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 期《煮酒論英雄》:Sigma Acoustics Orchestra 2.5

浸在音樂中 – 陳海川

意大利的率性、悅目、唯美、動人,在這三路座地大喇叭身上我完全感受得到!坦白講,那份率性的音樂感染力,確係久違了,確係好聽到捨不得走!

浸在音樂中

上一回有這種完全浸在音樂中的感覺,像是已經許久,以年計,至少三、四年。

對上較近似的一次,會是某回家訪中遇上的Jeff Rowland前後級推Dynaudio Consequence UE。跟今回所煮的組合比較,好像風、馬、牛,但音樂感染力這家事殊途同歸,當中雖然或有、總有多少差異,例如Consequence UE那套多點理性,今回煮酒的一套則多點感性與唯美色彩,但同樣能叫我忘記音響、重播,全情浸入音樂、演譯之中。如大家也同意,所謂Hi-Fi/High Fidelity/高度傳真,最終還看重播出來的聲音、音樂有否感染力,又是否能夠帶動情緒。故,這充滿意國風情的三路座地大喇叭,以至全套組合,大家都有必要親身去感受一下、浸一下!

管弦樂團

Orchestra 2.5來自意大利Sigma Acoustics,Orchestra即管弦樂團。Sigma Acoustics這樂團現為五成員編制,五個不同規模的型號,由最小的二路二單元小型座地型號Orchestra 2.0開始。接著有同是三路三單元,但單元配搭、囗徑有別之中小型座地喇叭Orchestra 2.1及Orchestra 2.2,再上有規模再大的三路三單元中型座地喇叭Orchestra 2.3。而本篇主角Orchestra 2.5,則是這樂團的老大、領頭喇叭,三路四單元格局,單元選材或口徑,以至整體皆明顯有別於四款下級型號之座地大喇叭。

若問明顯有別到那個程度,最簡單直接的比較莫過於數字,四款下級型號每隻凈重由35到63kg不等,Orchestra 2.5則一舉衝上110kg。入門型號Orchestra 2.0身高1020mm,而Orchestra 2.5則仍比第四高型號Orchestra 2.3,還要高出240mm(即近九吋半),達1460 mm。大家該可透過圖片感受得到,即使是本社足四百五十方呎(18 x 25)大試音室,即使將Orchestra 2.5放在如此寬敞的空間中,仍顯得件頭十足,視覺上見壓場感、亦見威勢!

三路分音四單元

除了箱體規模更大、單元更多又口徑更大外,Orchestra 2.5雖仍沿用AMT氣動高音及Scanspeak Revelator系低音,但中音明顯有別於三款有中音一路單元的下級型號,即並非同門Sigma Acoustics或同一母公司B2,所愛用的Accuton陶瓷震膜單元或Zellaton三文治(鈦離子層/硬泡膠/石墨)震膜單元。而係同用於最新旗艦系MAAT的技術,由ATD(Audio Transducer Design)創辦人Mr. Joseph Szall為Sigma Acoustics設計,再交由Accuton代工生產,一款以納米管碳纖編織物製成音盆之全新中音單元。

三路分音四單元,低音反射式負載,分頻點為150Hz及1900Hz的Orchestra 2.5,上有一ATM海爾氣動高音,中有一180mm納米級碳纖編織物音盆中音,下有一雙300mm三文治紙盆低音。

全新旗艦單元

如此三路單元格局下,很明顯,人耳最敏感的一段頻率就由那全新中音單元負責,亦可以話,全頻開聲之下,大部份聲音都來自這個。採用納米管碳纖編織物製成180 mm口徑音盆,其優點在於高剛性又超輕、反應超快、少能量滯留。背後再以超強磁體驅動,高度控制其阻尼系數,以達至整體反應超快,動作一致,不至因反應滯後而出現餘音裊裊的效果。要明白,這種餘音裊裊絕非餘韻,而係殘留、失真、音染。

確實,從Orchestra 2.5身上,尤其中音,我並未發現那些醉人或和味的音染,而係聽到不渲染的率性、悅耳的率性。

雙向氣動高音

180 mm納米管碳纖盆中音對上,負責1900 Hz打上有Mundorf出品之ATM海爾氣動高音。近幾年,由入門貨色到極級Hi-End都樂於採用這高音方案,但大都為單向發聲,Orchestra 2.5則採取雙向發聲。一組特長的風琴褶式NeoKapton薄膜ATM氣動高音,足以容納十條透聲縫隙,更是前/後雙向發聲。風琴褶式薄膜氣動高音的有效發音面積本已是特大,能夠擠出特別大量高頻/空氣,現在Orchestra 2.5不單特長,還雙向發聲,故空間感、堂音空氣就更手到拿來。為做到這個,其ATM氣動高音當然要置於背後亦無遮無擋的位置,即箱頂。

處理/導向背波

當然不是在箱頂豎起那幅ATM氣動單元即成,還得處理/導向背波能量,故於ATM氣動單元背後部份箱頂位置上,先鋪上一幅喇叭網布類的織料之同時,再加一個木製的波浪型斜台(導波器)。單元背後兩側的支撐架夠長、撐得夠後夠穩陣之餘,兩支撐架之下仍保持大面積穿透,有利於高音、背波能量擴散。為確保高音與中音的銜接流暢連貫,除兩單元的相互上下、前後距離經仔細考量外,兩者的背波亦得協調,故中音反射負載的調諧、透氣出口亦設於箱頂,兩條中音透氣隙就緊接於高音支撐架之後,向天噴發,有利於跟高音融合。

最佳的時/相銜接

兩隻300mm三文治(紙/聚合物)音盆兼80mm雙音圈的低音單元,源自ScanSpeak Revelator系列,並特別為Orchestra 2.5的雙重S聲箱度身設計及改造,以求取得最佳下潛力之同時,無諧震撞聲現象。低音反射式負載下,兩單元於背板上各有反射氣孔。後傾的主前障板,主要為兩低音單元所用,另外兩路單元亦各自有其前障板,透過各前障板之間的前後距離差及垂直角度差,令各單元之間取得最佳的時/相銜接。

雙重S弧面的兩側板、前後障板皆後傾,再加上多層複合結構,以及不同厚度的高密度MDF板嵌製,既能消除箱內駐波形成條件,亦具有控制、吸收不同頻率震動能量的功效,得以避過有損聽頻的共震出現。

純手工精製的聲箱,由以木工藝見稱之意大利維尼托的最佳製箱工匠製造,並採用超高光亮漆處理。

來得簡單直接

通過單元整體的相位、阻抗曲線、頻率響應及聲音的分析,為Orchestra 2.5規劃了一個八度音程衰減6dB(6dB/Octave)的一階分音器,令分音器結構來得簡單直接,元件愈少,相位失真、損耗愈少。並選用高品質的油浸電容及聚丙烯電容,以及非常低損耗的電感器。內部接線則為同屬Extreme Audio門下,Hi-End的White Gold手造喇叭線。每個元件之間的選擇,均有其聲音上的兼容與協同效應,一切志在於令Orchestra 2.5的聲音保持率性。

三路分音的Orchestra 2.5,認真得連輸入亦細分成三路,如非採取三線或三功放分頻接駁,無論是單線全頻或孖線分頻,甚至雙功放分頻接駁,總之,中音一路必需不經連接線(Jumper)直入,方可確保其率性!

隔靴搔癢

以一張舊版CD《林子祥85特輯》反覆試過,採取單線全頻接駁,喇叭線直駁中音或不,林子祥的嗓子由舌齒聲、咬字力度、運氣,以至整體清晰度,都有立竿見影之別。而高音或低音直駁或通過連接線的差別相對低、影響較輕微。直駁中音與否,最終影響在於最珍貴的演譯情緒變化立體或不!直駁中音下,我聽得到由齒聲、咬字力度之間滲出的肉緊、揪心感覺。反之,中音經連接線間接傳輸之下,即有多少隔靴搔癢的效果,白白浪費Orchestra 2.5美好又精彩的率性。

率性威力

Orchestra 2.5的率性威力,不單在於人聲,亦在於整體。就是《林子祥 85特輯》中, 一些元組級的電子合成器伴奏,透過Orchestra 2.5的率性重播,沒有將那些菱角挫滑、濾掉該有的沙石之下,在那點點滴滴既粗樸又似雜噪的細節弱音變化中,我找到音樂。亦令林子祥的演譯更立體,細節變化更豐盛,得以帶出當年林子祥全盛時期一首歌一個故事、一種情緒的高超演譯技巧。

只要重播系統夠班,每次重播、每次欣賞這CD,總會/才會聽到率性、悅耳又動人的演譯與感受。

近似現實世界

當然,如此三路座地大喇叭在前,又MSB Universal Transport轉盤、Reference DAC解碼器及單聲道後級在場,若不享用一下大堆頭的交響曲錄音,豈不浪費了這兩百萬身價的大堆頭組合!

播出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三藩市交響樂團玩《馬勒笫五交響曲》,且樂團自家出品的SACD,果然無負Orchestra之名,其場面感之寬宏、空間堂音之盛,自在地填滿整個大Hi-Fi房。第一樂章引子上,右邊遠處的小號甫響起,即為第一參考點,所激起的諧波空氣,已即時自在地勾畫出整個大場面的空間。當管弦、敲擊齊鳴,整個3D立體場面從容地擺在眼前。一切來得合道、絕不Hi-Fi聲或人工化。場面由許多個小聲音氣團前、後、左、右複合而成一個3D大場面,如屬追求森林數雀的針點式結像者,恕Orchestra 2.5幫不上忙,只因其結像、層次表現手法,較近似現實世界中的現場效果。

坐高一點

換上一張大場面錄音的CD,Riccardo Chailly指惲〈萊比錫布業商會管弦樂團〉玩《布拉姆斯玩笫一交響曲》,寬宏又從容的場面感,各式樂器有悅目的細節變化,唯美的音色,率性加鮮明的線條,更有不徐不疾且集氣派與氣勁的低音,結合出好一份充沛音樂張力,來得確實精彩、美妙又動人!由於Orchestra 2.5的AMT氣動高音離地距起碼有1230 mm,故愈是大場面錄音、坐得愈遠愈有利。若然空間所限,遠不來,坐高亦可,例如辦公室/書桌用的可升降椅,肯定比坐梳化椅更好!

同樣是坐高一點更有利者,見於一把小提琴獨奏,Isabelle Faust《J.S. Bach:Sonatas & Partitas》,坐高一點,那結像氣團就更傳神。一支小提琴的氣團,即如幻似真地掛在兩喇叭中間的高位,實在又合乎現實,琴音散發出豐富的諧波空氣,令整體來得生鮮又悅耳,線條更是精神、精緻又鮮活,帶出率性的演譯、悅目的動感、帶動人情緒的音樂。

電光幻影之間

再來一段極講求音樂張力的演譯/錄音,Dave Koz《At The Movies》中的〈Cinema Paradiso Suite〉,即電影Cinema Paradiso(港譯:星光伴我心)的配樂選段。醇喉的色士風主奏加上伴奏的樂隊緩緩地演奏,散發出一份濃而不膩的人情味。陣陣瞬間將人吸著的人性感覺、張力、音樂感染力,帶流動感地填滿整個房間,令我即時幻想自己身在偌大的舊式電影院裡,享受著電光幻影之間的人情味!

捨不得

花幾十萬,買這對三路座地大喇叭來換取音樂享受,如問是否值得?我會說見仁見智!這絕非答了等如沒答的〝行貨〞敷衍式答案,而係取決於閣下先講求音樂享受,抑或追求純音效觀能刺激?簡單講,我認為如沒有這規模的喇叭,實難以表現出這種從容、全面、悅耳、感染力強、如浸在音樂中的效果!

得一再重申兼強調,Orchestra 2.5確實係一對好聽到我捨不得停下來的喇叭,一款極高水準的音樂重播利器!

動態對比具權威性,低音沉厚甩箱 – 何森

極低頻!一定是極低頻!意大利Extreme Audio旗下的Sigma Acoustics Orchestra 2.5揚聲器,最吸引我的聲音特色,一定是它重播爆棚古典音樂那浸下潛力出類拔萃的deep bass。根據廠方標示的技術規格,Orchestra 2.5的低頻響應-3dB滾降頻率為20Hz。即使你從未聽過聖桑的《No.3交響曲》及寶碟的《黑教堂》,平日在家中從來不聽管風琴音樂,只要你曾經在文化中心或大會堂音樂廳聽過香港管弦樂團演奏大型交響曲(出動定音鼓及低音大鼓),當你聽過Sigma Acoustics Orchestra 2.5重播「火鳥」、「畫展」之類的大型交響曲,你都會被它那浸極具權威性的極低頻深深吸引着。印象中,過去十年都未曾在本刊大房聽過低頻下潛力與量感如此厲害的揚聲器!唯一可與Orchestra 2.5比較,使用驅動單元的數目、雙低音單元口徑大小、靈敏度、甚至售價也差不多而同樣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只有2009年9月份在大房試聽過的Focal Maestro Utopia。

拿Maestro Utopia與Orchestra 2.5作比較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們的聲音個性截然不同,讀者們可藉此了解不同的設計師會因應自己的音樂喜好,從而選用不同的物料去製造各路驅動單元、分音器與聲箱,最後製作出自己最喜歡聽的揚聲器。

(一)高音表現 ― Focal Maestro Utopia採用的純鈹膜凹半球體高音單元,超高頻可延伸至超過40 KHz,其分析力與通清透明度之高超,我認為更勝市場上一切金屬、鑽石膜高音單元,聽過的發燒友都會豎起大姆指讚頂瓜瓜!其高頻的光輝璀璨高能量感絕對有利於敲打大小銅鑼(cymbal, hi-hat)及彈撥鋼弦acoustic結他,最能準確重現出樂器本身的金屬質感與被敲打或撥動時發出的能量感與力感。因此,用Maestro Utopia欣賞Blues, Jazz, Rock, Pop,其至大鑼大鼓中樂,Maestro Utopia的高音表現都會較其他揚聲器更清晰通透、有更濃烈的金屬樂器質感。可是針無兩頭利,論重播小提琴獨奏與弦樂群奏的高音音色與親和力,喜歡聽絲膜半球形高音單元(Dynaudio, ATC, PMC, Audio Note,Sonus Faber, Ktema,近四年推出的新一代Wilson Audio)的朋友,也許會略嫌金屬膜半球形高音單元重播出來的小提琴聲或多或少帶有不悅耳的硬質感和銳利感。

Orchestra 2.5採用的AMT海爾氣動式高音單元,沒有Focal鈹膜高音單元那種光輝璀璨感,因此重播金屬敲擊樂器、鋼弦結他並沒有一種強烈的金屬樂器硬質感與銳利感,不會刺激你的聽覺神經;相反,Orchestra 2.5發出的高音永遠保持悅耳的音色,尤其是重播小提琴獨奏與弦樂群奏的時候,音色更覺柔順悅耳,沒有絲毫乾、澀、硬、尖、響、惡氣味。再者,與市面上其他採用海爾氣動式設計的單向式發音高音單元截然不同之處,是Orchestra 2.5採用雙極式前後發音的AMT高音單元,1900 Hz以上的頻率,多了一倍從高音單元後面發出射向後牆及側牆,經反射後折回聆聽者的耳朵,這種直射 + 經反射稍作一點延遲的反射聲,有利模仿出空間(氣)感更強烈的3D音場感。我可以大膽講,Orchestra 2.5重播大型古典交響樂(《Tutti!》)的前後景深層次感與音響舞台的虛擬真實感,都比我所聽過的所有採用AMT高音單元的揚聲器表現更出色、更具現場感。假如閣下喜歡聽《Tutti!》這類爆棚古典交響曲,Orchestra 2.5重現交響樂團的舞台感、弦樂群奏音色的柔順美感、極低頻的下潛力與強烈動態對比權威性,必定能吸引你。

長話短說,Orchestra 2.5果然聲如其名,交響樂團的職責是演奏交響樂,如你從來不聽古典音樂,只聽Blues, Jazz, Pop, Rock,同價的揚聲器中,我建議你買Focal Maestro Utopia(最近已出EVO改良版)或其他同類聲底的揚聲器。

(二)中音表現 ― 第一天我獨自聽Orchestra 2.5,發覺有一個問題:中間位人聲聚焦力不足,歌聲散作一團,沒法聽到正確的口形。心想Orchestra 2.5如果只適合聽交響曲,聽人聲個個都變成「大口」,這樣就太可惜了!無論我怎樣調校toe in角度,我都沒法調出正確的口形聚焦,第一天的試聽就此留下了一點遺憾。

翌日,我檢視機背的電源線,發現原來那套MSB Reference DAC解碼器接錯電源線,插了一條我們從來不會用來接解碼器(只多用來接ModWright LS36.5DM分體電源前級)的analysis plus Ultimate Power Oval電源線!這肯定是錯的。我馬上將Ultimate Power Oval拔出,改接MSB Signature UMT轉盤,把原先接轉盤的Burmester電源線接MSB Reference DAC,拿出《ESPANA》,聽頭兩段《卡門組曲選段》。一天都光晒!女中音Rosie Middleton的口形從昨日的「大口」縮小至正確的單點發音式聚焦口形,歌聲很真,唱至最強音仍不散不亂不開叉。接着我聽了多張女聲、男聲CD,人聲也自然、真實,人氣足,那種親切感與溫暖感非常吸引。喜歡聽歌的朋友,一定會喜歡聽Orchestra 2.5。我冷靜地想一想,意大利出品的Hi End級揚聲器怎可能不懂唱歌?Orchestra 2.5不僅懂得唱歌,而且唱功出色,感情表達能力很到位。有人喜歡「有肉地」的厚潤人聲,我雖然也曾經喜歡這種厚潤的人聲質感,但人會變,聽得多便知根本不少CD本身人聲單薄,揚聲器的先天厚潤聲底查實是一種「加料」的另類音染,是一種味精;我現在喜歡聽原汁原味無添加的揚聲器。Orchestra 2.5重播出的人聲不含味精,是正確的人聲再現,使我可聽清楚每個人聲錄音燕瘦環肥的本來真面目,細緻的表情變化和現場錄音更具真實的臨場感氣氛。

(三)低音表現 ― 文首已說過Orchestra 2.5超卓的動態對比權威性與極低頻下潛力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拿Focal Maestro Utopia作比較。Maestro Utopia採用一隻11吋“W"低音單元重播220Hz以下的低頻,另一隻11吋“W"低音單元重播90Hz以下的低頻,-6dB低頻滾降點為21Hz。Maestro Utopia重現出的大型樂器(如套鼓、鋼琴、double bass)如實物原大般放在與左、右喇叭平排的位置,感覺親近埋身,有利於重播爵士三重奏、敲擊樂器及以電音配樂的流行音樂。Orchestra 2.5用一對12吋紙盆(+聚合物)低音單元重播150Hz以下低頻,-3dB低頻滾降點為20Hz。我聽得出Orchestra 2.5的deep bass較Maestro Utopia下潛得更深沉,尤其是聽《Tutti!》Track 4/5的《火鳥》選段及Track 15/16的《畫展》選段,Orchestra 2.5重播出的低音大鼓較印象中的Maestro Utopia更沉實,而且發音點的定位在音場後方,完全不黐箱,不會像Maestro Utopia把bass drum位置推前。單論交響樂團的前後景深與bass drum厚實的質感與定位感,鼓聲收結速度極快,不拖尾,Orchestra 2.5無疑表現更真實。若說Maestro Utopia強於重播出緊張刺激的埋身爵士鼓敲擊與大大隻的double bass;低音不肥不強調punch感的Orchestra 2.5則強於重現出舞台上double bass的群奏低頻下潛力和舞台後方的定音鼓及bass drum,重整出一個「似模似樣」的交響樂團。

最後,不能漏講的是Orchestra 2.5重播鋼琴的超卓表現。雙極式AMT高音單元瞬變快失真低的先天強項,令Claudio Arrau演奏貝多芬多首鋼琴協奏曲使我聽出耳油。鏗鏘的琴音,靈巧的手指動作,輕重分明的按鍵力度,如流水行雲般流暢的速度控制,像真度極高的鋼琴質感,加上Colin Davis指揮Staatskapelle Dresden交響樂團在正中鋼琴位置背後以扇形散開的伴奏,Philips於84~87年的出色數碼錄音,令我對Orchestra 2.5的好感度提升至頂點。

聲音真實感令人有毛孔豎起的昇華感 – 鍾一

鍾一聽過不知多少遍這樣的論斷:電腦與數碼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瞬息萬變,未來是影音兩者結合為一的世界,盛行了五、六十年的立體聲雙聲道音響,是夕陽工業,將會衰落、沒落……

身為資深的音響與影音發燒友,我絕對不認同這個看法。hi-fi與hi-vi兩樣東西都玩的人都清楚知道,真正high end境界中,hi-fi就是hi-fi,想進入最高的音樂享受,就需搞好一套雙聲道音響體系;hi-vi仍是hi-vi,是用來看電影的。由於兩者對聲音的需求有差異,前者追求真聲,講究音場,後者則強調中頻人聲質感,低頻更要增強以取得爆炸性音效。我個人一直認為只要人類繼續喜歡聽音樂,高級靚聲的音響器材就會繼續有人購買。於1994年創立的極品級意大利品牌Extreme Audio,旗下兩大揚聲器王牌:B2與Sigma Acoustics,肯定是靚聲雙聲道音響最佳例證;設計、音色和效果表現上,均達致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憑其高質素而獨特的聲音特性,一開聲已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揚聲器亦有令人一聽鍾情者,它們就是。

過去為文評論B2 旗艦Titan SE(2016年6月號),以「超級揚聲器典範」為標題大書特書,製作及聲音水準之高,躋身當今揚聲器皇者之列,實無疑問。今個月再有機會試聽Sigma Acoustics這款Orchestra 2.5,百分百工藝級,真材實料的製作;透過多張經常播放的不同音樂類型CD,超凡的分析力,高速瞬變,音準和聲音平衡度等各方面,都教我大吃一驚,堪稱無敵,尤以一套日版3CD「The Art of Michele Auclair」(Tower Records Vintage Collection),其中柴記小提協第一樂章播完之後,大有心情難以平復之感,甚至已差不多可以肯定,它是我聽過無數超級系統中,音色表現最正喇叭之一。

Orchestra 2.5,當然仍是出自名設計師Aldo Zaninello之手,整個Orchestra系列,共有五款型號,均為座地式設計,體積及效果表現上略有分別,惟它們擁有一個相同處,就是高音單元採用Heil tweeter(或稱為Air Motion Transformer~AMT)。這個世界聞名,由德國電子工程師Dr Oskar Heil研發的「海爾氣動式」鋁帶單元,它的振膜是帶式鋁箔,通過塑料薄膜支架來回折疊,通電後相鄰的振膜與磁場產生相斥或相吸之作用力,將其相夾的氣體進行壓縮擠出或吸入,通過這樣的方式驅動空氣,產生聲波。AMT跟傳統的半球形高音相比,高頻響應更平直,速度感更高,屬於非常理想的單元特性。年前我在國內一次音響展中遇上Aldo Zaninello,交談間他直言:Heil tweeter是他的至愛!

說回今次試聽的Orchestra 2.5,身為系列中的大哥級別,無可否認,聲箱設計、單元使用、校聲工藝,細看、細聽下,各方面皆具備不一樣的感覺。氣動鋁帶以open baffle方式豎立於喇叭頂部位置,亦即是前後bipolar發聲,透過背牆及側牆反射與擴散,產生出清晰的3D音場感。中音單元是Accuton新產品,振盆以超輕質量的納米碳纖維製造,另外加大磁體,有效控制擴音機系統的阻尼系數平穩性,與高音、低音單元有更佳一致性融和效應。還值得特別留意,使用於Orchestra 2.5上的這個納米碳纖維編織單元,取代了沿用已久,廠方向Accuton訂製的陶瓷中音,令致音效,尤其人聲(中頻部分)跟其餘各大小型號明顯不同,是好最壞?容後再談。此外,雙大口徑低音單元,廠方資料稱是屬於Scan-Speak的最新Revelator系列,三文治式紙盆/聚合物混合結構,大幅強化振膜剛性與強度,然而卻沒有增加多少重量,因此速度反應飛快,失真率更低,整體聲音也更乾淨。再配合聲箱獨特的「Double S」開孔(設於聲箱頂部),此乃讓單元「呼吸」的氣孔,有fine-tune微調效能,廠方強調低頻有最佳下潛延伸性,最具衝擊能量之餘,更不會產生惱人的blooming effect。

身型高大魁梧,深度相當的Orchestra 2.5,從側邊觀之,整個箱體大幅度往後傾,加上兩旁波浪弧線側面板,完全是Aldo的一貫設計手筆,是為修正各單元的時間性,調整相位準確度,(弧線側面板)並將聲箱內駐波大幅減少。整個箱體使用多層MDF製造,至於不同部分卻有不同結構密度,作出針對性的吸收及抑制諧震效能。單一隻聲箱的淨重為110公斤,扎實程度可想而知。

說到體積尺寸,特別是高度,約146cm,如果與本刊試音室的參考,高約122cm的B&W 802 D3相比,確實高出廿多cm,如斯情況,用家必須留意閣下皇帝位之高度。試聽過程中,鍾一起初坐於一張皮座椅上,高度乃正常皇帝位,一般身材的男士會合適;如今面前的Orchestra 2.5,越聽越覺聲音有點不對勁,嘗試將座椅拉前推後,改善不大;再試另一張可以調整高度的辦公室旋轉椅,由矮至高,逐點微調。結果,要感受到正確高中低頻相位與音壓能量,音場深闊擴散,旋轉椅必須升至最高(吊腳!唯有擔張凳仔墊腳)。再量度皮座椅與旋轉椅之高度,差別約有15cm。

「正常」高度的皇帝位上,我清楚聽到AMT單元涵蓋各種樂器的高頻、超高頻,通透表現讓我完全找不到瑕疵,小提琴、鋼琴、銅管泛音豐富,錄音場地的空間與空氣感,更令我啞口無言,高頻段效果之出眾,跟B2 Titan SE可以平起平坐。但礙於環境或個人口味因素,要作出微調的話,我建議可考慮從訊號線或喇叭線入手。試聽期間,我就挑選了全純銅接線。

為配合是次《煮酒》,本地代理「派斯音響」還將一整套MSB後級 + 解碼(M204 Monoblocks+The Reference DAC)送抵本刊。約略點算系統組合價錢,不簡單哩!文章之前說過我對Orchestra 2.5的音色大表驚嘆,提及以「The Art of Michele Auclair」(這個日版CD系列,絕對值得留意)考驗之,再有一些補充,播罷整個17分鐘《中庸的快板》第一樂章,因為小提琴的微絲細節,通透無匹的音色以及身處演奏現場的真實感,令我有毛孔豎起的昇華感;坦白說,很久沒有聽過如斯真實動人的小提琴聲。鍾一以往認為,中、大型座地喇叭重播小提琴時,基調總是重了一點,總是表現不出琴聲輕靈活跳的一面(直覺是靚聲細喇叭的天下),然而Orchestra 2.5就是我聽過其中一對播小提琴可得滿分的中大型喇叭。它的琴聲輕重合度,快慢適中,真實到就像在我面前演奏一樣。

除了小提琴,同樣令我驚嘆不已,印象深刻者,是鋼琴,Arrau~貝多芬《皇帝》、王羽佳~蕭邦《第二鋼琴奏鳴曲》,Kissin~貝多芬《月光》……質感與音色靚到無可批評,速度感方面,更令我覺得欣喜,超正!

由於相位設計出色又準確,令音像的凝聚力有驕人表情,誰說闊面板喇叭結像一定不濟!此外,它的兩個大口徑低音單元,我估計約100Hz至300Hz之間,緊湊非常而深沉有勁,兼且快速準確。播雨果「响仁和」,訢說黃土、飛星、龍騰虎躍,大鼓、細鼓能量巨大,但又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憑經驗玩類似體型的大喇叭,還須多方擺位以遷就它們特別豐滿的低頻響應,但Orchestra 2.5則全然沒有這個問題,它的設計目標顯然是要重現快而準,逼真的低頻,有幾多就出幾多,毫不搞什麼拖泥帶水的假低音。從另一角度觀之,設計上配合剛性十足而質量輕巧的中音單元,中低至低頻段是我聽過同級、同體積範圍的喇叭之中,最夠彈力與爆炸性之一,龍騰虎躍一曲,我把Reference DAC音量扭至105,鼓聲的力感與勁道足以將人震開幾呎,胸臆之間似有千軍萬馬奔騰,我常說:ATC的鼓聲有扑穿頭殼的勁道,那麼Orchestra 2.5至少也可以把頭壓扁!一對揚聲器能夠營造這種感覺,實不簡單。

最後說人聲,它不屬於「溶」和「暖」,但卻絕不冷面、絕不單薄,聽韓國歌手羅玧宣、Eva Cassidy,細節同樣多到令人接不住,還有感性與人情味,若從耐聽、親切感角度來說,Orchestra 2.5無疑分數極高,它將中音部分的微型細節交待得一清二楚,更直接反映出歌手的演唱功力。但無論怎樣,它絕對是一款設計給發燒友用來享受音樂的揚聲器。

體型再大,還不是意大利情聖!?- 陳偉昌

不諱言,一直對Sigma Acoustics的巨型揚聲器感到陌生,第一次與之接觸,是一次多聲道系統示範會,主角是MSB Theatre Master,一對Sigma Acoustics Titan T 830只是7.1系統內其中之二,未能詳細了解它的能耐。

自此之後三數年間,卻未有機會再聽,直至今年忽然好事成雙,一次過與兩款Sigma Acoustics揚聲器作「親密接觸」。

一聽就是旗艦

自去年開始,Sigma Acoustics的MAAT計劃逐步化為現實,第一炮是超巨型的MAAT Orchestra,在慕尼黑音響展會場內作靜態展示。今年再下一城,以MAAT Orchestra的單元設計出MAAT Classica,是為MAAT第二炮。這次終於有機會聆聽,地點是慕尼黑喜來登酒店,原因是他們在音響展展會內租不到合適房間,只好另覓地點開聲。

推動MAAT Classica的是意大利Riviera膽石混合擴音機AFM-50,把三極管、BJT、Mosfet三者合一,成就50W Class A(8Ω)輸出。這套意國組合聲音如何?就是聲音舒展、唯美而毫無壓迫感,氣勢對得起MAAT Modern的巨大身型,但表現方式並非咄咄逼人,反而總是帶着婉轉,不玩明刀明槍、直來直往,以甜美音色讓人感到舒泰,受用非常。

第二次接觸

這次「煮酒」,成為與Sigma Acoustics第二次親密接觸,雖然與MAAT Classica相比,Orchestra 2.5細小不止一個碼,不過仍是一對龐然巨物。試音地點換成比慕尼黑喜來登酒店會議室面積更大、比例理想得多的《Hi Fi音響》大試音室,訊源是MSB UMT加The Reference DAC,一套十分可靠、訊息量、動態以及音色都充滿權威的音源。甚麼是權威?就是可信、可靠,表現具有說服力,讓你相信它有能力還原錄音原貌,可以作為參考,MSB訊源就是這樣的組合。

至於後級,是MSB M204單聲道功率放大器,和Riviera AFM-50一樣是Class A偏壓,不過輸出數據高出甚多,8Ω負載時達250W(低偏壓)/280W(高偏壓)。

顛覆線條固有概念

聆聽Orchestra 2.5和MAAT Classica,都會出現一個有趣情況,這兩款揚聲器明明擁有大量直線,看似非常剛陽,但它們以聲音刻劃出的線條,卻盡是曲線,好一個強烈反差。

在試聽之前,曾經和老總一起作體力勞動,為Orchestra 2.5重新擺位,從中感受它的個性。也許同是雙極發聲設計,Orchestra 2.5、MAAT Classica在音場表現方面亦十分相似,不會給你輪廓如刀削的銳利音像,只給你明確定位,然後讓邊緣位自然消散,這並非散亂或是模糊,反而更接近在音樂廳欣賞管弦樂團的情況,如此個性正好呼應「Orchestra」之名。

這款揚聲器沒有用箱頭筆畫出輪廓,用家也不用費勁尋找不自然的聽感,它在音場、音像以及音色,其存在意義並非為用家帶來壓力,對空間大小以至驅動力來說,也不算苛刻,也許只會為銀包帶來少許陣痛吧?(笑)

無壓力,亦無邊際

Orchestra 2.5擅於創造巨大音場,而且高度十足,聽起來富麗堂皇,不會刻劃出明確牆壁,只留廣闊空間以及大量堂音,非常開揚。音場表現有趣,音像不會壓埋身,又沒有抽離感,與主體保持距離,卻被泛音所包圍,是另一種親切感。

一般而言,高音空氣感強烈,遍布整個空間,很容易形成一陣霧氣,影響清晰度,然而Orchestra 2.5沒有這項毛病。前後發聲的氣動高音無疑可以增加高音空氣感,道理易明還需拿捏得當,Orchestra 2.5承襲了MAAT Classica的中音單元、雙極發聲設計以及相關經驗,如何兼顧分析力、平衡度與量感,定有一番獨到心得,當然也懂得取長避短。

渾然天成無匠氣

看着Orchestra 2.5擁有大容積聲箱,再加上大口徑低音單元,整個外觀又充滿直線,自不然會以為它是步大力雄型,不過就如上文所述,它的聲音盡是曲線,溫婉唯美,低音厚但毫不硬朗,一陣陣暗勁不會令人內外俱傷,只會令人沉醉其中。曾經有作曲家表現,低音最能夠帶動聽眾情緒,那麼Orchestra 2.5、MSB單聲道後級之所以令人放鬆、舒展,不帶剛性的低音應記一功。

低音不會努力搶鏡,只會恰到好處地承起中、高音。中、高音平順、流暢而濃情,要記得,這是濃情不是濃艷,着重於強化細微動態起伏,令音樂情感更鮮明,不會含蓄,也不會胡亂為音樂注入成熟或是年輕化,亦不會加添脂粉,聽人聲就非常容易分辨出Orchestra 2.5的取向。

聽一張從音樂氣氛到氣質皆與Orchestra 2.5十分契合的專輯,就是Quatuor Ebène的《Brazil》,開首第一曲由Bernard Lavilliers主唱,他的嗓音不易播得好,那種煙屎喉處理不當只會強化粗糙感,Orchestra 2.5清除少部分令人不悅的粗糙,保留沙啞和那陣「佬味」。

Stacey Kent在Orchestra 2.5詮釋之下,帶有明顯少女氣息,甜美迷人,清純秀麗,沒有強化喉音令她出現老態,也沒有令她變得妖艷,反而有種書卷味,優雅純美。

中產品味

甚麼是中產味?斯文、舉止守禮、衣着稱身、整潔、有學識也有教養、負擔得起有質素的享樂、不草根也不狂野,也許就是大眾眼中的中產形象吧,Orchestra 2.5播放《Brazil》,就有所有「中產」感覺,音樂帶有陽光氣息,但並非要你走出烈日之下揮汗,你是留在室內,感受冷氣與凍飲,透過落地玻璃感受沙灘的熱鬧。

Orchestra 2.5不是超級跑車,是大排氣量GT,力量隨傳隨到,只是來得不急,絕不會令你手忙腳亂,一切都在控制之中,給你純粹的愉悅,引擎聲並不尖銳,不會令人覺得你有失禮。

總代理:派斯音響有限公司 定價:HK$8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