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五十五:何謂 Bitstream?

1989 年中,發燒友首次聽聞 Bitstream這個新技術名詞。直譯,應叫“比特流"。沒有什麼吸引力,反正中英並用,乾脆叫 Bitstream 可也。

Bitstream 另一個名字是 One Bit,我們初見 1 Bit 的名堂時,眼前也為之一亮,CD 機的 “Bit 之戰"竟然由鬥多變為冇得鬥。1 Bit,即 Bitstream,是最少的 Bit,Digital 技術上,暫時未見到 0 Bit 的字眼。

直至 1 Bit 出現之前,Bit 之戰將 CD 機解碼器(DAC)的 Bit 數一再推上新高峯。解碼器的 Bit 數,一向被認為愈多愈好。在 CD 的萌芽初期,它的發明者飛利浦制定了 14 bit 線性體系,認為這是個足夠的標準。不過,CD 的聯合開發者 Sony 却覺得 14 bit,84dB 動態範圍未符合理想,遂獨家發展 16 bit 解碼 IC,成功推出第一片 16 bit / 2 聲道輪流佔用的解碼 IC。最後,飛利浦迫於同意把 CD 的國際譯碼標準定為 16 bit,取樣週率 44.1KHz,頻應截止斷點必須是它的 1/2,即 22.05KHz。飛利浦工程師想出了沿用 14bit IC 解 16 bit 的方法,令飛利浦 14 bit IC 大派用場。超取樣(Oversampling)是飛利浦發明的科技,他們將取樣頻率乘以 4 倍,通過左右聲道獨立的 14 bit IC,輸入濾波器,得到優異的訊噪比。4倍超取樣14 bit體制,動態雖不大,但音色倒比同期許多 16 bit 機純厚。所以,就在 80 年代初,CD 機也不盡是 bit 多更好。那時的 Hi End 機,包括 Meridian、CAL 和 Cambridge Audio,都用 4 倍 14 bit 體制。

第二代 DAC

稍後,日本廠家加入超取樣戰團,用 16 bit IC,引進新科技改良數碼濾波器特性。飛利浦第 2 代 DAC 誕生了,當然是 16 bit,配合 B 型數碼濾波及噪聲整形技術(Noise Shaping),又建一功。「Bit 之戰」序幕已啟,更高的取樣頻率,更高的 bit 數……

Cambridge Audio 首創連用 4 片飛利浦 16 bit DAC,臻達 16×4 倍取樣,4 倍數碼濾波。32 倍取樣接踵而來,Cambridge 再下一城。由 32 倍增至 64 倍,只是時間問題,而 bit 的數目,在宣傳上,更經常出現 18bit、20 bit,甚至 45 bit 等觸目驚心的解碼規格。

在進入 1 bit 紀元之前,我們不妨重溫一下音響重播的實際需要。大型管弦樂隊的優質錄音,一般提供 72dB 音樂動態(12 bit),托以 12dB(2 bit)殘響,然後觸及噪聲電平。換言之,它需要 14 bit,84dB 的譯碼範圍。假如一部優質 DAC 能做到真正 16 bit 解碼工作,它在這方面的責任已算是功得圓滿。16 bit 實效,和 15 bit 實效 DAC,動態的差距簡直微不足道。從另一角度看,暫時所有號稱 18 bit、20 bit 的 DAC 線路,都是採用 16 bit IC 加工泡製而成,結果是將解碼實效提升至更接近 16 bit 而已。因此,絕大部份 16 bit IC 在線路上的實效只是 14 bit 或 15 bit 之間。

1 bit DAC 概念

現在讓我們看 1 bit 的概念:

數碼音響,是將 analog 訊號轉變為一系列 0 與 1 的組合。一個 16 bit「字」,由 16 個 0 或 1 數位組成,0 與 1 的匹配率,是 216=65,000 次。或者可以說成,1 個由 16 bit 字解出來的正弦波,每秒鐘含有 65,000 個牙齒印。其他因素不理,數碼化正弦波的鋸齒印是數碼聲的來源。將 bit 數推高,齒印愈密愈精細,正弦波看來也更圓滑。反轉來講,把 bit 數降低,鋸齒數目却又相應降低了。技術上,把鋸齒數目極低的 Bitstream 還原(或加工)成正弦波,也一樣可以得到圓滑的波形,一樣可以提供更 Analog 化的聲音。

1 bit 概念,就是運用極高取樣頻率(256 倍)驅動一個 PDM(脈沖密度調制)DAC。PDM-DAC 在此取代了傳統的梯形阻力訊號,256 倍取樣把噪音頻率推至極高週,噪音整形術發揮功效,將噪音除去,臻達龐大動態範圍。

1 bit 概念,運用在錄音譯碼(ADC)方面,成績更令人興奮。因為傳統(梯形訊號)ADC 沒有超取樣和必須採用磚牆式濾波(Brick Wall Filter),而 1 bit 錄音却可用數碼濾波。

1 bit 的技術細節,分開幾個派別,飛利浦、松下、新力等各自有其一套,至今仍在互相攻擊的階段。1 bit 錄音和 1 bit DAC 都有大好前途。目前,1 bit DAC 最成功的地方是中、下價 CD 機大量應用,成本極低。但,最 Hi End 的 1 bit 產品,亦指日可待。

Bitstream 和 1 Bit 之混淆

以下的資料,是來自飛利浦,是飛利浦希望雷明及全世界清楚一件事 –   Bitstream 是飛利浦註冊的商標,而 1 Bit 則是通用的技術性名詞。Bitstream 是飛利浦發明的 1 Bit 註碼(ADC)及解碼(DAC)技術,採用其他方式的 1 Bit 解碼(暫未見註碼),不能叫做 Bitstream。

老豆有鬚,有鬚未必係老豆。

圖 1 是Bitstream DAC 圖解,是脈衝密度調制(PDM)的圖解,是 Bitstream 技術,而 1Bit 解碼技術就可能採用脈衝闊度調制(PWM),亦可稱為脈衝長度調制(PLM)。至於另一個名詞「脈衝邊沿調制」(PEM)則是從 PWM(PLM)變化出來的技術。

混淆之處,是因為日本一些採用飛利浦 Bitstream 解碼技術的廠家,只說明用 1 Bit,而不提 Bitstream,飛利浦希望今後所有 Bitstream 用戶都在產品上標示 Bitstream 的註冊圖案(Logo)。

以下是飛利浦提供的 Bitstream 正本。

沿用的 16bit 解碼有 16 個參考電流代表音波取樣的 16 bit,據 16 bit 取樣的運作情況而得到的個別電流於是才合成一個總和。這技術的缺點是容易產生非綫性失真及 0 位交替失真。

事實上,任何多於 1 bit 的解碼,本身都存在綫性失真的傾向。1 bit 解碼則提供最優良綫性。此外,多bit解碼的低電平狀態操作功能削弱,D/A 轉換器的分析力,在 -80,-90dB 電平範圍裏甚至會停止工作。 再者,在 AD 註碼工序中產生的取樣噪音,亦會殘留在多 bit 解碼訊號裏面。

Bitstream 才是 1 bit

Bitstream 轉換技術,成功地克服了多 bit 轉換所帶來的非綫性失真,0 交替失真及低電平遲鈍化,相當於優質 Analog 體系。(按:請留意上面兩段的措詞,先是認同 1 bit 解碼的優點,繼而點名讚 Bitstream,最後仍未講到好過 Analog)。

至於其他 1bit 體制,例如「多級噪聲整容」(MASH, Multi Stage Noise Shaping)等,與 Bitstream 有何不同呢?

Bitstream 這個註冊商標的技術規限,是採用「一級多環路噪音整容」(Single Stage Multi-loop NS)和「脈衝密度調制」(PDM)技術,產生真正 1-bit 數碼流。Bitstream 的一級多環路噪音整容有別於 MASH 之處,是在工序中能夠保存原音的動態。MASH 則分兩級操作,再將每級的輸出合併,這會產生 3 或 4 bit 訊號。總言之,MASH 的輸出永遠多過 1 Bit。PDM是 Bitstream 工序的一部分,PDM 訊號及按照 Bit 的密度而調制,類似 analog 的調頻(FM)體制。而 PWM 或 PLM 的訊號,却調制 Bit 的闊度,有類於 analog 的調幅(AM)。

圖 3 描出了 Bitstream 和其他低bit體系的不同之處。低 bit(即名為 1 bit,實則 3 至 4 bit 的解碼器)的 DAC 運作,一般不能由 1 枚集積電路完成,而是經由低通濾波做工夫。MASH 體制採用 PWD,需要一個較高的體系時鐘週率(System clock frequency),以保持解像度。Bit-stream 的飛利浦 SAA7320 DAC,由於超取樣頻率高達 256 倍,它的時鐘頻率是 11.2896MHz。有些 MASH 解碼要用到 500MHz 的時鐘頻率以便做到 64 倍超取樣。超取樣頻率和時鐘頻率為玩家製造混淆,它們完全是兩回事。過高的時鐘頻率引致輻射頻干擾,理想的設計,是採用較低時鐘頻率臻達較高的超取樣倍數和優異的噪音整容。

Bitstream IC,飛利浦 7320 家族,是為普及化 CD 機種提供的解碼。而 7350 家族就屬於不含數碼濾波和適應性廣泛的高級 Audio 專用品。

錄音用的 Bitstream ADC,更是數碼錄音技術上具有突破性的貢獻,它的 ADC 訊號可以做到 128 倍超取樣,同時捨棄了非綫性的「取樣保持」(Sample and hold)程序。以Bitstream錄音的 CD 現已上市,在一般 CD 機上放唱,它的優點已顯然易見,用 Bitstream 解碼放音,就更加錦上添花。

(原文刊於 1990 年 11 月《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