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專欄:揚聲器睇真 D(13)

今期揚聲器睇真 D,講超低音和主聲箱之間相位的關係,相位之準確重播乃玩高檔 Hi Fi 的先決條件。理想境界,當然是重播器材能夠在聽音室裡有百分百模擬出音樂演奏現場的聲波組合圖形。而全人類都知道這或許是電聲科技所無法臻達的夢。現場裡,每件樂器的發聲都有其獨特的聲波組合,一百件樂器同時發聲,個別的一百個聲波組合又互相調製出一個整體的聲波總合。假如有一對(或一套)能徹底取代人耳的咪高峰,在現場把上述這個聲波總合收錄貯存起來的話,重播那個別一百個聲波組合的再生時間沒可能毫無差異,這錯綜複雜的聲響物理形態之畸變,就是相位失真。相位差異殊非 0 度或 180 度(正或負)那末簡單,而是由 0 度至數千度(好多個 cycles)的混淆!

幾十年經驗之談:反相駁超低後再移位

超低音與主聲箱之間的相位差異,最影響重播質素的是群體相位差。例如通過了 12dB / Oct 分音之後超低頻與主聲道呈現的 180 度電氣相位差。糾正方法至為簡單,只消將無源超低音喇叭線的紅、黑兩端互調(即反相駁)或把有源超低音喇叭相位掣撥向 180º 便成。

雷明玩了幾十年超低音,對發燒友的忠告,是先將超低音反相,然後從長計議。很多時,將超低反相後,主聲源與超低的音場已能融為一體,音響畫面的 3D 感即時激增,但很多時無論正相反相均無法取得音場的連貫性、超低頻總似來自另一個星球,零舍不同,令識聽的發燒友產生超低音恐懼,令誇張的發燒友引以為榮。

當超低音與主聲之間的相位差,無法靠正相、反相駁法糾正,亦無法運用電子線路去補償時,唯一辦法,是將超低音單元移位,不要與主聲箱擺在同一位置,利用兩聲源抵達聽音點的時間差異,對相位畸變作出有效的調整。私以為,Subwoofer 擺位大法,是玩 Hi Fi 最考師傅的招數。當然有亂打亂撞搞掂的例子,但幾十年來冷眼旁觀,不少大師都栽在 Subwoofer 手上。有的連正負相位之道亦矇查查,有的雖 20 至 2 萬的超級 Hi Fi 耳,卻可惜不識聽音樂!所以,玩 Hi Fi 之道,必須先識聽音樂,否則好難有突破。雷明此言,恐怕得罪了大部分專家,但 Hi Fi 裡「相位」及「平衡」兩件東西,對不識音樂的人士來說可謂十分的抽象。

Subwoofer 與主聲箱之間的擺位關係,變化萬端,雖然有數據可稽,但那堆數據對有家具陳設的聽音室並不太實用,只具參考價值。Subwoofer 擺在主聲箱前面,它抵達聽音點的第一時間便早過主聲箱。反之,擺在主聲箱後面的 Subwoofer,其第一次音的抵達時間便略遲。這相差的距離雖然只有幾呎,但對音場畫面結構卻具極端嚴重的影響。因為,音響殊非第一次音那末單純,聲波在一秒鐘裡來回撞擊聽音室的四壁幾十次,每移動聲箱一吋都帶來不同的相位圖形,就算用最快速的電腦去模擬聲波在聽音室裡的輻射圖表,也只得個睇字,最終還要靠耳朵收貨。

移磡就船或移船就磡

超低音單元與主聲箱之間的擺位距離,每移動一吋都可能影響到音響台(Sound Stage)的結像形態。既然如此,在擺位時其實應該開著機一面聽音一面移位的。我們擺超低音可分「移磡就船」及「移船就磡」二個方式。即先固定主聲箱,然後移動超低音去取得 Sound Stage 或相反。

憑經驗,超低音與主聲箱若都擺在聽音點前面同一條橫線上,音場達至連貫性的機會殊不高,九成是,如果超低與主聲箱都採用電動式(動圈式)單元的話,超低頻單元的發聲時間例有些少延遲。(筆者按:主聲箱一定要駁全頻(full range),絕不宜從超低音分音器的 Hi Out(高頻輸出)取訊號。)理應是,若將超低單元放在主聲箱前面,讓它抵達聽音點的時間略為領前些少,以便補償音場之連貫性。但,奇的是,我們多數要將超低單元向後推,並且把超低反相,才能取得音場連貫性,此外,如果超低單元是動圈式而主聲用靜電式的話,就要把超低往前推,再試正相/反相(多數駁正相)和逐寸移動超低,最終也能取得音場連貫性。

各位看官,以上所講的「移位大法」經文,認真易學難精。從來修成正果的愛樂者(非純發燒友)也不多。但,若能登此境界,則閣下之音樂修養肯定夠班矣。

相位差<30 度是極品

或問,因何動圈式超低襯動圈式主聲時,較延遲的超低反為要擺在主聲後面?

答案牽涉到一串音響心理學問題,但最重要的仍是相位。聲波的相位差異,是越接近 180 度越易覺察。理論上,兩個互差 180 度的相同周波互相碰撞互相抵銷,反方向的能量相遇有變 0 能量。但不可不知,相位差超逾 180 度之後,延遲至 360 度的話,即相差了整整一個全波,這兩個聲波又回復同相狀態了。電聲重播操作時,超低頻與主聲抵達聽音點的時間(相位),並不限於 180 度以內。相位差由 0 度至 360 度是周而復始的一個圓形(上半波加下半波),故此,當兩聲波的相位差超過 90 度以後,只要把其中一個聲波反相(調波 180 度),它倆的相位差就馬上變成少於 90 度。

舉例:假如 A 聲波為 1 0度,B 聲波為 -130 度。二者相位差為 140 度。

將 A 反相,即變成 -170 度,它與B聲波的淨相位差便只是 40 度。

音響心理學實驗證明,人耳對 40 度以下的相位差異一般都能接受,有經驗的「音樂耳」才聽得出。一台總相位差(分音器等)在 30 度以內的揚聲器,是極品級了。

比方說,3 路 3 單元體系高中低 3 瓣各該音圈的起動時間,已極難控制在 ±5% 以內。今日,揚聲器單元的製作技術早已進入全自動全電腦操控世紀,但它們的音響質素卻呈現倒退。電腦 QC 單元、品質控制可臻達 ±15% 的「良」級。再精密,就須勞煩人手挑選個別測試。更精密,連製作過程也要多靠人腦了。目前,日本、美國、台灣等地的單元廠,都走大量生產路線,用這些 OEM 單元裝配出來的聲箱,音響質素未免少了點「人性」。世界上只餘德國、丹麥、挪威等地尚存多含「人性」的單元廠,產品價值當然昂貴了。此外,分音器本身是必然提供相位差異(時間延遲)的電路。設計師絞盡腦汁,為個別分音器和個別單元度身訂造出「相位補償」線路,成本極端昂貴。

超低音和主聲箱之間的相位差,若超逾 100 度,音場便呈現混亂。分音點鄰近的頻率產生抵銷作用,等閒損失4~6dB。而相對地,距離分音點較遠的超低頻卻更形凸出。上述由 100 度至 180 度的相位差,實質上可視作「反相」處理。舉例,120 度相位差的聲波,若將其中 1 個倒相,它們的相位差便是:180 度減 120 度 = 60 度。我們所聽到的,超低/主聲之間的相位差,是電氣效應加上環境效應的總和,叫做 Acoustical Phase Error(APE),代表人耳在聆聽點上所感受到的相位差,屬於感性方面的反射。當然,精密儀器可以測得受聲點上的 APE,但這數值只供參考。測量儀提供的數值,無論用正弦波,或白色噪音或粉紅噪音作測試,都沒有「人性」,都不是音樂。

原文刊於 1999 年 3 月《Hi Fi Review》 作者: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