重播這 SACD,細味那幾下打炮聲的抽心效果,以及各下打炮聲之間的不同演譯方式,或近或遠,或擴散或埋身……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 柴利比達慈

除了演譯本身構築得極之立體外,錄音的效果亦將光/暗、軟/硬、快/慢、強/弱,或明亮的銅管,或柔潤的木管等之間的對比細緻地展示,而弦樂群奏則有著如一幅絲綢般細滑有光澤又延綿的質感,亦可以聽到由許多把小提、中提或大提融和出的線條感與參差感。但更重要是聽得見既立體又傳神、層層而後的樂團層次感,重播這錄音可說是一個難度甚高的全方位考驗,因為要將上述種種相對甚至可以話對立的聲音特性同時間展現,著實難度不低,大多數情況下那些重播系統一是偏向光亮、明快、強硬,線條感也很好,但欠缺融和感,表現不出音樂感;一是偏向軟滑、陰柔,潤濕、驟耳聽來聲音很融和,實則缺乏生氣與立體感。能夠營造出那個精緻、立體又生動傳神的音樂畫面,更使到每種樂器都有如歷歷在目般鮮活的器材或系統,即使不論價錢,老實講著實不常遇見!

當林志美遇上鮑比達

別把它當作一般流行錄音看待,以為重播難度不高。無疑要它聽來舒舒服服即所謂「聽歌仔」模樣著實毫無難度,不然那重播系統肯定很「餿」,道地點講即很「垃圾」!講究發燒的重播效果應該係林志美的口形結像 Size 與立體感,以及離地高度感等發燒元素,都要比蔡琴或藤田惠美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人聲跟樂器聲的平衡度應當極佳,絕對沒有誰個更搶的現像,極之和諧才對。若然聽見人聲更搶的話,那重播系統或屬「專門」重播人聲的貨色,將錄音改造成典型流行錄音效果。這樣子的重播系統雖然能令人聲更「出」,但欠缺全面性。如平衡度佳,分析力又高的話,必可以生出一個自然,融和又悅目的音樂畫面,更能夠聽到林志美唱功之深厚,有在《幸福摩天輪》上那高低跌宕的感覺,還有純真靚聲到飛起的《The Circle Game》。

江河水 – 閔惠芬

可以講單係聽閔惠芬的一曲《江河水》都已經值回票價,若用出品流行曲軟件的模式去處理,簡直可以為此而出一張(Single / 單曲)碟,肯定賣個滿堂紅。不單因為 DSD 現場直錄製成 SACD 能有著傳神的、發燒級的音質,更重要是閔惠芬所演譯的神韻叫人一聽難忘!然而,若以一套高傳真度的系統去重播跟質素普通的作比較,不祇音質可以很大差別,就連演譯情緒都變得完全兩樣。必需具備精微的分析力,細緻的動態對比,還有飛快的瞬變速度,方能釋放出那些在許多許多短音之間滲出的情緒;方能表現出那份難以言諭,亦非筆墨所能形容的辛酸與哀傷,而最痛的是那種哭不出來的悲涼。要高水準地重播出《江河水》,那重播系統最低限度要中高至高頻有極強的分析力及高度密集的能量感,那才不會有負這出色演奏與錄音。

Camomile – 藤田惠美

悅耳動聽得很,叫人精神鬆弛而不含催眠作用的靚人聲錄音。若重播系統中頻太厚,動態對比又不足的話,或會弄成「老歌」式音染派效果。又若高頻偏暗,中高頻弱音細節不足的話,不單止令人聲缺乏生氣,更會失卻那些表現唱情至為重要的元素,包括咬字的力度,字與字之間的力感強弱變化及明滅感。或更考機的是既要表現出細節分析力,又要整體聽起來有如涓涓流水的動感,也可說成細滑得來有質感就似鮮奶一樣。因有 CD 版在先,後來再有 SACD 版作比較,可肯定兩版本的訊息量高低對細滑與否,質感的高低有決定性影響,更直接影響到唱情的動人能力。將這訊息量高低的關鍵影響放之於重播系統身上亦同樣有此結果。

Chopin: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 Martha Argerich

Argerich 1965 年的舊錄音,這錄音與演譯可使人更清楚鋼琴動態變化之餘,亦使人明白蕭邦的鋼琴奏鳴曲可以一點也不沉悶。一個高水準的重播理應聽到 Argerich 彈奏下粒粒晶瑩的高音,有勁的中音及沉實的低音,那疾速的變化,明快如手起刀落的停頓與起動,乾淨俐落得一如反射動作,當然亦要重播系統的動態對比、瞬變速度與全頻控制力跟得上。祇要跟得上,你定會發現鋼琴既可輕盈跳脫,亦可充份表現出火力與權柄感,更是單一台鋼琴獨奏都足以表現出一幅又一幅色彩華麗且立體極的音樂畫面,更是蕭邦的鋼琴奏鳴曲原來可以如斯生動。倘若這 Argerich 的演譯你仍感到沉悶,相信問題不在於閣下的欣賞口昧,很可能是來自重播系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