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視煲劇與用投影機睇戲的迷思

文:珍納

還有思考的餘地嗎?看劇集用電視機,看電影用投影機,理所當然不過。真的嗎?看看今天 Netflix 與 Disney+ 推出的 4K 內容,覆蓋電影與劇集,儘管傳輸 bit rate 會被壓縮,遠未臻實體碟的要求,然而,放上 80 吋至 100 吋 16:9 的投影機,已不失禮,若然用較上乘的碟機,如筆者與何森先生用 Panasonic 4K UHD 碟機播放 Netflix 並投放在投影幕上,畫質更可至叫人達津津樂道的水平。

不得不提上一季在 Netflix 上映的迷你劇《雷普利》,儘管劇集是新派黑白片,然而影像的 4K 高解像度、光影層次與對比、影像的細節質感,令筆者對此劇總是魂牽夢縈;反觀比較大路又瘋狂的迷你劇《瘋狂紳士幫》,後者的畫質儘管不失禮,明顯仍被比了下去。畫質精彩的迷你劇,不少得以《愛登士家庭》為藍本的《星期三》,若然你懂得選擇投影機,匹配好 HDMI 線與電源線,實屬必用投影機觀賞之作。不過,針對剛上映的第四季《Emily In Paris》,事必用 OLED TV 觀賞,才足以刺激多巴胺,產生愉悅感。

對於 OLED TV 與投影機所產生的不同愉悅感,相信發燒友一眼可辨,卻又未必能說出一個所以言來。對筆者而言,選擇投影系統還是 OLED TV 觀影,不是一種隨心所欲,而是出於一種對格局的選擇,而不是單純的畫質之別。眾所周知,OLED TV 除了畫面較投影系統小一截,論影像密度、色階的變化幅度、實黑感、對比感其實遠比投影機高,唯一弱點是鏡面屏幕反射環境光所帶來的失落。

然而,OLED TV 自發光體的亮度、集中光線相對容易令眼睛感到疲勞。更重要是格局,當你在一個 55 吋、65 吋 16:9 的畫面觀賞壯麗山河、無垠宇宙、異形、哥斯拉、King Kong……儘管其他影像(如大廈、汽車、山河)也按比例縮小了,難免仍然覺得格局被局限,無法感受宏觀與浩瀚的氣勢。投影畫面不一定要達到 130 吋,甚至 150 吋 16:9 畫面,僅 80 吋或 100 吋 16:9 畫面帶來的視野與氣勢,已經是截然不同。筆者聽過有觀影者用手機看《Gravity》說電影無甚可觀,可以想理解,一個僅有幾寸的畫面,又怎能帶來那種墮入無盡的黑暗之中,即將死亡的無限恐懼之中?還有很精緻的異形、哥斯拉與 King Kong,儘管有著強烈的細緻美與立體視覺,物體就是小。即使是劇情片,巨型畫面觀賞《Interstaller》的感動與恐懼,大畫面的感染力、同理心、代入感,也超脫了電視機尺寸的引力。

反之,若然要我用投影機看《Emily In Paris》,筆者又會覺得不是味兒。由 4K 到新一季 Dolby Vision 版,看的無疑是舊瓶新酒,編劇除了特別為每集設計的 talking point 以外,情節老套,反而影片中色彩繽紛、衣料佈景有質有份量的影像引力,OLED TV 所帶來的視覺引力無疑比反射光源的投影機更見吸引力。題外話,新一季其中一幕佈置了一連串莫奈名畫的美景,若說劇集真正的吸引力,不是來自編劇與導演,而是攝影師的功力!當然,故事格局小,埕埕塔塔風花雪月虛浮式華麗,用電視觀賞已足夠。至於劇集能夠長拍長有,大概是畫面的美與誇張、衣飾香水品牌的贊助不遺餘力,用 marketing 的設計實牙實齒為品牌宣傳,不用被扣植入式廣告的帽子,對製作人而言,實屬一大樂事!

投影機的另一優勢亦提及過,對馬拉松式觀影而言百利而無一害,除了精神疲勞,不會出現眼睛疲勞的問題,一口氣看畢《哈利波特》、《魔戒》、《漫威》系列,甚至影碟版《權力遊戲》,不會再成為苦差,加上大片格局,大畫面無疑讓影迷、發燒友看得心花怒放。一個無法不提的植入式廣告,是當筆者與 JVC DLA-NZ900 的相處、約會,150 吋的觀影實在是細畫面無可比擬。筆者入行之時,一台高質素的巨無霸三槍投影機動輒由 20 萬至 60 萬港元,還必須配置一台接近 20 萬港元的 Faroudja 倍線器才堪稱燒得起,今天僅一台二十餘萬的投影機已越超了當年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