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期《煮酒論英雄》:Brinkmann Taurus

定位、音色、動態,每一方面表現都令人驚異讚嘆 – 鍾一

鍾一發燒生涯當中,接觸過無數次Brinkmann的各款黑膠「盤臂頭」系統,不論較低定價的Bardo,或相對昂貴的旗艦型號Balance,每次都聽得異常開心滿意;特別是高頻通透度、抽絲剝繭的分析力及細節,肯定能夠征服如我者,耳朵極挑剔的LP擁躉。

提起Balance唱盤,這是器材設計家Helmut Brinkmann離開Audiolabor後(資歷深,記性又好的發燒友,應該對這個七十年代開始設計及生產高級音響器材的德國品牌還有印象吧),於1984年自創Brinkmann Audio,翌年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延續至今,三十多年了,廠方生產線上仍見有這唱盤型號,無疑設計上已經逼近完美,惟早前發布推出紀念型號Balance 33rd Anniversary版本,以2-arm「雙唱臂」方式出售,其中包含一支同廠12.1唱臂連臂座/臂板,另一側的臂板則可因應用家要求而訂製。紀念版本當然少不了RoNt II真空管供電器,還講明用上NOS英國Mullard膽。

推出全新Taurus,轉動模式⋯⋯直驅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唱盤?」鍾一被問及不知多少遍的問題。個人一向認為必須轉速精準而且穩定、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製作造工精密嚴謹、調整容易。這些只是較為籠統、概括的要求,箇中還有許多牽涉設計上的細節,以及技術等;不同high end廠家,各持自己一套超級無敵理念,去發展不同特色的產品。說回Brinkmann Audio,這個成立三十多年,每件產品由設計到製作,已極端成熟的德國品牌,一如剛才我說,每次接觸都心感滿意,今個月《煮酒》試聽的最新LP唱盤~Taurus,轉動方式是屬於direct drive「直驅」,配合同廠一支12.1唱臂,Rega頂級Aphelion動圈唱頭,加上本刊駐場參考唱放Edison Mk II,還原每個錄音帶來了莫大的歡愉,呈現每張熟悉LP原本面貌的能力近乎神奇,空氣感、定位、音色、動態,每一方面的表現都令我驚異,令我讚嘆。

以Taurus唱盤為首系統播唱The Beatles「Let It Be」、爵士名盤「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ion」、還有「靚聲王」一段Jazz Variants鼓抽擊……發揮的那股動態對比和迫力,簡直令我震驚,節奏感非常好,不期然令人聽到聞歌起舞,跟著音樂打拍子。

那種轉動模式最好?

Taurus+12.1+Aphelion這個模擬組合,重播各類型音樂LP的聲音特點和我的聆聽體驗,文章下半部分自有分解。趁試聽Taurus機會,我想跟讀者先探討一下,歷來唱盤的馬達轉動模式中,大致可分帶動、直驅、惰輪驅動三種,究竟分別在哪?那種轉動模式最好聲?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在黑膠唱盤中,馬達是唯一提供動力的來源,也是唯一帶動唱針在唱片坑紋中循跡拾音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問題所在,馬達驅動裝置產生任何些微的噪音或波動,都會對最終音樂重播的細節、動態、相位、高低頻延伸、音場結像定位等造成極大影響。換句話說,馬達裝置設計和製作優良與否,一定會直接改變唱盤的重播表現。

先說惰輪驅動,新產品之中,的確絕少廠家採用該模式,記得四年前我撰文評論過一個全新設計惰輪驅動唱盤(同時亦可改成帶動模式),推出者是一個位處東歐的唱盤品牌。今天市場上普遍所見,其實絕大部分是馬達帶動belt-drive,馬達轉軸跟轉盤軸承獨立分離,之間箍上橡皮圈(或纖維線等),把整個轉盤拖/拉動。理論上馬達產生的震動,傳到轉盤及唱片表面的機會極微。可是belt-drive所使用的橡皮圈等物料,會因為張力不均衡,或老化變得鬆弛,種種原因令轉盤速度不夠穩定,抖擺率增高,令聲音精準度打折扣。

帶動、直驅,雙線發展

為免卻皮帶不斷的拖/拉張力改變,令轉速不穩,抖擺率提升,索性以馬達直驅方式direct drive,馬達轉軸與轉盤軸承合而為一,豈不是轉速便精準穩定得多了?我等玩hi-fi年資逾三十載的音響迷心中,直驅唱盤當然不會陌生,說的是一大堆七、八十年代日本設計及製造的「大眾化」直驅唱盤(部分更以石英監控轉速),今天回想仍津津樂道,但嚴格地從high end角度觀之,水準卻頗有參差;最為發燒友所詬病,是部分馬達磨擦噪音,繼而引發的諧振,嚴重影響重播效果。

由於該等日系直驅唱盤之馬達,多以超高扭力設計(早期的直驅盤多是電台廣播、錄音室、甚至disco使用,轉速需要極短時間達致準確穩定),震動是在所難免,加上轉盤質量又比較輕巧,雖有準繩度高的轉速,可是聲音卻總覺得不耐聽。

當然,問題又回到唱盤唯一提供動力的來源~馬達。Helmut Brinkmann先生由Audiolabor開始,其中主要研發器材就包括LP唱盤系統,最為黑膠迷印象深刻者,必定是Konstant唱盤了。今天的Brinkmann,前級、後級、合併機、唱放、D/A串流解碼器、多功能擴音機,都各只得一款,惟模擬唱盤則有Balance、Balance 33rd周年紀念版(限量33台)、Spyder、Oasis“Final Edition"(限量100台)、Taurus、Bardo,總共六款型號。比較特別的是,型號當中包含了帶動和直驅兩種不同的轉動模式,由Balance至Spyder,是帶動,Oasis、Taurus和Bardo,是直驅。

全部馬達,自家設計、廠房內自家生產

老實說,每種馬達驅動模式,都有利弊,Helmut Brinkmann身為經驗豐富的唱盤設計師,當然會更了解透徹,登入廠方網頁,細讀有關旗下(帶動及直驅)唱盤馬達的不同設計和製作,Brinkmann先生的理論是轉盤不需任何外力就自行慣性旋動,亦即是免卻馬達的影響。這只是理論,相信一定不可行吧。

憑藉十多年前已著手研發Oasis(2007年面世,廠方首個直驅唱盤)的經驗,Taurus以及全線直驅式設計型號,馬達和轉盤均以單一軸承,並用上由Brinkmann先生自行研究及在自家廠房內生產的「magnetic field motor」(利用磁場轉變直接驅動軸承旋轉),廠方網頁附一幅解剖圖,見整個轉軸及馬達結構,下方特別角度環繞排列的四個驅動線圈,還有底部環形強磁體配置。

剛才提到一般直驅唱盤使用大扭力馬達,令抖動能量增加,影響唱頭拾音準繩度。至於Brinkmann在直驅唱盤,如Taurus上使用的特製磁場直驅馬達,引用廠方文字敘述“….transfers just enough energy to the motor…." ,以恰如其分,剛好足夠驅動轉盤的能量,令諧振大幅降低,並配合設計精密的速度調控線路,推動10公斤厚重鋁合金轉盤。

按起動的一刻,馬達低扭力設計,的確十分緩慢,約12秒之後,已到達正常轉速,而且有極高的穩定性(我先以雷射轉速器微調,要調得準確,記得「必須」放碟、落唱片壓(如果有)、再落針);用Dr Feickert「紅碟」作32秒測試,iPad Apps記錄得平均頻率十分理想,抖擺率(lowpass-filtered)亦比廠方公布的(linear)為低。

超級堅固的基座及唱臂板/座結構

根據廠方資料,Taurus軸承內部是以高精度液壓潤滑,是寧靜,而且maintenance-free,可以一直放心使用。

至於將整個Taurus唱盤安裝和調整,再裝好同廠12.1唱臂,對準Rega Aphelion唱頭的循跡和補償角等,需花費很多時間嗎?由於用上同廠唱臂,臂板/座安裝,只要上緊螺絲,mounting距離已是精確無誤。

Taurus的基座,是特別圓形弧邊線設計,中央位置廠方已裝妥驅動馬達(連轉盤軸承,兼算是sub-platter),整個基座採用duraluminum(又稱duralumin硬鋁)製造,厚度達40mm,重量足12公斤,跟轉盤一樣,表面、邊沿位置的金工打磨精美度一等一,達爆燈級別。

Helmut Brinkmann相信“Simple is better",以最簡單,最容易安裝為設計理念,基座調整好水平後,再慢動作小心直接放上轉盤,唱盤部分裝嵌已經完成。至於唱臂板/座的結構,Taurus可同時安裝兩支(9至12吋)唱臂,它用上新的“Collar System" 方式,只需簡單的安拆幾粒螺絲,便可由單一個唱臂板/座,變成雙唱臂板/座(需另外訂購)。

Spindle上別忘記放上Spacer膠圈

Brinkmann唱盤platter上沿用的Crystal glass水晶玻璃墊,Taurus當然繼續光滑完美地鑲嵌使用。另外,上鎖式鋁合金Clamp唱片壓和Spacer膠圈,仍然附上;留意後者Spacer,這插到轉軸底的小附件,很多Brinkmann唱盤用家都忽略,配合原廠上鎖唱片壓,可以將唱片與玻璃墊二者「鎖」得更緊貼,唱片旋轉更平直,提升唱頭拾音穩定性。不過,廠方提示,180g或以上較厚身唱片,則請用家拿走Spacer,因為可能會對轉軸和唱片壓造成損害。

超距/循跡弧線,高度建議用原廠尺規調整

在Taurus基座前方,有一個圓形LED顯示燈(綠~33;紅~45),透過33/stop/45「遙控式」裝置,去調控轉速和停止轉動。說明書稱,以遙控裝置按stop之後(慣性轉動下,它仍自轉三分鐘),立即用手輕壓盤邊,令它停止旋轉,是不會對馬達做成損害。

再轉到Taurus基座後面,右方是外置式PSU供電器插端,旁邊兩個小孔,分別是33、45速度微調trim pod(±10%)。另外,再有一個圓孔,是給基座接「地」用的,附件上一條蕉插地線,另一端接往唱放的ground。

最後,是Brinkmann唱臂的超距/循跡弧線調整,《煮酒》配搭的是一支12.1唱臂,規格數據上,它S to P安裝距離292mm,有效長度305.6mm,超距13.6mm。單就幾項數字看,並不是一般常見的Baerwald、Lofgren或Stevenson的geometry循跡線結構,如果用我慣常使用的Steve Hoffman軟件程式繪成之弧線去調整,效果也許會未盡完美。因此,鍾一想特別提醒Brinkmann唱臂的使用者,不論是10.0、10.5、12.1,選用該廠(另購)自家的Protractor去調整,S to P距離、超距、補償角,一步到位,肯定更有著數。

Aphelion∼100Ω負載阻抗、66dB增益

Rega的Aphelion MC唱頭,我第一次接觸,它輸出阻抗10Ω、輸出電壓0.35mV,《煮酒》過程中,在Edison Mk II唱放上以66dB增益,再嘗試不同負載阻抗,100Ω音色平衡度最理想,不過偶爾重播某些錄音,阻抗調至150Ω,循跡針壓維持1.8g,通透感和高頻段清晰度又高半分。

配合今次試聽的系統:前級Soulution 325、後級Soulution 311、揚聲器B&W 802D3、唱臂線Phasemation CC-1000DR。其實一年半前,本刊開始選用馬達直驅唱盤為試音室參考,亦因為這原因,令我對「新一代」優良高質設計的直驅盤重播效果滿有信心。

特別是低頻的能量感和紮實度,還有生動有致,具彈跳力的音色,Taurus+12.1+Aphelion表現了一種剛勁男兒氣概。再者,爵士樂和人聲錄音擁躉,又喜歡有力感,中低頻有血有肉,質感強的黑膠迷,甚至可能會聽過該系統而愛不釋手,一整套照單全收。

還原樂器結像、body一流

鍾一還要強調的是,今次《煮酒》,Taurus唱盤是直接擺放於一個器材承架之上層,而沒有用上廠方的Granite Base或HRS特製Isolation Base,然而,中低頻的線條和低頻下潛能力,經已令人拍案叫好;心中暗忖:加Base的話,不知又會是何等光景!

剛才提到Taurus系統播爵士樂,確然它是箇中高手,聽Brinkmann有分參與灌錄及混音的「Get That Motor Runnin’」,Side A標題音樂響起,音色引人入勝,昔士風、hammond organ、套鼓,三件樂器都有十足厚度,英文所謂body,樂聲開揚通透,中頻柔順平滑,好碟!Taurus播得非常好聲。

前段文章說過一張Art Pepper於1957年Contemporary Records時期的名盤,沒錯,正好讓Taurus系統show quali,快而準的套鼓solo,pop pop聲,下下到肉,低頻控制力佳;到alto sax獨奏,厲害,一大枝「戙」出來,立體感之超乎想像,是該個唱片公司招牌效果,當然也要有優質的「盤臂頭」系統去播放,方才體會到如斯神奇音效。Taurus+12.1+Aphelion令我非常滿意。

聽溫柔的人聲演繹,或火爆勁抽樂與怒,兩種極端對比歌唱模式,今次這個Taurus系統又可能應付?可以,尤其The Beatles唱Two Of Us、Let It Be、Get Back,節拍明快,簡直聽得人渾身熱烘烘,恨不得站起來,手舞足蹈,跳個痛快!

靜的一面呢?聽The Weavers、伊豆之舞女……它超寧靜的背景,毫無喧擾噪音阻隔,播放得溫婉又細膩,以此經驗為準,我推斷Brinkmann這款新馬達直驅唱盤Taurus,會迎合不同口味黑膠迷的需要。

你也想感受下現今direct drive唱盤的重播質素,或者再跟belt-drive比較,也許會找到你的最終至愛。

Brinkmann Taurus with 10.5 tonearm, Photographer: Michael Rasche, Dortmund, www.michaelrasche.com, Use of the pictures only against naming the picture author

聽電音、爵士、敲擊樂真係冇得輸!- 何森

聽過今期「煮酒」的盤 / 臂 / 頭 / 唱放組合(詳細名單請看附表),我AB比較用與不用(取走Spacer膠圈)唱片壓的音質後,還是喜歡不用唱片壓的聲音。我覺得明哥的經驗之談(請看今期《編者的話》)又再一次被印證了。唱放用了我新買的MIT電源線及今期試聽的Viard喇叭線後(其他三位主筆不是用MIT電源線及Viard喇叭線,我是最後一位聽),全頻段聲音有耳不暇給的豐富資訊量,節奏感活潑生動,弱音量多而清晰,mid-bass的質感結實如打滿氣的足球 / 排球,彈跳力強,被踢 / 打得越大力反彈力便越強,這種零舍結實的具彈性質感,對重播各類型鼓敲擊樂非常有利,令打 / 抽鼓聲聽來更生猛像真。

假如你擔心Taurus的馬達產生的磁場會否引致它上方的MC唱頭產生噪音,我可以告訴你:請你放心,絕對不會。我聽過十多廿張LP,我只聽到來自不同唱片的表面噪音,完全聽不到來自馬達轉軸 / 軸承或磁場影響唱頭正確拾音引起的「底噪」,全頻段聲音乾淨,背景噪音低不可聞,唱片狀態越優良、印製質素越高,聲音便越乾淨、失真與噪音便越微、背景就越寧靜。

聽Santana《Gold Disc》,聽齊Side A, B共12首Santana於70~72年灌錄的精選歌曲後,我深切明白明哥說的「punch感特別勁」是甚麼一回事。我最喜歡聽的Evil Ways, Jingo, Black Magic Woman / Gypsy Queen, Oye Como Va, Samba Pa Ti及Guajira,敲擊樂聲那種「力的表現」明顯較我聽慣的更強,清爽明快的節奏感與強而有力的鼓聲零舍吸引過癮!我的身軀隨着音樂節拍搖動,Santana的音樂魔力使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

再聽全張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於1979年錄製的電子音樂(YMO只有坂本龍一、高橋幸宏、細野晴臣三位成員;松武秀樹是坂本的好友,他被邀請在本碟負責編寫微型電腦程式),這是YMO首款衝出國際,進軍美國巿場的黑膠唱片,當年德國Techno電子音樂鼻祖Kraftwerk聽後也深感佩服。YMO+松武秀樹利用電子合成器在四十年前能炮製出在當年非常前衛的電子音樂,即使今日聽來也不覺老套落後,依然十分悅耳動聽。我已聽過此碟無數次,幸好唱片的狀態依然良好。我肯定今次是我聽過最好聲的一次,我聽多了一些平日不察覺的弱音細節,全頻段的音響資訊更豐富,mid-bass特別結實有力,這種由電子合成器產生的音樂聽來不呆板,也沒有機械化的生硬感,論音樂旋律的千變萬化,雖然不及松武秀樹的三張寶碟(Logic System、東方列車、Venus),但80年初玩電子遊戲機音樂那種原創性音樂旋律依然回味無窮,音響效果原來可以如此過癮!明哥說的「punch感特別勁」又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浮現。細節特別多和清晰、聲音特別結實有力(只須用正常音量聽,不必扭至極大聲),今次的強而有力不是打鼓那種充滿彈性的彈力,而是類似重型機械開合產生的壓力,節拍較機動性,但聽來依然有趣過癮。電子合成器炮製的高音雖然全是基音,沒有高次諧波成份,但那種清脆乾淨的高音依然聽到很多細節,Taurus進一步凸顯出更清晰乾淨的細節,進一步強化聲音的結實感與力感,令YMO這張我心愛的黑膠碟能真正的「復活」!

聽《We Get Requests》,我依然能感受到Taurus充滿非凡的靈巧活力。Oscar Peterson彈鋼琴的輕重力感變化,按鍵的「重力感」零舍有力;Ray Brown扣弦聲下下清晰而極具彈跳力,double bass的下潛力非常好,鼓手Ed Thigpen在Side B Track 5《Goodbye J.D.》裡那種急勁的抽鼓聲非常結實爽彈,使我聽得特別痛快淋漓。鋼琴、低音大提琴、套鼓每件樂器的聲音也是清晰乾淨、結實有活力。我聽這張77年印製的日本版LP已無數次,今次的印象也是最具活力動感、最生猛躍動的一次。Taurus超卓的節奏動感又令此碟真正復活!

結像力強也是Taurus的強項,聽《The Weavers》不是數人頭而是數「嘴巴」,可指出每張嘴巴離地的高度,人聲嘴形發音點是真正的「點音源」,七個人一字橫排,每個人的企立位置清楚明確。歌聲自然溫暖不肥厚,清晰高速的結他、banjo彈撥弦聲爽快到不得了,唱快歌的熱鬧動感生氣勃勃,“Goodnight, Irene"音場濶又高,空間感龐大,hall effect與現場感強烈,加點像想力便如親臨有五個樓層聽眾席的Carnegie Hall!

《Nojima Plays Liszt》鋼琴聲粒粒清晰結實,流暢自然,非常靈巧的按鍵輕重力感重現出驚人的像真度與動態活力。Taurus+12.1強化Rega旗艦MC唱頭循跡鋼琴聲軌的能力,更準確地捕捉片紋上刻有的一切音響信息,令鋼琴聲聽來有更高的像真度。

聽《靚聲王》雙LP裡的“Jazz Variants",抽打爵士鼓的punch感真的很勁抽過癮,各種大小的敲擊樂器聲均有生猛的活力動感,金屬樂器發出的高頻明亮清晰,硬質感強如目睹實物,厚實的鼓聲具超卓彈性,Bruce Leek監製的這個24bit數碼錄音透過LP再生亦能充份反映出它比模擬式錄音更強勁更像真的抽鼓聲質感。相比之下,《Way Out West》裡Shelly Manne縱使是大師級的鼓手,但1957年的抽鼓聲畢竟是動態範圍有壓抑的舊錄音,套鼓的質感就明顯不及《Jazz Variants》般接近真鼓聲了。

聽Brinkmann有份參與的《Get that Motor Runnin’》,音源是MQA Master高清數碼音樂檔案經Brinkmann Nyquist MK II串流解碼器轉換為模擬式訊號,色士風、Hammond電子琴及套鼓三件樂器合奏出節奏明快、充滿活力的動聽爵士樂,音樂有強烈的搖擺動感,色士風好味,套鼓彈性強,也許暗示了Brinkmann廠方設計團隊同樣偏愛聽爵士音樂。

不停地發放著正能量 – 陳海川

於我而言,Direct-drive直驅黑膠唱盤是重要回憶的一部分,只因年輕時所接觸得到的黑膠唱盤,全都是日本的直驅貨色。完全未有音響發燒概念的那些年,留下來至深刻的記憶,就是「石英控速」這很厲害名詞,以及轉盤側那盞測速頻閃燈照向轉盤邊的測速紋的景像。若干年後,當我進入音響發燒國度之時,Belt-drive帶動的黑膠唱盤成為主流之同時,仍有少數Hi-End音響公司直驅/帶動雙制並行,例如Rockport Technology及Goldmund。其後,於發燒層面上,已鮮有直驅黑膠唱盤新作。

然而,近幾年直驅黑膠唱盤又再度成發燒圈熱話,例如Technics SL-1000/SP-10以SL-1000R/SP-10R之名重生,又例如VPI的四十周年紀念作HW-40,都有著令直驅黑膠唱盤話題升溫之效。查實,亦有低調地耕耘的德國貨,例如彈簧懸掛直驅黑膠唱盤stst,以及本篇的Brinkmann。

Brinkmann於2007年前推出它們首個直驅黑膠唱盤作品Oasis,並於2017年升級改良為Oasis10th Anniversary Final Edition十周年紀念終極限量版(限量一百台)。Oasis推出後三年左右,Brinkmann再有第二款直驅黑膠唱盤作品Bardo面世,而今篇主角Taurus,即他們第三款直驅黑膠唱盤作品,則於慕尼黑音展2019上才首度公開亮相。

眼前一亮的新作!外型及架構上,Taurus有著旗艦型號Balance的影子,包括特色的水滴形盤座,受到旗艦的啟發,採取窄長且大部分被轉盤所覆蓋的水滴形盤座,收窄面積及其形態有助控振之餘,亦參照Balance的用料,採用硬化鋁合金製成40mm厚的重型盤座。

另外,獨立速控的式樣與用料跟足旗艦,但走得更前,Balance的速控仍為有線、有長長的金屬管與馬達連繫,而Taurus卻將那塊鋁合金的餅型速控,真真正正獨立開來成無線遙控。無線遙控,無論對Brinkmann或發燒黑膠唱盤來說,都是個突破。

或有人會說,黑膠唱盤有需要遙控嗎?有此一問者,想必少遊走於33 1/3與45轉的黑膠唱片之間吧!放下唱片,襯唱臂緩緩放下,走回到皇帝位準備嘆靚音樂之際,才猛然醒起忘記改轉速,這事常有發生。到時你就知手執無線遙控器,而無需再起身跑回唱盤旁去調校轉速是多就手、多幸福!(溫馨提示:該無線遙控器是用USB叉電的、緊記得閒叉叉電。)

相對於旗艦Balance,直驅的Taurus沒有一座獨立於唱盤主體的馬達,速控器亦獨立分離,觀感上確實係很德國式的實用化精簡,簡約得多、酷得多!

理性上或物理上,我個人較傾向直驅。速控精準度及軸承的摩擦問題,實無論是直驅、帶動,抑或磁浮軸承都要面對,但直驅、直接轉動轉盆,轉速必較帶動精準、無滯遲。當然,直驅所用的馬達,對振動、雜噪的要求較帶動嚴格得多,只因直驅不似帶動般有皮帶、膠帶或綿線等之隔離緩衝。可以想像,直驅之下,如馬達發出絲毫振動或雜噪,將更直接地傳到轉盤,再被敏感極的唱針拾取、被放大,形成令音樂失真的音染。正是這因果關係,有質素的直驅黑膠唱盤全都背景份外黑、份外寧靜,反映變化的能力也份外敏銳。

此前,我已經歷過三款發燒級直驅黑膠唱盤,包括stst Motus II DQ、VPI HW-40、Technics SL-1000R,當中浮盤、硬盤皆有之,整體用料、馬達扭力各有不同。今回的Brinkmann Taurus,乃低扭力馬達、全金屬、硬盤類,我清楚聽到,其聲音特性跟同為全金屬、硬盤,但採用高扭力馬達的Technics SL-1000R,或跟同是採用低扭力馬達,但主由金屬、木、碳纖等材料構成,且屬彈簧浮盤的stst Motus II DQ,又或跟採用高扭力馬達,由金屬、木等材料構成的硬盤VPI HW-40,均明顯大不同。

日本貨Technics SL-1000R乃趨近純理性的專業鑑聽模式,美國貨VPI HW-40屬緊湊、到肉、有火一類。德國貨stst Motus II DQ或因其混合材料加上屬浮盤之故,細緻、中性之中見人性,而同是德國貨的Brinkmann Taurus,這低扭力硬盤則可謂冷靜而不冷感,直率間見豐富細節,透亮、爽快、寧靜背景兼而有之。

以Taurus重播既講究背景空間深闊,亦追求節奏靈巧、細膩的錄音與演譯,就如《Jazz at the Pawnshop》,Taurus將酒吧現場的空間感、人或物的現場雜聲,統統搬到本社大HiFi房。中音色士風有著吹出的動感加韻味,單簧管低調中見細節變化,鋼琴的躍動,低音提琴的彈動韌勁,爵士鼓的靈巧,一一實在又立體地重現。當中,顫音琴Vibraphone的音色、音質之通透細膩,變化、動感之靈巧與直接,整體的傳神感覺,令本閉上眼去聆聽、去享受的我,亦禁不著要張開眼睛,望向音場中如幻似真的虛擬結像。

Reference Recordings出版的《Nojima plays Liszt》,一曲儼如李斯特流行曲的《La Campanella》,有力地反映Taurus 重播鋼琴的精、細、快、直率,輕重之間有叫你相信巨細無遺的觸鍵感。寧靜的背景前,如見Minoru Nojima十指靈巧地遊走、起落於琴鍵之間。高音鍵如大珠小珠落玉盆,中高音鍵透亮如水,快速而有力的中低至低音鍵疾如烈風。Daniel Hope《Spheres》中的Ludovico Einaudi〈I Giorni〉,Daniel Hope的琴音線條清晰、變化細膩,加上伴奏鋼琴的層次及意境,整體即更豐富,絃樂團所營造的空間、氣氛,更為整體加添一份暖調。

Manger出版《Musik Von Einem Anderen Stern》合輯裏,Livingston Taylor的〈Isn’t She Lovely〉,寧靜的背景響起嘹亮的口哨聲,暖調的結他聲,彈動的鉤弦、撥弦與擦弦聲,Livingston Taylor那磁性、褥厚的聲線,就是真樸深情的演譯。《The Weavers – Reunion At Carnegie Hall》的〈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熱鬧的現場感,手鼓清脆俐落,班卓琴及各結他爽快起勁。男女混聲多重唱,層次清明、細膩又立體,無論女聲或男聲皆見生猛帶喜悅的演譯,整體就如不停地發放著正能量!

簡單又直接地重申,如你需要一台理性、冷靜而不泠感,直率間見豐富細節,透亮、爽快又背景寧靜的黑膠盤,快親身到威達走一轉,Brinkmann Taurus絕對幫到你!

為罐頭音樂尋回鮮味 – 陳偉昌

一直以來,對直驅盤都抱有好感,畢竟音樂需要有生命力,才能夠感動聽眾。現場音樂是活的,經過收音咪之後已有所改變,後期製作是個保鮮程序,成為製品(無論是CD、檔案還是黑膠唱片)後,那就是一個罐頭。如何令罐頭重現活力,其實並不容易。大部分直驅盤那起音快、有衝擊力、相對直率的個性,較容易把錄音播得活潑。

故此,在Brinkmann Taurus宣布推出之際,經已對之充滿期待,一半是對品牌聲底有好感,另一半就是「直驅」。

第一次見到Taurus實物,是威達舉行的發布會上,Brinkmann其中一位老闆Matthias Lück負責打碟,甫一開聲,那種生猛又細緻的聲音,無論播放古典、流行還是爵士,無論身處試音室哪個位置,都會很自然地打起拍子,手指與腳掌自動跟着節奏郁動。

活潑與生猛之間,其實有好一段距離,要做到前者不算太難,現今世代,大部分成名品牌的產品,只要聆聽空間大小及配器、配線沒有大錯,基本上都做得到。而後者就比較麻煩,因為要將一切訊息都以同一比例、齊整地放大,已有人認為這是粗聲,更何況「同一比例放大」這回事已經夠高難度了。在推崇精緻的高級音響市場偏好之下,願意捨易取難的人實在不多。

意想不到地,Brinkmann這台Taurus做到生猛而毫不粗聲,表達到錄音內的大量訊息之餘,還出色地重現出音樂情緒,而且毫不粗聲,更重要是直說直話以外,也有一定包容力。即是當你播放音樂出色但製作糟糕的專輯,它不會只告訴你差在何處、差到哪種程度,還會讓你聽到有甚麼地方值得欣賞,例如歌手情感與技巧、音樂本身的流暢度與推進等等。

這部分,就在我們大試音室驗證過,最佳比較方式,就是聽一聽《Muse》的專輯,再對比Jason Mraz的黑膠。前者作曲出色,演出亦十分厲害,是千禧年後英國頂級樂隊中的頂尖,尤其是Oasis內亂之後,就更加沒有對手了,可惜錄音壓縮之大,也是「頂級」的。在Taurus上播放,那些缺點真是無所遁形,不過出乎意料是音樂本身何等出色,亦一一聽得到,要達致剛剛提及的自動打拍子模式,也是輕易達到的。

另一方面,聽Jason Mraz的黑膠,就會發現這才是「正常」吧,壓縮器用得克制,動手腳的地方亦不算多,保留一定原始味道,質素與氣氛都是出色的。同樣地,音樂本身的動人之處、流暢感都一一如實展現,而且聽得更多細節。比如Jason用咪非常出色,基本上在後製時聽不到壓縮,因為他聲線入咪、呼吸控制得當以外,與咪高峰的距離拿捏也是一流的,基本上後製時無需再下多少功夫就可以出版了。Taurus其中一項厲害之處,就是可以令你聽到這些細節,也聽得到音樂本身,樹與林皆見,而且清晰。

Taurus是典型Brinkmann黑膠盤,即是那種簡潔格調、非常合理的結構,以及超級嚴謹,都在設計與造工上一一反映。那個極為精緻的唱片鎮,由切割、陽極,到鎖緊時的超順暢螺絲牙,那不就是Brinkmann的功架嗎?40mm厚、Duraluminum製造的轉盤,在視覺比例上不誇張,因此它的直徑沒有超出黑膠大碟太多,但慣性夠強,關上摩打時,它還會轉上好一陣子,而且用手掌都難以煞停,過程中感受不到震動,如此精確、穩定,就如同Brinkmann其他唱盤型號一樣,沒有甚麼可以挑剔。

也許追求完美的人都有強迫症及強烈控制慾,不過Brinkmann似乎特別強烈。盡可能把產品各項工序都留在自己廠房進行,這不難理解,但總有限度吧?連摩打都要自己繞製,實在有點誇張吧?Brinkmann真的購入了相關工具,Taurus的低扭力摩打,正是他們自己設計及製造。對於用家來說,這種完美主義,在於產品造工上是百利而無一害,只要音樂重播上不是雕琢完美就可以了。

如方才提及,Taurus個性直率又生猛,不是精雕細琢型,更是絕不粗聲,能夠為罐頭音樂注入鮮味,而且是不偏食的好孩子,甚麼音樂類型都播得活力澎湃,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唱盤。

音效方面,這款唱盤的動態起落快速而明顯,對比出色,因為表現十分平均,因此沒有特別強調大動態或是微小枝節的情況出色,是將錄音原貌全面地呈現。

音場大,這種是立體的,長闊深都理想,更有明顯包圍感,帶來出色臨場體驗。不同錄音,音場各有前後,但臨場感依然豐富,分別只是坐得前還是坐上樓座,然而音樂的生命力依然直接傳遞到你面前,沒有半點冷漠或抽離。Taurus整個設計都在述說甚麼叫做理性,只是聲音卻是熱情、感性的。

轉速穩定、抖擺夠少,音場自然安穩,輪廓也清晰,訊息量更是豐富,細節沒有流失或是銳化,所有元素都沒有缺少,表現方式也沒有突兀,當然也聽不到明顯音染,硬要說它加添的,就是生命力。

試音器材:‧唱盤 / 唱臂 / 唱頭:Brinkmann Taurus+12.1+Rega Aphelion‧唱臂接線:Phasemation CC-1000R(analysis plus silver Apex電源線)‧唱放:Brinkmann Edison MK II(MIT SL-Matrix Z-cord 6 FP plus電源線)‧平衡線:analysis plus silver Apex‧前級:soulution 325(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 II電源線)‧平衡線:inakustik Referenz NF-1204 Air‧功放:soulution 311(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 II電源線)‧喇叭線:Viard Audio Silver HD38SE‧揚聲器:B&W 802D3

總代理:威達公司
零售價:HK$135,000(Taurus直驅唱盤)、HK$54,500(Tonearm 12.1唱臂)、HK$38,000(Rega Aphelion MC唱頭)