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專欄:揚聲器睇真 D(1)

音響系統中,揚聲器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由頭至尾,只有它是發音的物體。其他環節,盡皆無聲勝有聲。故此,整體組合的功過,通常都由揚聲器獨力承擔了。其實,揚聲器將輸入電力轉變成聲音之特異功能,本身已是一項科學的奇跡。百多年前發明揚聲器的人,怎也夢想不到有朝一日揚聲器有本領將客廳搬進音樂廳裡,或將音樂廳搬進客廳裡。

今日最極級揚聲器的重播質素,已可亂真。很多時,人耳實無法辨別某些音響的產生究竟是出自實物或揚聲器。但,嚴格地說,在重播管弦樂時,揚聲器所模擬出來的音色仍然和真實樂器的音色有分別。對具音樂教育的人來說,這些分別非常微妙,也非常明顯。不過,他們已都徹底接受了這些來自揚聲器的音樂重播。真正音樂聲響的來源,是音樂廳。喜歡聽音樂會的朋友,都知道欣賞音樂會和欣賞 Hi Fi 是兩碼子事。但聽音樂會和聽 Hi Fi 究竟哪一樣提供更滿足的感受呢?這問題的答案,就見仁見智了。可想而知,甚至有音樂教育的人都不一定認為聽音樂會過癮過聽 Hi Fi。那末,無音樂教育的純音響發燒友而喜歡聽音樂會的人就更稀有了。

重播優於現場?

原因是,Hi Fi 音響已發展為自成一格的 entertainment(娛樂或消閒)。發燒友安坐在揚聲器前,可隨意調控剪裁一己喜愛的音色,可隨意挑選欣賞任何樂曲的任何一段,更可隨意起身去廁所。另一方面,當他正襟危坐在音樂廳裡的椅子上時,演奏一開始,他就必須乖乖地享受或忍受演奏會所將發生的一切。他將會欣賞到一場偉大演出的機會,是百中無一。99% 是,指揮欺場,獨奏庸劣,樂隊失準,前座臭狐,鄰座酒氣……換言之,聽 Hi Fi 他是主人,聽音樂會他是奴隸!

最不妥協的,是 Hi Fi 音響已被刻意歪曲,跟真實音響的距離愈走愈遠。純音響發燒友的數目與日俱增,音樂會聽眾的年齡平均老化,新一代發燒友中,從未踏足音樂廳者佔很大比數。

畢竟,Hi Fi 音響只是一種 entertainment,是吃喝玩樂。聽 Hi Fi,何需 Quali?評判 Hi Fi 質素優劣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發燒友只要憑直覺,憑感性,就有權宣稱所聽到的是「靚聲」或「衰聲」。口邊掛著一串「20 至 2 萬」,「高、中、低」,「酸、甜、苦、辣」,「牛筋、牛腩」等 Hi Fi 詞彙,自得其樂矣。

發燒友不等同愛情

妙的是,科學愈發達,Hi Fi 音響牛角尖一派愈鑽得深。玩 Hi Fi 之目的,已非欣賞音樂,大部分發燒友都不談音樂的。

既然,連真正欣賞音樂的發燒友都已徹底接受了來自揚聲器的音樂重播,那末,愛樂者跟純音響迷對 Hi Fi 的要求就應該沒有分別了嗎?其實是有的;雖然大家都追求靚聲,愛樂者要靚得來真,音響迷卻要靚得來震撼。

從真的方向著墨,揚聲器的重播將永不能完美。試想,紙質或塑料或任何東西所造的發聲體,如何能百分百同時模擬出木盒的弦樂器、金屬的銅樂器、皮包的鼓……等各種音色?

(私以為,純音響發燒友在識別樂器的音色之前,如果先認得出樂器的形狀和叫得出樂器的名稱,是應該有幫助的。一支管弦樂隊裡,樂器沒有幾多種,要識別它們毫無困難。可是……!)

名牌之聲

揚聲器牌子不同,音色各異的定律,古已有之。雖然,揚聲器的廣告,全部以強調無染色,無特性為主題,但總歸要鼓吹一個「簽名式」聲響烙印之潛意識。人所皆知的「The JBL Sound」口號,就是一個最成功例子。JBL Sound 是什麼?它是一種唯 JBL 獨有的「勁抽」音色,由於這意念被幕後人向發燒世界不停地灌輸了幾十年,JBL Sound 已成為一個毋須解釋的專用詞。其他相當膾炙人口但感染力較低的如「ESL Sound」、「西岸聲」、「東岸聲」等,均非直接點名。「JBL Sound」的傳奇,出現不少東施效顰,「XX Sound」、「YY Sound」等跟風,便缺乏權威性及戲劇性。

以上信息,說明了揚聲器必須憑突破憑出位換取銷路。發燒友需要的,是音樂廳所不能提供的 Hi Fi 音響。反正到目前為止,Hi Fi 音響仍未能提供 100% 音樂廳音響。

其實,揚聲器音響「簽名」之由來,乃與設計、結構及物料有密切關聯。紙造的振膜有「紙」聲,膠質振膜有「膠」聲,金屬膜有「金屬」聲。設計人利用原質上的特性(失真)來營造獨樹一幟的音響格調,勝者為王!

理想與現實

憑科技角度去看,任何發聲體的原質只屬一個媒介,在適當的處理控制之下,這些發聲體絕對可以再造出跟原音毫無分別的聲波結構。電聲學家用頻譜儀分析小提琴聲波結構,把它記錄在紙卷上。他們宣稱頻譜儀在紙卷上畫出揚聲器重播這小提琴聲波的結構,和原音沒分別。換言之,失真率可以是零。可惜,這些實驗,都是在無餘響室內進行,重播功率被控制在揚聲器的負荷能力以內,重播方式,都只採用一隻單元。若把實驗層面推至「真實」階段,例如在一所小型音樂室裡錄和放一首鋼琴五重奏,測試結果肯定是重播頻譜和原演奏頻譜有極大差異,而且揚聲器牌子不同,頻譜記錄又各異。揚聲器專家則一致認為這類測試屬於低能及無聊,因為重播頻譜所含殘響量技術上是原音的兩倍。

無論如何,揚聲器發聲體都具有原質上的個別諧振特性,儀器或者不能告訴你,耳朵卻容易分辨得出來,任何電聲專家都不容抵賴這問題,但就千方百計去避免觸及這問題。試想,有哪一位 JBL 工程師肯告訴你,JBL 積極研究逾四分一世紀的目標,是發揚 JBL Sound,而非消除 JBL Sound。嚴格地說,任何揚聲器獨有「簽名式」音響風格,都是一種失真而已。任何發燒友對任何牌子揚聲器的偏愛,都是偏愛它的某一種獨特的「失真」。因為,凡此「簽名」音色,絕對與「真實」不符,愈是出位,愈易臻達取寵之目的。

原文刊於 1998 年 8 月《Hi Fi Review》
作者: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