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Dynaudio

「丹拿」Dynaudio 給發燒友的第一印象,實可分為驅動單元期及成品喇叭期,對於經歷過那些年,流行 DIY(Do-it-Yourself)自行組裝喇叭年代的資深玩家們,對 Dynaudio 的第一印象肯定係其驅動單元,這亦是 Dynaudio 的基石。

雖然,Dynaudio 第一個成品喇叭系列 P,早於 1978 年間已面世,但那些年不少發燒友仍享受於自行組裝喇叭之同時,更看重 DIY 下規模可大可小又豐儉隨意的靈活性。其實,Dynaudio 正是先由驅動單元起步,由一家主力研發的小公司逐步發展成殿堂級世界名牌,並一度是多個成品喇叭名牌背後,提供驅動單元的重要合作伙伴。

由 70 年代說起

「丹拿」Dynaudio 的故事,或該由 1975 年說起。據講,Dynaudio 仍未成立之前,Ejvind Skaaning(後來 Audio Technology 的創辦人)及 Gerhard Richter 跟 Meir Mordechai(Morel 的創辦人),成立了一家以三人姓氏頭一個字母命名的驅動單元研發及製造公司 RMS。不久,RMS 的合夥關係有變,Ejvind Skaaning 跟 Gerhard Richter 於 1977 年再組成另一所驅動單元研發公司,繼續研發驅動單元之同時,亦著手開發成品喇叭產品,並開始在其出品上使用 Dynaudio 之名。

Dynaudio 首批驅動單元產品包括著名的 D21、D28 高音單元,以及口徑 8 吋並使用 52mm 音圈的低音單元 21W54。成品喇叭方面,起步之初,他們使用自家分音器,再配合代工生產的驅動單元去製造其成品喇叭產品,於 1978 年,首個打正 Dynaudio 之名的成品喇叭產品 P 系面世。

70 年代後期,Ejvind Skaaning 與於 Dynaudio 工作的工程師 Wilfried Ehrenholz 進一步合作,後者並入股份成為股東之一,隨後更為德國市場負責一系列新產品。Wilfried Ehrenholz 主理下,於 80 年代初推出 Dynaudio MSP 80、100、200、300、400 等型號,為 Dynaudio 跳出傳統方形盒子喇叭聲箱之路,掀開序幕。其意念一直影響著打後數十年 Dynaudio 喇叭的設計路向。

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Ejvind Skaaning 於 1987 年離開領導層,而 Gerhard Richter 則於 90 年代初將股權轉售予 Wilfried Ehrenholz,自始 Wilfried Ehrenholz 成為 Dynaudio 的掌舵人,帶領 Dynaudio 攀上一個個高峰。

重要的一年

據講,於 1980 年前後,只有 15 名員工的規模下,其驅動單元、套件及成品喇叭等產品,已為 Dynaudio 帶來 1,500 萬丹麥克朗的營業額。而 Dynaudio 著名的 3 吋音圈、磁體嵌於鋼杯內的 22W-75 低音單元也就是於 1981 年面世。技術及產品日漸成熟後,Dynaudio 的驅動單元不單受到各國廣大 DIY 玩家所追捧,亦得到不少具名氣的歐美喇叭廠青睞,可謂達到全球熱銷的地步。

1985 年-成品喇叭系列 MSP 推出

至於成品喇叭,1983 年該算是High-End 喇叭界重要的一年,因 Dynaudio 的 Consequence 就在這年面世,隨即震驚 High-End 發燒界。Consequence 絕對係 Dynaudio 最具象徵意義的作品,亦是最具話題性的作品。從其低音單元放到前障板最上、高音單元放到最下這格局,就知道是 Wilfried Ehrenholz 主理下,二或三單元之 MSP 系設計的更高層次演譯,發展成五單元座地大喇叭 Consequence。

Consequence 的出現,不單標示 Dynaudio 進入另一個新里程,亦是 High-End 喇叭界里程碑,因它既是 Dynaudio 成立以後首個高峰、至重量級作品,亦為當年最頂級喇叭規格與身價立下新標準,其身價之高(於 1984 年,大概叫價 30,000 丹麥克朗),大幅拋離同期其他對手的旗艦型號達四、五倍之多。

▲Consequence(1983 年)

成就傳奇

至於 Consequence 的話題性,全在於五路單元下它竟將大口徑低音單元擺到前障板最上,超高音反而放到最低的「倒樁」手法,直到今日仍然是個傳奇!當年,曾有發燒友打趣地說:它是供玩瑜伽倒立時欣賞音樂用的嗎?這話當然純屬為搞笑而搞笑!實情係,這「倒樁」排列單元之間,在分音器設定上已加入時 / 相修正,而欣賞 Consequence 當然亦需要有一定的聽距(3 至 6 米)去讓各路頻率合成。

之所以倒樁式單元排列,據講,全因 Wilfried Ehrenholz 生平其中一至懼怕的事情,就是低音污糟邋遢,就在近四十年前的 Consequence 原型面世時,他已表明,一是避開使用大口徑低音、一是不讓大口徑低音靠近地板,以避開由於地板反射引致低音變得混濁。這套理念,不單放在接著 Consequence 於 1986 年前後推出的 Compound 系身上,亦似乎一直影響著打後的作品。

Consequence UE(2009 年)

自 Wilfried Ehrenholz 主政後,撇除 MSP 系、Consequence、Compound 系,以及那些有源超低音喇叭不計,在其他 Dynaudio 的家用喇叭之上,不論價位,確未見口徑超過 230mm(約9吋)低音單元,寧可多用一隻低音單元。

於 Consequence 原型推出大概兩年後,來了一記升級改良版,成為 Consequence Mk II,其後再於 2009 年前後推出 Consequence UE(Ultimate Edition)。據知,由 Consequence 原型面世到 Consequence UE 推出前那大約 25 年間、從量產到後期訂單生產期間,Consequence 總共賣出 1,250 對,即平均一年 50 對,連帶 UE 版更是一個型號、一個設計可在市場上銷售了幾十年,故 Consequence 絕對稱得上係喇叭壇傳奇!

一半或一半以上

由 Consequenc 發展開來,類近等壓混合反射的 Compound 式低音負載系統 / Variovent 透氣閥,無疑是 Dynaudio 早年在成品喇叭產品上的重要技術。但無論係 Consequence、Compound、Facette、Micron、Special One 或 Confidence 3、Confidence 5……等早年的 Dynaudio 作品,雖然公認由造工到音響質素皆高,卻存著效率偏低、難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他們在成品喇叭業務上的發展,故可估計,Dynaudio 早年的業務該一半或一半以上由驅動單元銷售撐起,這局面或要到 Evidence Master 於 1999 年及第二代 Confidence 系於 2002 年出現以後,才出現轉變。

Evidence Master(1999 年)

由研發驅動單元、家用成品音響、專業鑑聽器再到定製汽車音響;由全面自家生產單元、自家生產成品喇叭,一次又一次將 Dynaudio 的規模推上高峰。業務不斷擴充下,更於 2000 年打後,收購了原為 Dynaudio 代工生產的丹麥木工廠,並為之加添更多 CNC 機械,提升產能,全力為 Dynaudio 製作造工精美、精確的聲箱。先進的 Dynaudio Lab 及極精密的 Jupiter 測量室於 2016 年正式啟用,將 Dynaudio 研發實力帶進新里程。

當然,發燒友最關心者是其驅動單元及成品喇叭!說到 Dynaudio 的驅動單元,Esotar、 Esotec、MSP 等幾個名字或縮寫,在 Dynaudio 發展史上一直舉足輕重。Esotar、Esotec 既代表著一套技術,亦是驅動單元系列的名稱,可以話由散裝銷售的驅動單元以至到成品喇叭上,見 Esotar、Esotec 儼如品質保證,而 MSP 則是其名聞業界的中音或低音盆獨門秘技、物料。

擇善固執

說 Dynaudio 高音單元,打從最初的 D21、D28,打後的 Esotar D260、Esotar 330D、Esotar T330D,以至不同期或設計的 Esotec、Esotar 高音單元,又或現役型號身上的 Esotar2i、Esotar3、Esotar Forty、Cerotar 等高音單元,足可見証他們對於編織物軟膜半球高音,一直擇善固執!

當市場上其他對手都在高音振膜用料上動作多多,紛紛在金屬、陶瓷或其他元素上打主意之際,Dynaudio 的反應可謂不動如山,幾十年來的信念未見有絲毫動搖。不分級別、不分型號,仍走着其絲質半球體軟振膜之路。據講,並非不思求變,只是仍未發現有比絲膜更好的用料。

究竟絲膜有何優勢?一是絲膜高音不存在金屬或其他高剛性物料的鈴振現象,二是其絲膜高音的高頻響應特性是過了 25kHz 後質重會變輕(頻率愈高愈輕),使之更能維持速度;維持振動頻率,好讓滾降現象來得更遲更緩慢,不似金屬膜高音般快速衰減,亦即其絲膜高音在 25kHz 後,仍能有相對地平順的伸展。

無鈴振、質重輕、滾降緩慢自然,或就是這些原因,令 Dynaudio 絲膜高音聽起來音色自然之同時,其延伸與通透感更是不比金屬振膜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經驗過的人皆如是說。

凡事不能光看表面

說 Dynaudio MSP 中音或低音盆,大家可曾對用在不同級別的 Dynaudio 喇叭上的單元是否一樣而有所疑惑,尤其外觀上那 MSP 音盆看似無甚分別之下,就更是懷疑!這又是一個凡事不能光看表面的好例子。據知,雖然外觀「看似」無甚不同,但內裡、背後卻不盡相同,變化與版本之多雖則未稱得上千變萬化,但應該也有百變、千變之多。

或舉幾個例子,過去 MSP 音盆其實有兩種厚度規格,而音圈則有以銅線繞製,以及更 High-End 地以質重更低的鋁線繞製兩級產品。就連驅動磁體也有分鋼磁、Neodymium 釹磁及高密度 Neodymium 釹磁三級用料選擇。單單這些,已經可以配對組合出多款表面看似相同,實則規格與效果絕不一樣的單元。

此外,同一個模樣的 MSP 音盆,「看似」一件普通的塑料、聚合物料之流,實則既是亦不是!MSP 音盆主要成分其實係一種聚合物(Magnesium Silicate Polymer / 鎂、矽酸鹽聚合物),而音盆向外一邊的表面再經過特別處理,附上一層鐵離子層,可強化這聚合物料的剛度,令 MSP 音盆的剛度要比一般聚丙烯音盆強。或這就解釋了,何以 Dynaudio MSP 音盆單元的聲音來得份外剛勁有力。而 MSP 盆的成份比例亦會因應不同喇叭的設計有所調整,這下外表看不見的差異,足以令到 MSP 盆演化出更多不同版本。

Confidence C4(2003 年)

效能與穩定性

另外,音盆一體化壓鑄而成,不另設防塵蓋亦有助提升音盆剛度。至於音盆中央的一圈虛線坑背後,其實代表着幾項重要的技術,一是直徑差不多等同這虛線圈的大口徑音圈,二是這圈虛線坑,亦起著令音圈筒跟音盆背之間的黏合有更佳抓著點,結合得更穩妥、更牢固。

若要問大口徑音圈有啥好處?非常簡單,就是音圈口徑涵蓋音盆的面積愈大,就愈能夠更穩定更線性地推挽音盆,抖擺、失真都更少下,動態更強又更線性。這大口徑音圈的表面面積特別大之下,這亦意味散熱面積 / 效能特別高,散熱效率愈高,加上通風框架及磁體結構,進一步加強整體散熱之下,單元的效能與穩定性也愈高,即使在長時間運作下,甚或持續被大功率驅策之下,其電氣特性依然能夠保持恆定。

Confidence C2(2002 年)

另一個里程碑

先前提過,第二代 Confidence 系出現後,令 Dynaudio 業務的局面出現轉變。

Dynaudio 的另一個里程碑就是 Evidence 及第二代 Confidence 系相繼面世後。繼 Consequence 之後,造型修身而高大、上下對稱多單元的新任旗艦 Evidence Master(其後再有 Evidence Temptation 及 Evidence Platinum 版)之研發,直接影響了第二代 Confidence 系。

Confidence 20

一系列全新的 Confidence C1、C2、C4 喇叭(其後再有 Mk2、Signature 版、Platinum 版)之出現,令整個喇叭壇為之哄動,承襲了 Evidence 的旗艦技術,並開創出窄前障板且箱身更窄的喇叭設計,一套跳出框框的設計意念。箱身比前障板及低音單元還要窄之下,令第二代 Confidence 喇叭表現出無可挑剔的擴散力與透視感。音場擴散力優良,低音全無腫脹之虞,整體造型修身非常下,入屋條件隨之大幅提升,加上一改過往之難推,令其大受歡迎。

2008 年推出 30 周年紀念型號 Sapphire

第二代 Confidence 系

Confidence 系看去,就似在一根長方木柱上,掛有一塊較木柱為闊,且流線形的前障板,比起前障板後的木柱(聲箱)還要闊,此乃 Confidence 系之其中一設計重點,其優點在於聲箱闊度無需遷就、跟隨單元口徑而建,免影響聲波擴散,亦令整體造型更修身。

外掛式前障板,採用電腦數位裁床,精準地剪裁出前障板的形狀及兩側呈流線形的弧面。流線形的弧面,加上前障板跟聲箱之間的闊窄差,將反射、繞射現象的影響大幅減低。前障板上單元作垂直排列,兩單元以上之型號採取對稱式排列,於最上最下各一低音,中音或高音夾在兩低音之間,分音器則配合由 Evidence 承傳過來的 DDC(Dynaudio Directivity Control / 丹拿聲波指向)技術。DDC 如今已演化出最新一代的 DDC Lens 技術高音導波技術,並配合 Esotar3 高音單元,用於現今最新一代 Confidence 系 Confidence 60、50、30 等身上。這技術有助大幅減少天花及地板反射,大幅消除房間聲學特性所引發的音染、失真,足以令音場更立體,層次與結像更清晰。靈敏度大幅提高,更易於驅動之下,玩家就無需為尋求大功率後級而煩惱及花費!

Contour S 5.4(2008 年)

三大類別

上述提到 Evidence 及 Confidence 系之大成功後,隨之帶動起其後更大眾化的 Contour S、Focus、Audience、Excite、DM……等系列,進佔各個消費層級。憑藉在專業鑑聽產品研發的經驗及觸覺,Dynaudio 亦快人一步發展家用的數碼無線傳輸有源喇叭系統,如 2012 年 Xeo 及 2014 年 Focus XD。

時至今日,Dynaudio 將家用喇叭劃分成無源喇叭〈Classic〉,有源兼無線傳輸喇叭〈Digital〉,以及生活化的有源兼無線傳輸智能音樂系統〈Music〉三大類別。而發燒友最感興趣者,肯定係包含四大系 Confidence、Contour i、Evoke、Emit,以及兩特別型號 Heritage Special、Special Forty 的〈Classic〉類。

就連超跑 Bugatti 車廂內亦見 Dynaudio 身影

總有產品叫你感興趣

Dynaudio 當下提供的選擇,即包含現代設計感重的量產旗艦系 Confidence、次旗艦系 Contour i、簡約地發燒的 Evoke 系、發燒入門的 Emit 系、匯聚技術精華的有意思精品 Special Forty。而揉合頂級單元及精工美國胡桃實木飾面聲箱的 Heritage Special,更令人憶起當年的 Contour 1.3、Special Twenty-Five,甚或由大師級木工匠 Hugo Nielssen 手工精製之 Micro 等經典作品的精湛造工。

款式、價位眾多,相信總有產品叫你感興趣,待實物到手後,再獨立地為你詳盡介紹吧!

Jupiter 測量室

木星測量室

在 Dynaudio Lab 的 Jupiter 木星測量室內,超大的半圓支架上等距地設有 31 支超精密收音器,支架軸心可作任意角度的 180 度旋轉,配合被測量揚聲器作不同面向,即能以球形姿態對揚聲器進行精密的全方位測量。接受測量的揚聲器原型被吊到半空 6 米處,進行精微的分析,之後再用人耳及真實的音樂去聆聽,然後再改進。之後再測量、再聆聽、再改進……最後,它才以精確狀態現身! 總代理:新和偉音響有限公司

文|陳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