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 期《煮酒論英雄》:Bowers & Wilkins 805 D4

早買早點好好享受方對得住自己嘛!- 陳海川

肯定是這陣子最多人關注、市場需求最熾烈的書架喇叭之一:Bowers&Wilkins 805 D4!

Bowers&Wilkins(下稱B&W)800系最新一代D4之推出,令這無論空間要求上或使費上都相對友善的805再一次成為大眾焦點。要說整個800系的源起,得由1979年說起,但805的故事則始於1987年,隨著Matrix(矩陣)聲箱技術研發成功,並將技術投到801及802身上,推出Matrix801、802之後,800系才逐步擴展,推出803、804、805等型號。

805的始祖Matrix 805於1990年面世,打後再隨著Matrix 800系大隊,共經歷兩次改良,包括引入液冷鋁半球振膜高音,將各路分音器之電路板分割,改革內部接線……等大大小小的分期改善,先後推出Matrix 805 S2及Matrix 805 S3版本。

從 Nautilus 到 Diamond

及至1993年,震驚喇叭壇、音響界的Nautilus(鸚鵡螺)現身後大約五年,即1998年Nautilus 800(N 800)系面世。注入Nautilus的技術與經驗下,徹底改變了800系的面貌,標示旗艦系800正式進入新世代。從Matrix 805到N805,雖然仍是主箱頂架著獨立高音箱的二路二單元格局,但一經引入蛻自鸚鵡螺的技術,即是805首次出現根本性改變。加入技術蛻自鸚鵡螺、造形如咪高峰、內設背壓消退管的Nautilus獨立箱高音,主聲箱則由傳統方正的形態,一舉跳入無平行面聲箱的領域,全弧側連背(橫切面如馬蹄形)的箱體,兼有一個前傾的箱頂,並加入孔口如高爾夫球表面的Flowport反射孔設計。

於2005年,當Nautilus 800系踏入第七個年頭之際,800系再次經歷劇變,800系局部進入鑽石振膜高音世代。鑽石高音並非全面引入,而係選擇性地注入某幾個較高級型號當中,形成包括800D、801D、802D、803D、HTM1D、HTM2D等四座地及兩中置型號的800D系。而同一時間,將Signature 800高音單元技術植入餘下幾個較小的型號,形成803S、804S、805S、HTM3S、HTM4S等的800S系。這局部鑽石高音化的情況一直維持到2011年,800系才再次統一成800 Diamond系, 805亦終於得享鑽石高音之優勢之餘,分音器元件及輸入裝置之用料,以至外飾設計、處理及物料上,都有著可大可小的轉變,大者關乎聲音質素的改進,小則為視覺及使用上的改進。

805 Diamond

從805S至805 Diamond不單只高音振膜由鋁換成鑽石,驅動系統亦有重大變化,重點在於磁驅系統及懸掛系統,就連那高音的獨立聲箱亦不一樣,將由N805沿用至805S的纖維箱體,換成全鋁合金鑄造的箱體。此外,中低音與反射氣孔之間的線條上,表面的細節裝飾上亦有所改動,聲箱表面處理也有轉變,並新增鋼琴亮黑版本,就似將Signature 805的處理手法常規化。說到Signature 805,嚴格來說,不能歸入800系!不過,805這種二路小書架格局,對空間的要求始終係相對友善,故相當適合推出精緻特別版,某程度上就似一路延續當年Silver Signature的氣勢!因此,當N805服役至中後期,就有Signature 805之出現。及至805 Diamond推出後大約兩年,又出現了日本限定之特別版805 Diamond Limited Edition。七年前,再來一記跟意大利超跑瑪莎拉蒂聯乘之作805 Maserati Edition,該是歷來最富貴之805。一再推出特別版,足見805受歡迎程度!

Diamond 到 D3

差不多六年前,800系再經歷顛覆之變,805亦隨之變身成805 D3。

二路二單元的805 D3那六吋半(165mm)中 / 低音單元,放棄沿用了近四十七年,早已儼如B&W標記的「黃盆」Kevlar音盆,換上全新物料、技術,一隻淡灰中帶光澤(如銀色)的中/低音盆,看上去仍是編織物,正中的相位錐由硬子彈狀改成軟半球狀。不知就裡者,或會懷疑是轉個顏色,換過相位錐的把戲。查實,他們早於八年前已著手找尋、研發新物料,據資料顯示,無論在阻尼特性、能量消散、盆崩裂(諧振)頻率,以至整體穩定性上,Continuum都明顯超越Kevlar盆。單元的背後框架亦經重新設計,主要改進在於穩定性、共振特性,舊一代框架敲起來叮叮作響、餘音裊裊。新框架則顯得沉實,敲起來聲音低沉且無餘響,肯定能為音盆帶來更佳的工作環境。

鑽石高音雖不變,但那Nautilus高音箱,則由Diamond的鋁鑄,升級成D3由原塊實心鋁材刨挖而成,不單更厚重,就連內部結構、背壓負載管道亦與箱身一體化,優點顯然易見,就是更堅固,箱體共振影響更小。Diamond一代的管狀結構在4KHz開始見嚴重諧振,D3一代的實心結構則在16KHz才見明顯諧振,散熱效能亦大幅提升。

主聲箱方面,前障板由過去幾代的平面改成弧面,即進展到除箱底外,聲箱再無平面,並配合金屬管結構將低音單元推出前障板之外。全弧聲箱壁,足以增強聲箱整體抗壓力,更趨穩定,箱音染更低。將低音單元推出箱壁之外,既可增強擴散力,亦更有效處理繞射影響。

聲箱內部,仍以Matrix(矩陣)3D全方位鞏固結構理念為基礎,採用比MDF加倍堅固、但成本高昂得多的實心木夾板充當內部鞏固結構之同時,橫橫直直鞏固結構板之間的比例、以至開孔的設計亦經重新安排,進一步提升聲箱剛性、穩定性。

D4 一代

進入D4一代,805 D4頭頂上,那由一塊實心鋁塊銑削而成的Solid Body Tweeter獨立高音聲箱,換上更長(接近30cm / 差不多1英呎)的新設計。更長的管長度,令半球高音振膜的共振頻率得到顯著改進,且振膜「呼吸」比上一代來得更輕鬆。加上經過改進、兩點式退耦托架,確保敏感組件與其外殼周圍的隔離效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足以令聲音自由地浮在空間中的感覺更實在,不致被聲箱拖著或框起來。

主聲箱之大改革

於800 D4所有立體聲型號身上會發現,其主箱肩部或頂部亦有顯著改良,新添鋁鑄部件,採用全新的剛性鋁鑄頂板,以取代之前的木製方式,成就更大的剛度,從而進一步提高箱體的安靜度。於全新鋁鑄頂板的表面更裱上名貴的“Connolly"(名車專用皮革製造商)皮革,既能帶來豪華觸感亦可提升外觀貴氣。

於D3一代之時,805的實心木夾板箱體,並未使用如801、802、803的反向包覆式聲箱結構,到了D4一代,805亦終告引入反向包覆式聲箱結構,其特點既在外,亦在內,由過去前障板較平而側、背呈弧形,轉化成前、側呈弧形而背平,可進一大步減少其前障板的輪廓之同時,前弧側弧一幅過聲箱壁的抗壓力亦更強,更穩定,箱音染更低。顯著提高了整個箱體的剛度,並配合全新設計,由前障板延伸出來,硬鋁鑄、短管狀的低音單元固定框架。將低音單元推出箱壁之外,既增強擴散力亦能有效處理繞射影響。

引入反向包覆式聲箱結構後,當然亦得配合高剛性的刨坑狀鋁背板,同樣有助增加聲箱剛性之餘,亦讓每路分頻器可安裝在每個單元背後、鋁背板內側的專屬位置上,大大減少相互干擾,大幅增加抗振及散熱效能。

完整、完美

論改進幅度,今回於805 D4身上由裏到外、由上至下之變革,確實比801 D4、802 D4、803 D4等之幅度都要大得又深入,加上始終是易入屋的小書架喇叭仔,所以805 D4最惹人關注實屬合理不過!

由805 D3到805 D4的大幅變革之間唯一不變者,我想,或就是原廠專屬腳架必不可少!如不一併使用,不單視覺上不完整、不完美,更由於805 D4跟原廠專屬腳架FS-805 D4之間,可利用螺絲將兩者連成一體,這足以令多餘振動能量有效落地,兼且擋隔外來振動入侵。專屬腳架必不可少之餘,亦強烈建議於腳架主柱內灌入乾透的沙粒(請參閱腳架安裝指引),不只能令充當工作平台的腳架更重、更穩定,柱內的大量沙粒受接收到振動能量而運動→繼互相摩擦生熱→散熱之下,藉此令好一部份多餘的振動能量未落地前已被耗掉,替805 D4造就更佳的工作環境。

先決條件

聲音表現之變方面,確係變得方向明確又正確!猶記得五年前,在評論上一代、即805 D3之文章上,我以「可塑性高的揭背小跑」為文章大標題,意思係少自身色素,對音樂無特別揀擇、無特定傾向,樣樣都重播得有板有眼,可供使用者靈活配搭、玩校聲的高質小書架喇叭。至於805 D4,可以話路向不變,但由高音到低音、全頻都更精進,純淨度更高,線條更鮮明。說是更趨向鑑聽化嗎?既是亦不是!分析能力的確更高,卻絕無純鑑聽式的冷酷或不近人情,反而係愈仔細、愈多音樂細節就愈耐聽,但先決條件係演譯及錄音皆有一定水準,否則805 D4不大會替人掩飾下,不單令那演譯或錄音獻醜,也可能辜負了音源、擴音機等原有的好表現。

靈氣感覺油然而生

藉著805 D4之高純淨度,透過Boulder 866的串流播放功能,直接重播Qobuz音樂串流平台中的Isabelle Faust《JS Bach–Sonatas & Partitas》,這單一支小提琴演譯加上充沛且帶變化的諧波及堂音空氣,營造出先前805 D3所未有的靈氣。有比較下,805 D3算是一招一式皆精準、工整、交足功課,本已叫人難以挑剔。但最新的805 D4確實突破了805 D3的水平,躍升至揮灑自如的境界,令我聽到Isabelle Faust運弓、推拉之間如流水行雲,琴音明暗之間流暢地淡出淡入,加上線條之鮮明、變化之鮮活,確係牽動人心神。結合陣陣充沛又能量細密的諧波及堂音空氣由內而外散發,演譯的靈氣感覺油然而生。

精簡地使用

肯定要歸功於D4一代增長至近30cm(1英呎)長的高音箱及內裏更長的消退背壓導管,以及高音箱底下全新的退耦托架,大大提升高音的淨透度、醇度,從而提升訊息量、細節還原力,更有助805 D4表現出如原生般從容又自由的3D音場伸展感。原本,二路小書架喇叭在音場擴散及透視感上已有先天優勢;如今,805 D4則上升到如原生般的音場自然、自由伸展境界,更將音響重播或帶有的人工化、斧鑿味統統抹掉!也曾播放同一錄音的實體CD,大抵上無影響我對805 D4睇法之同時,亦可確認,如你正籌劃於百來方呎的有限空間中,精簡地使用805 D4的話,只要利用一台如Boulder 866般附串流播放功能 / Roon Ready 的合併機,直接重播Qobuz串流音樂,即成,省事又省空間!

典型情況

於本社10×14呎半細房中,模仿於本地一般平民家中,可供擺開喇叭的典型情況,以10呎一邊為前後深度,擺開一個兩805 D4跟聆聽點呈約7呎的等邊三角陣式之下,播出Anne-Sophie Mutter拉奏 / James Levine指揮維也立愛樂者樂團演奏〈Meditation〉。805 D4讓我聽到Sophie Mutter演譯無明顯濫情、表現出該有的沉思感覺之同時,樂團場面從容地按比例在房中擺開、畫面深度見透視感,滿員強音大合奏亦見氣勢,當然得扭大音量去配合滿員強音大合奏。可告訴你,805 D4的大音壓音樂重播能力,絕對超越百來二百方呎空間的合理最大音壓承受力,當然,805 D4始終是旗艦系一員,對擴音機質素及功率也有一定要求(放大器功率建議為50~120瓦 / 8Ω)。

情緒溫度層層遞進

藍岸群星《Blue Coast Collection 3》的〈Rolling In The Deep〉,當中的低音提琴彈撥令我進一步確認805 D4中低至低音的線條鮮明度、漸強漸弱間的變化及對比,已明確拋離805 D3。合理!805從D3到D4之間,主聲箱不單改成更抗壓的向後包覆加堅挺金屬背,連頂板亦換成重金屬板,箱音染理應進一步減少之下,傳真度必有大幅度改進。因此,Melissa Reese的藍調跌宕唱腔,演譯中的不忿情緒、惋惜、不覊、挑釁味等,全都來得實在又入耳,她跟負責和唱 / 二部合唱的Keith Greeninger之間的交流,亦見層次立體的動感對比,重播出那情緒溫度層層遞進的音樂立體感與感染力。

對得住自己

這幾近全新的805 D4、歷來境界最高的805,確實給予我一次對805的全新體驗。對於正準備入手玩、更換、升級成High End二路小書架喇叭者,我只有一個簡單直接的建議:「不應再猶豫,快動身去聽 / 試之,早買早點好好享受方對得住自己嘛!」

美樂圖騰 – 珍納

置頂的獨立鑽石振膜背後改用延伸長度的實心鋁水滴形箱體、箱體加入鋁作為夾層並改用同系列更高型號的弧度,甚至可以把分音器掛在有散熱效能的金屬背板上,還有,改用加入鋁的腳架與更重份量的釘腳,令805 D4的淨重比805D3重2.95kg,達15.55kg。改良的結果,就是令805 D4的音樂訊息豐富至滿瀉,有「聽唔晒」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更讓音樂完全擺脫了理性的音響追求,作為聆聽者,不用打印一份得分清單逐項評分,而是讓我全情投入音樂之中,聽合唱團,King’s College專輯《Favourite Carols from King’s》,由童音獨唱到整個樂團合唱,那一排一排,甚至能數人頭與歌者身高的分析力,讓我對書架式揚聲器的實力刮目相看!

夠力

今次筆者的測試配搭包括Luxman D-03X MQA-CD/CD機,配德國Music Culture MC702合併機,用一對inakustik Referenz 1204 Air平衡線與一對Audio Note ISIS喇叭線連接,兩條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2電源線供電。對於一對不算太容易驅動的805 D4,MC702於8Ω負載下可持續輸出180W,顯然綽綽有餘!

低頻,不簡單!

全新的800D4系列中只有一款書架式揚聲器805 D4,書架式設計的優點是能輕易融入較小的聆聽空間,就如本社的150呎細試音房,能輕易呈現出有深度感的音響舞台;弱點,是低頻下潛的深度無疑不及座地式揚聲器。

不過,你追求的是什麼低頻呢?若然你要聽優越的管風琴重播,首先你要選購的是一個大聆聽空間,然後是一套有份量的座地式揚聲器系統。播低音提琴呢?805 D4播出了完整形態與動感,聽《Venus Jazz Cafe-Bruno Cafe & Italian Jazz》,低音提琴的體形、大牛筋的韌力與彈力是聽得出分別,還有,與琴箱的共鳴特別和諧自然,沒有「夾硬谷」出來的低頻,下延力保持飽滿度,從沒有令我覺得聲音是源自一對書架式揚聲器;擊鼓的動態中帶著煙韌的動感,腳踏鈸的金屬飽滿度輕甜厚滿,打得起勁、打得活潑。闊而深的舞台空間,音場沒有細細粒的感覺,樂器的體形在恰當的比例下,如有影像般呈現在我面前。不埋身、不前傾的聲音結像,高密度而沒有結成一團化不開的音樂美、不用承受超銳利過度刺激,而又能感受到樂器豐富的細節與微動態的立體感,輕甜而流暢順滑的變調與變奏,用豐富、細緻、精緻去呈現音樂的動人潤美,帶來了心靈與心情上的滿足感!

與音樂談心

805 D4的最強表現無疑是人聲,然而播交響樂的場面感、舞台空間、樂團佈置、音樂動感,一樣能教我投入音樂之中。《John Williams Live In Vienna》-“Devil’s Dance",Anne-Sophie Mutter的小提琴輕甜潤美,她拉奏的聲音高速敏捷又充滿滋潤感,沒有一絲乾、叫、粗、扁的負面聽感,拉奏時的動態、強弱、輕重、層層推進的漸變層次細膩入微;交響樂團大能量滲入的動感蔓延而至,層次豐富,擁有自然美的音色,感動就如嘗一客微甜清透的creme brulee,那份接通神經的愉悅既有著紳士般的氣質,也有著與音樂秉燭夜談的深度,與音樂交心的韻味。

播《Händel goes wild》-“Sinfonia",由舞台立體感至樂器本身的立體感也強烈鮮明,所有樂器的前後左右定位如有4K UHD畫面般仔細呈現眼前,三角鈴靈動通透中蘊含著甜潤厚滿的質感,搖動木片樂器的聲音秀美通透,互相撞擊的動人美態如在森林中聽著鳥兒歌唱的美。聽著古鍵琴那滲透式的特質、小提琴的靈巧通透與細滑,在旁一聽、再聽的陳偉昌也不禁一再大讚805 D4的豐富感實在出眾!看著與上一代外形分別並不明顯的805 D4,也不禁想著到底Bowers & Wilkins作出過哪些改動,令兩代音響演出上的分別有如此的鮮明對比,即使不作AB比較,新一代明顯經過一番改良與調音的洗練!

人聲最美

說到鳥兒歌唱,不得不提《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Sonus faber Maxima Amator SACD/CD示範碟版本)-“Cu Cu Ru Cu Cu Paloma",前奏璀璨與輕快的樂器聲音充滿細節,將輕快活潑的動感演繹得淋漓,Belafonte厚美飽滿的嗓音強弱變化層次豐盛,當他唱出cu cu ru cu cu,就如鳥兒愉快地唱著歌般的美,聆聽音樂的滿足感深厚細滿,如欣賞著大師級的刺繡圖,遠看逼真,近看充滿細節,有藝術氣質!

近期筆者特別喜歡聽《Aga Ginadoll Concert》- 「一加一」,AGA與Gin Lee的合唱是我近月聽過最美的一次,因為805 D4不僅把兩人有點近似的嗓音分辨得仔細,而是把她們在音樂中的唱法變化重播得鉅細無遺。Aga的solo部分,展現出她的嗓音溫柔婉美又帶點含蓄的楚楚動人,Gin Lee的穩定,聽來似帶點人生閱歷,線條感相對強的嗓音,有姊妹傾訴般的交流,合唱部分,兩人轉換唱法,AGA肯定自信的唱法與獨唱時有著強烈對比,Gin Lee的明暗表達豐富,兩人時而二合為一,時而展現各自的個性,這種精緻入微、飽滿潤美的聆聽享受,讓我將此曲,一播,再播。Peter, Paul & Mary《In These Times》三人的結像定位準確,沒有聚成一團,也沒有明顯的參差不齊。

醉人音樂

以MC 702驅動的805 D4,不是追求超精銳、超高速和超刺激的聽感,它們有著自己不緩不急,爽敏而又留有餘韻的節奏感,聽中慢板音樂尤其精彩。讓《Nat King Cole Unforgettable》登場,“Stardust"與“Quizas, quizas, quizas"重播,寧靜乾淨的音樂背景,無數碼味的錄音,滿厚中情感細膩真摯,能跨越時空的感動,是音樂的瑰寶。Pete Alberton的《Cover My Blues》(唯心藍調),這位在德國長大的英、美裔藍調歌手,他那似乎不讓Nat King Cole等殿堂級的獨特嗓音專美,首曲“Walking Blues"以沙啞又飽滿的嗓音特色唱出美國草根藍調,不是表裡不一的所謂藍調,而是貨真價實的藍調之味。人聲稍為前傾的錄音,簡單而不矯扭造作的樂器演出,展現出錄音的立體感,Pete優哉悠哉輕活,教人心領神會,到“Help Me"帶點狂野的變化,令這張我在碟櫃抽出的專輯越聽,越想聽勻每一曲。戲肉當然有“Georgia On My Mind",他的演出又從狂野轉變為粗獷;“ I’m Your Hoochie Coochie"的電Bass湧過來的彈動力,教我聽得津津有味。“Cold Turkey"的活躍與韌力,足以表達出805 D4的厚潤不帶半點濕氣或累贅感。

聽Klára Würtz《Schubert Impromptus》,805 D4的鋼琴琴音能量轉換的變化特別連貫而細滑,聲音強與弱的兩極大動態變化擊出激情,細微變化綿密連貫,滲出深邃情感。琴音之間聽不到虛、薄、扁,情感的觸動產生強烈的共鳴感,而鋼琴的體形沒有縮水感,在系統與音場的比例中,這個如同90吋16:9的音響畫面,就沒有令人覺得細細粒的不足。

805 D4就是美樂圖騰,它不是那種矯扭造作的美、不是修飾美,是自然美。音樂的高密度、高分析力、鮮明精緻的兩極動態與微動態、音場空間的寬闊感與深度,擺脫了我對一般書架式揚聲器的認知,廠方就是用精確與理智的設計,讓感情流露出濃郁而細膩之美,它不是聽音響特性先決者的選擇,而是追求情感、對美感追求與音樂產生共鳴的樂迷之選!

高度期待,超額滿足 – 陳偉昌

回想當年,B&W 800系列剛剛轉款為D3時,聽到不少批評,說D3失去了B&W一貫聲底,可猜想那是豐厚、暖和、中音與低音較為濃郁的聲音特色吧。D3的確毫不濃郁,而是厚薄分明,音色也十分中性。

以玩家角度,尤其是B&W長年支持者,他們的看法理應和音響評論員不一樣。我們大試音室的參考揚聲器換成B&W 802 D3之後,實在沒有投訴,它的中性與敏銳,對於測試各種器材、線材以至調聲附件,反應都是十分明顯,這種立竿見影的表現,具有充足說服力與權威感,是可靠的參考揚聲器,而且容不難推動,對擴音機並不嚴苛。

以愛樂者角度出發,D3系列也是十分出色的,不會限制你的音樂品味,如實反映各類音樂的動人之處和生命力,同樣地,對於錄音質素不會太嚴格,誠然,錄音有甚麼不足,它會給你清楚聽得到,不會含糊,但同樣地,優秀的地方亦一視同仁、平均地放大,尤其是音樂推進與活力,不會老是挑剔各種缺點。

另一方面,「鑑聽」本身也屬於B&W的傳統之一,Abbey Road Studios就是長年用家。當然,私以為800系列去到D3世代,才是容易「使用」的鑑聽揚聲器,無需再用經驗去減走開首提及的那些聲音特色。D3的鑑聽能力,也同樣得到柏林愛樂樂團認可,將之引入到他們的數碼錄音、影像製作Control room,成為主鑑聽器。

由此可見,對D3感到不滿的,很可能只有喜愛舊款B&W 800系列的發燒友。

對D3世代有如此良好經驗,自不然會非常期待D4啦,亦非常好奇這款改款,還可以有多少進步呢?畢竟D3已經將評分標準推至新高。

這次各位同事分別以不同組合,為大家發掘B&W 805 D4不同面貌。來到這部分,出場的是Luxman D-03X CD機、soulution 325前級加311立體聲後級。

多年前聽過805 D3,在差不多體積的二路書架海洋之中,是一個可靠、正路、高水準的選擇。

來到D4,第一個印象是它的聲音突破了體積限制,氣量尤勝從前,特別是低音延伸、量感,還有全頻一致程度,都出乎意料之外。

通常來說,書架的低音要引起大家注意,最容易就是弄出中低音峰值,但這種「好勁」的音效既不自然也不耐聽。805 D4出色之處,是低音平順地延伸,表現媲美中小型座地,也許音像飽滿程度已經擊敗不少中小型座地,然而全頻收放速度、低音分析力卻有書架揚聲器的優勢,快速、俐落、不拖尾。

一般來說,中 / 低音單元直徑不大,配上同樣不太大的聲箱,聲音能量要超越大部分接近體積的對手,通常都需要一個共震非常低的箱體,非常重加非常堅硬。

805 D3的淨重是12.6kg,805 D4增至15.55kg,看似差距不大,只是箱體結構有明顯分別。同一時間,腳架用料也得到升級。D3的聲箱已經是低共震了,D4又再度進化,對應其聲音表現,低音應該是最大受益者。

當然,中、高音也是受益人,805 D4整體能量、密度、分析力都明顯強過舊款,差距遠比想像中大得多。

由D3變成D4,在擴音機配搭上亦要比以前更加小心,這種小心是因為805 D4比以前更加敏銳,對擴音機的個性更加敏感,也比之前放得更大。例如soulution的細緻與斯文底子,Music Culture的雄渾,通過805 D4這面鏡之後,性格特質就非常明顯了。

播放Fretwork的《Bach: Alio Modo》,805 D4非常準確地還原各種提琴的質感,無論是木製的共鳴箱,還是琴弦材質,以至弓法變化、切入角度等等。顯現出805 D4不但頻寬夠闊,而且音色表達能力出色,套用影像術語,就是色域很闊,色階非常密,而且色準十分優秀。

音色以外,音像大小對比亦見出色,而且不但大小對比清楚,整體的體形都比不少同類書架來得飽滿,加上線條明顯,以及密度理想,所以沒有半點臃腫,只是比較接近真實而已。

這款書架揚聲器不但在聲音還原方面準確,音樂流暢度、動感以至氣氛,都同樣像真,這是各個項目都平均地高分,才出現這種協同效應。同樣地,複雜的情感表現,還有音樂家之間的互動火花,都一一展現,從宏觀到微觀,都超出了預期。

很老實,這種聲音如此全面,實在俘虜了在下的心。連帶設計部同事工餘時間過來聽了多段音樂,都禁不住動起購買慾。

聲音全面、顯微能力強、音樂感亦出色的書架揚聲器,雖然為數不多,但能量不輸給部分中小型座地,甚至全頻平直程度更勝一籌的,就十分之少。而在讚賞以外,真正挑得起購買慾望的是805 D4身價並不高昂。

不同年代的805,都是市場指標,和部分High End品牌將旗艦系列單純用作省招牌、宣示技術能力去到哪個層次有點不同。B&W也是以800系列去省招牌、展示技術實力,但同時也是暢銷系列,是真正用來為廠方賺錢的。

以805 D4為例,以現時的設計、技術特點,還有投資專門生產器械,卻不過賣現時這個價錢,換成其他品牌,可以貴上多少呢?

B&W能夠以這個價格推出805 D4,和D3年代一樣,就是以大量生產去降低成本,用規模經濟去補回研發、生產器具和其他投資成本。

得出這個結論時,已經聽過多張專輯,包括《Mahler (arr. Riderelli), Symphony No. 1 for Chamber Ensemble》(Ensemble Omnia Hong Kong, Wilson Ng)、《唱自己的歌》(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朱振威)、《The Witcher 3》遊戲配樂等等,805 D4同樣是高水準的,於音響元素或是音樂表達,都同樣出色。

唯一值得「投訴」的是,它對於器材、線材、附件非常非常敏感,沒有多少意願由自己去主導聲音走向,所以回到試音報告之初,為它配上甚麼拍檔,805 D4會比大部分揚聲器都更強烈地反映前端性格,故此不要在試聽時,只配一套器材,就以為了解這款書架揚聲器的真正表現,它是一面可以信賴的鏡子,也許不是只照一次就會發現它的好處。

擺位反而容易,805 D4的高音比上一代更加平順、線性,而且本身的設計就擁有不錯的擴散角度,所以多與少Toe-in都不成問題,重點是器材配搭、聆聽空間,還有個人喜好。

聲音精準的二路鑑聽級揚聲器 – 何森

B&W 802 D3長駐本刊大試音室接近6年,我們各位主筆一致認為它們是能夠忠實及準確地反映各種不同品牌、不同類別的音響器材及接線的聲音特色,由於它們的聲音「精準」,頻應範圍廣闊,在各方面均表現出不偏不倚的高分析力與絕佳的平衡度,因此我們很容易便可以聽到受測試器材 / 接線 / 調震釘墊 / 承板 / 承架的聲音特色,如今期我在《編者的話》裡談及的A、B、C、D、E類型所佔的比例。舉例說,Accuphase C3900前級+P7300功放偏向A、D、E類型;Soulution 325前級+311功放則偏向B、C類型,我認為兩套前、後級均各有各的吸引力,不可以也不應該說那一套比另一套更好聲。

我們最近在大房試聽過暫時缺貨的B&W 802 D4後便決定購入它們,取代802 D3,作為長駐大房的新鑑聽揚聲器。由於疫情關係,此刻仍未知其確實的到貨日期,802 D4的詳細試音報告,我希望能盡快向大家報告。

今期我們先試聽可能有更多讀者期待的B&W 805 D4,因為長期以來,二路書架式揚聲器在本港的銷量均明顯高於座地式揚聲器。805 D4是B&W為在小房間使用而研製,我們也選擇了在本刊的150呎小試音室進行試聽。為了測試805 D4匹配聲音個性不同的擴音機 / 前、後級的效果,四位主筆分別選用了四個不同品牌的擴音機 / 前、後級去試聽805 D4。

我選擇了VAC Sigma 170i合併式擴音機,它每聲道使用兩支Gold Lion KT88輸出85W,應該有足夠功率在細房驅動805 D4。在配線的過程中,我發覺把Audio Note ISIS RCA訊號線接駁Luxman D-03X CD機至VAC Sigma 170i,全頻的平衡度最理想,喇叭線選用6年來在大房與802D3一直合作愉快的Audio Note ISIS,果然一聽便覺得完全夾聲,鬼佬話齋,it sounds right!

我不贊成805 D4的用家選用低音特別重厚的擴音機去迫使它們發出聽來更多更勁低音,因為這類型重口味的擴音機在高、中頻多為粗枝大葉,這樣便浪費了805 D4表現最超卓最矜貴的才華。想用七萬元買一對喇叭來「焚」低音,請忘記805 D4!假如你偏愛D類的埋身音像派聲底,聽爵士三重奏要大大隻double bass棟在面前,大大個鋼琴、大大套鼓伸手可及,也不必考慮805 D4,因為805 D4的中 / 低音單元直徑只有6吋半,恕難從命!

能準確反映出不同錄音的特色

純粹用來聽歌,B&W有提供更便宜的700系、600系二路書架揚聲器,購買805 D4只用來聽歌當然可以,不過有點奢侈、有點浪費。我用六張在大房聽802D3聽過N次的常用試音CD聽了大半天,細心留意每張碟的各個環節音響表現。藉着小房間的「房間增益」效應提升70Hz上下的低頻量感,令805 D4重播出低頻的質與量取得良好的平衡。我覺得805 D4具有802D3的DNA,是一款High End級二路書架式鑑聽揚聲器,在百餘呎的小房間裡使用,我覺得我聽到的聲音好像是在大房聽802D3的縮小版,音場 / 音像的大小按比例縮小了兩個碼。關掉房間的燈光去聽,這種感覺更強烈,一對805 D4完全隱形,音像的大小與距離感隨着不同的錄音而改變,各種音像自由自在地在音場中有清晰的定位,低頻的分量也是每張CD都不同;有些多有些少,有些重一些,有些輕一點。805 D4能準確重現出每個我熟悉的錄音的聲音特色。在錄音室裡錄音的《We Get Requests》、在爵士酒吧錄音的《Live At Blues Alley》(Eva Cassidy的人聲加了reverb,聽來有殘響式的人造空間感)、在倫敦Kingsway Hall錄音的《古諾:浮士德芭蕾音樂及比才:卡門組曲》,透過805 D4我聽到音像 / 音場具有比例正確的大小尺碼和錄音場地的空間感。二路二單元,直徑只有6吋半的中 / 低音單元,以805 D4的聲箱體積,能夠準確重現出三種截然不同的音像 / 音場 / 空間感,各種acoustic樂器的聲音準確無變形扭曲,完整交代每張CD的訊息量,805 D4是我聽過辨識力最強、平衡度最優異的二路書架式揚聲器。音樂堡「叢哥」炮製的《Signature Audiophile Instruments》發燒級錄音,透過805 D4欣賞同樣可品嚐其特別濃郁的發燒味道:小提琴嬌美、結他清爽、鋼琴厚重、鼓聲結實有力、double bass分量濃郁,各種樂器的件頭感夠壯……

沒法即場AB比較,我不知道805 D4的音質與805D3有何分別,單憑我對802D3的高音單元留下的深刻印象,我覺得805 D4的高音泛音聽來似再多一點點,空氣感 / 空間感更強一點點,也許是最最微細的高音捕捉能力更強所達成。此外,高音聽來更自然悅耳,有一種更好聽的愉悅感。《Blue Coast Collection 3》已聽了三年不知多少遍,今回聽805 D4真好聽!Acoustic結他聲清爽彈,人聲有嘴形、有血有肉,抑揚頓挫情感豐富傳神。

必須稱讚的是全頻的瞬變速度極快,上次在大房聽用VAC Sigma 170i推Focal Scala Utopia EVO,全頻速度明顯不及今回那麼快聲。這是二路二單元、小口徑中 / 低音單元贏三路三單元、大口徑低音單元的先天強項。VAC KT88x2膽機的低音控制力不及大功率晶體管擴音機,本身易推的先天優勢也使805 D4更能讓VAC Sigma 170i表現出更揮灑自如的高速上落快聲感覺。講到歌聲感情的深厚與人情味感動指數,設計出色的膽合併機無疑比原子粒機更吸引,這也是我選用VAC Sigma 170i試聽B&W 805 D4的原因!我有信心正使用KT88膽合併機 / 功放的朋友也會喜歡聽805 D4配膽機的音色與音響效果。

805 D4的鑽石高音加長了消音管的長度,在大音量輸出時的失真應該較上一代更低。我的耳朵距離高音單元7呎,以大音量重播《卡門組曲》,完全不覺得高音有絲毫吵耳感。出現了兩次,從左聲道傳來的小號聲,音色、質感像真度極高,堂音、空間感極強,整個樂團的3D立體感完全離身甩喇叭,805 D4的音場擴散能力非同凡響。閉目在黑房聽,那種離身而立體的管弦樂團現場感真的很過癮!

總括而言,805 D4具有二路鑑聽級書架式揚聲器的最高水準表現,聲音精準,音色渲染低不可聞,高頻延伸力、分析力、流暢度、悅耳度、擴散力、空氣感均為五星級的最高水平。高 / 中頻連貫性天衣無縫,全頻相位特性十分準確,因此能重現出無懈可擊的結像力與3D音場空間感與立體層次感。以6吋半中 / 低音單元書架式聲箱而言,805 D4重播低頻的質感、量感與下潛力已接近物理性的極限,沒有「谷」出誇張的假低音,向下延伸平順自然,即使用VAC膽機推亦覺得低音瞬變速度極快,沒有拖尾或呆滯。

我聽過比805 D4更昂貴的小型二路書架式揚聲器,不作即場AB比較,我覺得805 D4沒有任何一瓣不及那款更昂貴的二路小喇叭。若論 value for money,805 D4是值得用家付出七萬元,其可塑性高,反映能力強,配搭不同的音源、擴音機,可以調出截然不同的音響效果,805 D4是一款很好聽又很好玩的鑑聽級二路書架式揚聲器!

此刻,我相信805 D4的準買家只有一個煩惱,究竟多付三萬元買多兩隻低音單元的座地式804 D4,抑或買連原廠腳架的805 D4而毋須擔心低音駐波問題!

總代理:Sound United
建議零售價:HK$75,000(805 D4/對)、HK$11,000(專用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