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期《煮酒論英雄》:Magico M6

我最喜愛的Magico作品!- 陳海川

若我話:M6係Magico歷來完成度至高的作品!恐怕會同時得罪廠方及一眾現正把玩著Magico其他高級型號的玩家!

第一印象

清心直說,這的確係M6給我的第一印象,實無法壓停這種突如其來的感覺。從產品發佈會的短暫試聽,再到有機會獨自細聽、了解後,証實那第一印象在客觀之上亦包含部份主觀價值判斷及喜好。故,或可修正為Magico M系中完成度至高的作品,兼我最喜愛的Magico作品!遊走於冷靜與熱情、激情之間的高水準作品!

巧合還是刻意

另一個第一印象來自造型,M6跟Magico成名作,於2004年推出的二路小書架作品Mini(亦稱Mini Monitor),雖然在規模、造型、技術及用料上皆相去甚遠,卻因其前闊、後窄,且闊窄差亦大,加上兩側流線的型態,令我不期然有此即時聯想。再經觀察後,不知是巧合還是刻意,早在十一年前,Magico就有一作品叫Model 6(當年廠方亦簡稱之為M6,生產期為2006-2010年)。當年Model 6跟如今M6,在聲箱橫切面形狀上近似,且同是座地喇叭之餘,兩家的聲箱用料一樣不帶木材,分別在於Model 6為全鋁合金,M6則仍以鋁合金為主之同時,再加入高級的碳纖維。

其實,鋁合金與碳纖維之間的作用與追求,可謂殊途同歸。或可以講,一路走來,鋁合金、碳纖維及納米石墨烯的發展與應用,成就了今日的Magico,更成就了M6。

不是一條直線

Magico在物料的運用上從不是一條直線,既有支線、亦會轉線。簡單講,就是既不墨守成規,更不會自我劃地為牢,正正就是創新無疆界的態度!

當年,2004年Magico成名作Mini(其後繼為Mini II),以高質(樺木)實木夾板作為聲箱主要材料,再複合堅固的航天級鋁合金前障板,造出的二路二單元/氣墊負載的書架喇叭。憑無箱音染、無風噪,有人形容為透明如靜電屏風的聲音表現,揚名Hi-End界。Mini面世後一年多,即出現了一重大轉向、闢出支線,擲出兩款全金屬箱的大型及巨型作品,先來每隻重達650磅(294kg)的Model 6,再來上千磅重的號角喇叭巨構 Ultimate(第一代)。但其後,於2007-2009年陸續面世的V3、V2及M5等座地型號,卻又回到樺木實木夾板聲箱與鋁合金前障板之上。不管用料是啥!經歷以上各型號後,大家開始意識到Magico跟箱聲、風噪聲有不共戴天仇,故聲箱結構不單要穩定、堅固,更必為密閉箱、氣墊負載。

創新無疆界

當採用實木夾板聲箱與複合鋁合金前障板的Mini II、V2、V3及M5等,於2010至2012年間相繼停產以後,再到M Project面世前的一段日子,即Q系及S系各型號陸續面世、甚至換代之間,敢肯定大多數人、包括筆者在內,亦以為Magico在聲箱物料的運用上已走入直線模式,全情投入周密的全金屬箱架構之中。當模式一出現,豈不是某程度的自我制肘?豈不有違Magico所推崇的創新無疆界態度?

於2014年Magico終於擲出一結結實實的答案,全金屬箱架構之外的另一支線,加入碳纖側板且箱型明顯有別於Q或S系的特別型號,全球限量供應五十對的M Project橫空出世!Magico商譽,加上全球發燒友去瓜分五十對,果然旋即售罄。之後,所有發燒友都在觀望Magico有何行動。一年下來,兩年又至,亦只見全鋁合金箱架構的S系老大S7之現身,等了又等卻仍未聞M Project之後有啥相關後續行動,大家開始感到M Project的概念產品味日濃。

實踐階段

概念產品者也!志在實驗、參考,並向外界宣示實力及其未來設計路向,不一定全盤發展及量產。就在大家不再去注視這題目之際,Magico又再來襲,擲出以M為名之M3。聲箱左、右兩側板採用碳纖三文治結構,更被冠上M3之名。出現後續動作,即表示M Project概念開始踏入實踐階段。

就在M3正式推出後約一年,即早陣子,再傳來更高級的M6快將面世。而第一對M6則於月前到港。隨後,Magico全球銷售及市務副總裁Mr. Peter Mackay,亦親臨威達的世貿陳列室主持M6發佈會。

大不同

確係圖片、影片不如面見!見實物,得以任意多角度觀察、欣賞,才感覺震撼!Magico又再一次顯露創新無疆界的態度與威力,在M3身上,仍處處可見M Project身影。但M6嘛!即使說是另一新系列亦不為過,正由頭到腳、由前到後,都有別於M3,跟M Project更可謂大不同。

M6的前闊、後窄,闊窄差更大且兩側呈弧形,故令我聯想到Mini及Model 6。亦正因為聲箱既深又前後闊窄差距大,其型態、兩側板的弧度,比過去的Mini、Model 6或現今的S系,都要更流線型。不單如此,其整體上略窄、下略闊(S7亦僅為深度上見上窄、下闊),且頂、底板皆斜/相互不平行,就連前障板及背板的垂直與水平面亦呈弧面,一個Magico前所未有,箱內無相互平行面、箱外無平面的嶄新設計。正因為這身獨特的設計、造型,即使M6腳下跟M3一樣,採取前二後一的三點式MPod落地,M6聲箱與MPod之間的腳座仍得重新設計。

成就了M6

M6渾身弧面、無平行面,每一邊/線/面(喇叭接線柱位置除外)皆呈圓渾、非常流線造型。故望去形格獨特又搶眼,但都是附加價值,主要價值在於流體力學需要,足以更有效控制衍射及反射現象,提升擴散力及隱形能力,並消除箱內駐波的形成條件。但設計雖好、雖創新,也得物料及物料的運用輔助、配合。先前已提及過,鋁合金、碳纖維及納米石墨烯的發展與應用,成就了M6。

M6主要用料包括航天用鋁合金、碳纖維及納米石墨烯,當加上其流線造型,定叫大家聯想到當今最先進的戰機或超跑。的確,都係結構上非常講究剛度與重量比 (Strength-to-weight ratio)的產品。結合航天級鋁材及碳纖物料的M6聲箱,強度與重量比較全鋁製聲箱提升60個單位,連帶整體重量與外部體積,亦同時下調50%及30%。經黑色陽極處理的前障板、背板、頂及底板,全數選用航天級鋁磚,透過高精度電腦數控車床進行切割加工。

左右側板之碳纖維不單厚達半吋,質量更跟當代超跑的車身/流體力學組件相約。箱底下前二後一的三腳架,配合重量級MPod化震腳,運用多種機械及物理特性、利用不同材質(鋁合金、鎢、銅及導熱塑膠Thermalplastic)的特性,透過傳導、吸收、轉化、消耗,並與地面之間形成最佳耦合效果,以消除及阻隔不必要的震動能量。

自家秘製單元

三路五單元,分區密閉箱負載的M6,所有單元均通過最先進的FEA(Finite Elements Analysis)程序,就震膜的厚度及弧度,聲學、力學、電磁及溫度特性等進行仿真測試,從而就頻率及時域中與音樂相關的失真,都加以克服。

五枚自家秘製單元,全數鎖定在前障板後方的副障板之上,前障板與副障板之間再夾有導熱塑膠層,兩前障板與背板之間,再以十組特製鋁拉桿連接,互相拉扯、鎖緊,既為各單元提供更有力支撐及抵消多餘震動能量,亦有鞏固聲箱整體結構作用。

傲視同群的1.1吋鑽石鍍膜鈹高音,技術源自M Project。即以剛性高強的鈹膜為基,再動用特殊而又成本高昂的技術,鍍上一層足以加強頻應伸延的鑽石膜。及至研發M3之時,於無需因增加結構或材料上的額外重量之下,改良了其幾何形狀及鑽石塗層,令聲學性能再趨近完美,更有著近乎完美的剛度與重量比。具備超長衝程的活塞移動能力,並配合嶄新改良,強而穩定的釹磁驅動系統,即使長時間承受大功率抽送,失真率仍能保持極低水平。

石墨烯音盆第一人

早於2008年,Magico已於Mini II身上採用Nano-Tec碳纖/Rohacell三文冶音盆,其後更是將石墨烯用於音盆的第一人,只因他們看上石墨烯在多方面都擁有非凡的性能,例如石墨烯的強度就比最堅韌的鋼鐵還要強百倍。

於M6身上最新設計,衝程幅度達+/-6mm之6吋中音單元,音盆採用多壁碳複合納米石墨烯Multi-Wall Carbon XG Nanographene,配合最新專利之超高剛性碳編織物製成,比先前用於其他非M系喇叭身上的音盆材料,輕百分之二十,剛性高百分之三百。背後選用磁束密度達1.7 Tesla的釹磁,再配合通風式純鈦音圈運作,為磁驅系統提供一個超穩定磁場及運作條件。廠方稱,這新設計單元的THD總諧波失真之低,為業界寫下新標準。

為求令中音單元有更穩定的運作條件與空間,少受內部能量反射、折射相互干擾,從而進一步增強中音單元的控制力、清晰及準繩度,箱內箱架構亦用到M6身上。值得注意的是,M6的中音專用獨立聲室,採用號角型(見P.41頂圖)結構,更以專有碳纖維複合材料製成,令中音單元免受自身的背波或低音單元干擾。

三隻10.5吋

低音單元方面,三隻10.5吋納米石墨烯Nanographene盆低音作垂直排列,輔以5吋鈦音圈,再配合Magico一直信奉的氣墊式密閉箱負載,因無反射孔,故更便於擺位,能輕易融入房間聲學特性,減免低音出現撞聲的機率,有利重現低音的速度及精度。為使單元外框跟聲箱之間取得更佳的氣密及機械性耦合,兩者之間的耦合介面,即氣密圈O-ring,並不是常見的泡膠/橡膠貨色,而係不惜工本且藝高人膽大地採用較有韌性之銅料,加以精工打磨至光滑,以製成氣密圈,就如引擎(發動機)的金屬製氣密墊。銅製氣密圈的優點在於較慣用的泡膠/橡膠穩定得多,令單元外框跟聲箱之間兩個面的耦合更直接又全面,阻尼特性更佳,亦有助加速導走單元上不必要之震動能量,並增強散熱效能。

消除電渦流

此外,為消除電渦流現象,經過長時間不斷嘗試及改進,並利用高精度電腦數控車床,自行製作出M6身上那10.5吋低音單元所需之部件,加上能量極為龐大的釹磁驅動系統,以及鈦線繞製的大口徑音圈。再令線圈周圍的鐵完全飽和,不致產生感應磁通、不產生電渦流之下,讓音圈得以在沒有任何電磁干擾的情況下移動,成功將電感值推至 0.085mH水平。

電渦流現象絕跡,再加上M6體內三路分音器所採用的零件,全為德國 Mundorf按照Magico要求特別訂製,全屬質量出類拔萃的發燒級零件,得以進一步保證M6的自家製單元,以至整體表現,發揮其應有的高水準。

冷靜與熱情、激情之間

究竟這由頂到底、由前到後、由裡到外,瓣瓣講究的M6表現如何?當然,一切仍得耳朵收貨作實!

首次聽M6的場合,就在新產品發會上,既人多、亦非坐於皇帝位之餘,也不是我最熟悉的演譯與錄音,但第一印象就是大不同!

五日後,終於有機會一個人坐正皇帝位試音。細聽良久,進一步確認M6不單有別於其他系的同門,就連跟同系的M Project或M3亦明顯不同。若然Q系屬於至冷靜理性,S系相對地多點熱情,而M Project的中低音屬於再多點感性,M3則更見激情的話,我會形容M6實屬遊走於冷靜與熱情、激情之間的高水準表現。故,M系無疑就是Magico的第三線路線, 而M6就是M系中現今完成度至高的作品。

如單以技術完成度計,我仍認定M6係Magico代表作。即使是同一塊招牌及領導人下,同期走著三條不同聲音路線,或許也是領導人、設計者不故步自封,且創意無疆界的另一種表現方式。不為甚麼招牌之聲、簽名之聲而劃地為牢,夠膽衝破這些心魔、發展障礙,勇於探索更多不同可能,在下敬佩!

M6不見了

就在M6那第三聲音路線下,一開聲,聽覺上兩隻M6不見了!隱形了!卻換來Hélène Grimaud彈奏〈拉赫曼尼洛夫第二鋼琴奏鳴曲〉中的一座演奏廳用三角琴,整座有骨有肉地擺在我面前。

即使只單一支小提琴的錄音亦叫我驚豔!Full body感覺前所未有!Isabelle Faust於《JS Bach–Bach : Sonatas & Partitas》中的演譯,過去在其他組合中聽這錄音,最強項多在於堂音諧波空氣有多盛,但M6之強卻先在於令那支小提琴生出前所未有的實體感,感覺及心理上深信它就我在面前,故令我一直邊眼望著那根本不存在的小提琴,邊耳聽其演譯。借用Full body一詞,實不在聲音有多濃郁,而係由音色、音質、結像、線條到諧波都實在又豐富。演譯上理性之中亦見冷豔與激情,襯上立體又開闊的堂音諧波空氣,好一份山雨欲來的氣氛加氣壓,整件事非常實在,叫我極享受!

就是要你相信

林憶蓮《陪著我走》中的〈李香蘭〉,有著跟過往不一樣的感覺,我先聽到一把由高度理性分析而來的人聲,呈現出絲絲點點腔口、咬字、運力、運氣的細節變化,這份全面又真實感覺,即使不是前所未有亦肯定係鮮有、甚至罕有!結他的鉤弦彈撥及腔體的共鳴效果,絕無Hi-Fi聲式浮誇,只有立體加真實得如能目視,大提琴的如泣如訴亦無濫情,而係恰到感人處,兩者襯托下,令憶蓮幽幽中透出心火的演譯,更直接透心!

《Audio Compass 2016》中的〈Drums Improvisation〉,敲擊的力度、速度、動感變化流暢又生猛,弱音細節位跟強音激烈處的對比,就是令人不相信是重播。《Dave Koz‧At the Movies》中的Big band sound效果,細緻、生猛、華麗感覺,無一或缺。Riccardo Chailly指揮萊比錫布業商會大樓管弦樂團玩《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見塲面的宏偉又層層而後的層次感,內裡無論定音鼓、長笛、雙簧管、各銅木管或群弦的變化,就是要你相信巨細無遺。

最吸引的一次

仔細聆聽M6過後,若不論價錢只問個人喜好,目前合我心意的Magico喇叭只有二:一是Q1,只因其造型精煉又精緻!另一就是M6,欣賞其所有,更肯定是我最喜愛的Magico作品!若再問喜歡Ultimate III嗎?我會話:我喜歡卻又太遙遠!

今回煮酒令我知道幾件事,包括Magico的確創意無疆界,而M6的出現將刷新人們對Magico的故有、單一印象之同時,亦肯定幫上Constellation Audio的前後級,甚至dCS的數碼訊源一大把。同一套數碼訊源加前後級過去聽過不少次,今次配合M6,相輔相成下,絕對係最吸引我的一次!另,聽聞有兩位M Project的持有人,已落單換M6了!

當然,我說我最喜愛M6,又或那些M Project持有人的動向是一回事;聲音入到你耳又是另一回事,最實際者,莫過於大家親身到威達親耳感受。敢保証,閣下必耳目一新!

值得不惜一切去擁有的完美傑作 -何森

2008年2月23日,我在Sound Chamber與專程來港示範Magico Model 6 II的Alon Wolf詳談了逾一小時,我發覺他是我訪問過的設計師中,最不江湖、最我行我素、最有傲氣的一位。以下擇錄一些出自他口的金句:

「任何內置功放的低音喇叭、超低音喇叭及向左、右側發聲的側置式低音喇叭,都不可能做到全頻連貫一致的正確低音相位特性。我們利用先進的電腦軟件及Sound Card,以trial and error方式去研製,經無數次的實際試聽,才能成功研製出具有最準確相位特性,全頻連貫一致的分音器。低音單元分音器所用的濾波斜度極斜,它們只會重播150Hz以下的低頻。市面上有很多低音單元會重播出微量的中音(如1~2 KHz),這樣是不可能有正確的相位特性。」

「校聲(voicing)是危險的,我從來不會刻意用任何擴音機、接線去替Magico揚聲器調出一把『靚聲』。音響不是藝術,它純粹是科學。我設計的Magico揚聲器只會從科學的層面出發,當中完全不涉及甚麼個人喜好與口味。我認為只要每個環節設計正確,盡量把音染及失真抑至最低,各方面能取得良好的平衡,出來的聲音自然是最準確最平衡。若然有人聽過Magico揚聲器不喜歡,我絕不在乎。我不會為某類型發燒友製造一些取悅他們的揚聲器。」

「多聽不同類型的音樂。避開那些只側重某些表現而其他方面表現欠佳的揚聲器;各方面表現平衡及優異才是好的揚聲器。」

「我家中有7000張LP,我認為黑膠唱盤組合是最便宜的好聲音源。在一套音響組合中,我認為音源和揚聲器最重要!我家中的客廳放了一對Mini II,以一台Denon收音擴音機驅動,聲音相當好,我個人覺得較一些採用名貴前、後級驅動的名牌Hi End揚聲器更好聲。」

「所有Magico揚聲器均採用密封式聲箱設計,因為這樣做低頻的延伸力更佳和滾降曲線最綫性,不會在60Hz出現峯值,引致一些混濁的假低音。欣賞真實的音樂演奏,你是不可能聽到這些混濁的假低音。」

「我們用了四年時間獨家研製、碳纖造的Nano-Tec中音單元,直徑6吋的鑊形音盆中間沒有防塵蓋或相位塞,硬度較之前用的三文治音盆高三倍。肉眼看不見的是,其鈦製音圈的直徑達75mm(三吋)。你知道嘛,常見的七吋中/低音單元一般音圈的直徑只有32mm。你可以想像,更大直徑的音圈具有更強的音盆驅動及控制能力,散熱面積大了,可承受更大的輸入功率,失真亦更低。」

「接線肯定可以改變聲音,但我不喜歡玩線。」

「我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少年時開始學彈古典結他,太太則彈鋼琴。我自己也是音響發燒友,很久之前曾用過Sound Lab靜電喇叭,發覺有很多問題。越多接觸不同品牌的揚聲器,越發覺它們普遍的問題是:某些環節表現出色,可是某些環節卻表現頗差。假如要用一個字去概括我設計的揚聲器,我會用balance(平衡)。」

2015年3月4日,我在威達公司世貿中心陳列室的大房初次欣賞Magico首款使用全新設計的鑽石鈹高音單元及碳纖維造聲箱左、右側板的M Project(全球限量生產50對),使用的前、後級是全套Naim Statement(定價HK$221.5萬)。同年8月22日,我在同一地點第二次欣賞M Project,音源同為dCS Vivaldi一套四件SACD/CD組合,但前、後級改用Constellation Audio Altair II旗艦前級和Hercules II旗艦單聲道功放,我聽到的聲音表現與第一回聽有明顯的分別,M Project就像一面鏡,能清楚反映出它前面的物件之影像:聽雨果《龍騰虎躍》CD,雖然Hercules II已把錢國偉猛力敲打的中國大鼓重播出令人心驚膽顫的力感與堅實的大鼓聲質感,但我始終覺得Naim Statement更具雄獅的威猛氣勢,擊鼓聲更威猛厚實,不過我個人更欣賞Constellation旗艦前、後級重播弦樂群奏、小提琴獨奏、鋼琴獨奏、人聲與大合唱那種更幼細延伸力更強的高、中音,音色更溫柔婉約、更細膩動人。Constellation Audio是3D音場的「打印」專家,Altair II+Hercules II能「編織」出一個層次感清晰、立體感強烈的wall to wall 3D音場,圍繞着一對M Project,完全做到絕對甩箱的清楚準確的結像定位感,而且整體聲音明顯比Naim全套Statement更透明幼細、背景更寧靜,從而令最強與最弱音的動態對比拉得更闊。聽美島莉拉奏的巴格里尼第一小提協(Philips CD),小提琴的音色真的靚到不得了,令我完全體驗得到M Project的「鑽石鈹」高音單元的優點。話分兩頭,Altair II+Hercules II無疑是古典樂迷的心靈雞湯,若然你老哥是愛聽Rolling Stones,Deep Purple,Pink Floyd,Dire Straits的Rock友,Naim Statement的搖擺力量就肯定有更強大的感染力去移動你的四肢,產生更強烈的快感。

2017年12月19日,我和鍾一在同一房間一起欣賞M Project的最新改良版M6,陳海川已向大家詳細講述了M6的新技術設計,簡言之M6在多方面皆比M Project更上一層樓,音質邁向完美的最高境界。

儘管今回使用的一對Constellation Audio單聲道功放是低Hercules II一級的Centaur II mono,輸出功率與售價約為Hercules的一半,我聽到的M6依然具有M Project的一切優點:超透明、超級中性準確及失真超低。雖然M6的每對折實售價高達130萬港元,較三年前的M Project高出廿多萬港元,但功放的支出則節省了一大筆(Hercules II每對售17萬美元,Centaur II每對售8萬美元)。我覺得今回M6的音質表現絕不遜於兩年多前聽的M Project,我甚至覺得今回的M6更快聲,全頻瞬態響應速度更高,聽audio compass(HKAVE-001)CD track 4「百鳥朝鳳」鋼琴獨奏,鋼琴家一雙手的手指動作較上一回聽M Project播鋼琴獨奏感覺更靈巧生動,鏗鏘的鋼琴聲簡直可以亂真,真人在面前演奏一台大鋼琴的真實感更強!我懷疑M6較M Project「更易推」,即使功放用每對8萬美元的Centaur II mono,重播audio compass(HKAVE-001)CD track 3的“Drums Improvisation",爵士鼓的打鼓聲清爽明快而厚實,令我心花怒放,論清晰度、解像度、真實感、樂器質感、瞬變速度等等,已找不到可批評可挑剔的地方,彷彿告訴我們M6那種完全沒有一丁點箱聲音染及沒有絲毫拖尾的結結實實鼓聲才是像真度最高的鼓聲重播,喜歡聽鼓聲的朋友一定會愛上M6的快而準鼓聲重現能力。

Alon Wolf曾親口對我說:「所有Reference Recordings的錄音都是我用作試音的reference。」

我選聽了RR著名的《Mephisto & Co.》CD Track 4的「荒山之夜」。單聽此段11分46秒的爆棚古典音樂片段已能讓M6 show盡quali wall to wall的龐大音場3D空間感,在震耳欲聾的大音壓下全頻仍能保持極低的失真,明尼蘇達管弦樂團各聲部的鮮烈樂器質感,最弱音與最強音交織出的龐大動態對比震撼人心,大場面的高密度聲音大大增強了各種樂器的質感,滿員齊奏時的磅礡氣勢迫力,令我完全信服Alon Wolf信心爆棚的技術指標:6吋中音單元可重播出高達120dB / 1M的無失真聲音,3隻10.5吋低音單元可重播出高達120dB / 1M的無失真低音(50Hz)。細聲聽M6雖然已經非常好聲,但大大聲聽M6才可讓它大展拳腳,愈大聲唱愈能感受M6的超低失真特性。若然大聲唱聽到M6有可聞失真,我敢說失真並非來自M6本身,而是來自錄音、音源器材、前級或功放,甚至電源線或其他音響接線。

M6不揀擇音樂的類型,聲音個性不偏不倚,應柔時柔,應剛時剛,能同時重現出剛與柔的樂器質感,我聽齊帶去試音的5張CD及2張SACD,幾乎聽過所有acoustic樂器,男聲、女聲、大合唱都有聽,全部都覺得好好聽,M6重現每一種acoustic樂器與人聲的準確度、真實感與每段音樂傳達出的音樂感均有一種涵蓋全頻的連貫性、自然流暢感及至高無上的透明度,一對M6像被披上隱形斗篷,音場不僅有強烈的3D空間感,而且音像的大小的排列位置視乎不同的錄音而變化,樂團的管弦樂器的結像可以做到完全甩箱,聽Quadro Nuevo《End of the Rainbow》,各種樂器的大小比例恰如其份,前、後、左、右位置清清楚楚,一字橫排在一對M6後面的舞台感強烈,整個樂團撐出左、右M6,伸展出外圍幾呎,音場闊到不得了!三小時的聽音過程,通過十多張的考牌碟,鍾一和我都聽得心花怒放,結論是M6是這位長期接觸acoustic樂器的音樂人兼音響發燒友,以其精湛的3D電腦繪圖技術,廢寢忘餐去建設的偉大工程,也是Alon Wolf迄今設計最成熟的完美傑作。

可能是Magico有史以來最好聲喇叭 -鍾一

鍾一首次試聽Magico Q7是於五年多前,評論文章刊於316期(2012年10月號),當時我以「好聲!貴得有道理」為標題,並大書特書其聲效特點,對其聲音質素給予崇高評價,以下是撮錄自序言「……以聲音及價錢比例而言,Q7是現今市場上其中最靚聲的座地揚聲器,它賣點和吸引力可以講足一整天,百份百是高級富豪發燒友選購大喇叭前必聽的品種。」

幾年過去,高級音響科技不斷往前,身為玩貴價器材發燒友理應明白之事;話說,當聽過Magico最新旗艦作M6好一段時間後,已肯定Q7地位不保了。俗語有云: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以Magico、以Alon Wolf而言,從任何角度看,都是正常不過,更屬可喜可賀。應該怎樣向讀者描述我耳朵聽到的M6聲音?思考良久……

世界上的座地喇叭型號成千上百,發燒友與樂迷根據價錢和自己聽音樂口味作出選擇,各取所需。但假若我說,有一對喇叭既有營造精確音場的能力,又有震撼性的爆棚衝擊力,更具聲音厚度和質感,如屏風喇叭般的大銀幕式音場和開放感……換言之,它幾乎將世上所有喇叭之優點集於一身,我問你如何抗拒?

它就是Magico M6。

有留意Magico產品的發燒友相信知道,由1992年正式成立至今,二十多年間不斷研發,一直產製世上最昂貴的揚聲器系統,大家還記得Ultimate大號角嗎?身高接近八呎,重量達1,100磅(每隻)的巨無霸,售價逾67萬美元,有錢的話,廠方歡迎落單訂購。還有昔日叫價高達22,000美元的Mini書架式喇叭仔(早已停產),甫推出,無論聲效表現與價錢,均令業界震驚。最新消息,幾個月之後,A3,一款低於一萬美元的座地喇叭即將面世,越看文字資料,鍾一心跳便越加速,得悉其售價之後更感驚異,音效如何?會是Magico賣大包之舉?很期待!

生產線上有Q系列與S系列之外,如今再有新的M系列,當中的首個型號M3,相信發燒友已在音展和代理試音室聽過。說回今次《煮酒》主角M6,廠方旗艦產品一貫訂價奇高,M6當然亦沒有例外,它屬分身家的級數;由剛推出,Alon Wolf在網頁上發布一段1分49秒視頻錄像,展示M6外觀,一些設計草圖,已有半點似曾相識之感;到如今在「威達」試音室見它的真身,繞著它一圈細看各個部分,沒錯了,是M-Project。驟眼看M6聲箱上多個大小設計,皆與M-Project十分接近,特別是兩邊使用碳纖維側面板;如果硬要跟M3相比,明顯的,M6設計與造工上精緻得多。看廠方文字敘述,自2014年M-Project項目開發,聲箱製作上,將一貫沿用的鋁合金,另再混合碳纖維材料於側板位置,由於效果表現卓越,靚聲到舉座震驚,可是只作限量製造,50對,當然旋即售罄。鍾一跑上銅鑼灣試音室嘆過M-Project多次,領略過它驚人準確的音色和大喇叭式的爆棚衝擊力,坦白說,吸引力與喜歡程度,已高於Q7,是箱體設計及材料使用不同所產生之分別?單元改變?……

M6的箱體外觀,再不似Q系列的平、直、方角,製造物料更不單以全鋁金屬。手指沿聲箱邊輕掃一圈,各個位置總覺渾圓滑溜,前寬後窄,所有角落都削切修圓了,從側面、斜角度觀看,非常流線型,目的是避免箱內出現平行面而產生駐波問題。Magico喇叭箱體紮實無倫,為強化金屬聲箱之剛性,一直嚴謹製作的傳統,如內部複雜的重型骨幹支架,從發布的一些解剖草圖中,可清楚見到M6內裡結構。

此外,自家製單元亦直接為Magico帶來音效表現上全新一頁;高音是一隻28mm鑽石鍍膜的鈹高音diamond coated beryllium,印象中M-Project上亦曾使用類似單元。很多發燒友一直誤以為所謂「鑽石」高音,就會發出更高的頻率,音色通透度自然更高,鍾一告訴大家,發出越高的高頻,未必代表越好聲、越通透,此等高音單元的好處,並不在頻率的高,而是在音質的美。根據廠方資料,M6高頻響應達50kHz,可知鑽石高音可以發出70kHz至80kHz的頻域,然而,M6標示的50kHz,表示在此範圍內可以工作得很輕鬆,能夠輕鬆工作,代表著失真極低。

至於靠頂部位置的一隻6吋中音單元,還有下方三隻10.5吋低音單元,全屬廠方全新研發品種,音盆震膜採用multi-wall carbon XG nanographene,並強調這新一代碳纖納米石墨烯(石墨材料中剝離出的單層碳原子面材料,這種石墨晶體薄膜厚度只有0.335納米),比以往用於其他型號上的碳纖單元,質量減少20%,而剛性則增加300%,的確殊不簡單!之前提及過Alon Wolf的一個視頻片段,文字描述除了edgeless之外,還有monocoque enclousure(一體成型結構),箱體配合厚達半英寸的碳纖維完全包裹著,前後及頂底四個部分再安裝上厚厚鋁板,另以十支鋁柱由上而下將前後障板鎖固。

陳列室中示範的M6,亦即是我試聽的一對,早有識貨之人買下,據聞是沿用另一款Magico喇叭,如今升級至新旗艦。在闊大面積環境之中,一對M6拉得極闊距離,音源是dCS Vivaldi,再以一整套Constellation Altair II+Centaur II Mono推動下,先播放RR「紅魔鬼」,那種天大地大,開闊豪邁氣息,一開聲已把我嚇一大跳,樂聲將整個大陳列室的所有空間填得滿滿,越扭大音量,氣勢越見凜然,快速、緊湊而深不見底之低頻,是那麼從容自如,更重要者,感覺上亦完全勝於Q7者,是低頻的harmonics餘韻細節表達能力,清晰得不需要多花什麼耳力,便能沒遺漏地聽得一清二楚。相比全金屬箱體的Q7,勁道、動態對比雖是驚人,但相比如今的M6,卻顯得有些不夠從容,猛烈得有點不近人情吧。

聽過「紅魔鬼」的Mephisto Waltz魔鬼圓舞曲、荒山之夜,樂器群組結像力之佳,瞬變、細節的鋪陳和中低至低頻段摧人心肺的力感,簡直好到匪夷所思,其後再播放各類型的音樂,發現真是無一不靚,無論是鋼琴、小提琴、大牛筋、昔士風、敲擊樂,樣樣樂器都有至高的像真度;尤其鋼琴,每粒琴音之凝聚力一流,更具餘韻盪漾之效。聽過Kissin Plays Liszt雙CD中,一個鋼琴獨奏版本的「第一號魔鬼圓舞曲」之後,一種如在目前的親近感覺,微絲細節,通透無匹的音色,以及身處錄音現場的逼真氣氛,令人有毛管豎立的昇華感。

鍾一身為音響評論員,又是熱愛音樂的音響發燒友,聽到心愛的鋼琴錄音有如斯效果,當然感動。繼續播放幾張人聲和小提琴錄音考驗之,其中最新一張2018 Blue Moon精選集,它內裡包含多個著名交響樂選段,又有Chet Atkins結他獨奏,Heifetz演奏Sibelius小提協等。特別值得一談是後者小提琴獨奏部分,我以往有一個概念,就是小型喇叭適合播小型樂器,喇叭體積一旦加大,低音多了,播大型樂器,如低音提琴,當然著數,但播小型樂器就有妥協,重播小提琴為例,中型喇叭如此,大型喇叭亦如此,琴音基調總是重了一點,意思是表現不出琴聲輕靈活跳的一面。然而,M6就是其中我聽過的一對播放小提琴可得滿分(與播鋼琴同樣精彩)的中型喇叭,聽到Heifetz演奏的琴聲輕重合度,快慢適中,真實到就像在面前拉奏一樣。

聽M6是一大享受,所以在試聽過程中,我幾乎什麼音樂都聽,從Pink Floyd到之後獨立自己搵食的David Gilmour錄音,不諱言,我都聽得入神。你不必擔心M6在某些地方是否會有無法勝任的缺點,反之,它直接與真實的特質,很多喇叭,尤其越昂貴者,越難表現出來。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Time、Comfortable Numb、On An Island(Gilmour),將系統音量開得很大,就發現M6除了爆得夠徹底,聲音夠開闊之外,它直接的展現rock band sound搖滾樂的那種粗獷野性及衝擊力,也許是此喇叭的另類魅力。如果你家裡的一對逾百萬元喇叭,不覺得Roger Waters和David Gilmour的嗓音逼真,也不覺得電結他與套鼓的聲音真實硬朗,那就應該跟「威達」約個時間,去體驗一下dCS、Constellation系統推動下的Magico M6威力。

如果說,買喇叭有如選配偶,只要負擔得起它,那麼它就是任何音響與音樂發燒友的理想終身伴侶。

技術進步,帶來更多音樂感動 -陳偉昌

作為車迷,見到M6這個名字,腦海中第一個浮面的畫面,毫不意外就是BMW M6。Magico M6的簡煉曲線,與BMW M6的確有幾分相近,唯未至於婀娜,不過同樣俐落,比起Q系列揚聲器柔和,美學成就更勝S系列。至於身手嘛,Magico M6則遠比BMW M6出色(加一點想像力吧),擁有超跑的靈活、精準以及加速、急煞能力,又有Grand Tourer的從容大氣,流暢度、平順度以至感染力,同樣超越以往大部分型號。與Q7的極緻精細、潔癖式準確不一樣,M6成功帶出Q與S系列之間一個新方向,讓前者的精確滲進後者稍為寬鬆的個性。

要了解Magico在揚聲器科技與品味上的最新成就,需要透過兩扇窗,M6是為其一,其二應是即將面世的A3。Magico副主席Peter Mackay透露,出發來港主持M6發布會前的某一天,他在公司試音室正在聆聽M6,途中曾外出小休,回來後發現工作人員已換上A3開聲,他表示這對小型座地揚聲器的聲音能量以及氣勢,令他大吃一驚,甚至不遜於M6。

由此可知,M6是象徵了廠方頂尖成就,而A3則代表他們有能力將複雜技術、精準金工、優秀單元「平民化」,把售價壓低至八萬港元價位,證明其技術與經營能力有所進步。

將焦點放回M6身上,其實與之差不多的聲底,不是Magico首次嘗試取向,反而是繼承自M Project與M3,同樣地,技術、設計亦傳承自後者。碳纖材質、中音設有獨立腔室等等,不過,M6明顯更為先進。

M6的三點支撐底座設計,沿自M3;內部支架與M Project、M3不同,也不像Q系列那麼複雜,支架形狀反而近似S系列,再加上常見於Q系列、以往M系列的長螺絲(鎖緊前障板和背板),難怪聲底帶有兩個系列的影子。

不過,M6還有一個新突破,就是弧形聲箱,整個箱體都是碳纖維,更是一體成形,剛性與阻尼並重(難怪廠方可以簡化它的內部支架),令箱內沒有平行面,令駐波難以形成,視覺上也打破品牌一貫硬朗風格,再加上各種合成物料和鋁合金板材,就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在發布會上聽過Mackay的示範之後,對M6的低音分析力有初步了解,那種纖毫畢現、線條銳利、俐落乾淨,正正就是Magico簽名式風格,只不過,呈現方式似乎和以往有所不同。到了有機會獨立試音,第一項想試的,就是它的低音。

重播Imagine Dragons的《Night Visions Live》,除了低音,要試的還有M6的性格以及寬容度,是否如Q系列那麼剛正不阿。不過,最先把注意力吸引住的是音場,如何吸引?真的可以用「壯觀」去形容之,不但整個舞台於揚聲器後方重現,而且升得夠高,甚至其左、右延伸可以創造出理想包圍感,帶出演唱會現場氣氛,但並不埋身。

M6在音場表現以及隱形能力,依然非常Magico,就是毫無箱聲,你能夠聽到的就只有音場與音像,更是立體的,高、闊、深三維齊全,就是聽不到揚聲器存在。

接下來回到「正題」,就是M6的低音表現。鼓聲結實、鼓腔回響清晰、鼓皮回彈變化等等,都一聽即知,皆是意料之內,畢竟它是Magico。不過,意料之外的是其低音量感、厚度和力量,試音前還以為M6的低音是重質多於量,現在知道如此設想實屬錯誤,質、量並重才是真相。不但各種鼓的聲音特質分別明顯,還原低音電結他的下潛與漫延感都毫無難度,而共通特質就是乾淨,音尾收得快又完整,沒有吞走完結前的各種輕微起伏。

低音表現出色,關鍵因素除了箱體之外,還有單元,三隻10.5吋低音共同提供充足能量,它們的鈦合金音圈直徑足有5吋,配合巨型釹磁、納米碳纖加石墨烯組成的音盆,才得到現時的高傳真個性。

當主音一開聲,馬上聽得到舞台與觀眾距離,同一時間,M6拼發出非常大量聲音訊息,甚至有種未能全數接收的感覺!耳不暇給算這種。

上文提到「寬容度」,M6同樣有驚喜,接連聽過多張近年的流行、搖滾專輯,在分軌錄音、壓縮器橫行的Loudness war世代,主流唱片難以找到發燒友所謂「好聲」的專輯,但音樂還是要聽,以「音質」做藉口去拒絕近年面世的好音樂,實屬不智。但,現實是部分癖性較重的音響系統,已經自動為你排除這些錄音,方法是凸顯錄音中不動聽的部分。

那麼M6又會否放大錄音製作各種瑕疵?答案是一體兩面,假若用製作質素高的專輯作AB比較,品質較差的一方因何遜色、不足之處有多少都無所遁形,顯微能力稱得上「可怕」。之不過,單獨聆聽之下,M6面對質素稍差的專輯,又不會讓其失去流暢度、連貫性和音樂感。相比Q系列,M6是寬大的,也是現時最為流暢、活潑的Magico揚聲器。

如果S7是一幅精緻的彩色素描,而Q7則是文義復興時期水準一等一的雕塑!M6就是透過蔡斯鏡頭拍下的相片,個性各有不同。

Magico M6 specification
設計:三路五單元密閉箱負載
驅動單元:1.1吋改良型鍍鑽石膜鈹高音單元、6吋納米石墨烯Nanographene盆中音、10.5吋(x3)納米石墨烯Nanographene盆低音
頻率響應:22Hz – 50 kHz
靈敏度:91 dB
阻抗:4Ω
建議擴音機功率:30瓦
體積:高1,430/闊510/深660 mm
重量(每隻):177 kg

總代理:威達公司
每對零售價:HK$1,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