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期《煮酒論英雄》:Magico A5

玩失蹤!- 陳海川

兩年多前,為A系打響頭炮的是跟A5同屬座地喇叭類,但細一個碼的A3。A3那炮也確係打得夠響,甫出現即叫發燒圈人人譁然、熱議!之所以哄動,無非都因為一個錢字,A3改寫了一對Magico全金屬箱且四單元座地喇叭的消費,一下子將消費壓至十餘萬這關口。使Magico這級作品首次能跟大眾化沾上邊後,據講反應奇佳,單係香港總代理首張訂單的數百對,亦一下子沽清,實實在在地為當時剛面世的A系,打出響亮又有力的一炮。

小書架喇叭A1、中置喇叭ACC、超低音喇叭ASub隨A3後相繼面世,而A系的頂級型號A5,則以壓軸姿態出場,令A系的產品架構,在兩聲道上為消費者提供有三種規模、三級消費選擇,多聲道更至少有六種規模及消費變化。

代付成本

A3率先以其規模、用料加上叫價震撼發燒界,而身為系內頂級型號的A5,在比例上亦可謂再一次衝擊大家的想像,叫價不到二十萬之下,其三路五單元中有三隻9吋口徑低音,當中的5吋中音,更是特別為A5而研發。論規模、用料及消費比例,A5的震撼程度可謂跟A3相若,一對如此規模的Magico全金屬箱座地喇叭,過去確未敢想像竟可相宜到這地步。

定有人會說,只不過是利用Magico早已發展成熟的技術去再開發新作,以剩餘價值去降低成本而已。此說雖部份成立,但難道這就代表,活用現成的技術就不值得重視嗎?其實仍屬高級技術、仍然應用於高級型號身上之技術、成熟的技術。

背後,其實可說是過往早買早享受的Hi-End、Top-End玩家們代付了開發成本,A系就能夠以相對便宜得多的代價,跟後來者分享部份高級技術。正是廠方既可收回研發成本並取得利潤之同時、之後,有限消費的一群就有得益。

急不及待分享

往績告訴我,Magico從來抱實用而不因循的態度,適用即用之餘亦不完全妥協於成本、亦少有包袱,故每有新點子就急不及待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亦經常為一個新型號特地去研發些新設計,故不時出現下級新產品的技術,較面世早幾個月、一年的上級型號更先進的有趣情況。

壓軸出場的A5,當然免除了上述情況,其身上的5吋口徑中音單元,就是特地為其研發之成果,成就擴散力更強及透明度更高的中頻。音盆想當然為Magico先進的石墨烯 / 碳纖Graphene Nano-Tech製作,再配合新設計的泡綿懸掛邊,有利音盆跟懸掛邊耦合得更理想,反應更快、更同步,且有著令人驚訝的低失真。純鈦音圈配合全新磁驅系統,令該音圈得以在超穩定磁場中運行。並附有純銅極帽,可盡量減少電渦流,以穩定磁場、提高磁通效能。箱內設有一中音單元專屬的獨立箱室,令中音單元運作,免受三隻9吋口徑低音單元所發出的巨大背波 / 背壓能量干擾。

音壓可高達115dB

三隻9吋三文治盆低音單元,採用Magico的Graphene Nano-Tech音盆的最新增強版本,六邊形晶格碳結構石墨烯,於同等厚度下,其強度相比較最堅固高碳鋼還要高約100倍。新音盆設計將石墨烯層碳纖維與先進的新型芯材相結合,以臻至最高的剛度與重量比。廣泛採用電腦仿真及原型測試,有助工程師研製出高剛性又高阻尼的單元框架,將聲學影響降至最低,並實現最大的疏氣率。

新低音磁驅系統擁有超大尺寸組件,包括5吋口徑純鈦音圈,並具有半吋線性衝程,以及可穩定磁場的巨大銅帽。超穩定的磁場,使A5能夠輸出轟鳴級低音,音壓可高達115dB SPL(@50Hz / 1m)之同時,保持非常低失真及低於0.18 mH的電感。

純鈹膜高音

Magico至愛的半球狀Beryllium純鈹膜高音當然少不得,與A系其他成員共享之28mm純鈹半球高音,建基於M系高音的基本設計基礎及最新之幾何結構,輔以度身訂製釹磁驅動系統及線性活動音圈,並採用經改進的廂室,配合最新一代阻尼材料封裝,以實現超低失真、更高功率承載力、重現更大動態等理想。

世上首個

A5乃世上首個採用Mundorf最新型M-Resist Ultra鋁箔電阻器的產品。經過多年發展、不斷完善,新型電阻器可提供更高功率承載力,透明度及流動性亦更佳。分音器設計採用Magico專利的Elliptical Symmetry Crossover結構,並選用德國Mundorf最先進的分音器用發燒元件,以整合五單元之工作。三路分音配合Linkwitz-Riley的24dB音程濾波斜度,可大幅提升頻寬,同時保持相位線性,並大大減少互調失真。

Q系的精簡化變奏

每隻A5之所以重量達180磅,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重裝甲級全鋁合金聲箱,且箱內由頂到底再有多重(水平及垂直)重量級鋁合金製強化支撐結構。密閉箱負載,聲箱外殼全由6061-T6航空級鋁材製成,材料及製造工藝,跟Magico廣受好評的Q系列完全相同,設計及構造細節亦類近,被廠方形容為Q系的精簡化變奏。

全採用6061-T6級航空鋁材製造,既取得優秀的箱體剛性、重量及穩定性,亦一如過往,力求將不良箱體共振、箱音染壓下去,達至全無可聞箱聲水平。於中音單元背後,將其專屬間室之結構跟主聲箱之強化支撐結構合一,經準確計算後,為中音單元建成一個免受三隻9吋低音巨大背波 / 背壓能量干擾的工作空間。聲箱底下再有四口粗壯又尖銳的釘腳,足以牢牢地抓緊地板,確保A5在穩定的條件下發揮。

首篇 vs 續篇

對我而言,今次係A5之續篇!首篇為幾個月前於總代理威達公司的世貿試音室,以全套Gryphon試A5。全套Gryphon即Scorpio S CD機(充當轉盤)、Kalliope解碼器、Essence前級、Essence Mono單聲道後級。特性上絕無相沖,跟配合傾向理性的Constellation Audio當然有不同聽法,A5的乾淨、純理性以那套Gryphon來「吊吊味」,感覺亦良好!「吊吊味」者,即提鮮,保存其本身優點之餘來得較和味、悅耳。

今回,將試音場地移師到我熟悉不過的本社大房,配器當然全盤改用本社的鑑聽用器材,故聲音勢必跟我在首篇中所描述的不同,尤其於Magico這幾乎不帶強烈自身音色的喇叭身上,分別就更明顯,該說是截然不同。

場地不同外,前後級改用同樣不帶強烈自身音色的Soulution亦是一大因素。上一回,很大程度上是享用Gryphon Essence系前後級之聲。至於今回,不帶強烈自身音色的喇叭遇上不帶強烈自身音色的擴音機,所出來的既不是纖毫畢現的無人性式鑑聽效果,亦不是甚麼都淡淡寡寡,而係一次音樂與細節之探索。

有點詭異

A5於Soulution 325前級 / 311後級配合之下、在本社大房甫開聲一霎,即給一個強烈感覺,就是喇叭隱形了!播出Hélène Grimaud《拉赫曼尼洛夫第二鋼琴奏鳴曲》,這鋼琴奏鳴曲理應令高、中、低各路單元都在工作中,但就是感覺不到聲音從左右兩A5身上的單元位置發出,然而一大座演奏廳平台鋼琴卻實實在在地在兩喇叭後響起,而兩喇叭則毫無關係似的站在前面,說來畫面有點詭異,但必能逗得發燒友們高興!

再詳細點形容,兩喇叭後響起的那座演奏廳平台鋼琴不單身影夠大、結像氣團尺碼近似1:1,更重要是讓我不費勁地聽到觸鍵的力度變化、低頻鼓動空氣的微動態,以至整座鋼琴的低迴顫感。當然,重點不在於鑑聽,而係在於反映聲音與音樂的細節變化同樣得到有效帶出。然之後,演譯與琴音,即生猛、立體又牽動人心地重現在我耳前、兩喇叭之後。

「嗒落有味」

《René Marie – Live At Jazz Standard》中的〈Where Or When〉響起,肯定係我聽這歌、這錄音以來,其中一次音場最立體的重播。一連串絮音鈸由右前向右中後遊走、擴散,動感與層次感之清晰,細節之豐富,所築構出的空間感之自然加實在,令我不自覺地呼出一口讚嘆之氣!

清楚聽到鼓棍打落銅鈸表面的敲擊式接觸感,銅鈸金屬顫音細、亮、透之餘絕不寡薄,加上適度微微暖質感,即帶出該有的爵士樂味。René Marie嗓子於左後、鋼琴則於左前響起,即再進一步強化臨場立體感,而兩A5依然在「玩失蹤」!但正是你有你玩失蹤,René Marie卻跟鋼琴在我面前一唱一和,René Marie的歌聲來得澄明之下,弱音、細節變化即時顯得豐盛又揮灑自如,毫不費勁地在強弱、軟硬、滑音或假音之間遊走,這令她跟鋼琴唱和之間的起承轉合,以及實時即興交流的感覺,來得流暢自在、有動感。而René Marie的音色、唱腔、演譯也不帶常見的進擊、入侵式性感韻味,而係一種不落俗套、「嗒落有味」的清雅魅力。

清晰而流暢地交待

今回A5播出Isabelle Faust〈JS Bach Partita II〉的一把小提琴,那份響度、擦弦該有的粗糙感,我會形容為非常像真,故激勵空氣、堂音的效果亦隨之而趨近現實。量感不浮誇,但表現出具生命力,以及鮮明又立體的線條,令演奏更具靈氣,入耳、入心的一份恬靜感覺。

當播出大型交響曲如Riccardo Chailly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演奏〈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鮮明又立體的線條及細節依然,無因為場面大得多、內容複雜得多而遭到攤薄或削弱,遇強愈強下,即使要扭大音量去切合大堆頭、大場面的需要,仍無亂子!於第一樂章上,由

磅礡如定音鼓,以至細緻如長笛與雙簧管的亮度與潤濕度對比,A5今回全都來得一清二楚。從磅礡的定音鼓響開始,到管、弦齊鳴大合奏場面,繼而轉入相對靜態的長笛、雙簧管、巴松管,再漸進至滿員強音大合演,A5確實清晰而流暢地交待了整個過程,反映A5的動態對比既寬亦仔細,兼且依然努力地扮作不關己事地隱身在深、闊的大場面中。

須知及注意

最後還想指出,有幾件A5相關的事,大家必須要知及注意!

1)個人認為,之所以有上述表現,主要成因既在於各單元換能能力高強,一字記之曰:準!亦在於無箱聲 / 箱音染添加到原聲中。另外,就是配器。

2)若問A5究竟咩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擁有者口味加配器。

3)選用及使用上可有些必須注意事項?個人認為係聆聽空間有百五方呎或以上為佳,否則揀同系的A3或較穩陣。另,兩喇叭的Toe-in拗入角度,A5可以話相當敏感又好玩,角度差少許即可同時影響音場深闊、結像及層次。當扭對角度、耦合得到聽距及房間模態,那一下分別明顯極,音場之深闊與立體內容,更重要是全頻同步感之強,讓你接收到音樂連帶演譯情緒一齊來的那下美妙感覺,必叫你興奮!

沒有假低音,只有真低音 -何森

十年前參觀慕尼黑高級音響展,只有極少數我覺得真的很好聲的展房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用Magico Q3揚聲器和全套Soulution——540 SACD機+720前級+530合併式擴音機(只用其功放部分)的房間,吸引我坐中間位聽了近一小時CD/LP,是三日展期內我逗留時間最長的幾個房間之一。翻看我寫的音展報告,我說這是一套分析力極高的現代化Hi End音響組合代表作,全套Soulution把Q3推出質量俱佳的低頻,速度反應極快,下潛力極佳,分析力極高,低頻乾淨而全無箱聲,具備一切最精準最純潔無瑕的音質示範元素!

十年前,Sound Chamber代理的Magico Q3每對零售價為27萬港元。

十年過去,Q3亦已停產多年,取而代之是各路單元與聲箱外形、用料及結構全面提升的M3,每對售價為68萬港元。四年前我在威達公司銅鑼灣陳列室聽過M3,音質較Q3大幅提升至另一更高境界,以聲論價,物有所值,是我夢寐以求的揚聲器!Q3與M3同為三路分音五單元設計,同樣採用三枚直徑7吋的graphene Nano-Tec低音單元,密封式鋁合金聲箱設計,M3的整體音質表現能全面大幅優於Q3,設計師Alon Wolf用了多少時間與心血,大家可想而知!記得幾年前曾與他一起吃飯,他曾對我說:「我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如何去設計更好的揚聲器,即使在床上入睡前的一刻!」

為了照顧暫時沒有能力購買M3的發燒友,他在2019年底研製出A5,A5和M3同為三路分音五單元設計,三枚9吋納米石墨烯盆低音單元直徑更比M3濶2吋!全鋁合金聲箱的兩側及背板上找不到一根螺絲,設計巧妙,每柱淨重180磅的重量級製作Magico揚聲器,竟然每對只售19萬港元,未聽聲已覺得超值抵玩。

問題是,A5是否難推?是否需要配一套幾十萬的前、後級,才能有足夠的驅動力去驅策及操控A5身上的三枚9吋低音單元?

大家毋須擔心,我們用大房一套十多萬元的超值抵玩Soulution 325+311前、後級,已經可以把一對Magico A5推得十分好聲。也許你覺得A5採用了密封式聲箱設計,因此必須使用低頻驅動力特強的大功率功放驅動,才能讓A5發放出強而有力的低頻。實試証明,我覺得全頻瞬變快速、阻尼系數高的功放才是A5的最佳拍檔。原因很簡單,三枚9吋低音單元合成的低頻量絕不可能少或有不足,但獨沽一味低頻重厚大力而欠缺高速感的功放,就必定不能讓A5輕鬆地重播出揮灑自如的低頻!A5需要的是高速的功放。若然A5重播出來的低音只一味重厚而欠缺高速準確,那便白白浪費了Alon Wolf的心血、浪費了密封式聲箱揚聲器的先天強項了。

首先給大家吃一粒定心丸,Alon Wolf推薦A5的用家可使用性價比極高的Hegel H30功放,他在工廠試音室亦放了一台H30作參考。試聽新旗艦M9則用了全套MSB Select Transport轉盤、Select DAC解碼,四台CH Precision M1.1 bi amp驅動半電子分音的M9(每對售價高達75萬美元)。我們的大房使用Hegel H30作參考功放接近十年,直至兩年前購入Accuphase C-3850+P-7300一套西裝才停用,我把H30帶回家配搭Einstein The Preamp膽前級推KEF Reference207/2,十分夾聲兼好聲。年多前我們又購入Soulution 325+311這套超值前、後級,試音可因應揚聲器的匹配程度去選用老金或Soulution,今次我們選擇了與A5更匹配的Soulution。

Hegel H30的阻尼系數是>1000,Soulution 311的阻尼系數是>5000,H30的輸出功率是675W(4Ω)x2,Soulution 311的輸出功率是240W(4Ω)x2,對A5(4Ω)而言,兩款功放都適合使用,用Soulution 311驅動,全頻瞬變速度理應比Hegel H30更快,但Hegel H30的力量則應比Soulution 311更強。實試証明了Soulution 311非常匹配A5,令我聽爵士三重奏的時候,每一下彈撥double bass弦線的動作都像目視般清晰,每個快速轉音都清楚,聲音乾淨利落而充滿彈力感,完全不帶任何「昂昂」的箱聲音染。抽起爵士鼓亦快速有力、鼓聲笠得夠緊和結實,沒有半點虛浮或鬆化。若然改用Hegel H30推,我猜鼓聲可以更加勁抽!

在配線的過程中,我發現到A5的聲音個性與Accuphase C-3850有些相似。兩者都喜歡加入一些「銀」元素。以往使用C-3850的經驗,是用含銀的分析家Silver Apex電源線及Silver Apex XLR接線接AA解碼器,能明顯提升全頻的速度感及更準確地重現出錄音裡的音像大小尺碼,從而使那些在教堂/音樂廳用一對立體聲咪收音的錄音,應該小的音像聽來是小,其四周被空氣包圍著,加上鮮明的堂音,從而重現出錄音現場的hall effect。今回用全套Soulution 325+311推A5,我發覺為325前級配Silver Apex電源線和XLR訊號線,提升音質的效果等同C-3850換用了Silver Apex般立竿見影。音像的大小尺碼更忠於錄音,應小就小,Hall effect因此更強。曾使用Power Oval 2 MkII電源線及inakustik NF-1204 Air XLR 訊號線接325前級,mid bass一帶更豐厚,音像較大和較埋身,聽《Guitar Calling》這類電結他、bass 結他、電子合成器及鼓演奏的電音搖滾樂,整體音效就比用Silver Apex更雄厚過癮,聲音更直接更埋身。

為什麼要買Magico A5?

很明顯,就是買它的全密封式鋁合金聲箱+三枚9吋低音單元設計!A5讓用家只聽到低音單元前面發出的豐厚中低至低音,用家是不會聽到低音音盆的反相背波,亦即那些低音反射式聲箱設計揚聲器利用調諧管,把低音音盆背波利用共振原理提升能量後排出聲箱外,變為正相的延續式低音墊底。音響發燒友十居其九喜歡聽到上述的延續式低音墊底,尤其是喜歡聽到double bass的延續式低頻墊底,令人覺得好像實物原大的double bass就在眼前!可是這些延續式的低音墊底也是引起房間駐波的元兇,尤其調諧管開口設於背板上的揚聲器,擺位應盡量遠離後牆,否則引起通屋奇應就不妙了。A5的用家即使把A5擺近後牆也毋須過於擔心引起房間駐波的問題,因為它沒有低音背波延伸問題。聽慣低音反射式聲箱設計的揚聲器,初聽A5會覺得它少了一浸低音墊底(經調諧管「谷」起的低音,Alon Wolf稱之為有個峰值的「假低音」),但又確實聽到一浸向下潛的低頻!當你多聽幾張碟,習慣了A5的平順地向下延伸的乾淨真低音,你便會領略到這種與別不同的真低音更清晰,更易分辨出不同的低音音調變化。好像聽《Guitar Calling》,我就十分欣賞A5那種應收即收、應停即停、起伏變化自然流暢、沒有隆起的真低音形態!

此外,我認為A5的高、中音、中低至低頻有非常流暢的連貫性,平衡度稍偏柔順豐滿,適合對低頻量感與質感同樣要求高的發燒友。A5個性隨和,容易服侍兼全無惡氣,高音不會出現過於光輝或暗淡,中音不肥不瘦,由於純鈹膜高音單元失真低,我扭大聲重播亦無吵耳感,是可以連續聽數小時音樂也不覺耳倦的音樂型揚聲器。

其他方面,如全頻分析力、頻寬、結像力、定位感、音場3D感、瞬變速度感、樂器音色與質感、歌聲的感情與潤澤/溫暖感,一切皆忠於錄音,錄音有便聽得到,錄音越出色,我聽到的音效也越驚人,重播古典、爵士、搖滾皆能勝任,以19萬元的揚聲器而言,我相當滿意了,A5是性價比最高而表現亦十分全面的Magico揚聲器。A5是Magico入門系列的大哥,入手A5後你會把下個升級目標直指M3,因為M3有更細緻入微的高音、更多空氣感、聚焦更明確立體、音像與音像之間的距離感更分明、3D音場更濶更深更高、層次更分明、生動逼真的感覺更強烈、一塵不染的音場穿透感更強……

全無音染,播甚麼像甚麼,樣樣啱聽 -鍾一

鍾一在Magico網頁初見新型號A5圖片,驟眼看酷似同系列A3,點算單元數目,是多增一隻低音,代表低音表現有所改進吧,這完全是起初憑空想像而萌生出此感覺。到我在代理試音室中,見到實物,所使用的單元跟同系列喇叭不一樣,及至開聲試聽,真正領略其準確音色與爆棚衝擊力時,方才了解這無疑是比A3更具氣勢,同時體驗到它是一對以真才實學設計出來的優秀產品。

綜觀近代Magico的做法,無論是更大的喇叭或小型書架式喇叭仔,該廠都已全部使用航太級鋁合金作為箱體主要材料,並以密封式設計,有接觸過、或正使用Magico喇叭的讀者們,對於後級推動力的要求,以及音色、音場和結像表現,大概心中有數。

向內拗入10至15度

今個月再有機會在本刊試聽A5,根據廠方資料,喇叭屬3路5單元設計,中音(一隻5吋)和低音(三隻9吋)為最新振膜製作技術,名稱上雖則仍叫Graphene Nano-Tech振膜,但物料和結構,以致懸邊設計已然作出改良,提升堅硬度而質量維持輕巧。高音方面,A5使用與M系列相同的pure beryllium鈹金屬單元。

說明書列出A5重量~180磅,要搬動它,起碼要兩名大漢,就算是聲箱擺位微調,逐厘米的移動,亦具相當難度,但一旦開聲之後,就發現一切汗水還是值得的,A5擺位未算太挑剔,在試音室中,我將兩個揚聲器細角度toe-in 10至15度左右(視乎聆聽環境,越大面積可能內拗角度亦稍有改變),便可取得寬闊音場和精確結像,跟著的試聽,先以CD為主,接下來再到LP,過程充滿歡愉而全無煩惱,因為它音色絕無渲染,播甚麼像甚麼。

較闊大聆聽空間,更發揮出喇叭特性

透過A5播放各類型音樂,有粵語流行曲、爵士、古典,一邊聽,腦海裡回想聆聽同系列A3的感覺。雖然聆聽地點不同,匹配器材系統亦不一樣,但總體上A5給我印象,就何止是高一級型號咁簡單,是A5聲箱較大?多了一隻低音單元?

查看規格,A5與A3的箱體大小著實相差不遠,惟深度多約4吋、高、闊多大約1吋而已。A5多加一隻9吋低音單元,另外中音和低音振膜製作上皆有所改良,這都成了二者聲效有明顯分別其中原因。不過話雖如此,其不加油添醋,逼真聲底與細節聽之不盡,播放音樂的從容特性,仍是Magico如出一轍的 「招牌」聲底。

這麼說來,消費者其實只要依照自己口袋深淺、聆聽空間大小來選擇Magico的型號就可以嗎?鍾一告訴大家,假若你有比較寬敞環境,又想要獲得更從容、更龐大音場感,那就購買體積更大、單元更多的型號,這點是錯不了的。

提升樂聲能量,頻率伸延盡致

今次為A5選來配搭的前後級,是Soulution 325+311,一套推動力與音色均出乎意料地高班的擴音機系統,初時還有點擔心311應付不了88dB靈敏度、密封式聲箱設計的A5。又是預料之外,該後級令一對A5表現出有板有眼的低頻,厚實威猛程度,播McIntosh Demo Ref Disc(LP)開始的一節《火鳥》,簡直令人一聽難忘,管樂或定音鼓都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似的,樂聲蘊含的能量感彷彿尤其充裕,高低頻伸延去得非常盡,聽得鍾一心花怒放!

說到能量感,不同品牌的鋁合金箱體喇叭,過去都有接觸過,由於鋁金屬高硬度、高剛性、具有很好的阻尼特質,有效大幅降低箱體共振,內部層層疊疊的金屬支撐架構,進一步減少箱內聲波反射。然而,鋁合金箱體生產成本較高,價錢貴之外,它們另有一些共通點,包括聲音真確、失真極低、弱音細節還原清晰通透等。

密封式箱體重現乾淨、快速低音

秉承Magico傳統,A5聲箱仍以密封式設計,工作效率偏低之餘,要還原理想的低頻和足夠衝擊力,要求放大器之功率/電流輸出必須較高。之所以令一眾發燒友仍喜愛密封式揚聲器,原因大抵是單元反應速度夠快,瞬變快如閃電,且聲音乾淨俐落,毫無拖泥帶水感覺。

文章之前說到試聽A5過程是歡愉而全無煩惱,試器材到底有甚麼煩惱?很多揚聲器具有個別僻性,或者男聲勝過女聲,或者弦聲勝過管樂,需要用家避重就輕地左調右理,才能達致樣樣啱聽的境界。但對A5來說,準確地重播音樂似是天經地義之事,無論播放人聲、弦聲、管樂或鼓聲,它還是給我一個聆聽音樂新體驗,最主要是它具有無遠弗屆分析力,天碟錄音的空間感倍增,現場錄音有更清晰的細節和聚焦力,猶如鏡頭對焦校到最準一點。

舉止從容,大喇叭風範

記得我播放Everest天碟《Petrouchka》CD(又係Stravinsky芭蕾作品)之中Track 3「Russian Dance」的大鼓擂下時,鼓聲的震撼力和低頻的急流暗湧鋪天蓋地而來,老實說,未必每款座地喇叭都能讓人享受到這一種順暢,而且有質有量的超低頻效應,由於A5聲底「大型」,播放千軍萬馬的場面是等閒事(只要你後級功放推得佢掂),於是重播比較簡單或小型的音樂場面,便顯得特別舉止從容。

我讀過有關A5的文章,都沒有大筆著墨提到這個優點,大家都知道體積細小的喇叭優點甚多,但通常都輸在從容度,即是容易出現緊張和力有不逮的場面,一般而言,喇叭越大,播放音樂越從容,而A5則顯現出大喇叭的從容,有以致此,與聲箱的特殊結構、廠方改良過的喇叭單元,以及重新精密設計及計算的分音器有關。

喇叭輕易地消失

再來講下弦樂,試聽大提琴、小提琴合奏,一般貴價喇叭大概也有出色表現,但要兩件樂器播得融和,而且高音域活潑生動,中低音富靈動氣息、有光澤,未必每款喇叭效果都令我滿意。在上面提及的McIntosh Demo Ref Disc黑膠碟中,有一軌是Starker Plays Kodaly:Due for Violin and Cello,雙LP的Side D更將此近8分鐘的樂段,獨立刻錄於一面碟之上,音色、音效明顯比Side A track 2好出幾成。

透過A5播唱,小提琴帶有醒神而嬌美可人色彩,那就是聲底名貴,弦聲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高貴感覺;Starker拉的cello,喇叭把中低頻、低頻的細微震動完全顯現,弓弦磨擦的細緻顫動,可以穿透空氣而令我感受到,兼且音色極之醇美,一點沙粒都沒有,因此聽起來不會光有聲音,而卻是有十足的像真度。

再說,樂器與人聲音像之凝聚,讓一對座地聲箱輕易消失於聆聽空間中,鍾一再舉一些人聲錄音,如聽慣聽熟的張學友唱「怎麼捨得你」(《雪狼湖》LP),一支結他,一把人聲,結構簡單,但要播得出色,令人著迷,不太容易吧。用A5重播,論感情,激越程度簡直爆晒燈,論結像,人聲、結他在音場間以最sharp的聚焦能力浮現著,營造出漂亮又充滿質感音樂場景,喇叭聲箱呢?同樣地彷彿消失不見了,音樂像是來自空間自發性地產生出似的。

聽甄妮「奮鬥」,立體感驚人

播古典、爵士,不少貴價揚聲器都極具吸引力,一旦播70、80年代本地粵語流行曲,卻總給人格格不入之感,原因不明。我等一群成長於該個年代的音響發燒友,當不能只為「發燒」而「發燒」,背棄悅耳動聽好作品。聽過多張粵語舊版CD,由劉美君到甄妮、張學友到許冠傑,透過A5重播,錄音中人聲質感、樂器音色等,都好到令我拍手歡呼,也把我一段一段美好回憶喚回來。

說到音效,人聲之立體感,給我最深刻印象是甄妮唱「奮鬥」,手上一張並非甚麼貴價發燒CD,然而,營造的口型定位與立體結像,完全有合適的size,演唱的氣氛毫不拘謹木訥,A5鋁合金聲箱播甄妮嗓音毫不覺冰冷,反之音樂中有一種懾人的氣度和權威感,叫人忍不住要繼續聽下去。

接著「明日話今天」同一樣立體感超強,同一樣富動感和迫力,執筆之際,A5重播此兩曲之聲音特性仍盤旋腦海中,個人覺得,A5固然能夠提供至高無上的音樂享受,而其高人一等的分析力,也有某程度鑑聽器材之本質,對聲音重播有高要求的發燒友,值得考慮收歸己有。

追求精確,卻毫無匠氣 -陳偉昌

去年,歐洲雖然沒有音響展(其實亞太區較大型的音響展,也許只有台灣的幾個展覽而已),不過新產品數量還不算少,只是並非集中在同一時間發布而已。

以Magico為例,這個新產品發布密度不高的品牌,去年亦公開了兩個新型號,第一款是新旗艦M9,M系列的概念發展至極致,再加入大量新技術,更動用了電分音器。

M9到現在仍未到港,而且身價之高、體積之大,並非尋常百姓家可容納之。Macigo另一款新產品,入屋指數就高得多,這就是A系列的新老大A5。

A5這個名字,定會激發一些人的冷笑話潛能,聯想到A5和牛。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解釋為何高級和牛套餐總是只有幾片肉。原因除了成本之外,還因為和牛的濃郁肉味及口感,容易令人生膩,破壞美好體驗。

而A5揚聲器絕非濃艷類型,它算得上豐厚,但懂得節制,而且線條及收放速度出色,久聽也不覺疲倦。

回想以前聆聽A3的經驗,會發現它與A5有着同一種性格,而A5在音質方面當然勝過A3,亦能夠應付更大聆聽空間。

那麼A5的性格是甚麼呢?A5性格淡定,無論大聲還是細聲、強音或是弱音,都非常清晰,而且一致,質素未有因為動態、音量而出現變化,永遠都有種遊刃有餘、從容不迫的氣度,這種處變不驚,在A3身上感受過,現在於A5身上同樣找得到。這種「一切在掌握之中」的表現,令聽眾也不會神經緊張。

最明顯就是播放《Interstellar》電影原聲大碟,要將管風琴的低音重播得質量並重、速度、量感和連續變化都展現出來,已經不容易了,A5更可以帶出壯觀的浩瀚感,尤其是〈Dreaming Of The Crash〉,令人回想起電影在大片粟米田的畫面。而低音不但潛得深,而且量感比例與中音接近,兩者一氣呵成,沒有任何斷層,極為連貫。

A5精彩之處,在於音樂張力再強、動態再強、音量再大,你都不會在它身上感受到任何「接近極限」的感覺。複音齊奏時,依然可以聽到不同管身正在發聲,發聲位置也算得上清楚,共鳴感強烈,但沒有任何飽和或失控情況,量感再多,當中的脈絡仍然清楚,聲疊聲也不會令人感到煩躁,除了這是作曲家安排的和弦,但如果揚聲器未能有條理的重播,聽起來只會是一團糟而已。

A5不但沒有亂,更令你覺得它未到極限,亦有閒暇去發現它的低音沒有可聞峰值及凹陷。

的確,這款揚聲器總是老神在在,不會為聆聽者帶來壓迫感,音樂張力理應升到最強之時,A5並不會帶領情緒同步到達頂峰,因為它依然態度從容。這種氣派雖然毫不狂野,不會帶來極端情緒,但就是這種性格,在準確度方面如此出色。

它的分析力是Magico一貫的高水準,那不是銳化細節、強化瑕疵、放大弱音的那種不自然的分析力,而是在聲音細緻度理想的情況下,令你聽到各種細微變化,而這些變化是自然的,不會爭奪主角位置。A5給你大量細節,但這些枝葉沒有半點粗略,尤其是中高音部分,不帶任何尖銳及沙石,似是有意掃走那些有機會令人不悅的元素。

中性地厚聲,是A5的特色之一。在它詮釋下,音像既有充足密度及存在感,亦有明顯的形體大小對比,而不同音像重量感亦有清晰分別,並不是一味巨大、沉重。

弦樂加管風琴齊奏時,依然聽得到管身共鳴,以及不同提琴的位置,還有堂音,定位毫不含糊,空間感也大得起實在。開揚、巨大音場和清晰定位,建構出像真又壯觀的規模感。這個音場不但夠高,亦夠深,同時十分穩定,不會因為音量、動態大小而出現任何變化。同樣穩定的還有音像大小和輪廓。

它的音場整齊之餘,還有透視感,可以清楚聽到音像的前後排位。

輪到下一張專輯,是Muse的《Origin of Symmetry》。一開聲,仍然是巨大音場,鼓聲有力,低音結他手和鼓手在編曲上的互動亦清楚,大量細節比以前聽過的大部分揚聲器都要清晰。

人聲厚、有肉地而變化多,沒有明顯偏清秀或老成。口形不大,嘴唇動作清晰,是發燒友喜歡的表現方式。

聽到銅鈸,還有刻意製造的電結他尖銳聲效,更確定A5是有意磨走吵耳的位置,手法十分高明,不會降低分析力,就能夠令順耳聽感和豐富訊息量並存。

當然,A5是Magico出品,對音樂製作質素及風格,仍有極佳敏銳度,輕易反映出來。錄音內有哪些做得好、哪些不足,都一一聽得出,不會側重於哪一方面。當然,只要音樂創作出色,就算錄音質素不佳,A5也不會令你聽不下去,它還是會令你聽到音樂的吸引力,這就是不偏頗的好處,一切都是有的放矢,沒有半點曖昧不清。

再來是現場錄音,是《Tonight, Not Again: Jason Mraz Live at the Eagles》。清晰又巨大的音場馬上出現,舞台位置,觀眾的說話、口哨聲,以及演出者與觀眾的距離,都非常像真,深度尤其理想,帶來出色臨場感。

現場的各種現場、電子混響,還有結他擴音機的feedback,各種細微的部分,構成了真實感。

最後要聽的是《In War and Peace》,2019年一月,PPHK請來Joyce DiDonato以及錄音的原班人馬,來到香港大會堂演出同一內容,事隔兩年依然回味無窮,DiDonato的情感投放、輕聲技巧,同樣極為難忘。A5不但把歌者的情緒和技巧準確度重播,同時還有清晰的提琴琴弦直徑、弓弦接觸度、琴腔大小等等。亦聽到錄音場地天花十分高,樂器、歌手與天花的距離,還有和錄音場地的「互動」,即是堂音與泛音,同樣恰到好處。

DiDonato咬字清楚,胸腔運用、爆發力與漸弱的拿捏,反映出A5是如此敏銳,因為A5可以令你一一聽清楚。

誠然,A5不是偏食的揚聲器,但播放古典音樂的確是它的強項。

總代理:威達公司
零售價:HK$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