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Fi 基礎談 六十二:「每事問點解」和「Hi Fi神話化」

「神釘」上下集見刊後,獲得不少「有心之人」來電、來信表示贊同我的「點解?」立場。玩 Hi Fi 不求甚解的潮流,正席捲全球。一方面是發燒友貪圖現成效果。另一方面,有人助長這種 1 + 1 = 3 的心態牟取私利。發燒友的確不值得同情,因為他很需要去相信一些近乎超自然的神法去改善他那套似乎夠瘀的組合。最緊要是講的人有權威性,權威就等於說服,聽的人根本不會轉一轉腦筋去質疑一下,或嘗試去了解那論點背後的原由。例如,某人大聲話你知,在 CD 碟邊塗上綠色油就靚聲好多。於是你便去指定經銷商花 $109 購買一支在文具舖用 $5 買到的綠油箱頭筆,塗在 CD 碟邊上。果然,聲靚咗!

諸如此類的神術,層出不窮。信者得救,綠油或可令 CD 變聲,但要 $109 購買原價 $5 的枝節,就值得商榷。

最過癮的,是發明塗綠油的人自己都沒有研究過「點解?」,只知可搵到錢而已。

尤有甚者,是閉門造車的「1 + 1 = 3 派」,他們在沒有標準的聽音環境裏試音,發覺右聲道喇叭左前腳加墊一塊「飄然衞生巾」好聲咗,於是就將衞生巾改包裝,賣 $128 一件,益玩家。

各位發燒友,幸勿以為上述故仔屬笑話,閣下不妨冷眼旁觀-下,你所用的 Hi Fi Accessories,有幾多種是講明「點解?」的?有幾多種是貴過雜貨舖、五金舖同樣物品成 100 倍的?當然,賣 Hi Fi Accessories 要賺的包括發明人的腦汁,可是假如發明人是個冇料笨蛋盲毛又奈何?上當之人,豈非更冇料笨蛋盲毛?

CD 貼膠套圈貼泥膠點解可以變聲

西諺云,一個錢幣有兩面。Hi Fi Accessories 就算有理論 100% 支持,也可能有理論 100% 反對。

例如,貼在 CD 上的膠貼或套在 CD 周邊上的圈。這東西,價錢還算合理,說明書寫得天花亂墜,用過的人都說有效。但,我認為這是有歪於物理學的東西,貼膠或套圈或甚至貼上幾粒泥膠的 CD,肯定變聲,因為 CD 機的轉速受到這些異物的影響。玩 LP 唱盤的發燒友,個個 知LP 轉盤一定要夠重,LP 上面又可以加壓重「責」,LP 轉速便更趨穩定。物理學上,這是飛輪作用。轉盤愈重,起重愈慢,但在進入準確轉速後(例如 33 1/3 rpm),愈重的轉盤產生愈大的慣性,轉速愈是不受外力因素影響。此外,轉盤離心力愈大慣性亦愈大,因此,轉盤的局部質重也是圓周大過圓心,以同樣重量可產生更大慣性也,(慣性 I=mr² x s,m 是質重,r是轉盤的半徑,s 是轉速。周邊加重 2g,在幾百 rpm 時慣性可能高至 400g。)

CD 機物理特性和 LP 唱盤完全不同,前者是轉速秒秒鐘在改變的伺服馬達,由 CD 提供控速 data,由近芯部份的 500rpm 漸漸降至周邊部份的 200rpm。由此可知,CD 轉盤的扭力和負荷重量具有密切關係。一般 CD 機的負重量只是 1 片 CD + / – 若干 %,過載的結果是平均轉速降低,和對伺服操控的響應靈敏度減弱,後者的效果却是將轉速變快,例如應該是 400rpm 的時候仍然轉 405rpm。(幸勿以為石英控速實準)

平均轉速降低,令音樂的調子變沉,亦令耳朶聽少了「拮耳」聲(拮耳聲的頻率也相應降低了)。伺服控速靈敏度減弱,却是非常之不音樂化的感覺,總之令 CD 聽來更 CD,聽 LP 絕對不會發生這樣煩厭的體驗。

磨 CD 害人不淺

至於 CD 上面的「責」的設計,也大有學問。Krell 負責人 D’Agostino 對我說:「全世界採用 Philips 鐳射拾訊機械的人,都在 CD 上加上一個『責』,但只有我曾經為了這個『責』親自去荷蘭向 Philips 工程師請教物理學上之效應。」

原來,CD「責」的直徑,絕不宜大於轉子(Rotor)的直徑。過大,便增加慣性,擾亂轉速。因此,Krell CD 機的 Stabilizer 直徑是相等於馬達轉子直徑。聽聞說有特製 Stabilizer 用了後更好聲,我雖未聽過,但若直徑大過原廠規定,就不須考慮。

早排,有位發燒友打電話告知 Hi Fi 史上一大發明,說用幾多號沙紙磨 CD 幾多下,音色大靚特靚,好過換機云。我大吃一驚,忙問是磨印字的一面還是光面,對方說,傻仔,當然係磨光的一面。言下之意,是我連這起碼的 IQ 也沒有。我不知道這位朋友的偉大發明是自創或道聽塗說,總之希望他不會拖累太多人。磨 CD 得靚聲,分明是自毀 CD 的行徑。但用豆泥 CD 機的人的確能夠從磨花的 CD 上獲得他以為較「靚」的聲。

小提琴變成大肥婆

把 CD 磨花,倒不如先在 CD 面上噴一層水洗的淺藍色,也一樣可得更「靚」聲。豆泥 CD 機的拮耳聲,會由於「視野不清」的鐳射管拾訊而變得溫和。視野不清的拾訊,引致錯誤糾正系統開足工,製造「假想」訊號,補救失落訊號。但,假想的糾正訊號,完全不是失落了的訊號,而是按知道的資料去補製。於是,一部糾正系統開足工的豆泥 CD 機會提供尺碼特大的獨奏樂器和人聲,加上高頻滾降,遂形成龐大而無空氣感的畫面。以前有專家說過一部 $1,500 CD 機靚聲過 $20,000 CD 機,也因為 $1,500 那部人聲及獨奏樂器特大,講說話那人自身對音樂平衡度缺乏判斷力,平日又少去聽 Live 音樂會,所以養成非常潮流化的 IQ 口味。磨 CD 那位大佬,有晚拿了一片他精工磨好的 CD 到我家來砌我的未磨 CD。老天爺!蘇聯妺的小提琴竟變成大肥婆,前後層次感盡失,樂器的不同高度亦表現不出來。朋友十分懊悔,我安慰他道:「錯都錯了,買過張新的算啦!」

「弊在我磨了成 50 張!」朋友答。

墊板舖袋薄鋼沙

發燒友在自己組合上實驗的發明,屢試不爽者,也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最過癮的,莫如神釘之應用。幾年以來,我對銅、鋼、木、膠等不同物質做釘對音響的反應都可以講頗為熟識,但時至今日仍未敢在基礎談上發表落實的報告。上期在寫釘篇中,亦只向讀者道出經驗,實地反應是個別的。因此我不會斬釘截鐵地講鋼好過木或木好過鋼,雖然他人怎樣講是他人的自由。

釘對 Hi Fi 整體的影響,可能有個籠統概念是對的,即木釘可以減低組合上任何一環的尖叫聲,鋼釘可以加強組合上任何一環的聚焦力,銅釘則較中性。但,對我們這類一小撮發燒友來說,我們較喜歡以 Acrylic 代木,以其密度易於控制,雖然製作方面需求更精確的工具。

換言之,假定閣下組合非頂級,例如包括會「叫」的 CD 機、喇叭和擴音器,那末不妨試木釘,但應注意加木後音場會否矮了一截。

有人發覺,在器材的墊板上舖一塊天鵝絨令聲更靚,而不知理由。我認為這樣做不是無稽、而是有解。更有效的,可能是在墊板上舖上一個裝有少許鋼沙的膠袋。天鵝絨和鋼沙都有控制震動的作用,前後級或 CD 機加釘擺在墊板上時,墊板的震動也有沿釘走回器材的機會,鋼沙或天鵝絨功能吸收墊板的震動。但妙的是鋼沙忌多用,否則音色變死,這無疑也是控制諧振之藝術(The Art Of Controlled Resonance)的環節。

見一粒木釘都死!

不少音響器材的金屬蓋板有諧振,包括 Madrigal No.26S 和 Wadia 解碼的頂蓋板。有人試過用鉛塊去「責」它,結果音色變成好死。一直以來,我處理這類蓋板諧振的方法是用反轉地毯,將有毛(約 ¼” 已夠)的一面貼蓋,地毯上再放以適量的無餘震物品。我發覺,放在地毯上面最理想的東西是 Ceramics。講出來不值錢,原來是浴室瓷磚,4 ¼” 丁方,重量剛剛好。注意地毯塊不要連散熱隙也遮密,No.26S 及 Wadia 64.4 各用四塊瓷磚,掂過碌蔗!

避震梁最近出齊袈裟道碟來我舍下施法,結果對何森說:「雷老總屋企見一粒木釘都死!」這包括他的千年神木唱片「責」。避震梁的八寶之中,最有用是鋼沙,其次輪到平衡式訊號綫和電源綫。他或會覺得我全部都只用原廠電源綫而奇怪,我却認為換上他的「神綫」更好聲是當然。

所以,神木、神鋼也好,神膠、神銅也好,都要試過先知。固然何森,劉志剛二人誓神劈願話用咗神木之後靚晒,但其他好多人又話神鋼更好。避震梁今後應該改弦易轍,勿再一味神木。天下之大,豈止容得一種釘!

(原文刊於 1991 年 8 月《Hi Fi Review》,作者 雷明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