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廿三:鐳射數碼初階(七)

上期講到,戴文(Dr. Diamond)博士在 1981 羅省 AES 會議中發表的鬧劇。攪出一鑊所謂「三角肌測驗」。

據「戴文效應」報告,音樂能令聽者產生「強」或「弱」的反應。

戴文博士的唱片庫約存二萬五千碟,它們被劃分為「忠」、「奸」兩類,像卡羅素般的「忠」仔,還包括披頭四,愛勞軒,福凡格勒,高貝力克(Kubelik)和法蘭‧仙納杜拉。像卡拉揚的「奸」仔,尚有托士卡尼尼,滾石,巴花洛堤,邦士坦,卡拉絲(Callas)和盂高堡(Mengelberg),當然還包括任何數碼錄音。奇的是,卡羅素的陳年錄音一經錄碼技術泡製,就由忠仔變奸仔,問你服未!

戴文報告,一度使唱片行十分尷尬。像 3M,新力,Soundstream 等機構,經已在數碼技術上投下億萬金元者,又豈容戴文之輩大放厥詞哉?萬一,戴文所言不虛,數碼錄音真的對人體有害,呢鑊杰矣!於是,有一家名叫先鋒實驗室的機構,根據戴文報告的資料進行一系列反試驗,針對三角肌反應所採用之方法,發表了相反的報告:首先是所有音樂在精神病學上分忠與奸的話,三角肌測驗也絕不可能百份百正確。先鋒實驗室的結果是五五波,換句話說,試驗員在聆聽忠的錄音時,有一半可能會作出奸的反應。焦點在於試驗者有否預知自己將會聽到的音樂是那一類。一向以來,試驗程序中的 AB 比較方式,有分「公開」,「盲目」及「雙重盲目」三種。第一種是與試者明知當時接觸的 A 或 B,第二種是與試者必需自行分辨所接觸的是 A 或 B,第三種最可靠,是與試者及主持人雙方都不知所接觸的是 A 或 B。戴文實驗不僅採用「公開」方式,而且,每次都對與試者事先灌了一些意識。例如:「哩,現在我要播一段數碼錄音給你聽。這是奸聲,你聽到之後會覺得冇力…」大家都知啦,心理學上,與試者就馬上墮入催眠圈套裏。先鋒實驗室的反實驗,證明了音樂對人類的潛意識干擾絕無公式可援。換句話說,卡拉揚的演譯,昨日或會令你四蹄發軟,今日卻可令你心曠神怡。

戴文效應是一幕鬧劇,結果是不了了之。其實,我們發燒友位位都早就知道,有不少音質欠佳的錄音,管它是數碼或模擬,都能令聽者頭痛欲裂手腳無力。另一些音色流暢的錄音,卻令聽者精神一振,手舞足蹈起來。

 

▲本刊 1988 年 3 月號的卡拉揚/阿巴度新錄音 CD 廣告

 

CD 技術是硬件改良比軟件多

「數碼聲」強烈的錄音,的確有削弱「生命力」的可能性。但,高中音刺耳的模擬錄音,同樣地會令聽者覺得渾身沒勁。這現象,又豈能單獨歸咎於數碼技術。有些金耳朶能一聽就聽得出聲響的來源是數碼或模擬。這絕技的傳奇性最近似乎被拆穿了西洋鏡了。看來,在任何情形之下,數碼及模擬不是這樣容易憑耳朶分辨呢!

話說,初期出品的 CD,音響質素的確比不上同期的 LP 碟。不過,至今冷靜地分析,那時間是 CD 機的過失多於 CD 碟。若然不信,請隨便在 CD 收藏裏隨便抽一張早期認為十惡不赦的 CD 碟,放在今日較為高級的 CD 機上唱唱看。就馬上知道,CD 技術是硬件改良比軟件更多。或者可以反過來說,就是,CD 碟在一開始就已擁有符合起碼標準的質素。

音響史上,大凡一件創新事物,在初上市前必定基本存在好多要時間加上實踐去改良的英文俗語叫做「換牙煩惱」(比喻小孩子成長至換牙期的身體不適)。我們希望 CD 碟及 CD 機的「換牙煩惱」已成過去。但實際上整個數碼,CD,鐳射影碟體制正在換牙時期,煩惱當然多得不可勝數。但,比起最初的一年,CD 碟算得上突飛猛進。

回憶最初第一年,CD 自呱呱墮地,那班高高在上的 LP 擁躉發燒廠家就明知已面臨生死存亡的淘汰戰,本來是你爭我奪一盤散沙的 Hi-End 唱頭/唱臂/唱盤製造商,一夜之間認清楚了「敵人是從外面來」的真理,大家不約而同地聯成一綫抄 CD 體系的家,搏命挖數碼技術的錯處。想當年,第一張數碼 LP 碟出現時,同一班頭/臂/盤擁躉已曾對這「落後十年」的先進技術發過一輪牙痕,如今更把話題集中在 CD 碟體系的本身上;落後十年的數碼,再加上落後十年的 CD,等於落後 20 年的音響重播。

對 CD 及數碼攻擊最激烈的,首推 Linn 唱盤廠。Linn 廠在 Hi-End 界一向以巴辣見稱,他們的老細 Tiefenbrun 的一舉一動,簡直像爛仔,首先將飛利浦的廣告「化裝」。人家的宣傳,是:沒有噪聲,沒有抖擺,沒有失真,沒有耗損……Tiefenbrun 為它加上一句抵死的歇腳語「沒有音樂」!有關初期 LP 和 CD 的 AB 聽音比較,凡擁有一對音樂化耳朶的人都認為 CD 缺乏像真的音色,與 LP 有段頗大的距離。但這些耳朶聽得到而卻不可以用已知技術、儀器表示及分析得出。音色的分別若是有理論有曲綫睇得見的話,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數碼/雷射體系所引起的音色變化,是模擬/機械體系所沒有的「新品種」失真,要用新方法新角度去測知。

在人們還未能清楚地用示波、圖表等方式顯示出耳朶所聽到的 CD 怪聲是從哪兒來之前,一些電聲專家都運用顯淺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對 CD 的觀感。ARC 的尊信曾說:「如果你以前從未聽過小提琴音色的話,你不可能從 CD 上認識它。」

(原文刊於 1988 年 3 月號《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