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期 煮酒論英雄:McIntosh C22、MC75

長流不息 – 陳海川

單單經典根本不足以形容C22及MC75的成就,應以長流不息來比喻……!

麥景圖‧傳奇表現/性能!未知大家可有留意?在老麥的網頁或宣傳品上,於註冊商標McIntosh底下還有此一句《Legendary Performance》!無論在美國本土,以至國際高級音響壇上,McIntosh(老麥)也確實擔得起傳奇之名。之所以成為傳奇,不單在於資歷(老字號)或歷史(輝煌的住績),更在於產品的研製實力,以及歷久不過時的原創技術。做到無需放下身段仍能追上時代、潮流大勢的轉變之同時,即使將幾十年前的經典作品再捧出來,以今日的眼光、標準去睇去聽,仍然不落伍!

型像鮮明,且有本事將其家族式產品造型風格堅持數十年,由上至極級Hi-End,下至發燒入門產品,均統一風格兼且新舊交融。如此傳奇,縱觀音響壇,只此老麥!

長青

被奉為經典的McIntosh C22膽前級及MC75單聲道膽後級再重鑄,雖談不上新聞,但肯定係值得報導、測試的項目

將幾十年來叫好叫座,如今已成經典之作再捧出來賣,McIntosh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想必亦不是最後一次!再推經典,既是商業考慮加炫耀,某程度上亦在於明示、暗示自己過去的實力多強。但又老實講,經典之事或物其實並不罕有,不同分類下,不同範疇、產品、行業都不難找到代表作。

經典本應是指某類別中傑出、最具代表性、劃時代的作品或範例。某些物件更會因歷史、象徵意義,令其金錢價值不斷攀升,但不一定代表它能夠切合時代轉變需要。某些經典只宜放上神枱供奉,放入博物館予人憑弔、觀賞,實已失去其原有使用價值。故此,若就手、順口地稱McIntosh C22膽前級及MC75單聲道膽後級為經典作品,未免粗淺。甚或令不知袖裡的新朋友,將之與神枱上或放入博物館內的經典混淆,價值無辜被貶!

其實,McIntosh C22及MC75不單資深且戰績彪炳,更是在首次榮休後,仍於不同年代一再被請出山,一再憑聲音表現征服不同年代的玩家。故,單單經典根本不足以形容C22及MC75的成就,應以長流不息來比喻,在基礎上不斷發展,一再注入新生命,令這代表作得以長青!

1949~1957年

老麥傳奇於1949年的美國展開,即二戰結束後三年多。一個本土未經二戰洗禮的幸運國度,令他們有更多資源、空間及穩定的條件發展。於馬利蘭成立,六年後即1956再於紐約州賓漢頓市建廠及作為總部,植根於此直到現在。

於不同年代入門的玩家對McIntosh或有不同印象,肯定有好一部份對老麥只有片面了解的人,即使係用家,亦仍會誤以為老麥只有晶體管機。確實,橫跨上世紀70至80年代,老麥只專注於研發晶體管機作品。其實,一提到老麥始於年1949年(即六十有八),就知道他們是從單聲道、從膽機世代走過來。首件作品為50W1膽後級,於1949年發表,並已開始使用Unity Coupled Circuit「統一耦合電路」,翌年再發表首部膽前級AE1。其後,於1954及1955兩年,分別推出C4膽前、MC30膽後,與及C8膽前、MC60膽後。再於1957年擲出首部有膽的AM/FM調諧器(收音機)MR55。

分水嶺

1957年,乃民用音響界發展歷程上極為重要的一年,被視為唱片錄音史上Mono單聲道與Stereo立體聲的分水嶺。那年,美國Audio Fidelity Records唱片公司率先量產Stereo立體聲黑膠唱片。一年多後,老麥就推出首部立體聲膽前C20,老麥首部立體聲膽後MC240於隨後一年現身。至於今篇兩款傳奇的作品之始祖,先是MC75單聲道膽後於1961年面世,然後到C22立體聲膽前於1962年出現,同年面世的還有老麥另一傳奇作品,MC275立體聲膽後。其實MC275正正就是將兩台75瓦單聲道的MC75,濃縮為一台2×75瓦的立體聲後級。

始祖MC75單聲道膽後及C22立體聲膽前,同樣服役了近九年之後,分別於1970年(MC75)及1972(C22)年停產,而MC275立體聲膽後則由1961~1973一賣十二年。自MC275首次停產以後,接著的七、八十年代,老麥暫且放下真空管,轉而全力研發晶體管機。

及至90年代,為紀念McIntosh兩位始祖,亦是Unity Coupled Circuit「統一耦合電路」共同研發者的Mr. Frank McIntosh及Mr. Gordon Gow,分別於1993年及1995,先後為MC275及MC22推出復刻版,分別經過三年及五年後,兩復刻版同於1998年停產。但MC275還於1997~1998年(靚膽版)及1998~1999年(金版),兩度復刻。並於2004年化身MC275 MK IV,成為常設型號。至於,MC75則要到2009年才首度復出。

相繼全面復出

2009年乃McIntosh的鑽禧紀念,為慶祝創立60周年,MC75首度復出,並連同C22,一套三機,以限量金版之身重現(全球限量僅180套)。其實,於上一個十周年之上,老麥亦是以膽機作為紀念,自1968年推出MI-350功放之後,三十年下來,他們未再研發新膽機,直至為慶祝成立50周年,於1999年再次發表全新之膽機,限量金版之MC2000膽後。

那次C22跟MC75之有限度復出,某程度上如試水溫般測試玩家反應。結果,廠方於前年正式將限量金版化身成常規的鍍鉻版,成為常設型號。亦即,McIntosh三款傳奇之膽機作品,C22立體聲膽前、MC75單聲道膽後,以及MC275立體聲膽後(早於2004年),經改良後相繼全面復出。

紀念限量金版之延續

今日之C22,可稱為現代版或第三代C22。1962年面世的始祖當然是第一代,而1995年復刻的《Frank H. McIntosh紀念版》C22,因當其時CD已面世,故增添了CD輸入外更加入平衡XLR輸出。並於在始祖C22電路設計上加以發揮、改良,用膽由6支12AX7,改為3支12AT7配4支12AX7。更由上一代的全搭棚電路製作,進入到印刷電路板及繼電器輸入/輸出切換的時代。

2009年的McIntosh六十周年的紀念限量金版C22,則是第三代的開端。至於今篇主角之C22,也就是第三代之延續,基本上等同刪去限量金版那面板正中,黑玻璃上的《60th Anniversary 1949-2009》字樣,但仍保留Stereophonic Preamplifier這懷舊的稱謂。此外,面板兩側及各旋鈕上的金屬鑲邊亦不作鍍金處理,並為非限量之常設型號。

第三代在聲音特性及面板設計都保存了始祖C22的神髓之同時,無論跟第一代或第二代比較,內裡及背板上皆有翻天覆地之變。徹底重新設計、規劃的所有電路,用膽數目亦由第二代的7膽架構,回歸到第一代的6膽架構,兼且將各膽由上兩代貼近機箱底作水平擺放的格局,改到於頂板之下斜放,令一切來得更合理。並用上最新的多層電路板,更精良又更重量級的供電、穩壓,更精確又穩定的R-core降壓牛。電源線由上兩代的跟機梗線直駁,改成可靈活換線的發燒格局。加入電磁輸入開關提供可靠、無噪聲、無失真的操作,還有新一代電容及各式零部件。其實,就連內部接線,導體製作技術之提升,跟幾十年前的用料比較,絕對係大不同。

根正苗紅

功能及裝備方面,第三代C22確係大幅增強,既是Line Amp,當加入MC唱放電路及其他相關功能後,也就足一套全能的唱放。

6支12AX7之格局,Line Stage放大、MC動圈唱頭放大、MM動磁唱頭放大,各平分兩支12AX7。操作直接簡易之MM及MC唱頭負載(PF電容及Ohms電阻)選擇,MM電容值選擇為50-350pF,共七檔,每檔相差50pF。MC的電阻值選擇亦有七檔10、25、 50、100.200、500Ω及1KΩ。

增設兩組XLR平衡輸入(CD及D/A用),以及一組XLR平衡輸出。另有兩組可於面板上控制開關之RCA輸出,方便用家玩Bi-amp或多區域系統之用。根正苗紅的老麥,當然少不得音品調節電路,Bass/Treble Tone Control(就低音/高音提供10dB幅度的增益或衰減)、Tone Bypass(可將音品電路旁路)、Balance(左右聲道平衡)、Loudness(用以於低音量聆聽下增強低頻量感)、6.3mm立體聲耳筒輸出。此外,更保留著今日鮮有的Mode Select(聲道模式選擇功能),選項包括Stereo Reverse、Mono(L+R)、R至L&R、L去L&R、L+R去L及L+R去R,供專業人士調校聲道之用。背板上還有多組Data Port,以供麥景圖器材系統連接之用。另,上兩代C22所沒有,亦可謂為今一代C22其中一項最大德政、不可或缺的裝置,肯定係遙控功能。

今一代MC75

相對於C22,MC75的改變確不算大,表面上只有兩代,實質上第一代亦有初期與晚期之分,當中,於面板上及電路上曾有些微改動。始祖MC75於1961年面世之後,直到2009年,連同C22一套銷售的六十周年紀念限量金版MC75出現,才正式踏入第二代。而本篇的MC75也就是刪去《60th Anniversary 1949-2009》字樣及鍍金處理的非限量常設型號。

舊一代與今一代之別既在於輸入/輸出裝置,亦在於用膽。電源線由上一代的跟機梗線直駁,改成可靈活換線的發燒格局。喇叭輸出端棄用早年流行的螺絲式繫穩接駁裝置,改為現代化的多用途接線柱,並刪去今日家居設備上不大通用的Octal(70v/600Ω)輸出端子。輸入則由單一RCA,擴充為兩RCA端子,一為純粹輸入,另一為輸入/輸出兩用,再加兩XLR端子,輸入/輸出各一(輸出為環路架構,供串連更多後級之用)。

老麥專利絕技Unity Coupled Circuit「統一耦合電路」有著低失真、拓闊頻率響應之效,加上運作極其穩定,故亦有助延長真空管使用壽命。建基於統一耦合電路之下,配合老麥至耍家兼特大的輸出牛,再加上兩支KT88,令MC275可負載低至2Ω阻抗喇叭,於2、4、8Ω負載下,最小正弦波連續平均輸出功率均為75瓦,失真小於0.5%。舊一代設有無段式之輸入增益調節(0.5~2V),今一代則改為兩檔Input Sensitivity輸入靈敏度選擇(1.7V或0.85V)。Input Sensitivity輸入靈敏度選擇,可配合多媒體用途,一般前級選用1.7V,AV前級/處理器則用0.85V,視乎控音的規格而定。

貴買平用

始祖MC75的功率管可採用兩支KT88或6550,另以12AU7負責倒相,12AX7負責電壓放大,12BH7負責驅動,12AZ7/12AT7負責陰極跟進驅動。今一代MC75則刪去陰極跟進驅動管,輸入級連倒相採用一支12AX7A,電壓放大及驅動各用一支12AT7。功率管指定使用兩支KT88(不設可調Bias偏壓以便換入6550之功能)。正因為硬性規定只可使用KT88的關係,MC75的內部設穩定線路,令KT88恆常處於最佳偏壓,故用家無需擔心偏壓誤差問題。當偏壓控制得宜,一支高質KT88大可用上過千小時,即使選用貴價靚膽,亦不過是貴買平用吧!

毋忘初衷

據知,從第一代的C22+MC75開始,所追求的就是坦率、高分析力的特性,跟差不多同期,同樣是一膽前、兩單聲道膽後格局,且同樣是經典兼傳奇的馬蘭士7+9所表現的韻味,確實大相逕庭!世事無絕對,正所謂各有各做,幾十年後的今日回頭再看,兩家仍是雙贏局面,只因各有不同口味與喜好的捧場客。

老麥依然是老麥,C22+MC75亦依然係C22+MC75,新一代雖有所改良,但性格及方向不改、亦不能改,依然係坦率而不冷漠,更肯定整體的低失真率遠勝上一代。或有聽慣古董C22+MC75者會認為,新一代不及上一代連貫、有感情!這個我未敢質疑,但毋忘初衷,當年的始祖C22+MC75已選擇了追求率真、高分析力之路,今日新一代C22+MC75又豈會走回頭路?用料及電路經改良後,理應更具動感又分析力更高,故有別於上一代實在合理不過!

口味問題

噢……又是世代洪溝的問題!擁有上一代C22+MC75的繼續玩,未擁有而又搜刮不到者,新一代C22+MC75卻幫不上忙?倒也未必!擁有上一代C22+MC75的當然可以繼續玩,未擁有而有對這傳奇作品感興趣者,絕對不容錯過新一代C22+MC75,只因其可玩性、變數,其實相當高強。喇叭前一切配搭不變,只玩喇叭之下,即可令新一代C22+MC75遊走於連貫有感情與高分析力、坦率之間。

這當然是口味問題,牽涉到喇叭更絕對係要先搞清楚自己口味、喜好之後,才可作出選擇的重大決定。同是林憶蓮《陪著我走》中的〈李香蘭〉,透過Wilson Audio Yvette即時聽到新一代C22+MC75的高分析力、坦率,無論人聲、大提琴或結他,均有如聽著鑑聽系統播靚演譯般的感覺,訊息量充沛、無添加之下的率真情緒,叫人理性地細味箇中情感變化。但換上Sonus Faber Olympica III之後,即時出現大幅度轉向,不是180度調頭,但明顯來得感性兼任性,情緒抒發放肆起來。同樣是那唱片、那人聲、那大提琴及結他,但字與字,上一個音跟下一個音之間的交連感,明顯大幅加強,憶蓮的唱腔、聲線來得更沉重,但絕無拖泥帶水。鮑力卓的大提琴的質感驟增至如能夠目視或觸摸之強度,音色更似要恣意地牽動人情緒。包以正的結他亦不弱,每下彈撥,在交連的韌勁及細膩的質感中,釋放出陣陣透心、撩人的能量,整體教人心癢癢的重播!

樂團全程駐在

處理人聲、幾件樂器、簡單小品,新一代C22+MC75配Olympica III展示出不一樣的魅力!然而,面對複雜場口之時亦有料到,播出柴利比達慈指揮慕尼黑愛樂玩拉威爾《Boléro》舞曲。音壓逐少逐少爬升,樂器一步步加入,漸次構築出大音壓、大場面的聲音畫面,展現出壯觀得叫人興奮的大場面,細膩又連貫的層次感加構築動感。持續強音下,能量伸展仍然非常淡定,遊刃有餘得如大把在手,必得歸功於老麥統一耦合電路及其輸出牛。

藉著細膩又豐富的交連特性,由樂曲開始至終,音壓由低到高,樂器由少到多,在18呎闊的大Hi-Fi房中,全程俱無冷場,樂團全程駐在現場的感覺亦踏實非常!

必幫得上忙

如問我喜歡C22+MC75配Olympica III的感性與任性?還是C22+MC75配Yvette的高分析力與坦率更合胃口?不經思考的即時反應下,前者的情緒化確係吸引。但回個神來,理性又令我感到後者亦合用,似乎又出現選擇困難症了!

其實,一切應以喜好、口味先行,大家先要對自己坦白,當揀定喇叭之後,這坦率、高分析力、高訊息量的、長青的C22+MC75必幫得上忙!

多重性格的佼佼者 – 陳偉昌

回憶起多年前,曾經在一位朋友家中聽過McIntosh六十周年特別版C22前級、MC75單聲道後級,一如以前家訪過、從事高壓職業的發燒友朋友,他們的音響總是側向柔和、音色溫暖、動態起落較為平緩,而這位McIntosh玩家亦一樣,透過訊源、揚聲器以及各種線材,將聲音調校成不易激起情緒、有助放鬆減壓。這分記憶一直留在心中,好一段時間都以為老麥膽機就是如此聲底。到後來再聽同廠其他真空管擴音機,只好嘆一句「少年,你太年輕了」,當時聽到的只是它們其中一面,而非全部。

柔美水潤?得!

事隔多年,終於在本刊大試音室重遇MC22、MC75,與我們的參考數碼訊源Accustic Arts Drive II CD轉盤、Tube-DAC II Mk 2合作,揚聲器則有兩款,第一款出場的是Sonus Faber Olympica III三路四單元座地揚聲器,擺位是大房常用的等邊三角、大Toe In至揚聲器單元直接指向聆聽位置,以聽到最多直接聲。

先來兩把女聲作熱身,她們是《陪著我走》內的林憶蓮,以及《Audio Compass音響羅盤》內的陳慧嫻。不過比起女聲,最先搶去筆者注意力是弦樂,非常連貫綿密、沒有斷音,同時帶一點黏性,如此聲音特性應來自Sonus Faber,抑揚線性而柔韌,輕易令人放鬆身體,任由音樂帶走壓力。暖和、厚聲是預期中事,不過女歌手的溫婉、潤澤才是最迷人,呵氣如蘭、耳邊細語正是如此。

這套組合帶有文人氣質,毫不粗野、絕無失儀,就算低音有力又潛得深,但表現方式並非正面抽擊,而是暗勁、離身的。來自《Blue Coast Collection The E.S.E. Sessions》內的木結他,聲音細滑又帶點甜美,揉弦時弦線與琴頸摩擦,也沒有使人頭皮發麻的刺耳感。

美而不艷

女聲溫柔婉約,男聲卻不失正氣,保持一派君子氣度,不出惡言,以敦厚聲線吟唱,唱到激昂之處,聲音也沒有侵略性,不會為聆聽者帶來任何壓迫感,從容自在。

接下來是Emmanuel Pahud的《C.P.E. Bach: Flute Concertos》,弦樂依然綿密細緻,高音位順耳討好,不強調華麗,將重點留給中音。長笛厚而暖,去除了不少尖銳,同時保留氣流經過笛身的氣流聲,只是這些「嘶」聲不再粗糙。

緊接而來是梁醒波先生擔綱主角的《審死官》告狀一段,叮叮喳喳火氣有所收斂,嗩吶也不再惡形惡相,減去一點攻擊力,換來更多悅耳。蝦叔關海山的揚州知府將兇悍收起,以豐厚聲線帶出威嚴,把狠勁化成官威。

如此化百煉鋼成撓指柔的本事,是Sonus Faber招牌特色,McIntosh C22、MC75一直順着前者意向,提供充足驅動力,沒有搶上台前領光環。這套組合不但沒有為男聲加入艷光,女聲也是溫柔而正氣,播放《Fantôme》專輯內宇多田光和椎名林檎合唱的「二時間だけのバカンス」,令後者添上不少厚潤,同時減少妖冶之感。總體來說這是一套秉持厚道、不會揚惡的音響系統。

既然如此,那就回到《Audio Compass音響羅盤》,聽一聽女中豪傑、琴音充滿德國式硬朗的Anne-Sophie Mutter拉奏《沉思曲》,在McIntosh、Sonus Faber詮釋之下,Mutter琴音內的細膩得到昇華,雖未至於賺人熱淚,但如泣似訴就肯定做到了。音像形體夠大,音場左右擴張良好,低音安分地襯托其他旋律線,高音沙石被濾走,同時亦帶走了壓迫感。

要剛勁有力?又得!

McIntosh C22、MC75並非一套擁有巨大自我的前後級,它們的驅動力與動態表現其實十分出色,不過當合作對像是Sonus Faber這類較為堅持自己聲音哲學的拍檔,McIntosh西裝不會無故搶戲。將揚聲器換上Wilson Audio Yvette,聲音明顯換成另一種風貌,屬於Wilson Audio的勁度、低音力感、衝勁以及大上大落的動態起伏,一口氣取代柔美溫婉。

現在的聲音是一位脫下意式緊身西裝、不再拘泥於禮節,願意揮汗甚至揮拳,應該殺埋身的時候,例如播放重型搖滾或是金屬音樂,現在不再留有一手,盡情發放熱力。

C22、MC75是力量、瞬變、分析力與細緻度並重的前後級,推力與控制力俱佳,而且容易夾機,對訊源和揚聲器同樣不太挑剔,要改變其聲底亦不困難。對於玩家來說,這種願意放下身段的器材,可以為音樂系統注入動力以及音質,又不會與其他環節搶奪主導權,致令調校聲音變得相對輕鬆簡單。

遇強越強,能文能武 – 何森

今回在本刊大房再遇全新製作的復刻版McIntosh C22+MC75一套三件膽前、後級,原先以為它們的音質表現與七年半前在中環Hi Fi Gallery「煮」當年的60週年紀念「金」版C22+MC75應該差不多吧,怎料它們驅動Wilson Audio Yvette揚聲器的表現簡直可以用「技驚四座」形容,其能文能武的全面性幾乎已臻達「十項全能」,以價論聲,我實在找不到有任何一瓣不足之處,令我對C22+MC75完全改觀,那種意外驚喜肯定是來自音質更高超的音源:聽黑膠用Air Force III唱盤+Graham Phantom Elite唱臂+TechDAS TDCO1Ti MC唱頭;聽CD用全套Accustic Arts Drive II+Tube DAC II MK 2分體CD組合;與及臨門一腳用了非常好聲兼易推的新Wilson Audio喇叭Yvette!

七年半前我們在中環Hi Fi Gallery「中房」試聽當年的復刻金版C22+MC75,音源是用McIntosh MCD 500G SACD/CD機,揚聲器先後用過Thiel CS3.7及Ascendo C7兩款。由於當天的試音時間有限,我們只聽過共18款CD,沒有時間聽LP,錯過了C22內置的MC唱頭放大級,如今回想起來實在非常可惜!我不知道今次試聽的新復刻版C22+MC75與七年半前的60週年紀念版C22+MC75在線路與用料方面有何分別,假設兩者基本一致,那麼我只能說C22+MC75的實力一直被我低估了,今回它們在本刊大房遇上更高班的LP / CD音源及全頻表現更傑出的Wilson Audio Yvette揚聲器,可說其音質表現「遇強越強」,可挑戰任何同價範圍內的真空管前、後級放大器打擂台,我覺得C22+MC75有極高可能性以點數擊敗任何一位同級對手!七年半前的C22+MC75「煮酒」報告我絕對不會這樣評,因為整個試聽過程中腦海中也沒有一刻浮現出這個「無敵手」的念頭,今次則全程在享受那種「無得彈」的全面性能文能武超水準音質表現。

七年半前我覺得當年的C22+MC75推動一對Thiel CS3.7完全沒有典型古董膽機的舊聲味道,我聽到全頻段的透明度、細節清晰度、高頻向上的延伸度、小提琴家運弓上上落落的高速感,已經稍稍優於當年McIntosh同級的晶體管前、後級放大器,但講到音樂家演奏、演唱時投入的感情,我認為七年半前的C22+MC75已大幅拋離當年的同級晶體管前、後級放大器!雖然不少設計出色的晶體管前、後級放大器都可以重播出高清的acoustic鋼弦結他聲,但它們往往揮之不去一種原音沒有的硬朗感,令本來柔美的結他聲因此變得不溫柔。C22+MC75的全膽放大線路發揮出真空管先天的強項:溫柔、細緻、優美,沒有絲毫夾雜着晶體管放大器的硬朗個性,因此重播民歌或soft rock類結他,那種柔情較激情更能扣人心絃,令人回味無窮。C22+MC75+CS3.7重播《挪亞方舟》CD那種如幻似真的大場面3D舞台感,劇中各人物完全離箱地各就各位演唱,精湛的唱功、大細聲力度的掌握、氣運丹田的舞台劇唱腔及全情投入的豐富表情,令我聽得入神,感覺是C22+MC75極具人性!兒童合唱團列隊上落樓梯的一舉一動,大力踏舞台產生的低頻踏台聲,進一步增強音樂劇的舞台感與現場感。Thiel CS3.7雖然各路驅動單元均採用鋁膜/盆發聲,但均被C22+MC75的溫情溶化了CS3.7的「鐵石心腸」,歌聲沒有一丁點冷硬或薄削感,歌聲通透細節清晰之餘,同時充滿人情味,能強烈重現出錄音的置身音樂廳的臨場感!

實話實說,上一回聽McIntosh MCD 500G+C22+MC75+Thiel CS3.7,印象最深刻、得分最高的環節,由始至終我覺得只有「感情豐富、歌聲人情味濃郁」。論重播大鑼大鼓的中樂、刺激勁抽的搖滾爵士樂、爆棚古典交響樂,我對C22+MC75的印象真是「表現一般」,低頻量感不算豐厚,雖然節奏感爽快,但動態就完全沒有震撼力與威迫力,聽不到令人興奮的地動山搖、翻江倒海式的大上大落Hi Fi動態對比效果。單憑上次的試聽經驗,我覺得C22+MC75只是一套音色清晰柔美、用來聽歌就一流的膽前、後級,雖然沒有古董膽機的「舊聲」(一高一低去唔盡,從而凸顯中音區域的溫馨軟玉,全頻籠罩着一種金黃色、帶點矇矓的美感),但驅動力不強勁,動態對比像點到即止……

今回我和Thomas一起用更高檔次的音源,更夾C22+MC75的紙盤中音、低音單元(直徑10吋)的Wilson Audio Yvette揚聲器,我感受到的驅動力與動態對比就像香港過去七年半的樓價一樣大幅攀升,從印象中的「表現一般」大幅提升至勁度十足,甚至具有Wilson Audio殺人無數的強勁衝擊力,動態對比之強可說技驚四座,令大房中的我、Thomas和George驚訝至鴉雀無聲,無法相信那種魅力沒法擋的強勁低音迫力感是來自C22+MC75!

聽George Fung大力推介的新出CD《少女的祈禱》,28位女聲合唱團的歌聲如詩如畫般優美,荃灣大會堂的現場感移師至大房重現,錄音師捕捉了近咪的主音與和音,一字橫排的合唱團中個別成員的定位清晰得幾乎可以數人頭,合唱歌聲和諧優美,活生感濃烈,由28位少女唱出「少女的祈禱」,歌聲如天使下凡般清新純潔,不染塵濁氣,令我如置身於錄音現場傾聽着她們的歌聲。今次我覺得C22+MC75重現歌聲的美感與活生感比七年半前更強,原先已經好靚聲,今次感覺更真更似真人活生生在我們面前演唱!

C22+MC75原來可以非常勁抽!播經典的Sheffield Lab錄音《drum record》一段Jim Keltner即興式drum solo(STS Dynamic Experience Volume 1 track 6),效果可以話「你要幾勁有幾勁」,Wilson Audio Yvette身上的一隻10吋紙盆低音單元,被C22+MC75驅動至勁到飛起,一套兩件的AA分體CD組合肯定立下大功,解碼至C22前級的Kubala Sosna Expression平衡式訊號線亦發揮極佳協同效應,令鼓聲快、質感強、力度猛,合成出令人刺激興奮的強勁drum solo,動態對比之強橫,難以想像是來自兩支KT88的MC75 monoblock,即使同價的晶體管前級+功放亦未必一定可「抽贏」C22+MC75!

再播泰廸羅賓《點指兵兵》(Ultimate HQCD),acoustic鋼弦結他聲十分清晰幼細,電結他有rock味,Teddy Robin歌聲溫暖親切,抽鼓聲更是勁力沒法擋,那種band sound像現場一樣充滿活生感,沒有人可想像得到AA分體CD組合+McIntosh C22+MC75+Wilson Audio Yvette可以如此好聲兼抽得,這真是一個奇妙的天仙配,我相信十年後也不會忘記今次這個聽音經歷!

來自日本的TechDAS Air Force III真空氣浮/吸索唱盤把C22+MC75+Yvette這個天仙配的吸引力推至頂峯。我和Thomas、George一起聽了三張LP,Dire Straits玩《Sultans of Swing》,節奏感明快,低音結實強勁,聲音厚壯有力,充滿強烈的搖擺力量,令我不禁搖動全身,心情興奮。再以極高音壓重播松武秀樹《Logic》裡的“Domino Dance",嘩!勁到不得了!電腦合成器炮製出的Disco Sound勁到爆炸!一對MC75出盡全力驅策Yvette,控制力與驅動力驚天動地!曾ABA比較Air Force III「吸」與「不吸」功能,分別頗大,開動「真空吸索」吸平黑膠碟,低音的堅實程度大增,循跡失真明顯減少,高音更清晰幼細原音,電腦合成低音的彈跳力更強,全頻控制力大增,disco味道更重。再聽林子祥《活色生香》,溫暖有肉的歌聲親切感人,高音清,低音踏實不輕薄,全頻平衡度極佳,背景極靜。「三人行」令我聽出耳油,童聲天真活潑,真摯動人。

低頻要幾快有幾快,要幾勁有幾勁 – Thomas Wang

擁有數十年歷史的麥景圖,是現時美國Hi-End音響界的龍頭大哥之一,業務發展到今天,成為全世界發燒友無人不知的著名品牌,品質自然非同凡響,麥景圖的影音產品,出名重料製作,用家必定會感到物超所值,加上那個超型藍光表板,確實令用家愛不釋手。查看公司的歷史,麥景圖早在1950年,已推出他們的第一部前級,到1954年,MC30功放面世,成為當年一部經典大功率後級,到60年代初,C22加MC75面世,細緻的分析力,強大的驅動力,瞬即成為灸手可熱的精彩產品,令麥景圖的名氣再登高峰,有MC75 Mono Block,自然亦有Stereo的MC275,同樣是超經典的產品。C22加MC75一套三件,名頭響了數十年,線路精良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麥景圖獨家特製變壓器,別人絕難仿傚,質素更是難以超越,是音響發燒友夢寐以求的珍器,家父就在70年代中期買了一套C22+MC75,孩時的我,還記得家父當年的喜悅,C22+MC75播放LP及開卷式錄音帶的美妙音色,亦已深深烙印在我腦海,我亦因C22+MC75而成為真空管器材發燒友。

估不到今年,四十多年之後,我仍然有機會試聽到這套經典C22+MC75,說是復刻版,當然只會是它們的外表,內裡,當然全是麥景圖最現代化,最尖端科技的設計與製作,一切規格與功率不變,但整體的音質表現,全面程度,已不再同日而語,是以倍數級的超越,全新MC75的輸出變壓器,我聽後,絕對是神級的產品,質素高得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玩了多年KT88,以一聲道兩支功率管及相同功率輸出而言,就我認知的同價機中,復刻版MC75之優秀,是站在今天的最前線位置。

試聽之日,用來招呼C22+MC75的揚聲器,是Wilson Audio最新的座地式喇叭Yvette,未聽之前,我確實有點擔憂75W的功率,能否可以令到Yvette貼貼服服,10吋紙盤Woofer,反應又可以有幾敏捷!無謂想那麼多,行動最實際,立即坐在皇帝位開始試聽。先由一張本地靚碟《少女的祈禱》開始,陳輝陽 x 女聲合唱「麥花臣紀念版CD」專輯,就由Track 2「少女的祈禱」聽起,一開聲已不得了,女聲自然、清澈、不吃人間煙火,非常動聽,是C22+MC75經典的音質個性,音效方面,整個女聲合唱團在舞台上一字排開,音場宏闊無比,女聲口型極度細緻,即時令我坐直身子,凝神靜聽起來,伴奏的鋼琴,差不多是一比一Size,場面幾乎可以亂真,C22+MC75的音場重組能力,絕對強大。

腦中忽然一亮,C22前級內有一極高質素的MC/MM Phono放大器,不如就先試黑膠,再聽回CD,大房剛好有一台三十萬元級日本Air Force III盤臂頭組合,氣浮轉盤、真空吸力吸實整張LP碟,絕對無比精確的LP訊源,時間無多,播放LP《Dire Straits:Money For Nothing》,Track 1「Sultans Of Swing」,70年代經典Rock & Roll名曲,作為一套真空管功放,面對著極高班的LP訊源,整個音場有驚人的密度感,電結他節奏快速凌厲,低頻有相當強的控制力,動態收放自如,Yvette的10吋Woofers完全操控自如,充沛有力的節奏感,電結他多重變化,聽起上來是那麼從容不迫,音樂感精彩絕倫,醒神到不得了,身子也不自覺地跟拍子動起來,加大音壓去聽,完全沒有粗糙感,火熱的Rock & Roll名曲,竟然可以非常耐聽。

再考牌,播放超勁原版LP,松武秀樹的《Logic/Logic System》,一曲「Domino Dance」,電子低頻重擊,C22+MC75展示了不凡的動力,對動態大幅改變有非常敏銳的反應,低頻要幾快有幾快,要幾勁有幾勁,地板竟然可以去到微微跟著節奏震動的地步,聽到此處,我雀躍得手舞足蹈,高興得有點兒失控了,說句實話,用LP作為訊源,我本人從未聽過有如此強大驅動力的75W KT88功放,MC75的輸出變壓器,質素確實令人無比讚嘆。換換口味,播放林子祥的《活色生香》,早期的本地LP,高音量會偏向較多,C22+MC75並未出現半點不自然或冷傲的聽感,林子祥的歌聲明亮,氣量十足,收放自如,Air Force III功勞最大,C22+MC75亦可以輕易重現林子祥獨有的音樂魅力。

聽回CD,AA CD訊源組合當然稍遜於LP,不過亦只有即時AB作比較才能分辨得到,在腦中作出調整,再次進入數碼音樂世界,動態對比Headroom,是CD的強項,播Jean-Michel Jarre的《Electronica 2》,一張合作嘉賓眾多,十八首樂曲全無冷場的超勁電子音樂專輯,超乎想像的強大對比,連續抽扯功率的高速中低頻,肯定是百瓦以內真空管功放殺手中的殺手,逐點扭大音壓去試,試到了MC75的最大極限,不過,已遠超一般家居聆聽環境可以容納的,MC75果然不負我的期望,在近90dB音壓下,C22+MC75重現《Electronica 2》的爆棚氣勢,完全順利過關。播放多元化結他,選naim CD《afQ in Concert》,聽最後一Track「Maurizio’s Party」,結他手Antonio Forcione熱情的演出,現場觀眾情緒無比高漲,瞬息萬變的動態對比交足功課有餘,結他產生有如現場的明亮質感,輪廓鮮明,但耳膜又全無壓力,絕對精彩的現場Live Show,就是如此令人熱血沸騰。加張STS Digital《Dynamic Experience Volume I》,Track 3「Don Turbulento」、Track 4「Live In America」,一口氣聽了兩曲,高速的電子節奏,重錘出擊的低音電結他,緊湊得扣人心弦,充滿張力的氣氛,到達爆破的地步,令我拍案叫絕。聽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Symphonic Queen》,交響樂Crossover電結他,重演Queen多首經典名曲,場面夠宏闊,樂器擺位非常清晰,甚至乎差點可以數到現場有幾多件,節奏彈力十足,整體音質保持着適度的圓潤,空氣感水份適中,給人天朗氣清的感覺,令人200%投入,是最高境界的音樂享受。

試男女聲及提琴弦樂,我還會選多兩張雜錦CD:nano music UHQCD《Reference Sampler》及《The Blue Moon Sounds:Superior Audiophile Demonstration CD》,首首名曲,全部都有極高的欣賞價值,亦是一流的試機天碟,現在用C22+MC75去聽,空氣感有強大的凝聚力,美妙的歌曲,給我抒情寧靜的感覺,男女聲唇音、齒音、舌音、喉音的細緻度,高清得令我眼睛也即時睜大起來,音質充滿年青活力,各方面精彩的演繹,C22+MC75,就是一套令我嘖嘖稱奇的組合,簡單而又直接的靚聲,是一種令人心境開朗,精神爽利的音樂感染力,C22+MC75,就是這樣地令我心動。

總代理:昇和影音有限公司

定價:HK$80,800(C22前級)、HK$100,000(MC75單聲道後級/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