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五十六:DCC 的故事 Digital Compact Cassette
想想看,人們很快地就會享受一種最新的 Hi Fi 樂趣;付出卡式帶代價,獲得勝過 CD 的數碼音響。
DCC 全名是「數碼微型卡式帶」;Digital Compact Cassette。這東西在電聲企業裏早已流言滿天飛,本年度 11 月間在英、美等國家都擧行過示範招待會,但 DCC 的發明人 Philips 對它仍然採取較低調態度,現階段似乎會讓 R-DAT 先意氣風發一番。
DCC 是數碼卡式帶,體積和模擬卡式帶完全一樣,盒內所含的磁帶,也是標準卡式帶闊度,運行速度,也是每秒鐘 4.76cm 之標準卡式帶速度。將於 1992 年全面推出的 DCC 錄 / 放音機,是兼可錄 / 放標準模擬卡式帶的兩用機,體內附有 1 對立體聲 Analog 錄 / 放音磁頭,數碼錄 / 放音頭是 1 個固體化(Solid State)微分 16 段極狹窄磁區的精密結構。每聲道用 8 段磁區達成錄 / 放音工序-重播的時候利用磁阻電路(Magneto-resistive)令磁頭感應記錄在磁帶上的訊號;錄音的時候利用磁感電路(Magneto inductive)令磁頭發出磁場,將訊號記錄在磁帶上。DCC 錄 / 放模式,和卡式帶一樣,雙方向操作,即每次用半邊帶,但 DCC 本身設計已是自動迴轉式,磁帶末端有立即迴轉感應掣。
每聲道 8 磁區,每秒鐘 4.76cm,要在總闊度 3.78mm 磁帶的半份上達成數碼錄 / 放音,真是匪夷所思的科技突破?飛利浦如何能用鉻質卡式帶錄/放每秒鐘 2 百萬 bit 數碼訊號?
據說,DCC 的技術規格,甚至超越了 R-DAT 和 CD。飛利浦說,1992 年推出的 DCC 錄 / 放音機,售價約美金 $500,兼可錄 / 放標準卡式帶,數碼錄 / 放音的規格,是 18bit,較 R-DAT 及 CD 多 2bit,即 12dB 動態。
DCC 採用嶄新譯碼科技,名叫 Precision Adaptive Sub-band Coding(PASC),粗譯「自動調節補助譯碼」體系。PASC 原是將數碼訊號併入普通立體聲廣播訊號的「浮動譯碼」技術。PASC 以 CD 或 R-DAT 的頻率取樣(32, 44.1 及 48KHz),然後分析訊號的成份。在聽頻範圍內,訊息處理器「認為」人耳聽到的頻率,將被優先正確譯碼。「認為」人耳聽不到的,則被用較低 bit 數處理。簡單的說,PASC 譯碼是個自動選擇的訊息處理體系,希望人耳真的聽不到它「認為」聽不到的東西的總和。就天下太平。
DCC 的優點,除了和目前卡式帶具有互容性之外,消費方面亦遠遠比 R-DAT 廉宜。在防止帶過帶盜錄方面,預錄的 DCC 可以附加像 R-DAT 一樣的 SCMS 反盜錄訊碼,反盜錄訊碼目前有兩種,其一是預錄(DAT 或 DCC),根本不能被翻錄,其二是只能被翻錄—次。
DCC 是一種能以高速錄製的軟件,它可從母帶以 64 倍速度翻製大量軟件,R-DAT 目前仍未解決高速複製的難題。
所以,飛利浦振振有詞,向世界大唱片公司推銷 DCC,希望獲得多方面支持。既然飛利浦是寶麗金的母系公司,他們以一鼻子出氣是必然的事。但寶麗金雖然加入 DCC 陣營,反應却不熱烈。此外,華納、EMI、RCA 等大公司仍未表態,新力就明顯的全力推動 R-DAT。由於松下(Panasonic / Technics)集團與新力集團之間的敵意近年日趨尖銳化,松下參與 DCC 是無可避免的事。不過,日本政府貿易部却又裁定了以 R-DAT 為全國統一的體制,令到松下頗為尷尬。新力已經在 Beta 鬥 VHS 一仗上敗於松下之手,DCC 若然再贏 R-DAT 的話,將更難下台。
到今天為止,DCC 前途雖然未卜吉凶,R-DAT 的起步却已見洩氣,發燒友在未曾親耳聽過 DCC之前,都不敢定奪呢。
//何森補充:雷生當年寫這篇文章的時候,DCC 成品仍未面世,也沒有 DCC 的詳細技術規格資料,現在我們搜尋便知道,原來當年 DCC 採用了 MPEG-1(MP1)數碼壓縮編碼,bit rate 是 CD(1411 Kbps)的 ¼,只有 384 Kbps,音質遠遜於 CD。//
(原文刊於 1990 年 12 月《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