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 期《煮酒論英雄》:dCS Bartók

沉黑中的大量細節 – 陳海川

肯定係一件足以令dCS市佔率進一大步提升之作,只因其裝備強大又豐富,且最是貼近今日普遍個人音響用家、玩家的需要。這dCS之新作品Bartók,首個集網絡串流播放器、解碼器、耳擴及前級功能於一身。其對像,該是追求重播系統更精簡又歸一,又或是空間有限,而又有高要求之人。例如擁有高級耳筒或正使用高級有源喇叭仔,甚或兩者皆擁有之用家、玩家。當然,亦可以係本已擁有光碟轉盤、前級、功放、喇叭之人,現正需要一台水準有保證的網絡串流播放器、解碼器及耳擴,而消費預算頂多十數萬的話,dCS這最新成員Bartók,就絕對不能忽視,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了解了解、研究研究!

至近代的一位

不管你知否Bartók(巴托)是何許人,只要對dCS有所認識者都會猜到,該是一位古典樂 / 嚴肅音樂作典家。

過去二十多年間,dCS所採用過的作曲家名字,包括Elgar(艾爾加)、Purcell(普賽爾)、Delius(戴流士)、Verdi(威爾第)、Scarlatti(史卡拉第)、Puccini(普契尼)、Paganini(帕格尼尼)、Debussy(德布西)、Vivaldi(韋華第)與Rossini(羅西尼)等,為旗下某一產品或系列命名。前八個名號為dCS已停產之作品,而後二Vivaldi與Rossini則為現役作品。雖然,dCS過往所借用的作曲家名字之先後次序,與他們的出生年份無關,確係排名不分先後,但生於1881年的Bartók,卻是上述作曲家中至近代的一位,而至早期者,則是生於十七世紀的Purcell。

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巴托‧貝洛‧維托‧亞諾什),大都簡稱之Bartók(巴托)。匈牙利作曲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作曲家之一,匈牙利現代音樂的領袖人物,不少劇烈創舉,震動了整個20世紀藝術圈。真不知是刻意還是巧合,dCS以這位現代作曲家去命名其串流解碼器兼耳擴,這新世代的發燒玩意 / 重播工具。

進入音響發燒大門

發燒友盡皆知,dCS的至強項,就在數碼及模擬音頻間之處理、軟件程式編寫及處理器之研製。

dCS(Data Conversion Systems)由一群電子工程專家於英國劍橋成立,初期主要業務是為電訊公司及軍事機構,研製高性能模擬→數碼(ADC)轉換器,提供高精度、高線性又可靠的最先進技術。

其音響之路由專業錄音設備開始,於1989年,dCS發表世界第一款24-bit〝Ring DAC〞的模擬→數碼(ADC)編碼器dCS 900。再於1993年推出世界第一款24-bit數碼→模擬(DAC)解碼器dCS 950後,其產品開始進入音響發燒大門。兩年後,即1995年再發表世界第一款24-bit / 96kHz數碼→模擬(DAC)解碼器dCS 952。1996年有跳出Rack Mount專業機架式安裝箱體格式,加入產品設計美學元素的dCS經典作,Hi-End發燒解碼器Elgar。1997年再來世界第一款24-bit / 96kHz數碼→數碼升頻轉換器dCS 972。於1999年,發表主時鐘訊號產生器dCS 992,另有升頻器Purcell及解碼器Delius,並開始進入DSD領域。2000年推出SACD / CD轉盤Verdi後,首個旗艦組合成形。2002年再上升至DXD層面。

首個串流解碼器兼耳擴

2007年起,首度以系列模式,推出命名為Scarlatti的第二代旗艦系,旗下包括SACD / CD轉盤、主時鐘訊號產生器、升頻器、解碼器等產品。其後再有造型更具藝術品氣息又更重型的第三代旗艦系Paganini。之後,再有Puccini系SACD / CD機,以及主時鐘訊號產生器兼USB→S/PDIF轉換器U-Clock。2010年,有新世代解碼器 / USB DAC / 數碼處理中心Debussy。2012年,推出同樣是一套四件,即現役旗艦系Vivaldi SACD / CD轉盤、主時鐘訊號產生器、升頻器、解碼器,另加SACD / CD機Vivaldi One。2015年,追加消費較相宜的Rossini系SACD / CD轉盤、主時鐘訊號產生器、解碼器、SACD / CD機。

至於這dCS首個串流解碼器兼耳擴Bartók,去年已見工作原型機,今年初正式上市,並於三個多月前,由dCS 銷售總監Mr.Raveen Bawa親身到港,向本地傳媒介紹。

確係賣大包

簡單地講,Bartók就是直接沿用同門上級型號Rossini DAC的解碼電路之同時,再加入晶體管、A類兼平衡式耳擴電路之發燒玩意。深層地形容,消費上Bartok確係dCS旗下最便宜的解碼器,但實際上不應如此簡單地類比,只以傳統發燒友的角度視之為解碼器。結合了高質素耳擴的Bartók,即集網絡串流播放器、解碼器、前級及耳擴功能於一身,亦即該先以新世代的角度去睇,視之為一件以聽音樂檔 / 串流播放及耳筒為主的發燒級個人音響。又或再玩大一點,利用其可高達6V增益的Line輸出,加上音控功能去直驅有源喇叭。

當然,仍可堅持以傳統發燒角度,視之為跟轉盤共生的解碼器,其他的都只是附加功能。這倒也有其賣點,由於Bartók乃直接沿用上級型號Rossini DAC的解碼電路,但消費卻較Rossini DAC便宜幾萬元,且連帶有dCS研製的優質耳擴,確係賣大包!超值!抵玩!

淨重37磅

高水平之英國設計及製造的Bartók,驟眼睇,Rossini DAC機箱造型較Bartók高級,實則主要是於Rossini面板上帶有系列式波紋雕刻,以及機箱明顯較厚,較Bartók高出1 cm。然而,造型線條相對簡約明快的Bartók,機箱的造工絕無半點馬虎,其機箱不單有厚重的外板,四邊更有粗壯的內骨架,用料全為航空級鋁材,經由CNC電腦車床精準切割後再組合而成,也是令它淨重達37磅的一大部份成因。內部設隔離板,免除機械震動或磁場影響音質。表面高質素的銀白或黑陽極處理,既可防止氧化,更能提升視覺上的高級、養眼感覺。

非常成熟的Ring DAC™

當然,大家更關心的是內涵!雖然係單一機箱格局,實則一箱之內,切切實實有一大份Ring DAC™電路,再加獨立且完整的一份耳擴電路。供電所佔的空間亦不少,兩份供電及多重穩壓,只因Ring DAC™電路與耳擴電路,各自擁有專屬的獨立供電,可大幅免除相互干擾。另,前級功能與耳擴的二而一關係下,當使用其中一功能時,另一功能即自行旁路,免卻不必要干擾。

想當然少不了dCS專利註冊的Ring DAC™數碼處理平台,一項發展了三十年,於不斷改良下,技術已非常成熟,以R2R多Bit為基礎的Ring DAC™ 數 / 模切換系統,可締造非比尋常5-bit解像力,就是dCS旗艦系Vivaldi,亦同樣以Ring DAC™為基礎。而Rossini系則率先將傳奇的Ring DAC™技術跟網絡串流結合,現於Bartók之上,再加入耳擴功能。

靈活性、易用

完全本著使用靈活性、易用而設計的Bartók,採用當初是為Rossini系開發的最新一代dCS數碼處理平台及Ring DAC™技術,其單一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PGA架構,其操作核心選用Xilinx的Artix-7 FPGA高效能晶片,配合自家編寫的多段式DXD超取樣、DSD / DXD 升頻,以及十種(PCM模式6種 / DSD模式4種)濾波模式,讓用家可按照個人喜好自行調校不同音色。

最新用戶介面及控制應用程式,可讓用家以簡單又便捷的方式,去管理從不同訊源而來的音頻 / 音樂,從一個控制點聯系iRadio頻道、數碼或任何UPnP訊源。Bartók所配備之數碼輸入 / 接駁介面包括RJ45、異步USB、Apple Airplay,以及AES/EBU(XLR)、S / PDIF(BNC)、光纖(Toslink)。

用家只需透過RJ45 乙太網 / UPnP介面及操控應用程式,即可透過內聯網直接播放儲存於NAS內的音樂檔,又或享用 TIDAL™、Spotify™、Deezer™等線上音樂供應商所提供的高清串流音樂,以及藉Airplay™作無線串流播放。另,Bartók不單支援Roon™,還可解讀MQA™編碼音樂檔。

跟旗艦系一樣

網絡介面恆常運行速度高達24-bit / 384kHz或DSD128,支援所有主要的無損編解碼制式,DoP格式的DSD及原生DSD。通過雙AES/EBU接駁模式之下,可接收最高達DXD 24-bit / 384 kHz及 DSD 128 訊號 (以DoP封裝),並接受來自dCS傳輸的加密DSD數據。

跟旗艦系Vivaldi一樣,Bartók支援簡單而高效的dCS“自動時基"校正架構,可最大幅度地減少Jitter / 減低時基失真,以改善音質。設有兩組BNC端子時鐘輸入,對應靈敏度為TTL水平的 44.1、48、88.2、96、176.4 及 192 kHz時鐘訊號,而數據頻率可跟輸入時鐘頻率完全相同,或以倍數方式進行鎖定,另加1組75Ω BNC時鐘輸出。

兩個版本

於dCS的計劃中,Bartók將會推出兩個版本,除連帶耳擴的版本外,還會有針對傳統兩聲道發燒的純粹串流解碼器版本。

本篇主角,連帶耳擴的Bartók,於前障板,裝上平衡的4針XLR及非平衡6.35mm TRS輸出端子,並在機內加裝一套輸出功率可達1.4 Wrms @33Ω / 0.15 Wrms@300Ω,享有獨立供電的發燒級耳擴線路,適用於市場上絕大部分高阻抗或低阻抗之耳筒。全新編寫的操作介面,容許用家把耳擴線路的輸出電平預設在0dB / -10dB / -20dB或-30dB,並結合極度精密的無損耗數碼音控裝置。於特別運算程式下,數碼音控不會因為調低輸出電平而過份壓縮動態。

作為解碼或連帶前級功能之下,Bartók模擬輸出的電平,可設定為0.2 / 0.6 / 2 / 6V rms,XLR平衡輸出阻抗為3Ω,最大負載為600Ω,RCA非平衡輸出阻抗為52Ω,最大負載為600Ω。當作為解碼兼帶前級使用,將輸出電平設定至最大一級,即6V rms輸出,並配合其無損耗數碼音控即可直驅後級或有源喇叭。

串流播放器兼前級

今回煮酒,我們既會以最傳統發燒的手法,接上轉盤,並配齊前、後級,即只視之為解碼器去聽。亦會視之為串流播放器兼耳擴去試,而我則會從串流播放器,又或串流播放器兼前級的角度試之。

先聽經前級放大及整理的效果,將Bartók模擬輸出的電平設定於2V,全程平衡接駁,接通老金C-3850前級及P-7300後級,最後通過B&W 802 D3開聲,聆聽NAS內的不同制式音樂檔,包括PCM 16-bit / 44.1 kHz、24-bit / 96k Hz、24-bit / 192k Hz、DXD 24-bit / 352.8 kHz,MQS 24-bit / 96 kHz及DSD。

沉黑中的大量細節

先來一首《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PCM 16-bit / 44.1 kHz的〈Jamaica Farewell〉熱一熱身。Belafonte的獨白響起,第一下感受係背景寧靜極、沉黑,過去無論聽CD或SACD版的實體碟,都未及今回靜與黑。而最重要係並無明顯刪減該有的弱音細節之下,保存了這現場錄音的環境聲響、堂音,令整體的前後層次及距離感,來得更清晰、細緻、立體。就如在Belafonte的獨白中,現埸觀眾笑聲起落間的湧浪式動感,確係傳神。至於Belafonte的歌聲,我不會跟CD或SACD版的實體碟重播去比較,因在光碟轉盤及接線等變數下,音色千變萬化,人們亦各有喜惡。而我通過Bartók、通過音樂檔所聽到的Belafonte,就是流暢的演譯,鼻音、喉底聲實在而不造作,加上咬字力度的跌宕,又或尾音輕聲的運用,展現出一份屬於男性的溫柔、思念與靚聲。加上結他及低音提琴伴奏,足以令人不自覺地閉上眼去追憶叫人緬懷的時光!

生猛、生鮮

《Nils Lofgren.Acoustic Live》PCM 16-bit / 44.1 kHz的〈Keith Don’t Go〉,同樣是現場錄音,環境聲響空氣見活生感之餘,伴隨人聲、結他聲的弱音細節與空氣,加上觀眾的歡呼聲,營造出一份相對現代的生猛、生鮮現場感,一份直接、粗樸的情緒,真性情。來多首蘇芮 / 虞戡平合唱的MQS版〈請跟我來〉,雖脫不了流行錄音的迥音殘響,但兩把人聲仍算乾淨之餘,最緊要是重播得出一份昐望、柔情、激情與喜悅!

2L出品DXD版Nidarosdomens jentekor & TrondheimSolistene《Magnificat》,女高音透亮中不寡不薄,合唱跟提琴、鋼琴、管風琴相輔相成出3D的空間。乾淨的背景中,自然的堂音下,仙氣、聖神感自在透心!

開天闢地場面感

《Adele 21》DSD版〈Rolling In The Deep〉,由主音到伴唱、伴奏都表現出盡情、率性,節奏驅動力一流,放肆扭大音量,令音壓臨界房間飽和邊緣下,仍然無拆聲、失真,令人享受的音壓、動態,有如音樂、音頻的全身按摩。再放肆點來一首Dire Straits 《Brothers In Arms》DSD版〈Money For Nothing〉,電結他、電低音、抽鼓的引子,夠電、夠力,音壓持續提升,令整個房間升溫,勁而不嘈吵,當音壓去到峰頂再接電低音的一下,動態對比強烈之中見線條。於大音壓中見細節變化的立體大場面裡,實實在在地感受得到主音滿不在乎、帶點諷刺的玩味演譯與唱腔。《Accuphase Special Sound Selection》DSD版〈理查.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寧靜沉黑的背景前,低音提琴群低調得來見壓逼力,小號、定音鼓、大鼓、對鈸,加上管、弦強音大合奏,整件事、能量爬升來得細緻、流暢、有力,細緻的動態對比下,演譯、音樂漸進地推向高潮,就是令人亢奮的開天闢地場面感。

或狂野或豪情

至於Bartók直驅後級的效果,得先將模擬輸出電平由2V提升至最高的6V,仍然是平衡接駁。

沒有老金C-3850前級放大及整理下,直驅P-7300後級的效果,想當然完全是兩回事,我會說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只有口味之別。的確少了一份和味,也不及先前工整,但整體來得較樸實、原始之下,無論係Adele的〈Rolling In The Deep〉、Dire Straits 的〈Money For Nothing〉或Nils Lofgren的〈Keith Don’t Go〉,尤其在人聲、電低音及抽鼓等的強音上,都有一份經前級所沒有的或狂野或豪情感覺,一種原始、毫無保留的率性!

對號入座

究竟要加轉盤聽實體碟、聽串流 / 音樂檔、聽耳筒?要經前級,抑或直驅後級 / 有源喇叭?你大可睇過接著三位評論人的介紹才對號入座都未遲!

準確還原每個錄音,低頻勝在彈力強 – 何森

那些正使用高級耳機、喜歡聽串流音樂,對音質有極高要求的Hi Fi發燒友,相信已把dCS Bartók串流解碼器列為頭號獵物。我從不聽串流音樂,因為我每天可聽音樂的時間已不多,當然要分秒必爭,聽我最喜愛的唱片 ― LP和CD,Bartók對我而言,其吸引力只是作為一台CD升頻解碼器。dCS總代理威達公司的Ball哥超好人,聽我說只想聽Bartók作為一台CD升頻解碼器的音質表現後,二話不說便安排Rossini SACD/CD轉盤一併送到本社,讓我們可盡情欣賞我們常聽的CD與SACD/CD,我衷心感謝Ball哥和威達公司對我們的支持。

Rossini SACD/CD轉盤必須使用兩條AES/EBU數碼線同時連接Bartók才可輸出加密DSD數碼流,可是我們的大房只得一條參考用的AES/EBU數碼線(analysis plus Golden Oval),因此我們只能聽CD及SACD/CD複合碟的CD層,幸好Bartók能自動把輸入的16bit/44.1KHz PCM數碼流作8倍升頻(24/352.8),亦即現時公稱為DXD升頻,或可選擇DSD升頻,有助全面提升CD的全頻分析力。Bartók更user friendly的功能是讓聽者可安坐皇帝椅上,手持遙控器,即時ABCDEF比較6種數碼濾波曲線(F1至F6)的音質,從而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那條曲線。鍾一和我先聽F1,聽了多張CD都覺得聲音斯文端正、柔順悅耳,但略欠一點衝勁,音像聚焦亦有少許鬆,必須改聽F2至F6其他選擇。F2的聲音肯定全面較F1更正確,F3不及F2,輪到聽F4,我們聽的CD是古典結他大師Maurizio Colonna 《Rock Waves》track 2 《Stairway To Heaven》,一支acoustic結他的近咪錄音,我們一致認同F4的結他聲最生動逼真,結他的音像聚焦最sharp最立體。繼續再試F5、F6,no good,我們很快便決定往後的試聽時間只聽DXD升頻的F4,以此作準。翌日我上官網下載Bartók長達52版的用家使用手冊,看到page 41才知道原來F4的瞬態響應特性是前4條曲線中最佳(F1最差),F5和F6只適合176.4,192,352.8或384K PCM輸入訊源。dCS推薦聽交響樂用F2,聽rock用F4,我們覺得即使聽交響樂,F4的定音鼓敲擊聲也是F4比F2更快更準,鼓聲笠得更緊更結實,樂團各聲部的聚焦更sharp,F2的弦樂音色則較F4更柔順悅耳;F4的音樂動態起伏則較F2更具聽現場的真實感,更具活生動感,我們比試用的交響曲CD是RR 「紅魔鬼」 track 5: Liadov: Baba-Yaga,OP. 56及Blue Moon再版Reiner/Chicago交響樂團的「貝五」。

雖然我家中使用的LP重播組合(EAT Forte唱盤+Moerch DP8唱臂+Air Tight PC 1 Supreme唱頭+Phasetach EA-1 II全膽唱放)總值遠高於家中的Einstein The Source膽CD機,但我聽CD的時間是多於LP,因為我喜歡買新CD,每當我買到我喜歡聽的音樂CD,聽到從未聽過的好聽音樂,那種喜悅感遠超聽已聽過N次的舊LP!就像不久前買的Santana“In search of Mona Lisa"與Eva Cassidy“Nightbird"雙CD(“Live At Blues Alley"live concert 的one take足本,收錄了31首歌),我誠意推薦給Carlos Santana與Eva Cassidy的fans,上述兩款CD必須keep。(本地代理於三年半前已推出“Nightbird"四碟LP套裝,賣七百多元。)

我特別帶了三張CD和鍾一一起玩ABC比較同一首Eva Cassidy唱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先考驗Rossini轉盤+Bartók解碼的分析力。它們分別是:(1)原版《Live At Blues Alley》(1998)、(2)《Best Audiophile Voices》(2003 Premium Records/xrcd 2)和上述的(3)《Nightbird》(2015)。結果是Bartók能讓鍾一和我清楚分辨出同一個錄音的聲音分別:(1)原版的聲音具有最raw(原汁原味)的歌聲與樂器聲,Bartók的微細弱音分析力特強,我清楚聽到從未如此清晰的音樂以外的背景雜音、像錄音帶發出的嘶聲。我覺得錄音師刻意加入的人工reverb太重手,每當Eva升key以強音唱的時候,〝s〞音過強,大聲播高音便有多少惡(響),真係唔加好過加!(2)日本JVC唱片公司的工程師把這個錄音「隱惡揚善」,女聲明顯增添了「厚潤感」,大聲高歌也不覺有惡氣,微弱雜音幾乎盡除,可惜連帶高音也同時濾走了不少,套鼓的鈸聲明顯暗啞無聲尾,低頻量感大幅提升,明顯犧牲了低音的質感與分析力,鍾一與我都認為這把聲太重口味,不及(1)那種素顏的純樸坦率。(3)全頻解像度與質感最佳並保留(1)的原味,同時磨滑了聲音表層的微粒,人聲更暖潤,令歌聲聽來更順滑順耳。再拿(1)的其他track與(3)比較,結論是(1)最原音,(3)勝在更順耳和足本,單是聽多19首同一個live concert裡的歌曲已值回碟價!如你未買(1)就只須買(3),已有(1)更必須買(3)。上述的試碟比較過程讓我清楚聽到Rossini+Bartók的全頻分析力十分高超(尤其微弱音),現場錄音的電結他、acoustic結他、套鼓、鋼琴聲音很準,高音清、低音快夾爽,沒有變形扭曲,現場氣氛濃烈、音樂感染力強,dCS的高分析力是為重播音樂而服務,並非追求刺激過癮的Hi Fi聲音響效果。像聽《In search of Mona Lisa》Track 1,前兩分多鐘右聲道Carlos Santana那支電結他每粒音都令我聽出耳油。

我和鍾一聽了一整天CD,除了與他一起聽他帶來試音的CD,我還聽了多張自己聽慣聽熟的CD。我覺得Bartók能從容應付各類型音樂,可剛可柔。與我們熟悉的Accustic Arts Drive II+Tube DAC II MK2相比,聽Dire Straits“Money for Nothing",明顯是AA更強勁有力,低音更厚壯。聽《鬼太鼓座:富嶽百景》,無疑是AA更勁抽過癮。Bartók的勁力絕對不弱,依然具有一股衝勁,只是不及AA那麼勇猛,但低音彈力則較AA強。Bartók的吸引力不是強調厚重低頻,而是一種明快自然的優雅音樂氣氛,聽《Horowitz In Moscow》,Bartók重現出的鋼琴聲很像真,質感一流,沒有加速加力,感覺就是一位老人家以純熟的技巧彈奏一些他彈了幾十年的音樂,沒有刻意的表面激情,但每粒琴音都蘊藏了深厚的感情,令我聽得投入、感動。Bartók拉小提琴更是一絕,聽日版Nathan Milstein的一些小提琴獨奏作品,柔韌細膩的琴音非常悅耳動聽。B&W 802D3的鑽石膜高音單元重播小提琴是一大考驗,既要真實又要悅耳動聽,dCS Rossini+Bartók就完勝一套AA,這是不爭的事實。聽大型管弦樂是AA更爆更激;聽古典室樂、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獨奏,無疑是Rossini+Bartók的音色更清秀流暢,從容自然、用力輕重有致,假如你相信高清、乾淨、結實、透明、無添加任何味道,忠於每個錄音的原汁原味,這樣才是最正確最真實的音樂重播效果,你必須要抽空去聽聽這套dCS Rossini+Bartók!

聽現代頂級數碼錄音,Rossini+Bartók就能帶給你最高清自然真實的原音重播效果。介紹大家聽Lucia Minetti 《JAZZ NATURE》,木結他(左)、女聲(中)、double bass(右),那種自然到極的acoustic結他弦聲、滑似上等絲綢的溫暖女聲、充滿彈力與每個音調清清楚楚的低音大提琴撥弦聲,那種臨場的真實感真的很爽,16/44.1的CD聲原來可以如此高度像真!

為重播音樂而設計的解碼器 Only The Music…. – 鍾一

鍾一多個發燒老友知道我今個月試聽了dCS Bartók,紛紛來電詢問:這解碼器什麼聲底、音色表現如何、跟同廠以往同級產品怎樣比較、是否抵買……。

小提琴音色純、真

代理為今次《煮酒》試聽,特別安排了dCS的Rossini Transport送抵本刊,作為重播CD/SACD參考。初接觸Bartók,我略略打量過機身,前面操控和後方接線端大概布局,便放上一張Nathan Milstein拉奏Bach、Schubert、Liszt等作品的CD到轉盤上,播唱出的小提琴獨奏效果,給我第一個印象是「一塵不染」的純淨,Milstein的小提琴好像給特別過濾過一樣,效果非常「純」、非常「真」,像沒有了許多沙石似的,是「純」而不是「醇」,「真」是真實感。聽過Bach《Partita No.2》奏鳴曲第一樂章,再跳去聽Schubert《Rondeau Brillant in B Minor》,這首迴旋曲的演奏,音色和效果同樣有類似感受,Bartók清淡而帶理性的詮釋方式,卻絕不會令人覺絲毫乏味,反之,這是一種精煉的成就,喜歡這類音色的發燒友,尤其愛好古典者,我相信足以令你折服。

硬要拿試音室沿用的CD系統跟Bartók相比的話,單就重播弦樂一環(是該個系統最弱項),沒得比,Bartók的音色細緻度、營造的音樂氣氛,明顯又何止勝一籌。再說,雖然明白到dCS將Bartók定位於最低價錢的初階級別(撇開沒有D/A解碼的Network Bridge網絡串流播唱器),但還是很想知道它跟對上一級Rossini DAC,或者已被取締的Debussy DAC,如何比較。

繼續採用獨有的升頻技術

無疑Bartók的機身外殼,沒有優美弧線修飾,亦沒有變化多端的條紋,就是一個穩穩固固的鋁金屬機箱,論製作成本,也許比Vivaldi、Rossini等稍低一點(廠方稱Bartók機箱以航太級鋁合金製造,達最高卸震標準),但對於個人而言,它這個樣子和設計,倒蘊含著一分踏實,專業感覺,甚至令人勾起952、Elgar Plus等的懷念,如果你仍擁有這些經典dCS作品,務請好好保存。

然而,如果只是減低一點機箱的成本,將售價下調,但仍保留最高技術指標,更集現今數碼產品之大成於一身,支援所有數碼檔格式,播放串流音樂,兼提供選擇另加入耳擴功能,那的確是發燒友之耳福。

就今次安排只負責試聽CD/SACD部分,配合同廠的Rossini Transport,Bartók給我滿意度是超高的,聽弦樂、鋼琴、人聲錄音,聲音的真實程度更達爆燈級別。因此,我鄭重告訴大家,dCS最新推出的這部Bartók,正正是如斯的一款好聲,更物有所值的high end D/A解碼器。

別以為Bartók售價定得較低(相比Rossini、Vivaldi而言),便會偷工減料,放心,它一點都沒有「縮水」。Bartók核心裝載dCS獨有的Ring DAC,強調與旗艦Vivaldi系統所使用的屬同級。說到upsampling升頻技術,今天dCS仍堅持繼續採用;多年來,不同廠家、業界數碼工程師,對於這技術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根本沒有這需要,反而會破壞CD音質,另一邊廂卻有一群擁護者,覺得升頻只會改善音效,提升聲音細緻度與真實感。

dCS是其中的倡議者,直到今天,每款解碼器,不論任何等級,都用上升頻技術。新技術下Bartók可以把PCM訊號升頻為DXD,這是此解碼器的標準技術(另可選DSD升頻),亦是dCS獨有的。Bartók可透過區域網絡接連上NAS播放音樂檔,另支援Apple的Airplay無線傳輸、TIDAL、Spotify等串流音樂播放平台;再者Bartók更可完全支援Roon音樂資料庫,對應MQA格式,兼具USB DAC功能。Dual AES(2x AES/EBU)可接收最高DXD(24bit/384kHz)及DSD128訊號,同時支援dCS-encrypted(加密/編碼)DSD數據傳輸。

貼心的系統測試功能:Signal Generator訊號產生器,分別有Channel Check (左/右聲道測試)、Phase Check(左或右聲道相位測試)、Burn In(發出粉紅色噪音替系統熱身)

特設6個數碼濾波選擇

Word Clock「時鐘」設施,有接觸過dCS產品的讀者都不會陌生,Bartók設兩個BNC輸入端、一個輸出;輸入是外接其他時鐘系統,而輸出是把Bartók的時鐘,給其他訊源使用。暫時未知Bartók會否如Rossini等,發展至一個完整系列,往後推出transport、clock、又或者加入drive,變成一部一體化CD/SACD player。因此,今天你買了Bartók,要聽CD或加clock,又想要有dCS原廠的最高聲音指標的話,唯有考慮Rossini系列。

至於Bartók面板的右方,有一個音量掣,旁邊再有一個4 pin XLR接口,一個6.35mm(1/4")接口,均是耳擴輸出之用;留意,兩個接口不可同時接上。Bartók的耳擴部分,是選擇性購買的,如果你訂貨時放棄,面板上再沒有該兩個耳機插孔,日後可加入這耳擴功能嗎?答案是不可以。

至於那個音量掣,不論你的Bartók有否加入耳擴,都繼續提供。因為這解碼器可直入後級,透過該音量掣調整播放音量。Bartók的功能menu中,用家可選擇輸出電平,有0.2、0.6、2、6V rms可選。

今次《煮酒》過程中,沒有選擇直入後級,Bartók的輸出電平調整至2V位置。試聽匹配的器材,包括:Accuphase C-3850、P-7300前後級,揚聲器是B&W 802D3。我全程將Bartók的音量扭到最大0 dB,音量調校只用Accuphase前級。由於Bartók至前級是以平衡式接駁,在前級上我按下Invert「反相」。

其實當重播Milstein CD期間,我已開始著手「摸索」Bartók中內置的6個(PCM~F1至F6;DSD則設4個)數碼濾波設定之特性。以往試聽dCS產品,了解到廠方自家編寫的不同濾波曲線,對聆聽效果帶來明顯變化,換句話說,連錄音本身基本的音質也會有所不同。當然,選擇各個數碼濾波,涉及不同的器材匹配與個別聲音特性,另一同樣重要,是聆聽者自己耳朵的喜好。

除了小提琴錄音,之後再用上幾款不同聲音特性的CD去比較,有結他獨奏、Jazz、古典交響樂。的確由F1到F6,各自都有不同聲音個性(滾降斜率:陡峭/較平緩),而且分別亦相當明顯。幸而,Bartók遙控器上是設有Filter選擇功能,安坐皇帝位,反覆逐個試聽,亦見方便。憑耳朵聆聽,F1一定不考慮,個人喜歡F4,之後大多數時間都以此Filter選擇為試聽準則。

及後,我拿出Bartók說明書,廠方稱F1滾降最陡峭,瞬間反應亦最弱。至於F2至F4,滾降斜率較緩和,音色會較討好和悅耳,F2建議聽交響樂,F3、F4通常用於重播rock錄音。如果訊源是176.4……384kHz,會再有F5和F6兩個濾波曲線可選。

鋼琴錄音透明、清脆得難以形容

放上「Horowitz in Moscow」,聽過不知多少遍的這個大師錄音,告訴大家,用Bartók播唱是感受到最清晰、最多細節,最具彈跳感,最透明、清脆、爽朗的其中一次,再配合其他種種因素下,包括價錢,毫無疑問是我聽過最滿意,最高分數一次。短短幾行文字敘述,鍾一用上六個最字,可想而知它播唱Horowitz的這個1986年現場錄音有多精彩,從欣賞音樂角度來說,已經令人心滿意足。

聽Eva Cassidy「Nightbird」,完整演唱會過程收納到2CD之中,跟聽慣聽熟的單CD比較,高音稍稍收斂,中頻段人聲亦被磨得圓潤半點,是好是壞,發燒友各有不同意見。今次以Bartók解碼器重播,效果不僅逼真,背景空氣亦異常豐富,dCS並非浪得虛名,Bartók開聲就是「音樂」。點播Fever、What A Wonderful World,音色通透之中又帶點柔順的質地,非常耐聽。低頻方面,是乾淨俐落,有就有,而非故弄玄虛,甚至硬橋硬馬、拳拳到肉,這是30年來dCS堅守的調聲方針。

結語:跟舊日的Debussy DAC相比,哇!Bartók實在贏太多了。那一方面?是全面,由功能到聲音表現,都十分出色,用它聽音樂,太足夠矣。口袋有錢,肯定買得過。

極度細緻,極度從容 – 陳偉昌

作為dCS首次進軍Head-Fi界的第一號武器,Bartók的耳擴線路設計不容有失。dCS銷售總監Raveen Bowa表示,廠方花上不少時間研發這份耳擴線路,其中一個主因是不同耳機的阻抗存在巨大差異,例如Denon AH-D9200是24Ω、Meze Empyrean則是31.6Ω,以頭戴式耳機來說屬於低阻抗,但另一方面又有300Ω的Sennheiser HD820、600Ω的beyerdynamic T1 (2nd Generation),如此差距遠大於揚聲器。故此,要在不同阻抗下都表現出一致的聲音,本來就不容易,再加上背負着dCS牌頭,其標準理應要比其他品牌為高,還要一擊即中,在Head-Fi界打響頭炮,自然不容有任何閃失。

結果,廠方決定為這份耳擴定出0dB、-10dB、-20dB、-30dB四種增益,輸出功率為1.4Wrms(33Ω負載)、0.15Wrms(300Ω負載)。讓用家以自己耳朵為耳機匹配增益,是明智之舉。耳機單元直徑遠比揚聲器單元細小,發聲點又貼近耳朵,分析力當然比一般揚聲器更高,又極為容易聽到各種細節,假如耳擴不夠安靜、背景不夠黑、高音不夠線性的話,就會令聆聽者覺得難受。

因此,這份耳擴線路直接放在面板之後,並且以垂直方式安裝,緊貼6.3mm TRS單端、4pin XLR平衡耳機輸出,令訊號路徑變得非常之短。同一時間,耳擴又擁有獨立供電,同樣有利於增加背景寧靜度以及聲音細緻程度。

既然立心打入Head-Fi界,亦因此參與在耳機界舉足輕重的CanJam Singapore,直接面向耳機愛好者和業界人士,可見dCS對Bartók的耳擴有充足信心。

為了驗證dCS Bartók的耳擴部分,這次找來Sennheiser HD820 + 原廠4pin XLR耳機線、Meze Empyrean + Meze SILVER 4PIN XLR PCUHD耳機線,作為參考耳機。試音時主要以dCS Mosaic Control app,控制dCS Bartók播放儲存在NAS內,抽取自多張環球唱片High Fidelity Pure Audio Blu-Ray內的PCM 24bit/96kHz音樂檔。

對比過6.3mm TRS單端、4pin XLR平衡之後,決定直接跳過前者。Bartók的6.3mm TRS輸出並非有何不妥,平心而論,這組輸出的表現絕對是高水準,只是對比之下,4pin XLR平衡輸出實在好太多,分離度更出色,控制力更高,細節更為解明,動態更大更快但起伏更加明顯,而且細緻依然,沒有因力量變大而變得粗糙。所以,可以選用平衡輸出時,實在看不到有任何必要走回頭路,尤其是Bartók的耳擴有四段增益,不需要擔心耳機承受不了較大的輸出。

先聽《Mahler: Symphony No. 5》(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 Philharmonic),經Sennheiser HD820所聽到的聲音,是不鬆不緊的出色控制力,令聲音開揚、無壓迫感,帶出一種寬鬆氣氛,卻又不是散慢,動態對比強,只是沒有逼埋身的壓力。聲底雄渾有力,密度十分之高。低音豐厚有力,又潛得夠低,不過並無肥厚脂肪,反而是收放速度快,彈力十足,層次出色。例如低音大提琴既有暖和的木味,也有來自巨大琴腔的雄厚,亦聽到明顯的擦弦細節,聲音變化快而連貫,不會斷開或過於短促。

錄音本身稍為溫暖,現在亦如實反映,沒有違反當時的錄音特性。

換成Meze Empyrean,平面單元發聲面積巨大,而且極為輕巧,令這款耳機的高音延伸、推動空氣量、敏銳度更十分理想,假如耳擴稍為粗糙,就很容易令聲音變得刺耳。然而dCS Bartók沒有令人失望,再大聲、動態再大也好,高音仍然沒有半點開叉,全頻細緻度與線條都沒有負面變化,這是控制力優秀的表現。

dCS Bartók的確可以放心開大音量播放音樂,也許開到令你擔心聽覺受損的程度,它依舊從容不迫,沒有半點失態。

接下來是利用兩款耳機,聆聽High Fidelity Pure Audio示範碟內的《Bohemian Rhapsody》(Queen)、《Money For Nothing》(Dire Straits)、《Welcome To The Jungle》(Guns N’ Roses)、《Layla (Single Version!)》(Eric Clapton)等多首不同年代的搖滾經典,檔案格式同樣是PCM 24bit/96kHz。

Bartók在此展現出靈活身手,還有不錯的火氣與辣味,中低音結實、衝擊力強,電結他高密度之餘,亦表達到少許侵略性,只是依然不會為耳朵帶來壓力。

它可以輕鬆地表現到不同錄音的特性和質素,只是沒有強烈地放大當中差異,更不會圈出其不足之處再喋喋不休。它不是一款性格嚴苛的串流播放器、DAC、耳擴,定位是民用高級音響,不是錄音室器材,只需展示音樂迷人一面,帶動你的情緒,要熱血時熱血,傷感是令你感到哀愁,就足夠了。對此,Bartók並不是達標那麼簡單,是超額完成。

回看之前聽過的dCS器材,Bartók的聲音取向在第一代Vivaldi與Rossini Player之間,前者是極度精緻、高貴,凸顯音樂的華麗與優雅,聲底相對柔和,動態起伏大但不會令人覺得暴烈;後者的個性較接近品牌當年的專業器材,性格頗為直率,直來直往,少修飾,中低音衝擊力較強,也較為結實。Bartók則在精緻、熱血、直接、優雅並存,舉止自然,沒有多少斧鑿痕跡,不會帶來一種刻意為之的匠氣。可以大開大合,又可以雍容華貴。

這種性格不但適合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不會為你的口味設限;也適合長時間聆聽,有能力一直吸引你的注意力,用音樂感染力令你長期專注而不會分神,更不會疲倦。再貴價的器材,亦未必有此吸引力,這是Bartók最可貴之處。

總代理:威達公司
零售價:HK$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