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佬愛古典 – 專訪標緻音響呂先生

不知為何,人們總以為當一位發燒友喜歡演奏某種樂器,就一定會經常用自己的音響系統不停重播這類音樂。其實這種事哪有必然呢?回看九七年同文陳海川家訪呂先生,經已提及他是一位鼓手,然而家中系統並非偏向剛陽,而且主要聆聽的是古典音樂。事隔二十餘年,呂先生再次接受我們訪問,第一個問題自然是「音樂口味」。

從頭話當年

香港發燒友想必對這位呂先生不感陌生,他曾經在多間音響代理工作過,而最近十多年,大家都在標緻音響在各大音響展的展房,以至陳列室見到他,無論黑膠、數碼串流、家庭影院,都難不到他。

訪問當天,呂先生首先把標緻音響有售的 Panasonic DP-UB9000 藍光機帶到本刊,與同文珍納一起測試了一個早上,接下來才與老總一起談兩聲道。

「當年家訪你的這一期(1997 年 3月號,第 130 期)《Hi Fi 音響》,你還記得嗎?」老總揭開《專訪發燒友之家》欄目,標題是「戰勝環境的黑膠碟膽機友」。

「我也沒有這一期書呢!」呂先生曰。

「可惜我們亦只剩下這一本,沒有多一本可以給你了。」老總拿着這一孤本,開始了是次訪問。

在此簡單回顧一下當年家訪內容吧。1997 年的呂先生,已經是香港音響行業一定年資的從業員,也是一位資深發燒友,而且是黑膠大好友,當時的家中已有超過一千張黑膠,其中四成是古典音樂。相反地,CD 卻只有五十餘張,偏好是如此明顯。那時候,他擁有 Roksan Xerxes 黑膠唱盤配 Audio Technica OC-9 MC 唱頭,前級是 Conrad Johnson PV-12,還有一台他朋友製作的 300B 後級,推動一對 Audio Note AN-J/SP 揚聲器,再加上大量 Audio Note 線材。從軟件到硬件,喜好都是這麼鮮明。

「還記得是何年入行吧?不如從那時開始回顧一下吧。」老總開始帶起話題。

一切由發燒開始

「說真的,我都記不起是甚麼時候入行了。」呂先生思前想後,就是想不起年分。

「我們一起計計數吧,廿三年前進行這個家訪時,你在哪裏工作?」老總嘗試喚起呂先生的記憶。

「當時我剛剛離開雅典,準備去當時快將在陸海通大廈的 Worldwide。」雅典音響器材有限公司也不是他入行第一家公司,「大象行才是我在音響業的第一家公司,也許是八十年代後期至九零年左右吧。我在大象行工作了三至四年左右,之所以進入這個行業,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喜歡 Hi Fi。

「再把時間推前更多,回想我小時候,就已經跟着父親到旺角的信興陳列室,開始接觸 Hi Fi。聽的是 Technics、JVC 等等,那時候只是小學三年級。我父親很喜歡 Technics 的唱盤與喇叭,但後來卻未有買入,反而再帶我去中環 Kenwood 陳列室。」這段經歷對呂先生影響深遠,令他升上中學,甚至出來工作之後,依然喜歡逛音響店,「就是因為這樣,認識了一些音樂業界的朋友,同一原因,我在大象行認識到余先生。」就是這個契機,令他加入了大象行。

對於年分的記憶不深,對於自己曾經玩過的音響卻記憶猶新,呂先生說,他入行時擁有的音響器材就有 NAD 3020 擴音機、JBL 250ti 揚聲器,後來再加入一台 Yamaha 後級,十分適合以大音量播放音樂,亦即是喜歡「焚機」。

「焚」古典

但其實呂先生那時候的主力並非搖滾樂,反而是他口中的「效果嘢」,例如「紅衫仔」(《Ein Straussfest》Erich Kunzel,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1812」(Tchaikovsky《The Year 1812 Solemn Overture》)。「我受雷老總(本刊創辦人雷明先生)影響,開始接觸古典音樂。」當時的他,是透過二手雜誌看到各類音樂、音響相關文章,他笑言,看二手雜誌既可省錢,剩下更多金錢用作購買唱片,亦可以令他看到更多不同的影音資訊,包括外國的音響書,例如日本《Stereo Sound》。

對他影響很深的還有在大象行的工作經歷,回看他在1997年的音響組合有那麼多 Roksan、Audio Note 身影就明白了。「我在大象行接觸的不只是 Hi Fi,還有 PA 工程,令我對『音響』的認知更為廣闊。」

1997 年那篇家訪,帶出了鼓手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兩個身分的反差,令人好奇呂先生學習樂器的經驗。他表示,在出來社會工作之後,才開始學習打鼓,畢竟於學生時代,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讓子女學習樂器。呂先生所指的不但是他的求學階段,也是不同時代都有同類情況。「小時候得不到的,長大了就想補償當年所失。」正正是不少成年人沉迷玩具、模型的理由。

但成為了鼓手,卻沒有終日沉迷於搖滾樂,令他最着迷的還是古典音樂,此外就是爵士樂。「音樂口味可能會隨年紀而出現變化,但有一種音樂可以令人百聽不厭。」他所指的就是古典音樂,「舉個例子,同一首貝多芬作品,不同年紀會有不同感受。」而且每次都有新鮮感。

「古典音樂不但耐聽,而且『易聽』。」呂先生喜歡在店舖內播放古典音樂,這不是為了顯示格調,而是認為這類音樂就算單純作為背景音樂,亦能夠令人放鬆,客人在這種環境下會覺得輕鬆,更願意與他交談。「我是賣音響,不是賣『數字』,不是一開口就談論價錢,反而希望從喜歡音樂的角度去欣賞音響。

「音樂是銷售員的工具,這套組合最擅長播放哪種音樂,一定要知;不同客人的音樂喜愛,亦一定要記得。」

牙籤黨

呂先生不但喜歡古典音樂,也喜歡接觸發燒友,「大象行之後,我轉到昇和工作,再之後是雅典。在雅典的工作是面對舖家,不是顧客,亦即是所謂的『行街』。這兩家公司分別工作了兩至三年。之後給自己一段短假期,就是那段時間接受陳海川家訪。接下來就回歸門市,走進了中環陸海通大廈的 Worldwide。

呂先生在 Worldwide 工作的年代,是第一次在商場工作,客路自然有別於樓上舖,「當時有不少從事金融行業的客人,以及公務員,當中有不少是資深發燒友。那個時候,我經常在放工之後,到他們的家中繼續玩影音,既有兩聲道,亦有三槍投影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當時有一種人叫做『牙籤黨』。」

「對這個名字有點印象,但不太知道是甚麼意思。」老總曰。

「『牙籤黨』是形容一些午飯後,嘴巴咬住支牙籤,就過來逛音響店。他們大多是『擦鞋仔』,先走到店鋪和店員打好關係,然後再帶老闆來消費,從中拿取好處,例如自己買音響時,要店員給予較高折扣之類。」呂先生說,『牙籤黨』一定程度增加了音響交投,不過後來這類人愈來愈少,現在已經絕跡。

標緻時代

及後,呂先生離開了 Worldwide,但沒有離開中環,因為他下一家公司,是當時創業的標緻音響。呂先生負責陳列室,不但需要處理兩聲道產品銷售,亦要負責家庭影院部分。

開始談及標緻音響,當然免不了觸及 Linn 這個品牌,以及他們的傳奇產品 LP12 黑膠唱盤。呂先生是行內知名的 LP12 專家,對於這款出名不容易安裝、調校的唱盤,令不少玩家感到頭痛。呂先生透露,他亦不是一開始就十分熟悉這款唱盤,而是花了不少時間去嘗試及了解,「早期為客人安裝 LP12,動輒花上四、五個小時。沒有客人願意把客廳留給我這麼長時間吧。所以接下來用不少時間去熟習,同時在上門安裝之前,先在陳列室完成大部分工序,就可以大幅節省在客人家中的時間。」

LP12 專家

呂先生教路,LP12 應在裝上轉盤那層金屬板之後,再於盤底調校彈簧,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在裝上金屬板前,在上方調整彈簧,那麼放上金屬板後,轉盤就不再呈水平狀態。故此,你還需要一個最佳拍檔,就是層板中空的音響架,標緻代理的日本 Andante Largo 音響架固然是其中之一,不過呂先生說,市場上也不難找到層板中空的音響架。同時,他又表示,Andante Largo 這項設計並不是為了方便安裝 LP12 或同類黑膠唱盤,而造出這種形狀,真正原因是為了令層板更為堅固,避免出現大面積平面抖擺。

影音雙修

現時標緻音響亦有不少黑膠相關產品,包括日本 Hana 唱頭、英國 TALK Electronics 唱盤、日本 Sorane(即是以前的 Abis)唱臂和英國 Keith Monks 洗碟機等等。

兩聲道以外,呂先生提及一個他十分欣賞,同時認為十分適合香港普遍聆聽環境的品牌,就是丹麥 Lyngdorf。Lyngdorf 有不少多合一產品,包括數碼串流在內的各種玩法,都無需太多器材。

而且,他們的專利 Roomperfect 功能,可以簡單方便地解決各種聆聽環境的聲學問題。「這是真正用收音咪測量數據,再進行修正的聰明系統,不是只輸入空間長闊高、不顧實際情況的所謂空間修正。」

Lyngdorf 另一重點是家庭影院,標緻音響觀塘陳列室,就有一間專門為影院而設的小型示範房,面積接近大部分香港家居,因此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至於標緻代理的品牌之中,最令呂先生心動的,要數丹麥 Raidho,「Raidho(丹麥文發聲是 Raid-do,)是幼細的喇叭,帶狀高音非常之輕,反應非常快。中、低音單元曾經作出過改良,動態比早期的型號更強。」功率承受能力也更為出色。呂先生喜歡的是 Raidho 的書架揚聲器,既細緻,又有出色動態表現。

Raidho 前設計師 Michael Børresen 自己建立的揚聲器品牌 Borresen Acoustics,也是由標緻音響代理,他旗下的擴音機品牌 Aavik、線材及附件品牌 Ansuz,依然由標緻負責。呂先生表示,後兩者仍然是 Raidho 的好拍檔,三者非常夾聲。 至於 Raidho 與 Borresen Acoustics 在聲音表現上有甚麼分別,就留待大家親耳驗證。呂先生指出,現時的觀塘陳列室,純粹逛街而走上去的客人,數量比之前旺角的時候少得多,但正正是這個原因,客人可以更專注、不受打擾地聆聽各種影音產品。對標緻音響代理的品牌感興趣,不妨致電陳列室找呂先生預約時間吧。

(原文刊於第 411 期《Hi FI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