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 1967 年 1 月 3 日莫斯科音樂會紀實

蘇聯國歌 / 英國國歌 / 海頓 g 小調第八十三號交響曲「母雞」/ 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獨奏:杜培莉) / 西貝琉士:第二號交響曲 /〈Bonus: 布列頓《給青少年的管弦樂隊指南:賦格曲》排練片段〉

SMELCO1001087 (2CD)

1967年,英國 BBC 交響樂團到鐵幕國家訪問演出;杜培莉(Jacqueline du Pré )是隨團出發獨奏家之一。這趟東歐巡演他們共訪問布拉格、華沙、莫斯科與列寧格勒。布拉格那趟演出裏,杜培莉拉奏的艾爾加協奏曲由 Testament 出碟,口碑是一面倒的好。在莫斯科其實也有錄音的,相對較少有知道,因為首先是由 John Barbirolli Society 出碟,流通度不高。直到如今由「上揚愛樂.Obsession」發行,大家才有緣一聆。

其實 1 月 3 日莫斯科整場音樂會都給錄起來,包含開始時樂隊莊嚴奏出蘇、英兩國國歌。接著是充滿了崇高的學術精神之 g 小調交響曲「母雞」的演奏。以小調色彩為主的第一樂章,巴比羅利(John Barbirolli) 與樂團奏得內斂嚴肅,浮雕式的旋律線與密度適中的音色相結合。然後是這位著名指揮家的兩首拿手曲目: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和西貝琉士第二交響曲。

談杜培莉的艾協,不得不提她 iconic 的 EMI 錄音(該 studio 錄音與布拉格、莫斯科的現場都是巴比羅利指揮的)。一如錄音室版本那樣,第一樂章布拉格版具有巨大強度、自由節奏和動態變化,杜培莉有豐富的顫音和獨特的即興品質;而且比 studio 版更緊迫、attack 更凌厲。與布拉格版相比,莫斯科的開章較內省,但沒有任何沉溺的感覺。其灼熱的強度同樣令人信服。至於這是否比布拉格版「好」,見仁見智。

諧謔曲三次依發生時序,演奏時間(長度)分別是 4:33/ 4:00/ 4:30,明顯是布拉格的快。奇蹟是它聽起來就是充滿了笑意,而不覺得匆忙。人們普遍認為在優美的慢板,布拉格版甚至比錄音室版本還要深刻(時間僅多了 7 秒)。莫斯科演出也表達了同樣深刻的情感深度。

在最後樂章,布拉格版和莫斯科版沒有太明顯的分野,唯一可以說是布拉格版更有活力。至於巴比羅利,他完全認同杜培莉對作品的主觀處理,他倆緊密合作,為艾協帶來了眾人用同一鼻孔呼吸般的集中表現力。我有點覺得,巴比羅利在莫斯科的節奏變化「即興性」是三者之最,BBCSO 的 ensemble 可靠但不是最精準,有點跟不上指揮即興 rubato 的傾向(是傾向而不是「甩拍」),在現場,這一點兒挺而走險是過癮的。

總結:莫斯科版是三個之中最 emotional(但未至於 sentimental)的。

巴比羅利從 1940 年代後半便指揮西貝琉士第二交響曲公演,從這次莫斯科現場,你可以聽到,在一系列彷彿是從多層岩石上雕刻而成的生動圖像中,樂譜的每個細節都逃不過他的法眼。對大自然的崇拜、人與命運的對話、童話般的幻想與崇高的抒情、愛國藝術家對祖國未來的思考 —— 這一切都被鑄成一座交響樂的豐碑。你會聽到,現場觀眾在音樂結束時沒有即使反應過來。他們都被震懾了。 ﹝馮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