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 期 煮酒論英雄:Acoustic Signature Challenger SE

好聲到會令你難以抗拒,值得高度推薦 – 鍾一

從任何一方面來看,Challenger SE+TA-1000(10吋)這個LP盤臂組合,都是我近年聆聽過其中最傑出的中低價系統,無論以價論聲,或是以價論製作,它都極有可能是今天市場上同價組合中,得分最高的產品。《煮酒》過程中,特別是播唱人聲、爵士樂、本地流行曲,都靚聲到令人難以抗拒,聽Ella Fitzgerald《At the Opera House》中一曲Bewiched,神韻十足,叫我擊節讚嘆,它的聲底給人一種醇厚可親的感覺,樂聲背後的那股寧靜氣息,可謂在同價產品中前所未聞,值得高度推薦。請留意,Acoustic Signature是德國一間建廠已有20載,對於每款平與貴唱盤產品,設計和造工上已極端成熟。至於唱臂,廠方明言,以往一直建議用家安裝高質素唱臂,發揮出唱盤最佳效果,可是由於名牌唱臂近年價錢暴升,惟廠房又有足夠機器和最高金工切割打磨技術,故決定成立新部門,專責設計及生產最高質素唱臂。

自2014年10月該廠正式推出首支唱臂型號:TA-1000,經過三年的努力,到今日,生產線上已見七款唱臂,每個型號均有不同長度臂管選擇。以我多番聆聽的TA-1000為例,安裝到同廠唱盤上,從聲音質素和製作水平著眼,確實是超班之作,閱讀過多份TA-1000的外國評論,匹配其他高質素唱盤、唱頭開聲,表現同樣出色,讚美有加,揚名世界也許是遲早的事吧。

SE版針對本地市場特別訂製

今個月《煮酒》的這套Acoustic Signature LP盤臂組合,據「新漢建業」稱是年度重點推介產品;再說,這個Challenger SE,是特別版本,與廠方的Challenger MK3稍有分別,原來是特別與德國廠方商議,為針對本地黑膠用家而訂製,暫時其餘地區是找不到的。

無論操作使用,或價錢釐定,引進Challenger SE,我覺得完全合乎一般用家的要求,做法絕對正確。就身邊發燒老友經常叫我介紹一套有質素,又要平靚正的「盤臂頭」,Challenger SE確實是最好之選。再到六月初「香港影音博覽」中本刊主持的《美樂匯》,我遇上的都是一眾忠實擁躉,他們對我選播的黑膠曲目聽得入神之餘,示範會後,更不斷向我提出黑膠相關問題,其中回答得最多的,還是平靚正模擬體系推薦。

有位讀者更直接問我對於Lenco L75的看法,我頓然嚇一跳,他原來記得我四年前一篇談及此唱盤的文章(當時裝上的是Ortofon RKG-309唱臂),我直言,找專家由頭到尾檢查及調整後,用了一個多月便決定賣掉,原因是機械性(始終idler wheel「惰輪」和馬達有輕微嘈雜聲,我接受不了),甚至效果表現,跟今天最先進的金工製作及設計細緻又嚴謹的唱盤比較,根本不可相提並論。買它,是因為它夠平,可惜並不靚、正!我向這位讀者的總結是:不好搞,買新產品!

《美樂匯》中我亦多番公開向讀者說,初玩黑膠者,也許會選擇大牌子原廠已安裝妥當的盤臂系統。這不失為一個不錯,亦方便之選,可減省匹配、安裝和調校的時間,效果表現亦屬上佳水平。近年我在不同場合試聽過的如VPI Prime和Scout Jr.、Acoustic Signature Manfred MK2、EAT C-Major等,聲音水準確實很高,令我留下深刻印象。但必須補充一句:類似的盤臂系統,毋疑價錢是較便宜,也適合一些金錢預算有限,又不想花時間去左調右調,希望多聽音樂的朋友;可是一旦想升級,例如換或加多另一支唱臂,換個唱頭(臂與頭配搭resonance可能出現問題),老實說,難度頗高,這時候你唯一辦法是將全套組合放棄。

相對較靈活,可自由配搭不同牌子,不同長度唱臂,或是玩一盤三臂,這類唱盤價錢會比套裝組合略貴。音響業界經營者,當然了解此情況,今次「新漢」引進的Challenger SE,跟廠方協商之定價可謂合理到離奇,實屬賣大包之舉,以免發燒友走寶,有必要在此大力推廣。當然,Challenger SE最終是否抵買,還需由其聲音表現來決定,文章稍後會簡述。

SE版本分別之處

目前Acoustic Signature旗下共有12款唱盤,可自由靈活選用不同長度唱臂的型號有七款,Challenger是其中之一,以價錢計算,亦是最低廉。推出多年,廠方不斷作出改良,今天的已是MK3。今次試聽的Challenger SE,一如之前說是為針對本地市場而特別訂製,SE與MK3分別處最明顯是在鋁合金轉盤上,加入了8枚Silencer(大約譯作滅聲器),這些實心黃銅小圓柱,圍著轉盤的外側平均距離裝嵌上,是廠方最引以為傲的其中設計項目,在網頁中列出文字解說及對比圖表,數據證明Silencer對抑制轉盤本身所產生的諧震(一般鋁金屬盤由2.2kHz開始至15kHz,“ringing"震盪峰值高於80dB)變化和改善,甚至從聆聽環境不斷圍繞反射到轉盤上的空氣震盪,亦同樣能大幅減低。

最終成效如何,我當然清楚了解,家中聆聽室用了該廠Thunder兩年多(半年前升級至3個A/C同步馬達驅動),重播音樂氣氛安靜,平和,沒有半點煩躁囂浮,我肯定轉盤上的24枚Silencer功勞不少。

至於是否Silencer使用數量越多,抑制不同諧震之效能會越強?從廠方型號等級看,旗艦Invictus,對下Ascona,轉盤上Silencer數量同樣54枚,比Novum及Thunder高出一倍有多,答案也許是吧。

除了轉盤加入Silencer,SE版如今亦已能安裝12吋唱臂,誠然對於MK3只可裝9吋、10吋唱臂,的確是靈活兼好玩得多。由於安裝臂板的伸縮「路軌」增長(為應付12吋唱臂的安裝距離),是否能一如MK3可同時裝上3支唱臂?這一點我有些少保留,但無論如何,兩支唱臂則肯定可以。說到轉動部分,Challenger SE繼續使用外置式同步馬達,透過同是外置的Beta-DIG轉速電子監控(舊一代Challenger曾用Alpha-S),提供完美正弦波24VAC電壓,杜絕電壓升降不穩和噪音干擾,影響轉盤的恆定及轉動速度,並可同時驅動三個馬達。

絕對重量級High Mass設計

Challenger SE基本設計上,坦白說,其實與我使用的Thunder沒有太大分別,從轉盤至底座,皆以全鋁合金精工車製打磨,絕對屬於High Mass高質量重型設計,唯獨二者轉盤和底座的厚度與直徑略有不同而已。Challenger SE底座厚40mm,轉盤厚50mm(淨重約10公斤);轉盤底部塗上一層阻尼物,並採用比底座「軟」的soft aluminum,所有設計配置之目的,都是為增強唱盤的抑震效能,提升重播效果表現。整個唱盤總重量約23公斤。

唱盤的核心:軸承,Challenger SE繼續採用Tidorfolon(廠方保用10年),用家謹記所有Acoustic Signature的唱盤,是絕不需加入任何潤滑油,秘密除了Tidorfolon本身具“self-lubricating"特性,兼永不磨損之外,再配合軸承管道入口和底部的兩個青銅bronze圈環,產生出一種同樣具天然潤滑效果。

奉送工具,調整TA-1000,輕而易舉

要把Challenger SE安裝好,只需五分鐘時間,先放好底座到音響架上,然後預先略略鬆開唱臂座路軌上的一粒螺絲,再放上轉盤,為避免碰損軸承底的「鎢」波珠,務請小心對準管道入口處,輕輕手慢慢放下,到最後又小心夾手指啊!調好水平(用硬幣扭動腳座底螺絲),搞掂!

是時候談到唱臂,看廠方資料,TA-1000共推出三個不同臂管長度:9吋、10吋、12吋。在今年3月號中,我試聽的Manfred MK2,原廠配置正是TA-1000(9吋),當時我挑選Air Tight PC-7唱頭配搭。至於唱臂的基本設計,例如Dual Carbon Tube雙重碳纖臂管(管中有管),雙gimbal bearing軸承(用德國著名SKF產品),分別承托唱臂的垂直和水平移向,是一樣沒有改變。至於安裝和調校方式,當然9吋和10吋是完全相同,詳情可翻閱該篇試聽評論。唯臂線部分是獨立的,非one-piece由臂管直焊,廠方提供Zavfino一條叫The Spirit 1877的OFC多芯接線(其實與9吋直焊的一條相同),有優良屏蔽設計,還有24K的RCA和DIN插(記住要用L-DIN)。

為配合安裝這支10吋TA-1000,代理預先在唱盤的臂板座上放上SME mounting(基本設置應該是Rega style),很簡單,只需扭動一粒六角螺絲,把箍住整支唱臂下方圓柱的一個金屬環收緊,便穩妥安裝好;VTA調整都是靠同一金屬環處理。然而,SME mounting另一優點是設有一段「路軌」,可把整支唱臂移前推後,幫助調準alignment。

說明書列出10吋型號安裝距離237.8mm(pivot至stylus),effective length 254mm,overhang 16.2mm,offset 21.6°,內外null-point(DIA)分別61.0mm和121.0mm,調針壓的平衡砣適用於4至22g唱頭,臂的總重量910g。一大堆數字,對初入門或不熟悉調校「臂頭」的發燒友而言,肯定足以把你嚇怕!放心,原廠提供一個非常清晰又極端簡單的工具,讓你可以由set安裝距離,到唱頭alignment、offset角度,全部一步到位;因此不建議你以第三方的尺規set-up。

一塊專供10吋TA-1000使用的厚身膠板,平放轉盤上,再套上L形細膠片,依足說明書方向,「叉」位置剛好貼實唱臂垂直頂軸,mounting距離已經準確無誤了(我用Dr Feickert的尺規比對,完全一致);此外,上面有兩點nullpoint和橫直線,建議大家只要度準內側的一點,已經可以收工!

唱臂、唱頭的匹配

VTA高低,會影響null-point準確度?是真的,我做法一定是先略略給唱臂一點anti-skating,然後唱頭加一點針壓,例如1.5g,到量度VTA,先由絕對水平開始吧,再來才是null-point和azimuth。TA-1000設定azimuth方法是鬆開臂管末端的三粒螺絲,可作±5°旋轉。

配合今次Acoustic Signature盤臂試聽,我挑選Transfiguration的Phoenix S。記住,唱臂與唱頭之間有密切兼微妙關係,隨隨便便拿一粒唱頭安裝到唱臂上,除非你聽過同樣的匹配,覺得正常沒問題,否則不應貿然亂點鴛鴦!

其實關鍵是控制resonance諧震,那些計出Hz系數的嚇壞人高深數學程式,我不想列出來;你只需登入vinylengine.com/cartridge_resonance_evaluator.php,然後找出唱臂說明書,輸入你唱臂的effective mass有效質量,按submit,立即出現一幅圖表。將唱頭及螺絲放到針磅上, 記下總重量, 最後在唱頭說明書找dynamiccompliance動態柔順度系數,橫直比對數字,綠色範圍內,即8Hz至11Hz,是最理想的,高於或低於這Hz,很可能會引發不同程度的頻應震盪,令失真率大增。

以TA-1000(10吋) 與Phoenix S為例,唱臂mass是9.7g(屬中等質量),唱頭連螺絲重8.8g,動態柔順度系數12,圖表顯示是11Hz,算合格。就是這麼簡單,對吧!

一切好聲效果由穩定精準轉速開始

針壓調準於2.0g,將Zesto PS1唱放MC Load設定於100Ω,前後級和揚聲器同樣是參考的ModWright LS36.5 DM+Hegel H30,B&W 802 D3。經Hi-Fi News多段測試訊號稍作微調後,再檢查唱盤轉速,用Dr Feickert 7吋試碟配合PlatterSpeed apps,從圖表準確程度而言,是我從沒見過的,以iPad 30秒測試,3150Hz幾乎沒有偏差,抖擺率/誤差數據更是好到離奇。不諱言,比Thunder更精確(借問代理Alpha DIG有得up-grade嗎?)。

唱盤只要轉速不穩,抖擺率過高,所有上述提及的什麼配搭、set-up、微調,一切成效肯定大打折扣;反之,一個轉速精確與恆穩的唱盤,已有靚聲的保證,加上設計、造工等,各項目一絲不苟地做好……Challenger SE正正是一件如斯出類拔萃的產品。

重播本地和歐美流行曲錄音,Challenger SE那股生猛,精神爽利,充分表現著陽光普照大地的明快感;無遠弗屆的層次感和分析力,與及乾淨俐落的midbass,高水準重型金屬硬盤的特性表露無遺。至於中等質量的TA-1000,音色自然,又帶一點刺激性,是一支雙gimbal軸承的代表作品。這樣的配搭聆聽林子祥「海市蜃樓」、U2「With or Without you」、The Beatles「In My Life」,不其然地會令人覺得心情更為開朗,更具信心和勇氣去面對明天。聽大動態抽鼓,更是這套「盤臂頭」的強項,一首8分鐘的「Jazz Variants」,低頻之猛勁和動態之凌厲,令人無法相信聲音是出自此價位的模擬體系。

有人說:金屬硬盤聽小提琴與鋼琴,音色急躁又過於明亮,會刺耳……Bullshit!愛聽管絃樂的發燒友,告訴你,這體系表達小提琴的嬌豔柔韌氣息,肯定高班;此外,鋼琴晶瑩與透明感覺,更超乎你想像。播Ashkenazy彈貝多芬《第一鋼協》,終樂章偏慢旋律中,鋼琴獨奏固然精雕別緻,弦樂組亦流麗可人,令我嘖嘖稱奇者,是結束前高潮來臨一段,銅管樂組質感之強烈,並不遜於我聽慣聽熟的Thunder。

結論:如果你對音樂重播有高要求的話,又想初嘗黑膠味道,或把套裝盤臂升級,那麼同價位的模擬體系中,也許Challenger SE+TA-1000是最佳選擇。

最高性價比的重金屬唱盤 – 何森

重金屬打造的底座與轉盤設計,能提供一個結實、穩定、少諧震的平台去承托轉動中的黑膠碟,使重播出來的聲音也會結實、準確、穩定、音像凝聚不鬆散、以精準的結像力重現出具信服力的音場立體感。德國Acoustic Signature Challenger SE可說是發燒入門級重金屬黑膠唱盤的最佳示範代表作,折實售價39800港元,不連唱臂已淨重50磅,而且10 kg重的2吋厚鋁合金轉盤還加入了可有效抑制鋁盤鈴震、AS獨家開發的Silencer「滅聲器」,是我所知市場上性價比最高的重金屬唱盤。廠方與代理「新漢」今次薄利多銷益窮人值得一讚,也是我選它為「煮酒」主角的理由,為精打細算的識貨玩家提供多一個上上之選。

今回試聽的Acoustic Signature Challenger SE唱盤+同廠TA1000唱臂+Transfiguration Phoenix S動圈唱頭+Zesto Andros PS1真空管唱頭放大器,總消費約12萬港元,已經是我們精挑細選,計到最盡的最抵玩黑膠組合,也是我個人認為回報率最高的最好聲盤、臂、頭、唱放組合,可重播出真真正正的Hi End級黑膠聲,若要大幅超越它們,單是唱放至少要花12萬,計埋門當戶對的盤、臂、頭,埋單盛惠38萬8,至少貴兩倍!因此,全套12萬可說是Hi End入門級的最低消費。

先聽一張很有趣的新錄音LP - Chasing The Dragon,錄音師Mike Valentine信奉經典的五十年代“Decca Tree"3咪式錄音,大碟中除一曲豎琴獨奏用了一台25年前的Studer模擬式錄音座(半吋帶30 ips帶速)錄音,其餘12段音樂皆採用Nagra VI 8聲道24-bit/192KHz 120GB 2.5吋硬碟便攜式數碼錄音機,以T-Tree式架起三隻Neumann M50真空管咪高峯收音,錄音場地多為教堂或音樂廳,只得一首鋼琴獨奏在錄音室錄音。我聽到一個高透明度而又開揚至無邊界的3D音場空間感,交響樂團各聲部的樂器音像輪廓清晰,件頭感不大不埋身,感覺樂團與我有數十呎距離,樂聲有一種強烈的live concert現場感,對!是很像真實的樂器演奏聲音,活潑、乾淨、爽朗、快上快落、動態對比充足,呈現出生氣勃勃的音樂演奏,黑膠始終是黑膠,同一錄音的CD放入大房中的分體CD系統播唱,音場的開場空間感與樂器的質感、自然柔順度與音樂的活生感,明顯不及上述黑膠組合的效果。CD的優點是全無一丁點噪音和聲音更乾淨整齊。LP錄有13段音樂,樂器包羅管、絃樂、鋼琴、女聲,有獨奏有合奏,用來試音好使好用,最過癮是用黑膠碟去體驗Nagra VI數碼錄音機的高解像度音響效果,感覺與聽模擬式錄音的LP截然不同,聲音更「新鮮」!

繼續聽靚聲LP,是模擬式錄音但用了數碼式製版的“Duets",雖然經過A→D及D→A處理,但LP的音質也是明顯拋離其CD版,聽過LP後你可能不會有興趣再聽其CD版本,但這張絕版CD具收藏價值,不建議你賣掉。我手上的“Duets"是用「可樂膠」印製的限量版,收藏價值當然比CD更高。Rob Wasserman彈奏的double bass,琴身共鳴聲雖不及大房裡的Acoustic Signature Thunder / Moerch DP-8 / Air Tight PC-1 Supreme參考組合來得那麼沉厚,但勾彈琴弦的張力感與彈力感就能緊貼參考組合的水準。毫無一丁點含糊的清晰勾弦聲下下有彈力,音樂的節奏感與活生感完全不遜於參考組合。雖然double bass的件頭感不是參考系統那種大大件,但Jennifer Warnes的高企口形與有血有肉的歌聲感人程度就可與參考組合平起平坐。聽Stephane Grappelli拉“over the rainbow",小提琴的音色亦極靚,靈巧活潑的小提琴聲反映出Stephane運弓揮灑自如的大師級功力,活生感自然順暢,細膩處像出谷黃鶯,美妙動聽到不得了。論小提琴聲的「新鮮度」,本碟仍不及上述的「追龍」Side B Track 4。

聽人聲現場錄音天碟,The Weavers於1963年重組在卡奈基音樂廳演出的live錄音,當年用Ampex 300三聲軌錄音座以15 ips帶速記錄在Scotch 201開捲式錄音帶,錄音只用了三支Schoeps M-221 B/26電容咪收音。我手上的LP並非原版,而是1986年上市的Vanguard Records180g再版碟,由大名鼎鼎的Mastering Lab老板Doug Sax製版,限量印製(我手上的那張編號為#3406),我珍藏了30年,每年都會聽幾次,可謂耳熟能詳。利用今回的黑膠系統重播,我聽到十分清晰、細節豐富的木結他聲及banjo聲,高清解像度肯定贏Analogue Productions的24k金版CD,舞台上一字橫排的七個人(The Weavers)和其後面的一支伴奏的double bass,那種強烈的現場感與鮮烈的live concert樂聲真實感,大幅拋離了24k金CD版本。我只聽Side B。眾人合唱歌聲自然輕鬆,滿載歡樂的氣氛,歌聲與音樂聲渾然天成,和諧悅耳,數人頭式的精確結像力進一步加強錄音的現場真實感。即使Fred Hellerman一人自彈(結他)自唱“Come away Melinda",那種真情與美感亦令我聽出耳油。“Goodnight Irene"極右的男聲完全甩喇叭的離箱感出色,眾人大合唱的闊大3D音場感也是完全地離箱,CD聲如何闊大也不及LP那種無邊際的開揚空間感。

聽《寶麗金1981中文金曲龍虎榜》,回味35年前流行的中文歌,Challenger SE的明快結實聲底使多首流行曲中的鼓聲也出得凌舍結實明快,節奏感表現特強,聽歐陽菲菲「Disco之夜」,disco sound節奏動感表現出色。譚校長「天邊一隻雁」,一下一下的鼓聲十分結實具節奏感,人聲保持小口形,全曲充滿活潑動感。黑膠碟的人聲特別親切,聽此LP可回味昔日的美好時光,關正傑、雷安娜、許冠傑、區瑞強、鄧麗君、彭健新、蔣麗萍、Teddy Robin、Kenny B、關菊英、陳美玲,位位都是當年的巨星,首首都好聽,唯一不達標的是余安安,唱功認真水皮,不入流。

最後聽了兩張新出的雙LP靚聲新碟。

“The Royal Ballet"是黑膠碟迷必買的再版碟,音質雖不可能做到近似原版碟(炒價過萬),但仍值得欣賞及擁有。單聽胡桃夾子及天鵝湖選段已值回碟價。一流的音樂演奏,一流的天碟級錄音,CD與SACD皆沒有的黑膠碟流暢自然的管絃樂音色,今回的黑膠組合亦表現不俗,可聽性高,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蹈感強,這是音樂的活生感強的表現。

另一張必買的孖LP是Mutter Live from Yellow Lounge(The Club Album)。全長七十分鐘的音樂分兩張LP灌錄,每個Side播唱時間不足20分鐘,以33轉速度刻碟,絕對是發燒級製作。意想不到是出來的音質正到無倫,Mutter拉Stradivari小提琴的音色又靚又真,絃樂群奏拉巴哈的雙小提琴協奏曲更是美妙絕倫,聽出耳油。Mutter落Club拉小提琴可謂把古典音樂平民普及化,效果出奇地親切!想不到這套孖碟會如此靚聲,再講多次,是必買品!

動態對比強烈,低頻衝擊力近乎完美 – Thomas Wang

據代理資料所得The Challenger SE是香港獨有的版本,與The Challenger MK3最大的分別,就是多了8枚雙重隔離滅聲器,能消除轉盤上2.2KHz至15KHz的鈴震,初步試聽,The Challenger SE確實比傳統近價的LP盤,音樂背景更為寧靜,加上Acoustic Signature TA-1000及Transfiguration Phoenix S MC唱頭,The Challenger SE如虎添翼,一套盤臂頭 組合,以8萬餘元的售價,幾乎是無敵的性價

比,音質絕對超越市面上,大部分同價以內的CD/SACD訊源,我一口氣就聽了三個多小時,完全投入LP的音樂世界。

首先,作為熱身的,是來自西班牙Blue Moon的《The Royal Ballet:Gala Performance》,「The Nutcracker Suite」是必聽,主要集中在細節,金屬樂器輕輕敲擊,焦點所在位置無比清晰,餘音殘響的擴散,更可以完全脫離揚聲器音箱,802 D3的鑽石高音全面發揮,出現一份亮麗的堂音,所有樂器的高段,無論是吹管樂或是弦樂,都有無邊無際的延伸,現實大場面音樂廳的聽感,在10萬元以內的數碼訊源是不容易有的。再來耳熟能詳的「Swan Lake」,提琴、豎琴、管樂,那份綿延不盡的節奏感,有如波浪般,令聽者不自覺地搖頭擺腦,強烈的動態對比,完全緊握聽者的情緒,極度扣人心弦,芭蕾舞曲,竟然可以有如此強大的音樂的衝擊力,誰說芭蕾舞曲是沉悶的!說句老實話,The Challenger SE給我的初步印象,絕對達到近10萬元LP盤的水平,同廠的Thunder,貴一倍的售價,但音質贏不了The Challenger SE一倍!

試人聲,泥水佬《Muddy Waters folk singer》一定不能少,Side 2 Track 1「Cold Weather Blues」,細節依然是The Challenger SE,正正由於音樂背景寧靜,Muddy Waters粗大的手指,有力地按在Acoustic結他的鋼線弦上,並且還要來回振多幾下,手指出現了一種Raw、皮堅肉厚的感覺,泥水佬的喉底聲,煙屎喉,聽得出是一種吸煙多年的聲線,人肉擴音機,再振多幾下音,Blues蒼茫意境強烈,足以亂真的現場實境,充滿懷舊色彩,3D立體全息影像投射,觸手可及,聽回Side 1 Track 4「Good Morning School Girl」,輕快的節奏,大手掌在結他音箱上拍打節奏,如果閣下家中有結他,不妨拿來拍幾下,我可以肯定,同耳朶聽到實物的聲音,是全無分別,而這就是優質Analogue訊源吸引人之處。

試小提琴Live Show LP,播放《Anne-Sophie Mutter Live from The Club Album YELLOW LOUNGE》,是Anne-Sophie Mutter,2015年在Berlin Neue Heimat Venue的一場現場演奏,這個Live Show並非是在Concert Hall,而是在一個酒廊之內,Anne-Sophie Mutter的小提琴技巧當然是出神入化,Side A的「The Four Seasons」,以急勁的節奏,力量與速度並重,感覺就似用小提琴露了一手,勁Rock版的「四季」,贏得全場歡呼,這種氣氛,直頭就是Jazz at The Pawn Shop的氣氛,與Concert Hall完全不同,Anne-Sophie Mutter的站立點,就在觀眾面前10呎不到的位置,而我就是這最前排觀眾,活生生的演出,有血有肉,現場的熱鬧,100%的投入,全無瑕疵,Hi-End Analogue訊源,那份親臨現場的魅力,確是同價的數碼訊源,不易與之相提並論。

播放試音LP《Musik wie von einem anderen Stern》,德國Manger公司的《靚聲王》,Side D Track 2是The O-zone Percussion Group的「Jazz Variants」,一首勁抽鼓樂作品,是我試座地揚聲器犀利武器之一,CD版本的動態對比已經不容忽視,LP版本,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音樂開首的輕聲腳鼓,不單只清晰明確,而且還有定位,就在一對揚聲器中央,最底的Woofer位置,低頻雖然微弱,但仍有相當強的聚焦,鼓皮有著緊緊的張力,是一種與現實無異的質感,大開大合的動態,力量型的抽擊,扭大音壓,絕對是驚天動地,一般數碼軟件版本難以匹敵。The Challenger SE組合,經過上述LP的測試,3D立體感之優秀,是數萬元價位中少見,播放Living Stereo Dick Schory《Music For Bang, Baa-Room and Harp》,「Buck Dance」,一隊樂團竟然可以跳出揚聲器四圍走,有板有眼的節奏感,演奏場地的空間感,802D3輕易隱形,以價論HiFi音效,精彩得無話可說。

試速度,我對Acoustic Signature這品牌非常有信心,播《Dire Straits Money For Nothing》,「Sultans Of Swing」,電結他輪廓銳利無比,搖滾樂的節奏感,完全是過山車的速度,似乎不會比Thunder遜色,論Rock & Roll的緊迫火力,「Money For Nothing」一曲,當然是Thunder技勝一籌。聽電子音樂,播放松武秀樹的《Logic/Logic System》,這類型音樂,理應是數碼訊源的強項,但現在聽起來,10萬元以內的CD/SACD播放器,播「Domino Dance」,亦沒有必勝把握,電子低頻的重擊,沒有半點手軟,速度與力量同時並重,乘勢再播放《Jean-Michel Jarre:The Concerts In China》,Side 1「Equinoxe IV」Side 2「漁舟唱晚」、Side 4「Magnetic Field II」….,大音壓去聽,風雲變色的動態,龐大音樂空間,扣

人心弦的迫力,的確令人透不過氣,最後,再聽多張《大浪淘沙精英獨奏》,「武術」、「夜深沉」、「賽馬」,所有樂器定位準確無誤,並且在我耳朶可以容忍的音壓範圍之內,地動山搖的氣勢,幾乎是垂手可得,看來,Acoustic Signature的音樂世界,由入門到旗艦型號,都是沒有類型的限制。

8萬餘元的盤臂頭組合而言,我的確找不到有任何值得挑剔的地方,音場畫面展現出令我意料之外的密度,空間、殘響的擴散,似有綿延無盡之感,近乎完美的低頻衝擊力,剛柔並濟,是Acoustic Signature本色,我認為,The Challenger SE+TA-1000唱臂,賣大飽益街坊,沒有LP訊源的朋友,Acoustic Signature肯定是一個令您無比驚喜的名字!

無添加的超水準表現 – 陳海川

之所以感覺良好,不是自我催眠,亦不是刻意降低要求,而係以平常心去聽之下的直接感受!雖然本社試音室中早有同門但高幾級的Thunder駐場,但並未因有比較而感到這低幾級、便宜一大截的Challenger SE不是味道,反而更覺超值!

成因並不神秘,一切源於它經過刻意進補,按代理要求,加入額外精選用料之故(絕對稱得上係高成本效益的進補),亦因為它改用有新一代的供電及速控,更因為它的結構根本就是承襲自Thunder,若說Storm是Thunder的精華版,那Challenger 自MK2開始已儼如Thunder的平民版。而Challenger最新的MK3,可說是Thunder加Storm MK2的混合承傳,既保留襲自Thunder的結構之同時,棄用Challenger MK2一代的Alpha-S分體速控及供電,升級改用如Storm MK2的BetaDIG全數碼的分體速控及供電器。

至於今篇主角Challenger SE則更進取,為求更進一步趨近Storm MK2,一口氣服下八粒Acoustic Signature獨門丹方的,即於轉盤面嵌有八粒黃銅製小圓柱Silencer。為免誤會,大家務必搞清楚,現役Challenger MK3的常規或標準裝備中不包括,得再重新一次,並不包括Silencer,係一粒Silencer也沒有!故,較之於本無Silencer的常規Challenger MK3,Challenger SE這八粒確係來得份外彌足珍貴!

Acoustic Signature引以自豪的Silencer滅聲器,無論從數據量度層面或實試之上皆早已証明,能有效針對鋁轉盤的共震頻率,從而抑制其影響,再結合那更精準又安靜的全數碼分體速控及供電器,足以使聲音來得更純淨無噪。

當然,還有賴〝鍾一〞細心的安裝、設定及精準的調校,就此讓我領教到這特別版Challenger的超水準演出。

寧靜而穩定,毫無疑問就是整件事的主題、中心點!加入八粒Silencer滅聲器,解決了鋁轉盤由2.2kHz至15kHz的共震頻率干擾,音響畫面的底色就如變得更白,甚至透明,令到本被那些共震高頻雜訊所遮蔽的細節,重現耳前,亦令全頻的線條更清晰、立體。即使播出逾卅年前出版的林子祥《活色生香》及《林子祥創作歌集》,仍聽到背景份外清明,連舊唱片舊錄音常有的毛躁感覺亦被消退。儘管兩唱片多年來已聽了、被唱針挖了無數遍,高頻必有損失,但更寧靜的背境仍足以讓我好好感受阿Lam如在說故事般的演譯,細味〈誰能明白我〉中的或肉緊或情緒高漲,〈活色生香〉中的玩味,〈再生人〉的情深與無奈!

再來有Jason Mraz《We Sing. We Dance. We Steal Things》,當中跟Colbie Caillat合唱的〈Lucky〉,粗樸結他聲,節奏既踏實又不失生動,Jason Mraz的聲線、唱腔如無添加般情真自在,Colbie Caillat則在情真中多添幾分嫵媚,舒爽動人的演譯與重播。 45轉的Lyn Stanley《Interludes》爵士女聲,沒有累贅、黏膩的所謂韻味女聲,當中牽動人情緒、誘人的味道,完全來自Lyn磁性的聲線,渾厚有力的唱腔,以及咬字、運力之間,跌宕、輕重有致的演譯。

由Reference Recordings出版,Eiji Oue指揮Minnesota Orchestra 的《Exotic Dances from the Opera》。當中的〈Rimsky Korsakov‧Dance Of The Tumblers〉,清楚感受到能量上衝的節奏動感,管

絃強齊鳴,再加上定音鼓的衝力,確係有氣勢又大搖大擺的姿態,澎湃又活力滿載,最重要是滿員大強音下仍強大而不亂,場面依然穩定又立體。

足見,Challenger SE雖是Thunder加Storm MK2的輕量版,但其高質重全鋁轉盤及盤座架構的穩定度亦相當,再加上八粒Silencer滅聲器控震之同時,其全數碼速控及供電之精準加穩定,種種因素加起來,方能令這消費三萬幾的Challenger SE盤、萬多的TA-1000唱臂、不到三萬的Transfiguration Phoenix S唱頭,如此約八萬元的盤/臂/頭組合,重現出如斯乾淨、穩定又細緻的超水準靚聲。

再來一段〈Saint Saëns‧Bacchanale – Samson and Delilah〉,生動、生猛、激情、激烈兼而有之,再次証明這組合擔得起大動態音樂訊息,演譯中的活潑加神秘貴氣,亦表現得來。發燒復刻的180g黑膠,DG出品的Richter彈奏、卡拉揚指揮維也立愛樂玩〈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大場面甫現,法國號、小號及定音鼓等神氣又穩定,鋼琴動態當然亦難為不了Challenger SE,精緻、神氣、華麗,雖是逾五十年前的錄音,經處理後,從Challenger SE出來,絕無舊錄音的毛躁之餘,更重播出豐富音樂感,值得一聽到尾的的好碟!

由於Challenger SE確有著超水準表現,其性價比之高,即使高幾級的Thunder在前,Challenger SE亦無矮一截的感覺!

有比較之下更覺Challenger SE超值,一套表現上剛可跨入Hi-End門檻,但消費卻仍在發燒入門範圍內的盤加臂,配上Transfiguration Phoenix S唱頭之下,表現出可剛可柔,乾淨清明而不寡,抽得而不躁狂,分析力高而非一板一眼或冷感,足以重現細膩變化,流暢地釋放強弱動態,從而帶出感染力。可刺激,亦可悅耳;可令人亢奮,亦可細意靜心欣賞。個人認為,最最最重要是,其聲底正路,無被刻意加入和味的音色或妖邪味。

如你所追求的正是無添加,愈接近碟片的原汁原味就愈好。又如你正打算從消費兩三萬或以下的入門級黑膠升級,又或剛起步,卻對三幾萬的貨色根本看不上眼,而消費預算就在十萬元以內的話,Challenger SE盤配TA-1000唱臂,雖未必是唯一的選擇,但絕對、肯定係不可不試的配搭。更是,若然你那預算上限正是十萬,這意味你還有充足的子彈去找一粒你心儀的靚頭,進一步去玩靚Challenger SE盤配TA-1000唱臂,一於咁話!

總代理:新漢建業有限公司

零售價:HK$39,800(Challenger SE唱盤)、HK$16,700(TA-1000唱臂/10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