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期《煮酒論英雄》:Audio Note TT-Three

音樂中情意濃烈、聲音密度極高 – 鍾一

鍾一80年代初開始學玩hi-fi,當天聽的主要是LP黑膠碟和卡式帶;幾年過去,CD鐳射唱片逐漸入侵,新鮮事物總想嘗試,到CD成為音樂主流,不得不承認,好一段時間主要聽CD。

然而,有趣的是,看著CD播唱系統和CD製版技術日益進步,聲音不斷改善,但每當有機會翻聽LP之際,便發覺黑膠碟的聲音感染力總是更勝一籌,樂器音色也別具像真度。有人說,CD的方便性(今天還有網絡串流),LP系統是無法比擬的,不過資深發燒友最終追求的,並非甚麼方便性,而是營造音樂中之濃烈情意和至高的聲音密度。

廠方精心匹配的「盤臂頭」組合

今個月試聽英國Audio Note旗艦TT-Three黑膠唱盤,此一感覺更為強烈,試聽剛開始,我隨手放上Esther Ofarim「猶太妹」LP,落針,真的靚聲到嚇我一跳,以德語唱的一曲「Kinderspiele」,靠左一把女聲,靠右一支尼龍弦線結他,其音色和質感之真確、醇厚,百分百任何CD版本、CD重播系統是難以達致的。

整個TT-Three模擬組合,即由唱盤、唱臂、到唱頭,已由Audio Note廠方設計師完美匹配,接駁、安裝和調校也會經本地代理專人辦妥。在TT-Three之上,用家可自配其他唱臂嗎?答案是不可以。其中主要原因是關乎唱盤的「平衡」,文章稍後會有補充。再說,從匹配性與整體音效,有音響界頂尖人物Peter Qvortrup為你配搭妥當,夫復何求!

三馬達、彈簧懸掛結構

今天Audio Note產品線上,LP唱盤見有三個型號:TT-One Deluxe、TT-Two Delux和文章介紹的TT-Three,另有一個TT-Three Half Reference標示「即將推出」。

其中一款TT-Two Deluxe,鍾一在2018年12月號曾為文評介,雙馬達、三點式彈簧懸浮結構,簡單樸實的木盤外型,安裝上一支同廠Arm Two唱臂、IQ III動磁唱頭,播人聲、鋼琴、爵士、甚至樂與怒,都叫人聽得眉飛色舞,再看(當天)定價,一整套只需六萬多港元,實為物超所值的優越產品。

提到TT-Three,印象中十多年前廠方亦曾推出一款型號名稱和外觀相近似的LP唱盤,到Google搜尋,是TT-Three Reference,轉盤由三個獨立高扭力馬達同步驅動,每個馬達懸掛在一個三支柱裝置之中,另附微調速度控制器,三個大型電源供應箱,實行每個馬達都有獨立供電設施,的確大陣仗到極。

如今的TT-Three,唱盤基座上清楚見到三個馬達,位置以正等邊三角形平均擺放,在馬達之間,各設一個獨特彈簧懸掛裝置,此乃TT-Three其中設計核心。蓋上sub-chassis副基座,唱盤巧妙地成為「懸浮」狀態,再放上白色半透明Lexan(熱塑聚碳酸酯,該物料抗衝擊強度是玻璃的250倍)轉盤後,整個唱盤的觀感,比TT-One、TT-Two的確摩登得多。代理送抵試聽的一台是純白色Satin White,配襯房間時尚裝飾,會是一絕!(與Satin Black同為標準顏色,而High Gloss White和High Gloss Black則價錢略高一點)

足料外置電源裝置,高成本之作

至於外置供電部分,相比TT-Three Reference,確然簡單一點,只得一個獨立金屬箱TT-Three PSU 1,透過一條umbilical cord連接唱盤,供電箱體積跟同廠P2、M2系列一樣,有銀色鋁金屬及黑色acrylic面板供選擇。面板上有兩個扭掣,分別負責33/45轉速和停止/轉動切換。

說它簡單,好似有點不正確,這只是與之前的Reference相比,其實它內裡線路和用料殊不簡單,大量採用0.5W Tantalum電阻、Audio Note Electrolytic電容等高成本零件。

根據廠方資料,除了PSU 1,用家還可升級至PSU 2及PSU 3,尤其後者,單是觀看內部圖片,見線路之精密與複雜程度,準為更嚴謹縝密的設計,相信供電穩定性、轉速精確度和穩定度會進一步提升,直接影響重播效果。對聲音有嚴格要求的黑膠使用者,值得考慮。

唱盤基本安裝,15分鐘內可完成

一如剛才略提到,TT-Three唱盤分成base/motors木基座(座上已裝好三個馬達、三個以金屬角架起的彈簧裝置)和sub-chassis鋁合金副盤部分(呈「Y」形,正中央是轉盤的軸承和sub-platter,右方末端開了23mm圓孔,準備裝上唱臂,另兩邊末端的長身圓柱體,本身有一定重量,作為與唱臂一方之「平衡」用途)。

從包裝紙箱逐個部分取出,先放上base/motors基座到器材承架上層,座底三隻腳是可扭動的,將基座微調至完全水平,這步驟至為重要,因為會直接影響彈簧裝置,甚至馬達的高低位置。之後,再將鋁合金sub-chassis放上,留意,該副盤底部金屬圓筒的左右凹位,要小心對準每個彈簧懸掛著的(白色)橫向啞鈴狀裝置,凹位卡於啞鈴接口,然後慢慢放手,輕輕推動、按壓副盤表面,有點浮、有點彈感覺,代表你已完成TT-Three基本安裝程序,可以放上Lexan轉盤。

用指定唱臂重量才達平衡原則

由於試聽的TT-Three已預先安裝好唱臂和唱頭,是一支Arm Two/II唱臂、IQ III唱頭,為鍾一省下不少時間;我將水平珠放在「Y」形副盤表面,發覺整個架構是絕對水平,聯想到Audio Note指定必須使用原廠唱臂,是經周密計算,然而同廠的高水準「臂頭」亦具靚聲保證。

開聲之前,我還是會以Audio Note有限的數據資料,用電腦程式推算出唱臂的補償角、超距等,預先列印alignment尺規,將唱臂/唱頭的循跡細心覆核一次;VTA、抗滑、針壓等亦會重新作出微調,確保系統在最佳調整下,發揮出理想效果來。

高扭力馬達,配低質量轉盤

再說,TT-Three設計上廠方堅持的:一、高扭力馬達,出動三隻非常強力馬達,透過電源箱內之主轉速系統同步鎖定頻率;二、低質量Lexan轉盤,大幅減低轉盤能量儲存,提升唱頭拾音穩定性,同時擁有極理想之質量慣性轉動特性;三、以一條闊身橡膠帶,連繫三個馬達轉軸,將轉盤拉動。

三馬達驅動與軟盤避震理念

TT-Three,顧名思義就是用上三個獨立馬達,究竟有甚麼作用?對唱盤轉動有甚麼好處?鍾一家聆聽室,有兩套模擬系統,其中一套現正使用三AC馬達同步驅動,另一套則可加上一個重型高速飛輪,其作用類同。多年聆聽,以致反覆以軟件作測量,明顯三馬達拉動,相比一個、兩個馬達,增強慣性旋轉特性,同時由於橡膠帶的拖/拉力分配較平均,有更理想flutter抖擺率數據,落實在聲音重播中,樂聲平穩性更高,聲音也更像真。

可知橡膠帶必然有彈性和伸縮度,會做成轉速不穩情況,透過播放工業標準3150Hz正弦波訊號測試,配合軟件程式,會顯示訊號不斷改變,幅度大與小則視乎唱盤設計與馬達質素。

然而,試聽TT-Three過程中,鍾一先後嘗試以一個、兩個、三個馬達驅動,測量出不同flutter數據,結果三馬達度得 -0.02%、+0.04%,遠比一、兩個馬達理想。

至於TT-Three的彈簧懸掛式避震設計,雖不是甚麼新事物,但要有實際效能,把馬達的震動予以某程度的隔離,及至喇叭、環境反射聲波/震動做成的迴授降低,用料與規劃工夫十分重要。

落針,播唱期間,我試過用手掌大力拍打TT-Three的盤座前後多個位置,竟然沒有絲毫隆隆響聲從喇叭傳出,亦沒有任何跳線,影響唱臂/唱頭循跡拾音,證明TT-Three的軟盤式避震設計是絕對奏效。

Arm Two/II+IQ III

今次試聽的TT-Three,一如先前說是預先安裝Arm Two/II唱臂和IQ III唱頭的。關於這支9吋唱臂,屬第二代改良型號,跟年前試聽TT-Two Deluxe時所使用的,外觀相似,並維持直接簡單的調整結構,但內裡各大小環節上已作出改良,如整支臂管由原件高級鋁合金材料削切車製,令質量減低而加強剛硬度,能夠配合市場上大部分唱頭,亦乎合自家所有mm及mc唱頭使用,達最理想諧振頻率範圍。

Arm Two/II臂管線採用Audio Note享有盛譽的Silver Litz超級純銀線,延伸出接駁到phono stage(RCA)的唱臂線用AN-V純銀線。

今次配搭的唱頭,是廠方動磁唱頭類別的最高型號IQ III,線圈用高純度銅線繞組,另外,鈦金屬針桿和Audio Note Type 1鑽石針尖,跟同廠IO動圈頭系列所使用物料相若。重量6.3g,內阻660Ω,容抗150-200pF,阻抗47kΩ,輸出6.5mV,建議針壓1.5g-2.5g(一般1.75g)。

諧振頻率7 – 8Hz

以222mm唱臂安裝距離,超距14.5mm,補償角21.55°,從電腦繪出的循跡弧線尺規量度,試聽的一台TT-Three準繩度極高。至於VTA、抗滑和針壓,幾番比較下,亦已找得理想設定。至於resonant frequency諧振點,我再以7吋「紅碟」Side B最後一軌,測得7Hz、8Hz臂管「打冷震」,臂/頭屬於良好匹配。

越聽越覺味道

配合試聽的組合,仍是本刊參考:Soulution 325+311前後級,推動B&W 802D3揚聲器。唱放選用Brinkmann Edison Mk II,阻抗47kΩ,增益49dB。

對於IQ III的6.5mV高電壓輸出,配合Edison最低一檔增益,會否過荷而導致失真,起初有點擔心。器材經一輪熱身,放上「Esther」,前級調到合適音壓,可以放心了。甜味、光澤、飽滿、圓滑,完全湧進我耳蝸,樂聲中的感染力是強大到令人希望不停地聽下去,過往聽CD時感到若有所失的地方,如今透過TT-Three重播此200g LP之中找回來。

動磁唱頭一直被部分聽黑膠者「歧視」,認為聲音單薄,躍動感也不及動圈唱頭。鍾一當然不認同,高水準、好聲的動磁唱頭,所包含的豐富音樂情懷,音色和樂器/人聲質感,是迷人,也別具風味。一如唱盤上匹配的IQ III,配合同廠唱臂和TT-Three唱盤,尤其動態和低頻表現,不會有半點輸蝕給動圈唱頭。

播唱The Beatles「Let It Be」,聲音密度之高,加上音效性強,談話聲、樂器和人聲的像真度,越扭大前級音量,便越覺逼真、過癮,越聽越覺味道,越覺勁道。聽過I Me Mine、Dig It、Let It Be,立即翻到Side B,再聽最尾的Get Back,樂聲中毫無令人不快的機械感,人與音樂之間沒有阻隔,讓人盡情痛快地欣賞好音樂。

播甚麼類型音樂都具吸引力

激發起我翻聽舊唱片之興致,一於放上求學年代的Don McLean精選,唱American Pie歌者嗓音又是飽滿,又有彈性,有十足魅力,結他弦線清晰而且自然,嘴型大小適中。「不要停!」心中呼喊著,如是者Vincent、Castles In The Air……便一直在TT-Three系統上逐一播唱,它營造的音樂背景寧靜,細節也異常豐富,如斯無邊音樂魅力,試問誰能抗拒。

除了人聲,弦樂也是判斷黑膠「盤臂頭」音質好壞的其中主要樂器,而且還可了解系統音色的實際表現,因為高頻泛音如果清晰,整體音樂細節與音色一定也很好。當我聽Nathan Milstein拉奏貝多芬「Spring」、「Kreutzer」(日版)時,那小提琴,還有伴奏的鋼琴(Rudolf Firkusny),TT-Three系統真的播得很美!兩位演奏家輕輕的拉彈,系統就呈現出活潑,而甜潤的音符,高音鏗鏘細緻,清晰度一流,中音帶有一陣松香味,鋼琴的低音鍵重量感也很好。

單聽一張弦樂錄音,怎能罷休,一於再播Gala Stradivarius Concert,雙LP中挑選一段Schubert「Adagio and Rondo in A major」,在這弦樂慢板迴旋曲中,更清晰體會到多件弦樂器合奏下,整個TT-Three系統那種純與美,寬鬆又自然的特質,在偏大的音壓下重播,弦聲仍不會突出飆耳,反之,是婉轉,帶點含蓄,不尖不澀,為我帶來無比聽音樂的享受和樂趣。

敲鑼敲鼓爆得燦爛

到試聽TT-Three後段,鍾一連續播唱多個爆棚錄音,告訴大家,系統產生出的動態異常強烈,而爆棚氣勢更猛勁到令人喘不過氣來,其中一段最印象深刻,來自一張2xHD錄音Audiophile Analog Collection Vol.2,只得三分半鐘的Track 4「Musicus Percussion 3」,短短一節鼓敲擊樂段,已給TT-Three盡顯功架。先旨聲明,該LP製版電平奇低,聆聽系統必須調整到很大音量,才真正領略得到錄音應有的氣氛、細節和動態對比,大家可知當系統到達如斯大音壓情況,任何環節設計上偶有不妥善者,便會原形畢露,失真累累。

說回這段鑼鼓敲擊,鼓鈸高頻延伸、細節,大鼓細鼓敲打產生出的瞬變和張力,都是我近月試聽不同「盤臂頭」模擬系統中,最扣人心弦,效果表現最佳之一。如果你愛上LP,而又希望可以欣賞到LP的優質重播境界,那麼你一定要去代理陳列室,試聽一下Audio Note這套TT-Three旗艦組合。

你需要演譯細節變化與細膩感動位嗎?- 陳海川

如沒有十年前推出的旗艦TT-Three Reference,就沒有今日的TT-Three以至快將登場的較高級型號TT-Three Half Reference!

從TT-Three Reference,到TT-Three;從身價可近三十多萬,到大若十萬左右;從一台工業風的重量級機械,以至到一台簡約風的摩登構築物。當年初見TT-Three Reference,即被其一盤、三馬達,且每一馬達各附一大件專屬獨立供電的重量級架構所震攝,確係從未想像黑膠唱盤可以如此,足見主事人及設計師之藝高人膽大,要整合三個獨立馬達去做同一件事,且面對動作非常精微的黑膠拾訊工作,他們實在係勇於挑戰難度。至於工業風造型,熟知Audio Note都知道乃他們一貫作風。然而,驟眼睇最新的TT-Three似有所不同,實則骨子裡仍不變,只係加入簡約的修飾,讓整體摩登得來不失優雅,層疊的造型,尤其白襯銀灰版本,令我不其然聯想起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Le Corbusie(勒.柯比意)的最重要作品Villa Savoye(薩伏伊別墅)。

Audio Note掌舵人Peter Qvortrup,過去一直將絕大部份心力放在跟聲音表現相關的設計上,如今在TT-Three造型上則多添了點簡約美學元素,其實並無衝突,既無功能上的妥協、亦無多餘裝飾之下仍見美感,此乃真正的簡約設計。

TT-Three的雙T即Turntable / 唱盤,Three則代表三馬達驅動,而下一級的TT-Two也就是雙馬達驅動,這反映馬達之重要,那就從馬達說起。

黑膠唱盤大至可分成皮帶驅、直驅、輪驅及純磁驅幾大類,各師各法、各有擁躉,為免將事情複雜化,故不打算在此討論各大類之差異,只集中講TT-Three在其所屬皮帶驅一類中,設計上有何特出之處。

要知道,唱針在黑膠唱片紋(V坑)中的拾訊動作非常精微,故即使轉盤連帶唱片的偏心程度再少,仍可能令唱針循跡、拾訊出現誤差。物理上,當轉盤透過皮帶繫上馬達,這樣子下馬達跟轉盤之間必存在一道或大或少的橫向拉力,這道拉力足以令到轉盤或多或少偏離中心點。若是以副盤身承托軸承及轉盤的所謂浮盤避震架構,更可能令懸掛系統連帶轉盤出現或多或少偏心、傾側。當馬達帶動轉盤運轉,那道拉扯力加上轉盤旋轉的慣性,更會引致動態式偏心及傾側現象。有設計師會以增加轉盤的重量去抗衡偏心的拉扯,但轉盤愈重、儲存能量的能力、旋轉慣性亦愈高,這未必有助解決偏心、傾側現象,故又有人想到以幼幼的綿線或魚絲去拖動重身的轉盤,務求盡量減少橫向拉力,在較低的摩擦力下、加上轉盤自身的慣性仍能維持轉速。雖然起動反應相對慢少許,卻有效減低偏心拉力的影響。

亦有設計師採取較主動的手法去抗衡那道橫向拉力,Thorens-TD-1601就在其浮盤避震架構上,於驅動馬達、隔著軸承同一直線上的另一方,以一條金屬纜反向拉扯著整個副盤身連軸承與轉盤結構,以抵銷皮帶將轉盤拉向驅動馬達一方的拉力,令副盤身連同轉盤不致傾側或抖擺、保持水平,令循跡、拾訊得以更準確地進行。

講到這個較主動抗衡的手法,心水清的你或已聯想到,不就是跟Audio Note TT-Two採取雙馬達的方向相類似嗎?的確,但手法更積極,當然成本亦更高。TT-Two以軸承為中心點,於軸承同一直線的兩邊,且跟軸承等距的位置上,各裝上一個馬達,再以單一圈橡膠帶 上主轉盤底下的副轉盤及兩馬達,令靜態及動態的偏心拉扯力得以互相抵消,亦均衡了馬達帶動轉盤的推拉力之下,轉盤即能保持在中心點上穩定地運轉。當然大前提係馬達的篩選、配對得非常講究,這涉及更多的研發時間成本及硬件成本,故TT-Two已非入門消費、入門型號,而TT-Two再高一級就是本篇主角,三馬達的TT-Three。

於TT-Three底座之上等邊三角列陣的三馬達,等距包圍轉盤之下,不單令拉扯力更趨平均、轉盤更分中又更穩定地運轉,亦有利於更平順又更有效率地直接帶動主轉盤,且更少能量儲存、滯留的影響。可以想像,要三個馬達準確地合作做同一件事,配對難度即又再上升。據講,廠方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一德國馬達製造商的產品,符合Audio Note的嚴格要求。

另外,屬浮盤的TT-Three,所採取的三點式 / 彈簧懸掛模式,除以軸承為中心作等邊三角分佈外,更跟三馬達的等邊三角分佈形成如大衛之星(六角星)般的共心、相互均距陣列,進一步確保轉盤中心點不漂移、無抖擺、平順地運轉。

令我更欣賞者是,被三組彈簧懸吊起,並承托起軸承及轉的副盤身,為貫徹上述六角星格局的平衡及穩定關係,其設計採取三向懸臂架構,右側懸臂為連帶唱臂板架構,再於正前方及左側懸臂盡頭,各設有一大個金屬製平衡砣,就是那兩大個令TT-Three外觀更見趣味、狀似藥丸膠囊的裝置,用以平衡裝上唱臂一方的重量,維持副盤身、轉盤的平衡,這肯定比只藉著調節各懸吊彈簧鬆緊度去夾硬相就的手法,來得更合理兼理想。

又老實講!如沒有了那兩大個藥丸膠囊狀的平衡砣點綴,TT-Three的外觀勢必平凡起來。將功能性裝置加上點到即止的修飾、美化,既達到所需功能之同時,亦提高其可觀性,這就是真正簡約主義的上佳演譯。

TT-Three技術上及視覺上均見特式、都能夠惹起我的興趣,那真正的主菜,即聲音表現又如何呢?可會形容為無甚特別,但有聽頭!

說其無甚特別,只因音樂來得或悅耳、或令人有感覺,乃應有之義,至於演譯及重播有否聽頭,則全看演譯者與重播系統的功力。

這套TT-Three盤連Arm Two II唱臂及IQ III唱頭,給我的第一印象係好聽,再聽下好就知道並非滑溜、無菱角、一味順耳、籠統的靚聲那家事,而係好聽得來音樂有鮮味,聲音分明又鮮明,沒有先天口甜舌滑或天生狂躁。屬無添加色或味,不濫情,就似真心地、好好地跟我述說、訴說。無需甚麼天碟、發燒錄音,就是本地製作,《雪狼湖》中的〈種子〉,通過TT-Three這套,我聽到符潤光那有閱歷、正面、充滿喜悅的演譯。又如三十多年前出版《The Very Best Of Don McLean》的〈Vincent〉,我聽到Don McLean如絲般滑溜而有質感的聲音,閉上眼去感受那如水在流動的唱腔,那溫柔地抑揚的演譯情緒,愈聽愈覺歌聲似正在跟耳朵談戀愛、纏綿……,漸進的、有層次的感動!

只因大提琴音域跟人聲接近,故份外容易令人有親切感、容易討人歡喜!就來一記Audio Note黑膠碟通過Audio Note盤 / 臂 / 頭播放,找來Audio Note Music出版的黑膠碟Vincent Bélanger《Pure Cello》,放在這套TT-Three播出。首先,我個人認為大提琴擦弦應有的粗樸質感,我聽到了!運弓的動感,我感覺到了!絲絲入扣如在訴說的演譯情緒,令我想一直聆聽、享受下去的音樂感染力,我一一接收到了!

《Audiophile Analog Collection Vol.1》中的〈The Story of Sonny Boy Williamson〉,遊走說與唱之間的怨曲,人聲軟硬、輕重變化細緻又流暢,有溫度、有人性,帶出點戲謔玩味的彈跳動感,整體生動流暢的演譯。口琴肯定是另一焦點,光暗對比相當出色,口琴那獨有的顫動感像真,最緊要係顫出情緒與音樂感染力。《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中的〈Jamaica farewell〉,從獨白中感受到Belafonte中氣十足,其歌聲則柔情中無過份脂粉味。

吳懷世指揮「Ensemble Omnia Hong Kong」演奏《馬勒第一交響曲「室樂版」》,第一樂章中雙簧管、單簧管、長笛、小號 …… 群弦等,令場面在兩喇叭周圍構築起來,帶出細節變化,加上訊息量豐,聲音場景中的色彩與光暗,不同遠近下的強弱及音質變化,一一來得生動又對比分明。

配搭上,如前、後級及喇叭等一如本社的Soulution 325+311配B&W 802 D3般理性、辨析力強,個人口味認為,有跟盤而來、唱臂直出的Audio Note AN-V純銀線已足夠,再多的銀或會影響整體活生感。

簡單分類,如喜歡爆音樂者,TT-Three這一套未必識合你。又如屬於喜歡嘆音樂者之同時,亦追求享受演譯及音樂上的細節變化、細膩感動位的話,你就有必要親耳去印證一下,上述我對T-Three的一番睇法!

非比尋常的彈跳力與節奏感 – Thomas Wang

作為現代化的盤臂頭組合,TT3有黑色和白色選擇,初見其外型,已有相當的吸引力,並且擁有分體式電源設計,再問及售價,原來整套盤臂頭只是十萬元左右,以Audio Note來說是入門級的售價。三摩打帶動式、三點懸掛系統、三臂式平衡設計〔一支是在右邊的唱臂,另外兩支是位於前方及左後方作平衡之用〕。唱臂是為TT3專用,廠方說是用於TT3中最優良的產品,用家不需要再思前想後更換別的唱臂。唱頭方面,是Audio Note MM頭中的頂級IQ3,一萬元級的產品,以這售價而言,通常只能買到MC頭最入門級的產品,並且還要預留一筆可觀的金錢,去購入一部有實力的MC頭唱放,以MM頭而言,不少優質放大器或前級已內置了一份不錯的MM頭唱放,以有限預算來說,玩頂級MM頭是會有更高的「性價比」。

初遇見的好感,使我急不及待地去試聽這套魅力十足的組合,首先,找了一張2017年Warner Classic LP,來自羅馬尼亞深資女高音Angela Gheorghiu的「Eternamente:The Verismo Album」,由Prague Philharmonia演奏,Emmanuel Villaume指揮,專輯內Angela唱出了多首opera經典名曲,由TT3演繹,女聲平滑如絲,流暢自然,但又極為Powerful,人聲氣能量充沛,沒有半點「夾硬來」的感覺,扭大些少音壓,Angela的歌聲並沒有出現散亂,整體非常有說服力,人聲結像沒有前衝,樂團的包圍感亦有非常豐富的密度,單是那份自然真摯的感情表達,已可深深打進古典樂迷心中,我並非百份百古典迷,亦會被這迷人歌聲畫面打動,一聽就是整整一面Side A。

女聲一向是Audio Note的強項之一,選播一張珍藏了四十多年原版LP「甄妮粵語歌曲:奮鬥」,聽Track 1「奮鬥」,此LP並不易播得好,若器材組合只是一味追求高清,就很容易會偏向「響、標」等不良聽感,TT3音色上作出了適量的調節,使整體更為悅耳,甄妮的歌聲仍是充滿魅力,而且還加添了點艷麗,唱出無比感性的歌詞,濃濃的奮鬥情緒感染,令我極為著迷陶醉。繼續廣東歌時間,播「林子祥創作歌集」,一曲「師傅教落」:大家記得晨運呀!歌聲有如當頭棒喝,非常受落,我立即坐言起行,日日早起去晨運。聽一曲「跳躍太陽下」,全盛時期的林子祥,歌聲充滿正能量,唱歌時的聲線是「扎扎跳」的,TT3不單只沒有半點呆滯,而且節奏似偏向更為強化,再加上一些瀟洒的感覺,是一種令人感到精神奕奕的展現。聽開男聲LP,又怎可以少了張學友,找來一張2015年Universal Music,EU製造的「張學友真情流露」,Track 1「偷閒加油站」,一段清唱試盡天下名器,幾句歌詞聽足二十多年,深入每位發燒友的腦海中,TT3表現出來的空氣感,的確是強得驚人,TT3絕對能打高一班,Track 2「愛得比你深」,強烈音樂感突顯了張學友風格的肉緊,緊緊握著拳頭用力去唱,完美展現非凡的肺氣量,到Track 4「Honey B」,節奏極為輕快,最吸引我的,就是那非比尋常的彈跳力,把歌曲的投入感再推高,聽多一首,Side B Track 3「紅葉舞秋山」,張學友嘹亮的歌聲,多得滿溢的泛音,彈力十足的起動感,構成一幅充滿活力色彩的3D立體音樂圖畫。

節奏拍子進一步加強,播一張2017年新版「Grasshopper Make Some Noise(Remix…)」,專輯內的Disco Remix歌曲,當年可謂勁到爆,使我回想起年少輕狂的時候,Track 1「忘情森巴舞Part 1之街頭三霸王」,強勁的電子音樂,混進不少「Street Fighter」的格鬥音效,TT3又再展出它們的強項:速度感,整體緊湊無比,一氣呵成,在高速之下,動態強弱對比極為明顯,只是不應單一追求震動耳膜、打腫心口,有如CD般的超低音效,因為我們是正在聽LP。聽開流行音樂,播1986年原版美版「Madonna:True Blue」大碟,聽Side 1 Track 1「Papa Don’t Preach」及Side 2 Track 3「La Isla Bonita」,經典的Disco歌曲,果然如我所料,速度感依然是十足十,有一點是絕對可以超越CD的,就是那只有聽analogue才會出現的自然感,狂野的節奏,耳膜與心口全無壓力,大大聲去聽,也不會雜亂無章,我全程投入,人也特別起勁。再來一張美版LP「Dire Straits Brothers in Arms」,「Money For Nothing」是必試的一曲,TT3並非是火力威猛的那種,電結他是略為斯文,但又不會喪失半點速度與節奏,電結他輪廓極為分明,但又不會鋒利到把耳膜也𠝹出血來,正是如此,怎樣也不會感覺疲倦,我可以盡情投入去欣賞Dire Straits樂隊獨有的搖滾音樂風格。

聽鼓樂又如何?聽一張promotion LP「炎黃第一鼓」,由Side A Track 1「鼓詩」開始聽,同樣地,擊鼓的力度並不是兇悍無比的那種,動態亦不會過於地動山搖,但是,建基於TT3的速度與密度感,耳朶全無壓力下,鼓樂仍然是可以聽得非常過癮。試試大場面,經典名盤Living Stereo「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專輯的最後一Track「Matilda」是差不多每次試Analogue系統也會試聽的,一曲聽罷,TT3幾乎完美地展現那絕對精彩的場面,Belafonte嘹亮的歌聲,在充盈的肺氣能量推動下,每一句歌詞也可以直衝天花板,唱爆咪的音效,觀眾自然流露的歡笑聲,加上Belafonte的鬼馬,全場氣氛是無比熱鬧,我聽得投入,是聽覺的至高享受。最後,當然不會漏掉聽提琴弦樂,我的首選是「名琴」「Gala Stradivarius Concert」,主要聽Vivaldi Four Seasons內的Summer及Winter兩樂章,名琴的獨有艷麗,弦樂的強韌延伸力,群奏的層次感,每種提琴的音色,甚至是最微弱的弦樂動態對比,對我來說已是幾近完美無瑕,粒粒音符也是美麗絕倫,100分的弦樂聽感。

總結而言,TT3盤臂頭組合,走一個全頻平衡的路向,不會刻意側向某一類型音樂,而是要令聽者能欣賞到多元化的演繹,感受一下無窮無盡的音樂世界,有了TT3,我肯定會買多很多黑膠,聽多很多好音樂。

生動活潑,音樂感染力強 – 何森

大家看過唱盤專家鍾一的詳細報告及陳海川的技術分析後,相信對Audio Note TT3/Arm 2 II/IQ 3這個盤/臂/頭組合已有深入的認識,再看Thomas Wang這位膽機專家一針見血式的試聽報告後,相信對Audio Note這個「十萬元有找」的盤/臂/頭組合的好感度又再提升至一個點,Audio Note的功力有多厲害,大家應已心中有數吧!

鍾一、Thomas分兩天各坐皇帝位試聽的時候,我亦在大房坐在皇帝位後面欣賞他們選聽的LP,我發覺這個Audio Note黑膠盤/臂/頭組合不僅播Pop、Rock具有令人搖擺身軀的強烈節奏感與動感,人聲的溫暖厚潤、血肉感強更是Audio Note的「招牌菜」,播放古典音樂「竟然」亦非常吸引,原先以為一萬元有找的IQ 3頂級MM唱頭只強於播Pop、Rock,播放古典音樂有可能不及萬多元的優質MC唱頭,怎料當我不斷播放我聽慣聽熟的靚錄音靚版本古典音樂LP,我已忘記了聽音是工作,全情投入去享受那些美妙動人的旋律,整個人以完全放鬆的心情去品嚐LP的引人入勝的靚聲與美味!

我記錄了以下九張演錄俱佳的古典唱片聽感供大家參考。

Violin Romances / Arthur Grumiaux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Edo de Waart Philips˙412 372-1(1984荷蘭版)

比利時小提琴家葛羅米歐於1970年的錄音,演奏貝多芬兩首為小提琴和管弦樂團寫的浪漫曲,Op. 50長7:50 / Op. 40長6:44,小提琴的音色乾爽得來具真實感,沒有刻意弄甜的味精聲。對比起後方的樂團,小提琴的音像略大,盡顯其主角位置。高高低低起伏的琴音充滿著浪漫的情感,葛羅米歐拉奏的小提琴如唱歌般優美悅耳,非常動聽。

Bach & Sons: Trio Sonatas

Jean-Pierre Rampal(flute)/ Isaac Stern(Violin)/ John Steele Ritter(Harpsichord)/ Leslie Parnas(Cello) CBS(1983 Digital美版)

從零舍清晰的古鍵琴、小提琴音色可聽出是早期的數碼錄音,母帶於1983年在紐約Masterdisk錄音室以3M及JVC數碼錄音系統錄製。IQ 3雖然只是MM唱頭,但長笛、小提琴、大提琴、古鍵琴的音色也頗悅耳呀!論四件樂器的分隔度、質感、幼細度與柔韌性雖不及頂級MC唱頭,但完全無損此碟的音樂欣賞價值,Rampal吹奏的長笛如春風吹到我的臉上;Isaac Stern拉琴手勢靈巧活潑,優美悅耳與和諧悠揚的旋律令我聽得心境平和、心曠神怡。

Adagi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DG 2530 247(1986西德版)

IQ 3重播此碟盡展頂級MM唱頭的本色,弦樂群奏如雷老總常說的汪洋大海般拓展出一個高密度的闊大音場,左至右無縫連接,3D音場的空間感強烈。Track 1完結前在左聲道出現的小提琴solo,音像小,與背後的樂團比例良好,可聽到琴音的餘韻徐徐在空氣中消失。IQ 3不愧為Audio Note的頂級MM唱頭,左、右聲道兩組小提琴群奏充滿活力動感,扣弦聲亦能清楚交代,我聽到管風琴與低音大提琴群奏,全頻平衡度良好。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 Neville Marriner argo ZRG 654(1979英國版)

IQ 3重播「四季」令我聽得很投入,它能呈現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音樂意境。這證明了IQ 3是一款節奏感極佳的唱頭,因為遇到極快速的樂段如稍欠一些高速感,整體氣氛便大打折扣。我知道聽頂級MC唱頭可以聽到更細膩的弱音細節與更具3D感的音場,IQ 3 MM唱頭具有全頻良好的平衡度,快上快落的小提琴群奏充滿活力動感,把音樂的一動一靜對比準確重現,TT3唱盤提供了極安靜無低頻噪音的背景。

Bizet: Suites“Carmen "1 & 2, “L’Arlesienne"1 & 2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Neville Marriner Philips 9500 566(1979荷蘭版)

IQ 3重播此碟能表現出一種充滿激情的熱烈火爆動感,論重現出舞台上各組樂器排位的分析力,IQ 3當然不及頂級MC唱頭,但重現「卡門」組曲的音樂動感與樂聲的節奏感,IQ 3已交足功課。從欣賞音樂的角度出發,我覺得已很滿足。若要求更高便要多付十多萬元買Audio Note Io Gold MC唱頭及AN-S8 MC唱頭升壓牛了!

Elgar: Cello Concerto / Jacqueline Du Pré

Sir John Barbirolli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Sea Pictures / Janet Baker(1980英國版)

杜佩的艾爾加大提協對我而言真是百聽不厭!我手上的1980年英國版碟質較上述的5張LP明顯厚得多,我聽到此碟的動態對比較上述的「卡門」明顯更強大!也許是EMI這個1965年錄音本身已極超卓。IQ 3讓我聽到杜佩拉琴那種充滿激情的熱血動態與年青力壯的活力,這點非常重要。大提琴聲有清晰鮮明的擦弦線條感!

女高音Janet Baker的歌聲極美,我聽出耳油!

Dvorák: Cello Concerto, Op. 104

Mstislav Rostropovich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DG 139 044(1978西德版)

這個德伏扎克大提協錄音也是百聽不厭!論動態對比雖不及上述的EMI錄音那麼厲害,但羅斯卓波維契的大師級拉琴技巧蘊藏的情感是更深更厚,第二樂章Adagio旋律美極,IQ 3亦可以播得很優美吸引。IQ 3對重現龐大的樂團排位有些吃力,但我依然能聽到大提琴的音像是融入樂團裡而不是像上述EMI錄音般音像較大和前傾。論音樂的張力、情感的表達、樂團的氣勢,IQ 3已交足功課。

Liszt Piano Concertos Nos.1 & 2

Sviatoslav Richter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Cyril Kondrashin Philips 6580 071(1974荷蘭版)

聽李斯特的鋼協No.1 & 2怎能不聽Richter這個經典錄音?錄音師從三天總長9個半小時的35mm菲林(錄音帶)中選取最佳片段輯錄為兩首共長45分鐘的鋼協,樂迷們稱讚此1961年錄音是半世紀以來的最佳版本。當年46歲的Richter以最佳體能演奏出充滿激情與強大能量感的李斯特鋼協。大大隻鋼琴放在音場正中位置,IQ 3能重現出LSO銅管樂組光輝有力的音色,和充滿美感與動感的飽滿鋼琴音色,收貨!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4

Artur Rubinstein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Daniel Barenboim RCA Gold Seal Digitally Remastered(1987意大利版)

對比起上述的頂級演奏與錄音,同樣是大師級鋼琴家Rubinstein這個貝多芬鋼協錄音便明顯遜色了。樂團的清晰度與各組樂器的分隔度明顯不及上述錄音那麼清晰分明!從欣賞貝多芬鋼協No.4的立場出發,IQ 3已令我滿意收貨了。Adagio優美動人的琴音如詩如畫,如歌般唱著。遇到最快速的段落,IQ 3也沒有慢下來,依然能發揮出它的高速高瞬變響應能力,好得!用IQ 3聽鋼協,樂迷們應該很滿意吧!

總括而言,TT3 / Arm 2II提供了一個無底噪的基礎可讓唱頭盡情發揮,用IQ 3起步頗具高性價比效益,日後還有大量升級空間讓用家體驗更高級的MC唱頭與MC唱頭升壓牛,或升級至PSU-3電源供應器,一步又一步上,把音質提升至更高層次的境界。

總代理:大象行有限公司
定價:HK$78,000(TT3+PSU-1)、HK$15,000(Arm 2 II)、HK$13,600(IQ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